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訓5:9-19談另一主題「金錢」:「9愛錢的,錢不能使他滿足;愛財的,進益不能使他滿足:這也是空虛。10錢財增多,消費的人也隨之增多;財主除飽享眼福外,能有什麼益處?11工人不論吃多吃少,總睡得甘甜;飽食的富人,卻難於安眠。12我看見在太陽下有一件慘痛的事:財主積蓄財富,反而害了自己。13生意一次失敗,財產盡失:生了個兒子,手中一無所有。14他赤身出離母胎,也照樣赤身歸去;他勞力之所得,絲毫不能帶去。15這也是一件慘痛的事:他怎樣來,也怎樣去;他操勞追風,究有什麼益處;16況且他一生在黑暗中生活,遭受許多煩惱、疾病和悲憤的事。17我所認為幸福美滿的事,是人在天主所賞的少數歲月內,有吃有喝,且享受他在太陽下一切勞碌所得的福樂,這原是他應得的一分。18的確,天主賞賜人財產和富裕,叫他能享用;能取得應有的一分,能享受勞碌所得的快樂,實是天主的恩賜。19那麼,人就不甚顧慮人生歲月的短促,因為天主以喜樂充滿了他的心。」
2. 生活上,金錢的確頗重要,但訓5:9道出了很多人常犯的問題:「愛錢的,錢不能使他滿足;愛財的,進益不能使他滿足:這也是空虛」,即使是富甲一方的人,也恐怕有一天被別人超前!很多「愛錢的」人都永不滿足,經常都感到尚欠一些東西;「愛錢的」與「愛財的」意思不同,後者指「沉迷於物質享受」,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勝人一籌。「金錢」也與「說話」相關,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 -數量多少都認為不夠!訓5:10:「錢財增多,消費的人也隨之增多;財主除飽享眼福外,能有什麼益處?」「消費的人」指那些「習慣奉承別人的人」,「飽享眼福」意謂「宴請親朋僅為炫耀自己」,問題在於宴會完畢後仍感到空虛!「錢財增多,消費的人也隨之增多」譯不出其原意,英語的譯本較清楚:「Where goods abound,
parasites abound」,意即「財富越多,『食客』也越多」,例如:衣飾太多,蟲蛀也越多;糧食太多,更易引來蟲蛀!「金錢」無法贏取別人的尊重,說話多了卻容易被人挑剔!
3. 訓5:11的話頗有意義:「工人不論吃多吃少,總睡得甘甜;飽食的富人,卻難於安眠」,能「安眠」才是福,很多人無法入睡,莫說能「睡得甘甜」,乃由於人內心的很多憂慮,亦即訓5:12-16所說的話,擁有和居住在豪宅的人士,往往是重門深鎖的,怕現時擁有的會一夜間失掉,猶如約伯的遭遇一樣!訓5:13說:「生意一次失敗,財產盡失」,這是每次國際上經濟出現大逆境時見到的現象,連原本有意傳給子孫的財富,也成了泡影,即訓5:13所說:「生了個兒子,手中一無所有」,於是便作出了訓5:15-16的結論:「15這也是一件慘痛的事:他怎樣來,也怎樣去;他操勞追風,究有什麼益處;16況且他一生在黑暗中生活,遭受許多煩惱、疾病和悲憤的事」,意謂「錢不能買得真的快樂」。
4. 訓5:17談社會,「有吃有喝」叫人吃得適當,太奢華以至浪費,又或太急促而不知其味者,都是不適宜的飲食態度,這亦即聖經中對「智慧」的相反:「不適當的時間做不適當的事」。有些退休的專業人士聲稱,享受工作上賺得的大量財富是應該的事,他們認為天主也喜歡他們這樣的生活態度,事實上,這只是偷換了概念,快樂來自天主,不在於物質的豐富;快樂是內心的,不是外在的。訓5的結論在於訓5:6的「敬畏天主(Be happy with your work)」,天主給每個人的旨意並不相同,人人都應遵照祂的旨意而生活。也許我們會問:「怎樣才能知道天主給我們自己的旨意呢?」重點在於進行工作或行為時,能否有「內心的平安」。有些人很期待退休的生活,他們視工作為挨苦,教宗良十三世(1810-1903)頒布的 《新事物》通諭(Rerum Novarum)、以及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工作》通諭 (Laborem Exercens)均強調在工作上要有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也要履行天主的旨意,是人的聖召。
5. 訓5:18-19談「快樂」,天主願意人活得快樂,但不是叫人放縱自己,因為快樂必須配合上主的旨意,人的財富多寡都是上主的旨意,人要知道自己的有限,不能慣性入不敷支。訓5的結論在訓5:17:「我所認為幸福美滿的事,是人在天主所賞的少數歲月內,有吃有喝,且享受他在太陽下一切勞碌所得的福樂,這原是他應得的一分」,「有吃有喝」都在天主的計劃之內,當人選擇不理會天主給他的計劃時,後果必須自負,就如大都會的富有人家喜歡佳餚美酒,卻經常帶來不少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等,天主給作父母的人其中一項使命,是要好好地照顧子女的健康,包括心身兩方面,食物與健康需要平衡,心態與行為也要平衡,自然律也注重和諧、事事有局限,在這些框架下,人人去履行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