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羅15談如何活出信仰生活(orthopraxis),羅15:1-6說:「1我們強壯者,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susceptibilities),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2我們每人都該求近人的喜悅,使他受益,得以建立(we support one another),3因為連基督也沒有尋求自己的喜悅,如所記載的:『辱罵你者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4其實,凡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為叫我們因著經典上所教訓的忍耐(perseverance)和安慰(encouragement),獲得希望。5願賜忍耐和安慰的天主,賞賜你們倣效耶穌基督的榜樣,彼此同心合意,6好一心一口光榮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這段聖經的上下文關係頗明顯,「強壯者」和「不強壯者」,包括在信德上和在知識上,包括在團體的建設和在培育上。
2. 那麼,「強壯者」應有甚麼責任呢?他們要承擔個人在家庭內、教會內和經濟上的責任,羅15:1亦說「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susceptibilities)」,在這方面,羅13:8 已說過,叫人要「彼此相愛」。反觀今天的世界裡,富裕的人會因自己的財富而目空一切,這些人雖富裕,卻沒有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創4時,天主問過加音:「你弟弟亞伯爾在那裡?」加音如何回答呢?「我不知道,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我們的社會真的如此,今天幾乎所有大城市和大都會的年青一代都無力購買到房子,富有的人和執政者都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所以,羅15:1說:「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 ,因為這與天主和與人的關係很重要。羅15:2所說「我們每人都該求近人的喜悅」,要留意服務他人,使對方「受益」,最終能使團體「得以建立」。
3. 保祿要求「強壯者」把「愛」置於「個人權利」之上,他便立即在羅15:3舉出最佳例子:耶穌從不「尋求自己的喜悅」,甚至為了人而被「辱罵」,斐2對此描述得淋漓盡致,斐2:6-8 說:「6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7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8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羅15:4談經上的教訓,「強壯者」為了「不強壯者」的緣故所受的苦並非沒有價值的,保祿便祈禱,因為「忍耐(perseverance)和安慰(encouragement)」乃天主的恩賜。聖宗徒也祈求「同心合意」,人只要彼此「求近人的喜悅」作為出發點,一切便能成就,而天主亦因此受到「光榮」(羅15:6)。保祿也祈求眾人「同心合意」,這並不容易,因為羅14末段時剛談眾人因食物而發生爭執!
4. 羅15:7-13便提出「團體生活彼此的包容」,羅15:7-9說:「7為此,你們要為光榮天主而彼此接納,猶如基督也接納了你們一樣。8我是要說:基督為了彰顯天主的真實(truthfulness),成了「割損」的僕役,為實踐向先祖們所賜的恩許,9而也使外邦人因天主的憐憫而去光榮天主,正如所記載的:『為此,我要在異民中稱謝你,歌頌你的聖名。』」羅15:7鼓勵人要「彼此接納」,羅14:1也說過:「對信德軟弱的人,你們該容納」,故造成了一個「inclusion」的結構,羅15:8-9立即展示耶穌「接納」了猶太人,也「接納」了外邦人。留意羅15:9,為甚麼會特別強調耶穌對外邦人「因天主的憐憫」呢?因為在救恩上,天主許諾過猶太人的祖先,卻沒有許諾過外邦人的祖先,所以,後者乃「因天主的憐憫」才得救。至於保祿為何要特別強調天主「接納」了猶太人和外邦人呢?很可能因為羅馬的信友團體分裂了,故宗徒表明「彼此接納」才能維繫團體。
5. 羅15:10-13說:「10又說:『異民!你們要和他的百姓一同歡樂!』11又說:『列國萬民,請讚美上主!一切民族,請歌頌他!』12依撒意亞又說:『葉瑟的根苗將要出現,要起來統治外邦人;外邦人都要寄望於他。』13願賜望德的天主,因著你們的信心,使你們充滿各種喜樂和平安,使你們因著聖神的德能,富於望德。」保祿在此引述了數則舊約聖經,目的是甚麼?為表達天主的旨意,天主要透過默西亞拯救所有世人,而出自達味家族的默西亞也使「外邦人都要寄望於他」;羅15:13是保祿的結論,不同的人的信德程度雖未必相同,眾人卻要透過天主聖神將「喜樂和平安」帶給整個團體,團體因而可「富於望德(hope)」。有了信和望,加上羅14不停談的「愛」,成了格前13:4-7的「愛之歌」。
6. 保祿在羅14-15談處理團體的糾紛可以如何應用在今天的團體呢?團體內有種族的不同(中國人、印度人、法國人、意大利人等)、家庭背景的不同、文化和教育程度的不同,「求同存異」很重要,但這一點也不容易達至,要彼此的付出和努力。例如:南亞裔人士居港久了而想你替其申請在香港的永久居留權,你可如何處理其申請呢?又怎樣遊說親友們的支持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