Saturday, April 27, 2013

復活期第六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洞悉天恩,前往朝拜)
 

讀經一
15:1-2, 22-29
答唱詠
67:2-6, 8
讀經二
21:10-14, 22-23
福 音
14:23-29
 

A     讀經一:15:1-2, 22-29

1.     15在傳統上稱為「宗徒會議」,讀經一沒有採用15:3-21,內容可見於A4段的解釋。讓我們先回顧過去幾個主日的發展,復活期頭兩主日的讀經是要證明耶穌真的復活了,門徒們便是這事的見證人,於是他們便相信了。然而,他們只是猶太人,不是外邦人,於是復活期第三主日起便談教會的向外發展,巴爾納伯保祿把福音傳往夫黎基雅小亞細亞,後來更傳往歐洲。當團體越來越擴展時,開始出現各種的問題,便需要召開宗徒會議來處理,亦即本主日的讀經一。

2.     問題的起因是15:1,有幾位從耶路撒冷前來的猶太信友堅稱新入教的外邦信友要遵行「梅瑟的慣例行割損」,否則便沒有救恩。這主張在神學上不正確,因為救恩是來自耶穌基督的,不是靠人的行為來贏取的,否則人便是自救。在今天的人看來,耶路撒冷那幾位猶太裔信友的行為真是好理閒事,如果我們了解當時的政治環境,便不會這樣批判他們。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十分貧窮,周圍很多猶太人都是孤兒和寡婦,羅馬帝國所承認為合法的宗教只有三個:即羅馬宗教,是拜羅馬君王的;猶太教,是帝國內最小族裔的宗教;源於埃及的「Micara」宗教,後傳到巴比倫,是軍隊的宗教,信徒們會拜牛。

3.     基督宗教的出現大有問題,因為羅馬帝國視之為非法的,等於今天中國政府眼中的法輪功。耶路撒冷羅馬帝國一部份,既非獨立國家,亦沒有獨立的政治地位,對新的宗教團體出現感到惶恐不安,尤其為那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初期的耶路撒冷教會只視自己為猶太教的一派系,起碼仍屬合法組織。如果受到羅馬政府所迫害,首當其衝的必是無權無勢的普羅百姓。15:1-2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下來的,對此,保祿巴爾納伯都感到不高興,大家便同意向耶京請示。

4.     15:3-21是宗徒會議的內容,教會的領袖們要決定是否要遵守梅瑟法律,結果宗徒之長的伯多祿認為為救恩的需要是無需遵守的,跟着是一位名雅各伯的人發言,這位雅各伯並非若望宗徒的長兄,前者早在12:2已被斬首殉道,而這裡的雅各伯應是耶京的首任主教。

5.     宗徒會議的決定是15:19-21雅各伯表示:外邦人不必先遵守割損和取潔等禮節,才能成為基督徒。可惜,議決指他們仍不可吃祭肉,也要遵守安息日等的規定。一切問題澄清後,15:22-23便由耶京派遣兩位代表到安提約基雅,把會議決定正式通知當地教會。這事件發生於耶穌離世後約十年,復活期第一至第六主日見到教會的發展,由初時很恐慌而漸漸向外福傳,也甚成功,但跟着又出現了內部的問題,便要採取了15:28措施:「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教會實在需要聖神的帶領,人單獨無法處理。
 

B     答唱詠:詠67:2-6, 8

1.     67的標題是「願萬民認識天主」,是首讚美詩,67:4的答句很重要:「天主,願萬民都稱頌你,願列邦都讚美你!」「萬民」和「列邦」兩詞均指外邦人,他們也加入了信仰天主的團體內,故現在外邦人也成了讚美天主的人,即「猶太人」一詞之意。

2.     67:2是祈求天主的祝福,最後一節(67:8)也求主祝福,天主祝福人的原因是67:3:「為使世人認識他的道路,萬民得知他的救贖。」起初只有猶太人讚美上主,現在外邦人也讚美同一的雅威,天主祝福人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團體性的。

3.     讀經一與答唱詠的關係:以前外邦人是不可作耶穌的門徒的,現在可以了,故要讚美天主,作為基督徒卻無需先受割損,因為背後領導人者乃天主聖神。
 

C     讀經二:默21:10-14, 22-23

1.     21談新耶路撒冷,在的作者看來,舊的領域(羅馬巴比倫)均屬撒殫擁有,1-19中,全世界的商人和權貴都站在撒殫的一方迫害教會,若望認為世界是絕望的,只有把它毀滅方能有生機,故20說一切都被毀,連死亡和撒殫都被毀滅了,然後新耶路撒冷才出現。先毀滅後生機的概念與先知書的神學不同,先知書說要把天國建立在人間,世界會得到聖化。

2.     進入讀經二,21:10說天使把若望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要把「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根據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以色列希臘的傳統,要清楚觀看巨物,最適宜的地方是「又大又高的山」,「又大」和「又高」合稱為「The Twin」,也是觀日出日落的好處。「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定必龐大無比,她象徵21:9指出「羔羊的淨配新娘。21:11以「極貴重的寶石,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來描述「聖城」更能彰顯「天主的光」,21:1221:14分別把「以色列子民十二支」和「羔羊的十二位宗」與「天主的光」連接起來。

3.     奇怪的是,21:22說:「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一切古城都必有聖殿或神廟給神祇居住。原來,「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這立即使我們想起耶穌撒瑪黎雅婦人的對話:「天主是神,朝拜衪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衪。」(4:2421:23更加展示了「天主的光」,能完全取替了「太陽和月」發出的光,因為「羔羊就是她的明」,正好實現了60:19-20的話:「19太陽不再是你白天的光明,月亮也不再照耀你,上主要作你永久的光明,你的天主要作你的光輝20你的太陽再不降落,你的月亮再不虧缺,因為上主要作你永久的光明,你悲哀的日子已經終結」由於再沒有黑夜,人人都感到十分安全,故21:25說聖城的「門白日總不關閉。

4.     耶路撒冷金碧輝煌是無與倫比的,人世間根本找不到,21:15-21沒有被納入讀經二,但21:19-21對新耶京的描述尤像夢幻。不過,這樣的描繪早在2已見過,當時正是巴比倫充軍期間,厄則克耳先知已預言了。現在,的作者說2的預言應驗了。

5.     讀經二沒有談及外邦人,要到21:24才說:「萬民(即外邦人)都要藉著她的光行走,世上的君王也要把自己的光榮帶到她內。」讀經一和答唱詠均說外邦人可讚美上主,可惜讀經二結束於21:23,也許加入21:24會使意思更完滿。那樣,猶太人和外邦人會聚集於聖殿內讚美雅威,中央會有羔羊,我們現在彷彿來到了感恩祭中間,進入了新耶路撒冷內。
 

D     福  音:若14:23-29

1.     上主日的福音談「愛」的新命令,主題是「彼此相愛」,本主日的主題是「神人的愛」,人必須要接受和遵守天主的誡命。福音內,14:26說聖神來了,祂來為「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教訓」指教會訓導(Magisterium),「想起」是聖道禮儀時的讀經和講道,聖神是臨於其中的。

2.     讀經一說宗徒需要開會,因為團體分裂了,需要聖神賜與她平安。答唱詠說我們應該讚美上主,因為祂賜給我們成為基督徒的恩寵,讀經二提醒我們已進入天國,目睹了「聖城耶路撒冷」的輝煌和「天主的光」,感激之情,立即頌揚天主,福音說耶穌派遣了聖神來「教訓」人和使人「想起」天主的話語,洞悉天恩,然後邁向新耶路撒冷的滿全,彌撒中的感恩經要提醒信友不可分裂,且要謙虛地讚美天主,也常要到祂的約櫃前朝拜祂。

Wednesday, April 24, 2013

申命紀3-4


1.    讀者請先閱讀3-4梅瑟的壽數共120歲(34:7),大致分為三部份,頭四十年在埃及皇宮生活及成長,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埃及人欺壓他的一個希伯來同胞,便把前者殺死,因為害怕而逃亡了。過了四十年,當他八十歲的時候(7:7),他遵照天主的吩咐而帶領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又過了四十年才抵達福地約但河東岸,準備進入。試想想,如果你是梅瑟,天主說你不可進入福地,你會作出怎樣的反應呢?3:23-25記載說:「23那時我(梅瑟)哀求天主說:「24我主,上主!你已開始向你的僕人顯示你的偉大和你有力的手臂,天上地下有那個神能作你所作的工作,行你所行的奇事?25求你讓我過去得見約但河西的肥美土地,那壯麗的山嶺和黎巴嫩。」

2.    梅瑟要求兩件事,就是「過去」和「得見客納罕福地,在河東向西凝望可見到「那壯麗的山嶺和黎巴嫩」,「黎巴嫩」一名來自「Laban」,意即「頂峰披雪」,非常美麗,象徵着聖殿,「黎巴嫩」是個白色的國家,能洗掉一切罪惡。梅瑟本人不得進入福地(20:11-12),同一代的人也不可以(14:29-30),所以能進入福地的是第二代的人,是在沙漠誕生的,因此從未見過昔日在埃及地的物質生活,故不會眷戀當年的生活享受。

3.    如果梅瑟能進入福地,結果是會怎樣的呢?對此,辣彼們有些看法,先看3:18-21:「18那時我梅瑟吩咐你們說:「上主你們的天主,將這地賜給了你們作產業,但你們所有戰士,應武裝起來,走在你們兄弟以色列子民前面,19只有你們的婦孺和牲畜,──我知道你們有很多牲畜──可留在我給你們的城內,20直到上主使你們的兄弟如你們一樣有了安身之處,等他們也佔領了,上主你們的天主賜給他們的約但河西的地方,那時你們各人才可回到我給你們為產業的地方。21同時我也吩咐若蘇厄說:你親眼看見了,上主你們的天主對這兩個國王所做的一切;上主必同樣對待你要過河去攻擊的一切王國。」所以如果能進入福地,梅瑟定必帶領子民去攻打和戰勝當地的各民族,屆時,以民便會視梅瑟如神,他們會敬拜他,於是他成了他們的偶像。

4.    後來,當以色列人進入福地後,並沒有遵照上主的指示把客納罕地的七個民族消滅,反而與外邦人通婚,且敬拜他們的邪神,因而違反了天主的命令(7:323:12-13)。3:25記載梅瑟懇求上主說:「求你讓我過去得見約但河西的肥美土地,那壯麗的山嶺和黎巴嫩梅瑟希望看見自己四十年工程的成就,「得見」那片流奶流蜜之地,「奶」其實是乳酪,是凝固了的奶,象徵着「和平」,天主所賜的聖地必須要和平。

5.    另一看法是3:27:「你上丕斯加山頂去,舉目向東西南北,好好觀看,因為你不能過這約但河梅瑟3:25要求「過去」和「得見客納罕福地,結果天主准許他「舉目向東西南北,好好觀看」(亦即「得見」),但沒有准許梅瑟過去」,如果是你,你滿意嗎?

6.    到了4梅瑟4:1-2對百姓說:「1以色列!現在你要聽我教訓你們的法令和規律,盡力遵行:這樣你們纔能生活,纔能進入佔領,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2我吩咐你們的話,你們不可增刪,而應全守我向你們所訓示的,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進入福地後,最重要的是「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亦即天主十誡(205),如果以色列子民能真的如此,便有4:6-7的美果:「6你們要謹守遵行,因為這樣,在萬民眼中,纔能顯出你們的智慧和見識;他們一聽到這一切法令說:「這實在是一個有智慧,有見識的大民族!」7有那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如同上主我們的天主,在我們每次呼求他時,這樣親近我們呢?

7.    4:6的「萬民」指外邦人,連外邦人都會讚美以民有「智慧和見識」,又讚美他們「有那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記得天主在3:18曾許諾「將這地賜給了你們作產業」,即使當地已住着各民族,但「上主你們的天主要替你們作戰」打敗各民族。3:29記載了一個地方「貝特培敖爾Beth-Peor」「Peor」意即「巴耳」,「Beth-Peor」即「巴耳之家」,是摩阿布境內近約但河的小村,梅瑟後來葬於此地。梅瑟4:2提醒以色列百姓要全守「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就是要他們做個真正的猶太人,包括割損禮,全中東只有以民有這樣的做法。以民也要避免吃不潔之物,如果他們遵守了天主的誡命,4:1指出其幸福:「這樣你們纔能生活,纔能進入佔領,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原來,天主給人恩賜福地和生命不是無條件的,因為誡命與土地是相關的。

8.    對於上主的吩咐,梅瑟4:2強調「你們不可增刪」的確,不少信教人士和懷着政治目的的人喜歡「增刪」天主的聖言,藉此而扭曲聖經的話,所以天主又在聖經最後一卷書(默示錄)重申這嚴肅規定,22:18-19說:「18我向一切聽本書預言的人警告說:誰若在這些預言上加添什麼,天主必要把載於本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19誰若從這書上的預言刪除什麼,天主必要從本書所載的生命樹和聖城中,刪除他的名分。」早在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已自作了一些規例強迫人民遵守,人的這種壞心腸一直流存到今天。

9.    4:3-4有一名稱「巴耳培敖爾Baal of Peor」,位於乃波山以北,25:1-3記載在那裡發生了一件事:「1以色列人住在史廷的時候,民眾開始與摩阿布女子行淫2這些女子請民眾參與她們神祗的祭祀;民眾吃了供物,且朝拜了她們的神祗3這樣以色列人就歸依了巴耳培敖爾,上主因此對以色列大發忿怒。以民在這地犯了三個大錯:

(a)             以民與「摩阿布女子行淫」,「行淫」包括了與她們通婚;

(b)            他們也「參與她們神祗的祭祀(巴耳」,表示明認生命來自巴耳邪神;

(c)             他們亦吃了拜祭巴耳邪神的「供物」,是法律所嚴禁的,又「朝拜了她們的神祗」,原文的意思是叩頭至地!

10.  天主對於以民的邪惡行為非常憤怒,25:9說天主吩咐梅瑟安排嚴懲,結果殺死了二萬四千人。這次刻骨銘心的教訓,4:3梅瑟以色列子民進入福地之前引述該慘痛經驗,以示警戒,又在4:5強調在福地裡必須要「依照遵」上主的「法令和規律。」「地」能用作耕種,產物能維持生命,故「福地」象徵「生命」,任何人士欲享用福地的產物,必須明認雅威就是天主。這是雅威宗教的信念,土地是屬於上主的,住在上面的人只是住客,人對土地沒有擁有權。這與別的宗教不同,它們雖然也承認地屬於他們的神,但由於他們也視君王為神,君王因而也有地的擁有權,百姓分成不同等級,蟻民距離天子很遠,沒有發言權,只能服侍君王。

11.  上面第7段已談過,4:6的「萬民」都會讚美以民有「智慧和見識」,又讚美他們「有那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法律本來是要保護人民的,就如交通燈乃為保護過馬路人士的安全,禁止攜帶鎗械是防止別人傷害你。也許我們會問:當時又不只以色列有法律,其他民族也很文明,尤其是埃及巴比倫希臘,為甚麼其它民族會讚美「謹守遵行」法律的以民有「智慧和見識」呢?原因很簡單,一般法律能保護人的性命,但天主的誡命能帶領人進入永生,是其它的民族望塵莫及的。

12.  至於外邦人又讚美他們「有那個大民族的神這樣接近他們」,因為雅威與別的神明不同,神話故事經常說,外邦的神創造了人之後,便立即回到天上,不會關顧他們。例如:信巴耳邪神的人說他一造了人便回到天鄉,間中便會利用雲雨或閃電來玩弄世人,目的是要世人向它們祈求(列上18:27)。雅威則不同,祂是厄瑪奴耳,因為祂與人同在,四十年出谷的生涯裡仍常在百姓左右,因而受到外邦人的多麼的欣賞和羡慕。

下期預告:
l  復活期第六主日(丙年)讀經釋義(2013-4-28
l  梅瑟五書系列(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