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8, 2015

馬爾谷福音第九章


1.      馬爾谷福音共十六章,巧合地在中間分為兩部份,前八章是第一部份,由9起是第二部份,藉顯聖容起證明耶穌的真身份。     耶穌9:1向門徒和群眾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中,就有幾個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天主的國帶著威能降來」這話主要連接上章尾時,耶穌講了傳教時所會面對的困苦(「這淫亂和罪惡的世代中,以我和我的話為恥」),故9:1 便給與門徒們一些安慰。至於「有幾個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天主的國帶著威能降來」的話,不是說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見到基督的再來,而是指見到祂顯聖容,亦即天主的「威能」。

2.      9:2-13談「耶穌顯聖容」,一般學者相信發生在大博爾山,今天,耶穌顯聖容所在地的聖堂只有七十年歷史,是聖本篤會所建的。過去八百年以來,這座山不停有戰爭和破壞,方濟會的會士堅持留守保衛這座聖山,他們一個一個殉道,而最近被殺的會士發生在1997年,他是一個87高齡的神父。這些勇敢的會士為甚麼要那樣堅持呢?為了未來的朝聖者,一旦失去了,便像聖地的一些地方(如聖殿所在地的金廟),無法公開給朝聖者開放。今天大博爾山上的聖堂,後面左右各有一座小聖堂,一紀念梅瑟,另一紀念厄里亞

3.      9:5見到梅瑟厄里亞的顯現,厄里亞共出現五次,一如在路加福音一樣,梅瑟厄里亞並非分別代表法律和先知,兩人的身份是:梅瑟是第一次出谷的帶領者,厄里亞卻不像瑪竇福音中所履行的功能(新出谷),因為中的新出谷是由耶穌自己領導的,祂要透過聖死和復活而逾越到天國裏。3:23曾表示:「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亞到你們這裏來。厄里亞在顯聖容時的顯現就是要「預備你(基督)的道路。」第一次出谷使奴隸逾越成為自由人,第二次出谷是耶穌使人從罪惡中走向永恆的天鄉。

4.      9:3很尷尬,因為「他的衣服發光,那樣潔白。」變了白色的不是耶穌的面容,而是祂的「衣服」,人的衣服每年都有一段時間變了白色,就是在春天,天氣因為潮濕,容易發霉,以色列的霉菌很幼小,當人的衣服發霉,遲早會令人出現皮膚病,肋未紀稱之為癩病,梅瑟五書要求患病者遠離群眾去獨居。這樣的編輯問題到時才修正,至於,由於耶穌的見證人仍在世,無需修正。伯多祿9:5提議張搭三個帳棚,這樣會妨礙出谷,因為出谷需要前行,途中不能有障礙物。對於伯多祿的愚昧,耶穌沒有作出回應,但9:7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門徒們所要聽從的就是8:31-33的內容,即「受難、聖死和復活」。

5.      9:6說:「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他們都嚇呆了。」「」指伯多祿,既然不知該說什麼,為何不保持緘默呢?所載的伯多祿經常犯錯,不像瑪竇福音中的他那麼受人尊敬。這正是聖經所定義的智慧,7尾時(「耶穌治好聾啞人」),一個人應講而不講(「啞」),便是附了魔;同樣,現在伯多祿應不講卻要講,也是附魔。反省:家人或友人發生爭抝時,只講多了一句話,便使雙方長期側目而視,爭抝時,雙方都想講最後一句話,這也算附了魔。

6.      耶穌顯聖容一事與13:33-37(「應醒寤不寐」)相關,顯聖容時,三門徒正在睡覺,但對此的話並不明顯,只說「雲彩遮蔽了他們」,「雲彩」在舊約中帶有兩個意思:「天主的臨在」或「人全不知情」,13:33-37共出現了四個「醒寤」,意思是:三個「醒寤」喚醒了三個正睡覺的門徒,剩餘的尚有一個「醒寤」。顯聖容是耶穌很光榮的時刻,可惜門徒只顧睡覺;到14山園祈禱時,當祂準備經歷聖死時,門徒們又只顧睡覺,就是要挑戰門徒們的弱點。每次看「山園祈禱」的事件時,也應同時看「顯聖容」一事,顯聖容時,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山園祈禱時,耶穌14:36說:「阿爸!父啊!」兩則故事一起看,原來是「愛子」與「」的對話,「愛子」續說:「一切為你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 這正是「厄里亞梅瑟」在9:4中「正在同耶穌談論」(祂的出谷)。

7.      14:32-42的「山園祈禱」也與13:33-37的「應醒寤不寐」相關,山園祈禱時,耶穌三度回來,但門徒們仍在睡覺,13:37-37卻有四個「醒寤」,當他們都「醒寤」後,14:42說:「起來!我們去罷!」究竟「起來」為了甚麼?14:42說:「看,那負賣我的來近了。」原來去看祂受苦受難,即祂的出谷!

8.      「顯聖容」一詞的翻譯並不正確,正確的詞彙是「蛻變(metamorphosis)」。顯聖容時,耶穌變了容貌」(9:2),祂在受難時也「變了容貌」,因為祂被鞭打、頭戴茨冠、十字架苦刑,令祂的容貌改變,52:14形容說:「他的容貌損傷得已不像人」,這也是「蛻變」。第一個蛻變是「顯聖容」、第二個是「十字架上的耶穌」、第三個是「聖誕時的聖嬰」、第四個是「隱藏在餅酒內的聖體」、祂甚至變成一本書(「聖經」),可參閱24

9.      9:9耶穌同三門徒下山時,「囑咐他們,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不要將他們所見的告訴任何人。」要「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才告訴其他人,因為顯聖容的聖蹟乃復活的聖蹟,都彰顯了天主的光榮。如果耶穌尚未經歷復活,而門徒們把祂的這光榮告訴別人,後者是不會接納的,故耶穌要門徒們讓祂先經歷聖死和復活,9:10說門徒們「遵守了這話」,但仍不明白「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因此無法向人講及。到9:11時,門徒們問耶穌說:「為什麼經師們說厄里亞應該先來?」這問題與上文何關?完全無關。較早在9:10時,門徒們「彼此」討論,耶穌並沒有參與,故聽不見他們的對話,當他們一見耶穌來到,便刻意地轉換了話題,不想耶穌知道他們正「彼此」討論甚麼。記得耶穌6-8多番責備他們,雙方關係不佳。因此,他們刻意不讓耶穌參與他們的討論,這樣的手法讀者人人都嘗試過,對嗎?

10.    耶穌9:12回答門徒:「厄里亞固然要先來重整一切。」「重整」甚麼?「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1:3),是洗者若翰的工作。猶太人的感覺很簡單:他們相信厄里亞在世上以不同的形像活動,他的使命就如3:24所述:「他將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子,使兒子的心轉向父親」,意即準備好人的心,要願意寬恕、要有愛心,這樣的情況下,默西亞便可降來。耶穌厄里亞要「重整一切」,意即默西亞的「途徑」- 以受難開始,那麼,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應如何準備呢?每次拜苦路,應感謝厄里亞,感謝洗者若翰,「苦路」就是救恩的「途徑」。厄里亞在顯聖容時的角色並非先知,而是新出谷的推動人,由死亡逾越到永生、由罪惡逾越到寬恕。耶穌9:13說「厄里亞己經來了。」第一層的意思是指「洗者若翰」、第二層的意思是「顯聖容時出現」,先驅一到,真命天子便出場:耶穌所要受的苦難,亦即由下一段開始!

Monday, September 21, 2015

馬爾谷福音第八章


1.      8:27-30談「伯多祿認主為默西亞」。巴力斯坦地圖可見,耶路撒冷西北近地中海有一個凱撒勒雅,位於今日的台拉維夫以北50公里,曾是巴力斯坦的頭等海港。然而,這段聖經談的不是這地方,而是斐理伯凱撒勒雅,地圖上是加里肋亞湖以北,位於約但河的發源地。耶穌剛才在貝特賽達治病(8:22-26),之後便北上到這地,這地方山明水秀,周圍的花草樹木很多,令人心曠神怡。走過鳥語花香的一段路後,便來到一座山崗,山崗下有一個大山洞,山洞內外都雕刻了很多神祇,全都是「Pan」神,屬羅馬人朝拜的神,門徒們從未見過那麼多的神祇住在一個氣象萬千的環境。耶穌便要求門徒們表態:「人們說我是誰?」(8:27)及「你們說我是誰」(8:29伯多祿立即回應:「你是默西亞」可惜,伯多祿沒有明認耶穌是「天主子」(1:1, 16:16),在他心目中,耶穌等同「Pan」神或希臘人所拜的宙斯

2.      對於伯多祿的宣信,馬爾谷沒有記載耶穌西滿為「伯多祿(盤石)」,只有16:18記載耶穌的話:「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磐石」有多大呢?等於一個山崗那麼大,即上段所談的,全部偶像都立於山崗之下,被天主子耶穌所選作建立其教會的「磐石」所壓倒,而且,這「磐石」是多麼的穩固,見了它的人會讚美上主、感謝上主。反省:今日的教會內,被視為「熱心」的教友,甚至明星級的神父,眼見中國的經濟成就,開始與他們的領導人站在同一陣線,極權國家口誅筆伐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他們使用了各種謊言和藉口來擾亂視聽!一些因中國經濟政策而受惠的教友,身家膨脹百倍後,開始視中國的領導人如神。這些人忘記了「撒謊者」就是「魔鬼」(8:44),它的手法高明,說的話要令人存疑(3:1-6),只需發問一個問題(3:1)和講了一個真理(3:5),「女人」便中了奸計。對於自以為擁有大量財富作保護的人,須知生命來自天主,祂有權隨時取回(1:21)。

3.      6起,人已開始問耶穌究竟是誰,到8仍問著同樣的問題,68主題相同,中間的7是另一主題,6-8像一份三文治,這樣的結構在聖經上稱為「inclusion」,當有inclusion出現時,猶如三文治的重心是中間的餡料,故7才最重要,7談驅魔和治病,均與厄里亞相關,6-8被稱為厄里亞的循環,每次都顯示耶穌厄里亞強,這是很明顯的,因為耶穌是天主子。反省:當你朝拜聖體時,你會回答耶穌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但你有勇氣這樣反問耶穌嗎:「你又說我是誰呢?」你恐怕祂會說:「你是 …. 貪婪 ... 虛偽 冷淡 無信德 自私!」你有勇氣聽祂說出對你的看法嗎?即使如此,方濟會的會祖向耶穌祈禱說:「我在祢前只是條蚯蚓,但祢仍愛我。」

4.      8:31-33談「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伯多祿宣認耶穌後,馬爾谷便加入這段福音,目的很簡單:宗教信仰談的是永生,耶穌的受難就是為了我們的永生。耶穌8:31預言會「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這情況與厄里亞有何關係呢?列上17:17-24厄里亞三次伏在孩子身上」(列上17:21),孩子便復生了;現在,耶穌不必任何人令祂復活,祂自己就是全能的天主。列上17:18時,那寡婦責備厄里亞,現在伯多祿8:32也「諫責耶穌伯多祿不想耶穌厄里亞更大!耶穌8:33回答伯多祿的話彷彿說:「如果我不死,怎會復活呢?沒有復活,我如何比厄里亞更大呢?」反省:伯多祿內心很矛盾,一方面宣認了耶穌默西亞,但行為上又不配合,不想祂是天主。對此,耶穌伯多祿說:「撒殫」,有些人不停說耶穌是魔鬼(3:22),真正的「撒殫」原來是伯多祿,「撒殫」即反對天主的人,整卷馬爾谷福音裏,耶穌一直斥責伯多祿。讀者也許會問:如果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便沒有其它方法可救贖人類嗎?耶穌是真天主,祂是全能的,藉著十字架上的犧牲來救贖人類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只不過當時的世界、文化和地域的環境下,便採用了十字架苦刑的方法,耶穌自願地選擇了這種方法,伯多祿不應制止耶穌的選擇。

5.      8:34-38談「人應跟隨耶穌背十字架」。     上段談畢宗教信仰是為了「永生」的,這段福音要求我們反省自我的價值觀,為甚麼要反省呢?因為耶穌覺得門徒們仍不明白,外邦人更不明白,所以祂在8:34召集群眾和門徒來」聽祂的講解。從8:32可見,伯多祿的價值觀是錯的,所以被耶穌斥責。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寄望於「Pan」神,一旦遇到如地震的天災,我們也會跟著「Pan」神倒塌了,但雅威卻不受任何天災人禍所能摧毀。8:34說要「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羅馬的刑具,基督徒要背著別人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等於自己選擇禁食不像別人強迫你禁食那麼難受。當大司祭捉拿耶穌、拷打祂、侮辱祂時,祂無法主動,只能面對,但祂願意接受。

6.      8:35的「喪失性命」等於犧牲,希伯來語有「祭品」之意,奉獻出來的,不會取回。外教人拜神或拜祖先時,習慣帶備佳餚(乳豬、切雞、鮮果等),敬拜完畢便一起品嚐食物,這便沒有「祭品」之意,因為拜祭時,把酒倒在地上,目的就是不會取回。8:36說人想賺取全世界,古今相比,論物質,現代遠勝過往,但人的微笑卻少了,相比之下,菲籍家庭助理收入不多,但笑容遠超我們。這段福音的金句是8:37:「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這話很重要,因為自創世起至基督再來為止,世界上只會有一個「你」、一個「我」,每個人在天主眼中都是獨特的。

7.      8可作出以下的撮要:
  1. 提防法利塞人(8:11-21   耶穌是永生之糧;
  2. 貝特賽達治好瞎子(8:22-26        不要看不見;
  3. 伯多祿認主為默西亞8:27-30        你要表態;
  4. 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8:31-33        永生來自基督的苦難;
  5. 人應跟隨耶穌背十字架(8:34-38    不明白,耶穌便教訓。

8.      全章8看,當耶穌8:22-26治療瞎子時,過程頗為煩瑣,祂在8:23先「在他的眼上吐了唾沫」、然後「又給他覆手」、到8:25祂「又按手在他的眼上」,才治好了瞎子。福音所記載耶穌所行的奇蹟中,從沒有見過要這樣複雜才能見效,事實上,祂是天主子,但我們應如何理解這聖蹟的過程呢?馬爾谷使用一種手法來演繹門徒們的信仰歷程,門徒們就像那瞎子,這個聖蹟之後便是8:27-30所談伯多祿宣認耶穌默西亞,但伯多祿的意志只有五分鐘熱度,他不能夠接受默西亞要受苦,他甚至竟敢「諫責耶穌,可見伯多祿的信德萌了芽,但仍像瞎子看不清楚:「我看見人,見他們好像樹木在行走。伯多祿代表著其他門徒們的信德程度,也代表我們,由不信而逐漸信,由逐漸信而深信。值得反省的是,我會否由深信而逐漸不信呢?全能的天主當然可以一秒鐘使人復原,可惜人太有限,信仰需要一個歷程。

Monday, September 14, 2015

馬爾谷福音第七至第八章


1.      7:31-37談「耶穌治好聾啞人」。自7以來,耶穌均在外邦人的地方活動,包括漆冬提洛7:31的「十城區」,「十城區」是羅馬直接管轄,就如香港特別行政區並不隸屬於廣東省管轄,而直接隸屬中央。因此,「十城區」的建築風格很接近羅馬,而比拉多是無權管轄十城區的。自7:24以來,耶穌來到外邦人的地方,門徒們沒有隨同左右,因為門徒們都視己為熱心猶太人,重視梅瑟法律對潔與不潔的規定,不想隨從耶穌往不潔的外邦人地方去。在7:33耶穌要「領他(聾啞人)離開群眾」,因為群眾前來只為了趁熱鬧,想看看耶穌的「魔術」。耶穌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表面看來甚為不雅,但二千年前的這樣做法,會被視作親切的態度,事實上,今天一些貧窮和落後的地方,或者幾十年前的父母,也會將飯菜先放入自己口中測試溫度和硬骨,才放入嬰兒口裏。至於7:36裏,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也是政治敏感的問題,羅馬統治者的神經會被觸動而逮捕耶穌

2.      反省:這故事與我們何關?人應發言而選擇緘默,就是「」子;相反,有時應該保持緘默,卻成為多舌者。有時聽見了,卻拒絕為正義作見證,甚至說甚麼都沒有聽見,用謊言來掩飾以前憑良知所曾披露的真相,這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甚麼叫做「智慧」,在聖經裏,「智慧」就是「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包括應說便說,應緘默便緘默。厄里亞也曾治好聾啞嗎?沒有,但他在西乃山求死時,天主問他:「你在這裏做什麼?」(列上19:13)然後,天主吩咐他回去給耶胡傅油成為敘利亞王(列上19:15-16),獲傅油的人必須聆聽、講話和遵守天主的話。

3.      讀者稍看一下8中的各標題,不難發現這章很可能是馬爾谷福音的重大主題:「你認為耶穌是誰?」8:1-10談「二次增餅」。二次增餅發生在加里肋亞湖東岸,增餅後,8:10耶穌乘船到了「達瑪奴達Dalmanutha」,這地方在地圖裏找不到,其實其別名是「瑪加丹」或「瑪格達拉Magdala」,位於湖西,設有一個守望台,稱為「瑪格達拉」,以紀念瑪利亞瑪達肋納。二次增餅在湖旁進行,以方便供應清水給人喝。聖奧斯定對二次增餅的詮釋說:8:5的「七個餅」象徵七件聖事或聖神七恩(11:2-3),8:7的「小魚」象徵耶穌的「天主性和人性」或是「舊約和新約」,是供給人享用的,聖人說:「當你要去向外邦人福傳時,需要聖神七恩的幫助,也需要聖經,那麼,便有很多人會相信耶穌基督了。」為甚麼是「四千」人,而非「五千」人或其他數目呢?「四千象徵四福音的信徒,每福音「一千」人,意即很多人,每卷福音都有其團體。向外邦人福傳時,先求聖神把七恩賜與外邦人,有了信德便將聖經交給他們,然後加了詮釋。

4.      8:11-21談「提防法利塞人」。8:11法利塞人要求耶穌給他們「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為甚麼他們提出這樣的要求呢?因為耶穌打破了潔與不潔的規定,記得7:5時,法利塞人和經師們曾質問耶穌祂的門徒為何不先洗手才吃飯,耶穌7:7的回應是:「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8:8續說:「你們離棄天主的誡命,而祇拘守人的傳授。」這話表示猶太人的法律並沒有真正或正確的法律精神,耶穌為了顯示食物根本沒有潔與不潔之別,便乘船往外邦人居住的東岸去了(8:13)。湖的東北就是貝特賽達,再東走兩公里便是「十城區」,二次增餅時曾於此餵飽數千人,現在猶太人見到耶穌的行動,感到威脅,於是向祂「要求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好能證明祂得到天主的授權!耶穌作為全能的天主故然無所不能,但沒有滿足猶太人這次的要求,因為祂已公開地行了很多奇蹟,如果人選擇不信,再多一個奇蹟亦全無意義。耶穌不但沒有滿足法利塞人的要求,並立即「再上船往對岸去了」(即東岸),相信法利塞人定必惱羞成怒,但他們很虛偽,不敢跟著耶穌往東岸去,因為他們認為東岸乃不潔之地。

5.      耶穌8:15警告門徒要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酵母」,他們的「酵母」意即甚麼?馬爾谷沒有解釋,耶穌也沒有解釋,很可能身為猶太人的門徒們根本不同意耶穌前往他們認為不潔的東岸,因而也不想知道其意義。不過,路加福音卻解釋了(12:2)。然而,門徒們無法否認二次增餅是在外邦人的地方發生的,耶穌把餅給不潔的人吃了,所以還要害怕甚麼呢?耶穌就是唯一的生命之糧,既供給猶太人吃,也供給外邦人吃。8:16說門徒們「彼此議論:他們沒有餅了。耶穌8:18責備他們「不記得」,到8:21又質問他們:「你們還不瞭解嗎?」究竟爭拗的是甚麼呢?我們要先回到8:13來討論,耶穌再上船往對岸去(東岸)」,門徒們想不到剛從東岸回來(8:10),現在又突然再往東岸,心裏會想:早知如此,必先帶備食物,因為他們覺得東岸的食物是不潔的。

6.      奇怪的是8:14:「在船上除了一個餅」,門徒忘記了帶餅,為甚麼船上會有「一個餅」呢?原來那個「」就是耶穌自己,祂是門徒們生命的食糧,但跟隨了耶穌多時的門徒竟然看不見,所以祂在8:12的「嘆息」有理。耶穌作為食糧,不但要給猶太人吃,也給外邦人吃。試從8:17-21中數一數耶穌共發問了多少個問題,共七個。情況與6中所述者同,6:1-6時,耶穌的同鄉因為嫉妒祂而發問了多個問題,只為了表示不滿。現在,發問者卻是耶穌,祂沒有嫉妒門徒們,而是對他們的冥頑不靈感到憤慨。如果看希臘原文,問題共九個,門徒們被師父面斥不雅,惱羞成怒,因而與耶穌的關係轉差。

7.      反省:耶穌帶領門徒們去傳教,門徒們都掛慮著一些物質需要,沒有想到天主會參與其中,並照顧他們。有一次,德蘭修女正在早禱時,會方有人前來向修女報告,說糧食十分短缺了,必須盡快出外募捐,修女決定繼續深切祈禱。祈禱畢,外面駛來兩輪大貨車,原來善長捐來了大批食物。可惜的事,8:14說門徒們看不見耶穌當前,祂就是生命之糧。在此討論一個名稱:「Narrative criticism」,即用一段聖經來解釋另一段聖經,例如:8:2-9談增餅聖蹟,8:16-21便要解釋該段聖蹟,可惜人仍未相信耶穌默西亞

8.      8:22-26談「在貝特賽達治好瞎子」。耶穌和門徒們一過了湖,馬爾谷便記載耶穌貝特賽達治好了一個瞎子,那個「瞎子」意指誰呢?就是門徒們、法利塞人和猶太人;耶穌卻治好了瞎子,表示他們是有藥可救。記得耶穌7:31-37時曾治好了一個聾啞人,因此,耶穌較早前也斥責過門徒說:「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8:18)治好瞎子就是要人看見,耶穌8:23使用了祂的「唾沫」,象徵祂的「聖言」,聖言能使人看見。獲治好的瞎子是否先天失明的呢?不是,否則他便從來未見過樹,也不會在8:24說:「我看見人,見他們好像樹木在行走。」瞎子說人似樹,因為每年十至十一月是收割季節,人會把樹木抬在頭上搬運,正是瞎子所見到人的形態,這習俗流傳至今。耶穌7:31-37治好了聾啞人,又在這裏治好了一個瞎子,究竟厄里亞有否治好過聾啞人和瞎子呢?是有的,我們在1已稍談過,情況很像列下5的將軍納阿曼,描述的風格相似,他來到約但河厄里叟先知叫他浸在河水裏,便能使癩病治好。

9.      納阿曼來自敘利亞,即耶穌時代的貝特賽達。讀者會覺得,除此以外,怎可把耶穌治好瞎子的聖蹟與納阿曼雙題並論呢?這是「水」的問題,厄里叟先知叫納阿曼浸入約但河七次(列下5:10),耶穌使用的「水」是「唾沫」,只需一次,因此可以再一次證明耶穌厄里亞更偉大。耶穌8:26吩咐獲治癒的瞎子回家時,「連這村莊你也不要進去」,也是為了愛他的。當年的群眾生活簡單,不像今天的人家裏滿是影音和電腦電子設備,不會仇寂寞,所以當年的人喜歡「高度關心」別人的私事,耶穌深明瞎子所受的困擾和侮辱,便這樣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