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7:36-50
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
|
|
|
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着一玉瓶香液,
|
|
|
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
|
|
|
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
|
|
|
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罷!」
|
|
|
「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
|
||
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
|
||
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的正對。」
|
||
他遂轉身向着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
|
||
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
|
||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
|
||
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
|
|
|
耶穌遂對婦人說:「你的罪得了赦免。」
|
|
|
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
|
|
|
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罷!」
|
|
1. 路7:36說邀請耶穌吃飯的是「有個法利塞人」,沒有說出他的名字(直至路7:40才披露),所以我們切勿斷言就是「癩病人西滿」,猶如瑪26:6或谷14:3所指;另外,只有路7:37說那婦人「是城中的罪人」,谷和瑪都沒有這樣說。路7:38的記載與谷和瑪完全不同,路7:38說婦人「來站在他背後」,谷和瑪彷彿是站在前面;路7:38說在祂腳上「抹上香液」,但谷和瑪卻說是「倒在正坐席的耶穌的頭上」(谷14:3、瑪26:7),為甚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同呢?這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為東方人來說,人的「頭」很神聖;然而,對於西方的偉人們,眾人只敢觸摸他們的腳,所以,無論是朝聖者來到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觸摸聖像時,或者,聖週五禮儀後親吻苦像時,信友只會接觸聖像的「腳」,不敢觸摸他們的頭或口部。不太久以前,信友們見到主教,或主教拜訪教宗,見面禮都會親吻對方的「腳」,是西方的文化。
2. 由此可見,谷和瑪是基於東方文化,而路的讀者對象主要居於羅馬,是西方的文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只能根據對方的理解能力之內,否則文字便成了廢話。瑪強調「耶穌本人」、路則指出誰是罪人和誰不是;至於故事中對婦人的不滿,谷和瑪強調浪費的不對、路則強調「罪婦」無權接近耶穌(路7:39)。路所載中,耶穌並沒有生氣,祂由路7:40起開始向宴請祂的「西滿」講了一個故事,然後要求他作出判斷(路7:42-43),耶穌跟着指出祂所獲得的不同款待,「西滿」連最起碼的「給我水洗腳」也沒有(路7:44),相比那婦人在路7:38給與耶穌最親切的「口親他的腳」,可謂天壤之別!
若12:1-8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喚起拉匝祿的地方。
|
|
|
有人在那裏為他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
|
|
|
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
|
|
|
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
|
|
|
「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
|
|
|
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
|
|
|
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
|
|
|
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
|
3. 若12:1說明事件發生在「逾越節前六天」,用現代的教會曆來說便是「基督苦難主日」,地點是「伯達尼」,只有若說出帶來「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的婦女是誰,她就是「瑪利亞」(若12:3),不是很多人說的瑪利亞瑪達肋納,若也沒有像路7:37說她是個罪婦,讀者也不宜斷言她就是,若只說她來歡迎耶穌。雖然「瑪利亞」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祂的腳,但沒有先哭開(路7:38)。若所載的這事件較平淡,有教父認為:那「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象徵了「瑪利亞」的愛德和奉獻,因着她的付出,「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的確,一個熱心教友全心全靈全力的付出,整個教會都「充滿了香液的氣味」,就如聖德蘭修女的芳表。
4. 盡管那麼芬芳,教會內仍有人不滿,而且是與耶穌日夕相對的門徒「依斯加略猶達斯」(若12:4),谷14:4說不滿者是「彼此」、瑪26:8說是「門徒們」、路7:39說是那「法利塞人」,四福音所載這故事的最大分別是投訴者,是每個信仰團體和每個堂區都出現的問題,谷表示信友們造成諸多問題,瑪則說聖職人員才是問題之源,路說是宴請耶穌的人,而若卻說是出賣耶穌的人,多少外教人懷着熱誠來堂區敲門,得到的回應是:「慕道班今年已滿額,明年再來詢問吧!」多少人致電堂區找神父,電話響過不停卻沒有人接電話,或者說稍等候而終於無法聯絡上所找的神父,又或者受到毫無禮貌的對待,終於轉往別的教會,「我們有十幾億教友,少了一個也無所謂」-是否今天天主教教友的思維呢?我們必須反思,並誠心祈求上主的寬恕和扶助。
註:「對觀福音」到這期為止,下星期起研讀「訓道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