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聖週 - 馬爾谷福音
A 簡 介
1. 聖週是要紀念耶穌生命的最後一個星期,由聖枝瞻禮日開始直到復活主日,前後共八天。我們很多時誤以為聖週只涵蓋聖枝瞻禮,然後由聖週四至聖週日,彷彿聖週一至三不屬於聖週內,那麼,根本不應稱為「聖週」。
2. 四卷福音中,只有馬爾谷福音記載了由聖枝瞻禮至復活主日每天的詳情,讓我們略為認識,然後聖週每一天都在靈性上踏上耶穌的足跡。我們會發覺聖週二起了一個關鍵性的影響,就是這一天,如果耶穌沒有刺激了司祭長、經師和長老,也許祂未必會死。
3. 由於馬爾谷福音有聖週的詳盡記載,讀者可考慮今年聖週每一天都閱讀和默想該天有關的福音。
B 聖週的撮要
谷 | 週 | 摘 要 |
11:1-11 | 日 | 聖枝主日; |
11:12-19 | 一 | 11:12:「第二天」表示新一天的開始; |
11:20-13尾 | 二 | 11:20:「早晨」,這天發生了很多事; |
14:1-11 | 三 | 14:1:「兩天後是逾越節」,逾越節始於聖週五; |
14:12-72 | 四 | 14:12:「無酵節的第一天」,週四傍晚; |
15 | 五 | 15:1:「一到清晨」亦表示新一天的開始; |
六 | 「我信其降地獄。」 | |
16:1-8 | 日 | 復活主日。 |
C 大誡命
聖週與大誡命相關,谷12:30從申6:4-5引述了它:「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全心」意指人的意志和抉擇,「全靈」即人的性命,「全力」表示人的財富。谷和申不同的地方是谷多了「全意」,我們會在談聖週二時才解釋。
D 聖枝主日:谷11:1-11
1. 耶穌離開了一生以來所居住的北方加里肋亞,來到了南方的耶里哥,要經過橄欖山往耶路撒冷。由橄欖山山腰的貝特法革步行往耶路撒冷需時約一小時十五分,「伯達尼」則位於橄欖山的山腳。耶穌騎在猶太君王慣常使用的驢駒上進城,為的是要應驗匝加利亞先知早480年前的預言(見下段)。而且,隸屬於羅馬帝國殖民地的巴力斯坦竟然呼喊「我們祖先達味之國」(10節),政治氣氛非常濃厚,記得適逢逾越節萬千朝聖者紛至沓來之際,猶太人這行動真會觸動羅馬軍隊的神經。
2. 耶穌吩咐兩個門徒往對面村莊取一匹驢駒來,萬一有人質問便應回答:「主要用牠。」可見橄欖山的居民已認識耶穌,祂對他們甚至很有影響力。到11:7,耶穌騎在驢駒上,騎在驢上是為應驗舊約的匝9:9:「熙雍女子,你應盡量喜樂!耶路撒冷女子,你應該歡呼!看,你的君王到你這裏來,他是正義的,勝利的,謙遜的,騎在驢上,騎在驢駒上。」
3. 巴力斯坦的統治者羅馬皇帝不會騎驢,而會騎在駿馬上,因為馬是羅馬君王的標記。然而,猶太人的君王會騎驢,就如達味君王進入耶路撒冷時,是騎在驢上的;同樣,當撒羅滿戰勝了長兄而奪取王權後,先知納堂便給他傅油,撒羅滿便坐上達味的驢子(列上1:33)。谷11:8說「有許多人把自己的外衣 … 舖在路上」,又說「另有些人把從田間砍來的綠樹枝」,「綠樹枝」,其實是「紅棗樹」,十分高大,已很翠綠,別的樹木尚未長出葉子。紅棗樹是以色列的國樹(一如中國國花梅花,以色列沒有國花,只有國樹)。為猶太人來說,紅棗樹象徵「獨立」和「自由」。所以,勿以為進入聖城充滿着神聖氣氛,而是瀰漫着濃烈的政治味道。
4. 公議會作為殖民地人民的代表目睹這一觸即發的氣氛,而耶穌又沒有制止支持者們的歡呼,肯定會感到憂心如焚。百姓們在谷11:9 續喊叫說:「那要來的我們祖先達味之國」,達味是猶太人過往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而且,在整個事件中,耶穌一點意圖制止猶太人以「綠樹枝」來歡迎祂也沒有。進城後,11:11說耶穌立即進入聖殿,聖殿是猶太人最重要的中心,是公議會和大司祭官邸的所在地。之後,耶穌「同十二門徒出來,往伯達尼去了。」
E 聖週一:谷11:12-19
1. 「詛咒無花果樹」:谷11:12-14
(a) 聖週一發生了兩件事,即11:12-14的「詛咒無花果樹」和11:15-19的「驅逐商人」。先談第一件事,事件發生在「伯達尼(Bethany)」,「Be-」指「屋」,「thany」即「無花果」,「伯達尼(Bethany)」即「無花果之家」。在聖經裏,「無花果」象徵「看聖經」,記得若1:48時就表達了這個意思,耶穌對納塔乃耳說:「當你還在無花果樹下時,我就看見了你。」
(b) 耶穌要到無花果樹找果子,意謂到聖殿尋找聖經帶來的果子,可惜因大司祭和經師們的不堪,竟然「除了葉子外,什麼也沒有找著」,那麼,聖殿已失去了其應有的功能,還留下它來做甚麼呢?所以耶穌在11:14說:「永遠再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了!」這事件真值得每一個堂區反省和醒寤,姑勿論是本堂神父的固執己見或抱殘守缺,抑或是各派系人士只顧爭權奪利和陷害忠良,試想,如果每年一百個教友都生產不出一位新教友來,小心主耶穌也會向我們再說14節的話!
2. 「驅逐商人」:谷11:15-19
(a) 聖週一的重點是11:15-19的「驅逐商人」一事,有些人誤以為耶穌不喜歡商人利用聖殿來大做生意,因而要把他們逐離聖殿範圍。不過,只要稍為想想,到聖殿作祭祀的人必須準備如牛羊等動物作祭品,朝聖者長途跋涉地把動物帶來會多麼不便,最佳方法是從聖殿周圍的商戶購買所需祭獻的動物,這做法一向如此,現在為甚麼要改呢?
(b) 原來是要應驗匝14:20-21的話:「在那一天,馬鈴上也要刻著「祝聖與上主」;上主殿裏的鍋,也將像祭壇前的灑血盆那樣神聖;而且在耶路撒冷和猶大所有的鍋,都是祝聖與萬軍的上主的;凡願獻祭的人,必用這些鍋來煮祭肉。到那一天,在萬軍的上主的殿裏,必再沒有一個商人。」「到那一天」是指耶穌進入聖城的聖週一,不是指世界末日。
(c) 我們可見到,耶穌入了聖城後,所應驗得最多的先知書是匝加利亞。
F 聖週二:谷11:20-13:37
1. 聖週二發生了最多的事,如果沒有這天所發生的事,歷史很可能會改寫。11:20說:「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時,看見那棵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這就是結不出果實的教友生活所要面對的惡果。11:27中,司祭長、經師和長老來質問耶穌「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指驅逐商人,因而傷害了包括大司祭等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他們真的知道答案,必然會立即殺死耶穌,事實上,猶太人的公議會是有權鞭打人的。
2. 那麼,視耶穌如仇的公議會為甚麼沒有立即對付祂呢?因為他們懷疑耶穌是羅馬人的間諜,因而很可能會擁有羅馬公民身份,那麼,殖民地政府是無權鞭打羅馬人的,保祿就曾以此公民權來指控鞭打他的猶太人(宗22:22-25)。如果他們知道耶穌只是來自猶大,當權者會立即遞補祂,並會以嚴刑對待,但11:27-33中,他們始終無法確定耶穌的真正身份。
3. 惡園戶的比喻:谷12:1-12
(a) 「葡萄園」不是指「以色列」,而是指「聖殿」,聖殿的主人是天主,祂的兒子即耶穌基督,「園戶」指「公議會」,主人所派的「僕人」指先知們。耶穌指出聖殿內應有很多果實,但卻沒有,於是祂便質疑大司祭,可惜大司祭把一切資源中飽私囊,以致聖殿成為不毛之地。
(b) 大司祭和其他當權人士深明耶穌正指責他們,但面對群眾的監察和壓力,便不敢對祂輕舉妄動。的確,很多權貴雖大權在握,但卻事事害怕,聖殿當局害怕羅馬政權、害怕失去權力和既得利益、也害怕人民支持耶穌。反省:一個基督徒如果顧慮重重,便要反思自己是否忘記了天主的慈愛和助佑。
4. 納稅的問題:谷12:13-17
(a) 「法利塞人」反對羅馬帝國的統治,但「黑落德黨人」卻非常支持,兩派敵對人士竟把耶穌視作共同敵人,於是便聯手對付祂。他們在12:14試探耶穌:「給凱撒納丁稅,可以不可以?」記得魔鬼在瑪4:6引述了詠91:11-12,誘惑耶穌從聖殿頂上跳下,耶穌便引述了申6:16來回應:「你們不可試探上主你們的天主,如同在瑪撒試探了他一樣(事件記載於出17:1-7,說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因沒有水飲而抱怨)。」人必須要完全信賴上主的眷顧,而這正是詠91的教訓。
(b) 如果耶穌表示應「給凱撒納丁稅」,便可推斷祂是羅馬派來的,否則祂便只從猶太而來,立即可以向祂下手。然而,他們未能如願以償,因為耶穌的答覆與他們的期望不符。
5. 復活的問題:谷12:18-27
撒杜塞人質問耶穌關於復活的問題,他們引述舊約多俾亞傳的哀怨故事(多3:7-17)來試探耶穌,其實只是重施「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的雕蟲小技。如果耶穌說相信復活,祂必只是一個猶太人,因為普遍猶太人都相信死後會復活,如果耶穌說不相信復活,祂必只是來自羅馬。對於耶穌在12:24的回應,撒杜塞人根本不明白。
6. 最大的誡命:谷12:28-34
(a) 12:28說有一個經師問耶穌:「一切誡命中,那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的答案是所有猶太人都知曉的:「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但外邦人卻不知道,所以現在真相大白了,他們知道耶穌並非羅馬派來,於是便可放心專注對付祂,誓要置祂於死地!
(b) 耶穌所引述的聖經是申6:4-5,但當中並沒有「全意」一詞,那麼「全意」有何意思呢?在耶穌時代,中東盛行的希臘文化裏,人的思想主要源於腦海而非內心,這是耶穌時代猶太人的想法,故加上「全意」,其意思與「全心」相同。
(c) 記得耶穌受洗後三次被魔誘時,魔鬼提議祂把石頭變成餅來充飢,是要考驗祂是否全心愛主,為猶太人來說,心是人作決策的地方;猶太人也認為身體就是靈魂,要奉獻自己的身體給天主,包括從聖殿「跳下去」;財富之意乃申6:5所指的「全力」。
7. 12:13-34所 提出的三個問題:納稅、復活、最大誡命 - 是撒殫在曠野魔誘耶穌的相同問題,「納稅」即「全力」,「復活」即「全靈」,「最大誡命」即「全心」。聖週二這天,撒殫利用了法利塞人、撒杜塞人和經師再來試探耶穌,這些人因此成了魔鬼的工具!遲點在革責瑪尼莊園的祈禱時(谷14:32),耶穌很不想死,但祂在14:36向天父說:「要照你所願意的」(全心)、祂在十字架上付出了性命,「全靈」地愛天父、「全力」是祂變得一無所有,連自己那件經袍也被奪去了,下葬的墳墓也不是祂的,可見耶穌拒絕魔鬼的三次誘惑,拒絕放棄遵守大誡命。
8. 谷13:1起,耶穌離開了聖殿,門徒們仍未能判斷形勢,仍喜悅地盛讚聖殿的宏偉和壯觀,耶穌卻表明聖殿快將被毀,指的是公元七十年被羅馬人所毀。因此,耶穌在13:33-37叫門徒們要醒寤。單單這五節裏,「醒寤」一詞竟出現了四次,值得我們反省:世界各地的大地震、歐美以至全球的金融海嘯、北非以至中東的反政府浪潮、最近爆發的核危機,人類在信德上必須要「醒寤」。
G 聖週三:谷14:1-11
1. 這一天只發生了一件事:「女人以香液傅抹耶穌」。這位勇敢女人的故事與厄里亞相關,列上17:11-16記載厄里亞要求一寡婦給他一點餅吃,寡婦因只有少許麵粉和一點橄欖油,要為其獨子造點餅吃,吃完後唯有坐以待斃。先知鼓勵她遵照他的意思做,並安慰她說:「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直到上主使雨落在這地上的那一天(旱災完畢),缸裏的麵,決不會用完;罐裏的油,也決不會缺少。」」結果寡婦信從了,而先知的話也應驗了。寡婦擁有的物資本來很缺乏,但當她願意為先知而做的,天主會豐厚地助佑她。
2. 這段福音中的女人把極珍貴的「納爾多香液」全部倒在耶穌的頭上,但並沒有得到在場人士的稱許,反而指控她浪費,唯一讚美她這行為的人就是耶穌,祂在8節替她解釋說:「她已做了她能做的(善事):提前傅抹了我的身體,是為安葬之事。」為猶太人來說,首要的善事就是埋葬屍體,次要的才是「施捨給窮人」(瑪6:1-18),主人家和在場的其他人士卻本末倒置,把「施捨給窮人」(谷14:5)置於「安葬之事」以先。
3. 耶穌在9節說:「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讀者會發覺,這個女人的姓名一直沒有被披露,連名字都沒有,人怎可「紀念她」呢?我們不要以為聖史記載這事件時很粗心大意,而是另有目的。聖史要人「紀念」的不是一個人物,而是她所作的行為,所以,任何人士如果想得到世人的「紀念」,便必須把香液「倒在耶穌頭上」(3節)。
4. 谷與瑪不同的是7節:「你們幾時願意,就能給他們行善」,要捐助窮人,任何時間都可以,但安葬耶穌的機會只有一次。一個無名無姓的女人曉得掌握機會,相反,跟隨了耶穌多時的猶達斯,這一夜便為了錢而主動地出賣了天地的大主!
5. 為谷來說,事件中的人物名字經常都沒有被披露,就是要讀者進入這些事件的神聖空間裏,成為故事中的人物,耶穌所說的話不但要挑戰在場的人,也挑戰今天的我們。每當我們進行福傳活動,會很重視傳揚耶穌基督,卻不會記起這個故事中的女人。不過,我們的福傳行為卻使我們變成了這勇敢的女人,便能受世人所「紀念」。
6. 反省:每次做福傳工作時,經常受家人和朋友們的譏笑,批評你很沉迷宗教和脫離現實,你卻堅持下去。多少做丈夫的,反對妻子每主日都去參與彌撒、反對她參加靈修講座、反對子女受洗等等,聖保祿說:「因為不信主的丈夫因妻子而成了聖潔的,不信主的妻子也因弟兄而成了聖潔的;不然,你們的兒女就是不潔的,其實他們卻是聖潔的。但若不信主的一方要離去,就由他離去;在這種情形之下,兄弟或姐妹不必受拘束,天主召叫了我們原是為平安。」(格前7:14-15)
H 聖週四:谷14:12-72
1. 聖週四的焦點是最後晚餐和山園祈禱。谷沒有像瑪和路地記載天主經,但山園祈禱中很多片段均表示天主經,山園祈禱時的天主經是耶穌最痛苦的時間。革責瑪尼莊園裏,門徒只顧睡覺,耶穌三度叫他們要醒寤,記得谷13:33-37時,祂已四度叫門徒們醒寤,到14:42時,耶穌向門徒們說:「起來!我們去罷!」起來做甚麼?是要見證耶穌的受難,要見證祂被釘死,要見證救恩的喜訊!
2. 耶穌被捕後,便立即被解往大司祭處受夜審,這一刻,宗教領袖們要進行非法審訊,因為猶太人禁止夜間審訊,認為「太陽」才象徵天主的見證,「黑夜」是魔鬼的時間。同一夜,伯多祿也三次否認主!
I 聖週五:谷15
1. 山園祈禱其實發生在聖週五的零晨時分,玫瑰經的痛苦五端(痛苦一端:耶穌山園祈禱,痛苦二端:耶穌受鞭打之刑,痛苦三端:耶穌受茨冠之苦辱,痛苦四端:耶穌背十字架上山,痛苦五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
2. 痛苦五端的全部過程僅十五小時左右,我們的救恩來自聖週五,不是聖週的其它日子,所以我們的聖堂內的十字架會掛着耶穌的聖屍,好能提醒信友其救恩的來源,十字架叫人「記得」我們救恩的來源,把耶穌的聖屍移去等於否認十字架帶給世人的救恩。
J 聖週六
1. 聖週五耶穌死後至復活前的一段時間,祂往那裏去了呢?學者估計耶穌在墳墓內僅27小時左右,其間祂所去的地方有記載於「宗徒信經」內,「我信其降地獄」,原來耶穌去了地獄,祂要到那裏向古人傳福音,包括向原祖父母、諾厄和亞巴郎、梅瑟和四大先知等人傳福音。
2. 教會傳統,每逢聖年,主教會到大教堂,以其權杖拷擊大門三次。東正教則每年的聖週六祝聖新火後都這樣做,然後頌唱一首很古老的聖詠:「地獄的門開了,救恩已臨」,天主教在梵二前也這樣做,但梵二後取消了。因此,東正教有關耶穌復活的聖像畫裏,耶穌從墳墓出來時,腳下有一道門開了,指的就是地獄的門。
K 復活日:谷16:1-8
1. 沒有人親眼目睹耶穌的復活,卻有五百多人見過復活後的耶穌(格前15:6)。谷16:3說婦女們擔心「誰給我們從墳墓門口滾開那塊石頭」,抵達墳墓時,石頭已被移開,她們便進入墳墓。16:5說她們立時看見「一個少年人」,切勿揣測,這不是一位天使,而是一個人,希臘原文指的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年人」。少年人在16:6-7節表明,「納匝肋人耶穌已經復活了」,又叫婦女們快去告訴「門徒和伯多祿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叫門徒們去見復活的主。然而,婦女們沒有因耶穌復活了而歡呼「亞肋路亞」,8節說她們「戰慄和恐懼」,表示她們不相信耶穌復活了,還以為見了鬼。
2. 究竟16:5早已在墳墓裏的那「少年人」是誰呢?原來就是谷14:51-52所載的那人:「那時,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人們也抓住了他;但他撇下麻布,赤著身子逃走了。」一個新領洗的少年人,遇上了信德上的困擾,便放棄了信仰,但耶穌的聖死推動了他去悔改,16:5說他「穿著白衣」(再穿上基督)。
3. 反省:這個無名的「少年人」也許是你、也許是我,平凡生活中,信德不易受考驗,但逆境時就很不同,容易跌倒,在聖週六還是黑暗之際,「少年人」悔悟了,重新記起與基督同死同葬。當少年人一恢復了信德,便立即為主耶穌作見證,對象是婦女們和「門徒和伯多祿」,他成了第一位福傳者,就是這位新的教友。
l 下期預告:開始研讀創世紀,但不是順序的。以創26:12-33作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