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6, 2012

瑪竇福音21


1.   讀者請先閱讀2121:1-11記載耶穌榮進耶路撒冷,這與「領導人」課題相關,耶穌20:25-28已談了教會內作為領袖應有的質素 20:27所說:「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所以,耶穌進城就是要現身說法 -「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20:28)聖史瑪竇21:5表示,耶穌進城的安排(即21:2)早於9:9預言了:「熙雍女子,你應盡量喜樂!耶路撒冷女子,你應該歡呼!看,你的君王到你這裡來,他是正義的,勝利的,謙遜的,騎在驢上,騎在驢駒上。

2.   對於耶穌榮進耶路撒冷21:9記載群眾歡呼:「賀三納於達味之子!因上主之名而來的,當受讚頌!賀三納於至高之天!」這樣的情懷在每次感恩祭頌唱「聖聖聖」時都展現,在這神聖的時空裡,「耶穌,你來罷!」(22:20)當天主聖神親臨到祭台把餅酒變成基督的體血,信眾的心是多麼的「火熱」(24:32)啊!彌撒時,我們誦唸或頌唱「聖聖聖」共有三個「聖」字,猶太人不明白「神聖」是甚麼,只能明白何謂「神聖的人」,為了表示「極之神聖」,便將「聖」誦讀或頌唱三次,「聖聖聖」後,便是「萬有的主」,人物出現了,猶太人始能明白。學習「神學」有一句名言:「我們無法完全認識天主」,只能說天主不是 ,因為每當我們想說「天主是 」時,這一刻,天主已超越了我們的描述,因為祂是全能的,祂超越一切,筆墨無法完全形容祂,如果我們說「天主是道路」,祂其實超越了「道路」,祂也是「真理」和「生命」。

3.   當我們在彌撒時頌唱「聖聖聖 」,我們便成了耶路撒冷的群眾,恭迎君王進入我們的教會,進入我們的心。耶穌進入了聖城後,居民的反應如何?21:10說「全城哄動」,眾人查問:「這人是誰?」每當有外教人向我們查問耶穌是誰時,我們會如何回應呢?也許會說是救世主、是天主的兒子、是默西亞、是聖誕誕生的嬰兒,又或者說:「很複雜,所以不大記得了!」問題在於:耶穌不是一個答案,而是與我們的一份關係,只有透過祈禱時才能體驗到。

4.        21:12-17記載耶穌驅散聖殿的商人,本來,21:9的事件已令司祭長和經師們對耶穌很不滿,他們是殖民地的權貴,群眾對耶穌的歡呼(「三納於達味之子」)已觸動了他們的神經,真害怕羅馬帝國政府不悅而介入;耶穌驅逐了聖殿的商人更火上加油,因為這直接傷害了既得利益者固有的經濟利益,司祭長和經師一向收取聖殿周圍商戶的租金和經營上的佣金,可謂腦滿腸肥,現在,耶穌把商人驅散,令司祭長很不滿,直接種下禍根,惱羞成怒的宗教領袖便產生殺機!耶穌進入聖殿,21:1-11已說了祂是要現身說法,展示教會內作為領袖應有的質素(見上面第1段)。這的確給基督徒很多啟示,千百年來,為了教會能正當地發揮其福傳功能,傳教士斷送了多少性命,就如慈母為了子女的緣故,可以置自己的性命於不顧中。

5.        21:18-22談「無花果樹」的故事,耶穌譴責了無花果樹,21:19說那樹便「立即枯乾了。」無花果樹的枯乾是「立即」的,亦即當祂說了一句話時發生的:「你永遠不再結果子了!」這顯示一切事物均操縱在耶穌手中,包括祂自己的聖死,是祂自願犧牲性命來救贖人類的。無花果樹枯萎後,耶穌便講了21:21-22的話:「21耶穌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如果有信德,不疑惑,不但能對無花果樹做這件事,即便你們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中!也必要實現。22不論你們在祈禱時懇求什麼,只要信,就必獲得。」」,表示信德很重要,且能發揮很大的威力。

6.        究竟耶穌為甚麼說了21:21-22的話呢?這是針對雅各伯若望較早前提出的要求,他們在20:20-24要求「在你王國內,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耶穌指出他們的動機並非出於信德,而是由於貪婪,一個人的祈禱要獲得天主的俯聽,必須出於信和愛,例如家人患病、為聖職人員、為煉靈等。幾乎所有宗教都重視祈禱,例如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那麼,基督徒的祈禱有何不同?基督徒祈禱時,也會表達信德。

7.        21:28-32的標題是「二子的比喻」,談父親先後吩咐兩個兒子到「葡萄園裡去工作」,長子「同意照做卻言而無信」,次子起初表示不願意做,「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兩個兒子比較,用現代人的邏輯看,次子終於都聽了父命,故較可取。不過,次子原先拒絕父親,那是否犯了罪呢?的確是罪過,但他有機會「悔悟過來」值得每一位信友反思,我究竟像長子或次子呢?我說我信,但我的行為顯示我信嗎?2:14說:「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信仰如果有名無實,即使不怕別人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卻沒有遵守教友的本份(主日彌撒、每年的大小齋期等),就像「只說不做」的長子。經師和法利塞人就像「同意照做卻言而無信」的長子,相反,「稅吏/娼妓」卻像起初表示不願意做,「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的次子。

8.        每個堂區裡,都有些默默耕耘的熱心教友,是多數教友所不認識的,但卻是天主所喜愛的,他們就如福音中的小人物,包括為耶穌背負十字架的基勒乃西滿」(23:2627:3215:21)、安排殮葬耶穌聖屍的「阿黎瑪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27:57)和尼苛德摩19:38-39)、還有不少勇敢的婦女們,有8:2-3所載的瑪達肋納瑪利亞/約安納黑落德的家宰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這些人只稍出現,便銷聲匿跡,但只有她們能一直忠於耶穌,直到十字架下,真值得我們尊敬。

9.        耶穌自在21榮進耶路撒冷聖城起,態度變得很剛烈,尤其到了23時,祂嚴厲地譴責了經師和法利塞人。耶穌的時代,多數人都一貧如洗,活在生靈塗炭中,因為羅馬政府徵重稅來應付其龐大軍費的開支,一如今天的超級大國美國一樣,後者駐軍在全世界的120個國家或地區,自然需要重稅來維持。耶路撒冷的居民更淒然,既要繳交重稅給羅馬帝國,又要支付聖殿稅,當人無以為計時,便以盜竊為生,「稅吏/娼妓」被視作這類人士;相反,經師和法利塞人自視為義人,認為自己屬上流社會。

10.     讀者切勿誤以為耶穌支持人作「稅吏/娼妓」,因為「罪人」主要是指不潔的人。至於「稅吏/娼妓」,21:32說:「稅吏和娼妓倒相信」,因而能進天國,然而,他們「相信」了甚麼呢?「相信」和明認自己是罪人,需要默西亞的拯救;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問題是以為可以憑自己的熱心行為來贏取救恩,就如佛家的人士相信可以各自修行而能成佛,但基督宗教卻非如此,教會教訓:任何人都需要基督的救恩,沒有人可以憑己力而贏得救恩。在經師和法利塞人眼中,慈善的猶太人便是天主的子女,但並不包括「稅吏/娼妓」和外邦人,耶穌卻表示並非如此,因為在天主心目中,祂願意人人都得救(弟前2:4)。

11.    21:33-46的標題是「園戶的比喻」,說一個很富有的家主把葡萄園租給了園戶,然後按時派僕人去收果子作租金,園戶們先後把僕人鞭打和殺掉,結果家主決定派其兒子去收租,結果遭到相同的厄運。表面看來,園戶的行為匪夷所思,租客交租乃天經地義之事,為甚麼會殘酷地對待家主的僕人,甚至其繼承人呢?這是二千年前以色列的社會境況,大地主習慣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奪去小地主的土地,主要藉貸款給擁有耕地的農民,一旦失收時,農民便無法償還,於是貸款的大地主便把耕地據為己有,於是小地主便失去了耕地,必須租用耕地始能繼續耕種,但仇恨之心揮之不去。一到收割之時,大地主便派僕人收取農作物作為租金,通常都會收去大部份收成,所剩餘的卻無法足夠農民生活所需。

12.   頭腦簡單的園戶在21:38看見是兒子」,認為機不可失,把繼承人殺掉便沒有人可以繼承被大地主所奪去的耕地,藉此可失而復得。盡管如此,耶穌並不同意園戶的行為,因為土地已不再屬於他們的了。這比喻也與「二子的比喻」相關,二子的比喻教訓我們,天主所吩咐的,便應聽命,所以園戶應願意繼續作園戶。有些教友由於領洗久了,或者參加堂區的善會多年後,自覺高人一等,容易疏忽了教友基本的本份。我們犯了罪,便會失掉天國的賞報,但天主沒有放棄我們,只要我們安於作園戶。21:43是高峰:「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外邦人」指教會,教會有責任要「結果子。」(21:43)透過愛德和靈性的生活,天主自然會賜下雨和陽光,帶給我們豐收。
  • 五旬節主日(乙年)讀經釋義(2012-5-20
  • 瑪竇福音22-232012-5-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