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傳揚福音,以感謝讚頌上主)
讀經一: | 約7:1-4, 6-7 |
答唱詠: | 詠147:1-2, 3-4, 5-6 |
讀經二: | 格前9:16-19, 22-23 |
福 音: | 谷1:29-39 |
A 讀經一:約7:1-4, 6-7
1. 約伯原是一個富甲一方、公正、虔誠、仁慈的富豪,他有七男三女,一家愉快地過着幸福生活。那知好景不常,禍生旦夕,嫉妒人的魔鬼撒殫得到天主的批准來折磨約伯,於是他的萬貫家財,轉眼間完全破產,子女僮僕亦同時死盡;但是約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依然信賴天主,毫無怨言。可是撒殫並不滿足,又使他遍身生長毒瘡(2:7)。這時,約伯逆來順受,耐心接受天主的安排。他的三個朋友知道了這個兇訊,便一同前來探望他;他們四人坐在地上,面面相覷,因痛苦太慘重,三人都不敢開口和他講話(2:13)。七天之後,這種莫明其妙的災禍,終於使約伯說話了,他的三個朋友一個一個的答覆他,他和每個朋友展開了辯論。約3-31是約伯同他三個朋友辯論的對話,是本書的主要部份,也是本書的主題。
2. 約4-14被稱為「第一次辯論」,約伯的朋友根據當時的文化,認為他受苦乃因犯罪而受到天主的懲罰,但約伯認為罪不該如此淒然,但約的訊息是:「天主讓人受苦,不一定是要懲罰人,而是要潔淨人,好能避免陷於不能自拔的境地。」讀經一是約伯的哀悼,因為遇上了無妄之大災難,約7:1的「兵役」和「傭工」,以及7:2的「奴工」,均比作人生,指人暗無天日的一面,即7:3「失意的歲月」/「苦痛長夜」所指,令人沮喪不堪,以致「整夜輾轉反側,直到天亮。」
3. 約伯在約7:7向天主說:「請你記住:我的生命無非像一口氣,我的眼再也見不到幸福。」「我的生命無非像一口氣」意謂生命很脆弱,因此他在7:8說:「注目於我的,再也見不到我。」的確,人到中年,相識的人中,有些不知不覺間便離世去了,約伯的這話和跟着所說的(「你的眼看我時、我已不在了」)乃表達一份意懶心灰之意,因為義人如果不肯定得好報,人生路便容易迷途!不過,我們要反躬自省,創造我們的天主欠了我們甚麼?莫說祂沒有義務確保我們一生順境,祂連答覆我們的猶疑也沒有義務。如果我們正義地生活,反而應該感謝上主這份恩賜。
B 福 音:谷1:29-39
1. 本主日的福音全部內容都談治病,先治好了西滿的岳母,然後1:34說祂「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驅遂了許多魔鬼。」較特別的是祂「不許魔鬼說話,因為魔鬼認識他。」對此,一些人解釋說耶穌不想別人認識祂的真正身份,因為祂的時候尚未來到,有學者稱這情況為「默西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不過,這樣的詮釋只是約一百八十年前才出現的。現代的學者有新的詮釋,人的姓名代表人本身,「魔鬼說話」是要說:「你是天主的聖者」,懷着惡意想操控耶穌,耶穌當然嚴禁牠。
2. 谷1:35說:「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原來耶穌習慣早起,前一夜,耶穌治好了很多病人,以致群眾都很欣賞祂,但只視祂為特異功能者,不過這卻非耶穌的使命,祂的使命見於1:38:「讓我們到別處去,到鄰近的村鎮去罷!好叫我也在那裡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為這事出來的」意謂離開葛法翁而往外向普世「宣講」。「宣講」是用「說話」傳揚聖言,「聖蹟」是用「行動」傳揚聖言,可惜,群眾關注的只是身體獲得治癒的好處,毫不關心背後與聖言的關係!聖史馬爾谷把各聖蹟放在這處,為的是預示未來最大的聖蹟:「聖死與復活」,能治癒人的靈魂,並帶領人進入永生。
C 讀經二:格前9:16-19, 22-23
1. 有些人質疑保祿的宗徒職身份,認為他不是十二宗徒之一,但保祿堅持見過耶穌(宗9:4-5, 17),他尤其在格林多的滿天神佛的環境下(希臘德爾菲(Dephi)的巨型神廟、阿波羅神等),令很多人皈依基督;作為教會的領袖,理所當然享有各方面的權利,包括格前9:5所說「攜帶一位為姊妹的婦人」(即信友的妻子)、9:4指的「飲食的權利」和9:6指的「不勞作的權利」(即生活物資的供應),但保祿在9:12說:「我們(巴爾納伯和保祿)沒有用過這權利,反倒忍受了一切」,意謂自願放棄了上述各權利,因為認為這些權利可能令「基督的福音受到妨礙。」
2. 保祿在格前9:16-17的話乃暮鼓晨鐘:「16我若傳福音,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17假使我自願作這事,便有報酬;若不自願,可是責任已委託給我。」的確值得每個天主教徒反省:福傳是每個基督徒的責任,可惜,大部份的信友都以各式藉口拒絕參與,認為福傳只是神父和修女的責任,而很多神父和修女也認同!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時,不是領受了司祭/君王/先知的職務嗎?怪不得有基督教朋友譏笑說:「想信教而無需傳福音,請加入天主教會吧!」到了現今廿一世紀的世界,我們向外的福傳活動似乎也僅局限於聖誕節到各地鐵站餽贈福袋而矣!
3. 保祿「傳福音」乃是他「不得已的事」,但放棄得到「報酬」卻是他自願的(9:17),取而代之是9:19所說的:「我卻(自願地)使自己成了眾人的奴僕」,目的是「為贏得更多的人。」為了使人皈依,保祿採取9:20的態度:「對猶太人,我就成為猶太人,為贏得猶太人;對於在法律下的人,我雖不在法律下,仍成為在法律下的人,為贏得那在法律下的人。」意謂沒有理會個人的尊嚴和需要,總要打開和保持溝通的渠道。
4. 對於信德「軟弱的人」(9:22),保祿會避免任何本來正常但會令他們跌倒的事物和行為。例如:8:4說:「世上並沒有什麼邪神」,因此「吃祭邪神的肉」全無問題,8:7卻說:「不過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直到如今因拜慣了邪神,以為所吃的是祭邪神的肉,因為他們的良心軟弱,就受了玷污。(也請參閱格前10:25-28)」又例如:清明節掃墓時,有些人會燃點蠟燭來加強虔敬之心,然後一起祈禱,蠟燭的顏色本應沒有宗教上的區別,但有些教友認為我們的蠟燭不應是紅色的,而應使用白色,那麼,為了他們信德的「軟弱」,也可避免使用紅色的蠟燭。
5. 結論可見於9:23:「為了福音,為能與人共沾福音的恩許」,保祿願意作出一切犧牲和自制。
D 答唱詠:詠147:1-2, 3-4, 5-6
1. 為了上主的「美善」和「甘甜」,詠147呼籲眾人讚美祂,讚美祂「重建了耶路撒冷城」和「完聚了四散的以色列民」(147:2),指被充軍巴比倫的人,以及147:3說的「心靈破碎的人」和147:6那「(被)貶抑於地」的人。天主的「智慧不可估計」,因為祂是宇宙的造物主(4節),雨水來自祂(8節),從而出產食物養活所有動物(9節)。世人重視「馬的壯力」和「人的快腿」(10節),但天主卻欣賞「那敬畏上主的人」和「信賴他慈愛的人」(11節)。
2. 上主「鞏固了你城門的橫閂(耶路撒冷),祝福你的子女在你中間」(147:13),賜給以色列繁榮和安定(14節),147:16-17闡述上主如何指令大自然來懲罰人 -「降雪」/「撒霜」/「冰雹」,但祂終於寬恕了人,即147:18所說「凍結即刻消溶」和「冰水即刻流動」,這一切均只恩待上主的百姓:「他從未如此恩待過其他任何民族,也沒有向他們宣示過自己的法律。」
3. 答唱詠只使用了二十節中的最初六節,其實,詠147:7-20更能展示上主對人的體貼入微,唯為了教友的需要,教會不可以採用全篇聖詠的二十節。為了配合本主日的主題,作為答句的147:1和3是重點:「請讚頌上主,因為他醫治了心靈破碎的人。」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人生遇到逆境,不必視之為上天的懲罰,所以,約伯所受各方面的痛苦,不是天主要懲罰他。事實上,約伯受到最大的傷害是他對天主的信德動搖了,這主題與本主日的其它讀經相關。讀經一顯示人很可憐,需要天主的治療,福音就是天主來到了,祂來醫治病人。在神學意義上,基督降生成人,就是為了救人脫離罪惡,祂終於死在十字架上,為大眾作贖價。讀經二是聖宗徒為了傳播福音而竭盡所能,為的是要使人成為基督徒,好能獲得救恩。因此,答唱詠叫我們感謝讚頌上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