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生活焦點在天上)
讀經一: | 宗10:34, 37-43 |
答唱詠: | 詠118:1-2, 16-17, 22-23 |
讀經二: | 哥3:1-4 |
福 音: | 若20:1-9 |
A 聖讀經一:宗10:34, 37-43
1. 讀經一的事件發生在以色列西岸的「凱撒勒雅」,是第一位皈依基督信仰的外邦人科爾乃略家中,宗10:1說他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他並非猶太裔人士,沒有受過割損,但十分敬畏上主。1-8節說他見到異像,有位天使叫他南下去找伯多祿,當時伯多祿身處約培。本來,猶太人是不可與外邦人往來的,但伯多祿終於在23節帶了「幾個約培的兄弟」去探訪科爾乃略。
2. 讀經一沒有使用35-36兩 節,當中存有很多希臘語的文化誤差,但相信並不是沒有被使用的主因。34節說:「天主是不看情面的」,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只要是「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天主都會悅納的。現在既然是要展開向外邦人的福傳,讀經一有意省卻了「把這道先傳給以色列子民」一句,以免外邦人感到被歧視或是二等基督徒,因為耶穌是「萬民的主(Kyrios)」。
3. 36-38節把耶穌的公開使命撮要了,38節是所有受了洗的基督徒都應做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受魔鬼壓制的人」包括沉迷於風水、拜金、自戀、自私自利等人,信友最重要的是有「天主同他在一起(厄瑪奴耳)」。39-40節是福傳的內容,即「他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41節說耶穌復活後「同食共飲」,相信是指路24:41-43,說耶穌在眾門徒們面前吃了「一片烤魚」,表示祂不是鬼魂(鬼不會進食),證明祂真的復活了。
4. 反省:一個成年人領洗後不到數天,便會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裏,每天都如常上班和勞苦工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不比領洗前減少,對一些信條可能感到疑惑:一個火化了的肉身將來怎可能復活起來呢?教宗只是人,為甚麼說他不能錯呢?說聖母沒有原罪,她便不需要主耶穌救贖嗎?路加福音裏共記載吃了十餐飯,為路加來說,吃主的體血最為重要,我們必須多參與彌撒,因為聖體是聖事中的聖事。
5. 耶穌每次吃飯時都會教訓人,在這最後一次吃飯時,祂要把信德帶給門徒們,我們也要這樣做,在吃飯時要把基督的平安和信望愛三德帶給同席的人。42節說耶穌吩咐門徒們要向百姓講道,指出祂就是「生者與死者的判官」,意謂祂要在人世間建立天國,祂要在末日「審判生者死者」。43節說,藉着祂,我們的罪惡得到赦免。
6. 讀經一的重點不是復活,因為聖週六的禮儀已慶祝了復活,讀經一的重點是「赦罪」,即43節,復活就是要確定了聖週五要帶給人的救恩。
B 答唱詠:詠118:1-2, 16-17, 22-23
1. 詠113-118被稱為埃及哈肋耳,每逢猶太人的大節日(逾越節、五旬節、帳棚節等)便會誦唱來讚美上主。詠118是以民在感恩節時誦唱的,而在逾越節灌注了第四杯酒後也會誦唱。1-4節呼籲以民感謝上主,因為祂慈愛寬仁,所呼籲的對象是「以色列」(2節)和「敬畏主者」(4節);5-18節是在急難時獲救的情況,這是因為遇難者全心信賴上主的助佑,15a 節彷彿是出谷後的歡唱,16-17指出其原因,因為得到了上主的拯救,故作者在19節要到「正義的門」(即聖殿)去感謝天主。
2. 16節與讀經一相關,宗10:38時耶穌「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詠118:16對此確定說:「上主的右手將我舉擎,上主的右手大顯威能。」22節也相關:「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亦即宗10:39-40指猶太人「把他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讀經二的哥3:1繼續說,耶穌在天上「坐在天主的右邊。」
3. 讀經一時,伯多祿以福音內容(耶穌的聖死和復活)教導科爾乃略,答唱詠說到那一天,大家要歡唱,即24節的答句:「這是上主所訂的一天,我們要歡欣鼓舞。」
C 讀經二:哥3:1-4
1. 哥3:1說信徒「與基督一同復活了」,意即受了洗。初期教會的洗禮禮儀,受洗者會脫去自己的衣服,然後穿上新衣,脫去舊衣即3節的「你們已經死了」,穿上新衣等於在基督內重生。領洗後,信友與耶穌的關係十分密切,但外人不易見到這份關係,故4節說「要與衪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意即現在只是等待中,亦即3節所說:「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要到末日時(4節),這份光榮才會彰顯。
2. 看看下文,5-17節談今生應有的生活態度,5節說要停止一切「淫亂、不潔、邪情、惡慾和無異於偶像崇拜的貪婪」的行為,這均屬身體上的罪過。「淫亂」的希臘語是「porneia」,指的是一切不道德的性行為,「邪情」指性慾,「貪婪」指朝拜偶像。8節指在思想上犯罪:「你們卻該戒絕這一切:忿怒、暴戾、惡意、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6節說到末日,天主的「義怒」會「降在悖逆之子身上」,即降到沒有道德的人身上。到那時候,11節說便「沒有希臘人或猶太人,受割損的或未受割損的,野蠻人、叔提雅人、奴隸、自由人的分別」,因為人人均屬於基督。
3. 讀經二的訊息是「重生後應有的責任」,行為要善,想天上的事,不應把焦點放在世俗的事務上,因為我們已死於世俗了。這正好配合伯多祿教導科爾乃略的內容,即「福音」,這樣,我們便可歡欣,一如答唱詠所說的一樣。
D 福 音:若20:1-9
1. 1節說有個名瑪利亞瑪達肋納的婦女來到耶穌的墳墓,見不到祂的聖屍,她沒有相信耶穌已復活了,還以為是有人把祂偷去(2節)。這正是瑪竇團體所遇到的大問題,瑪27:64說:「怕他的門徒來了,把他偷去。」所以在瑪竇福音的記載裏,沒有任何人士(包括天使)曾進入耶穌的墳墓。
2. 從若20:5-7表面看,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疑慮是沒有必要的,5節說「放著」殮布、6節又說「放著」、7節亦說「放著」汗巾,這均表示「小心地放好」,盜屍的人怎會把纏在屍首上的物品「小心地放好」呢?6節說伯多祿「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7節說「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這描述與12節時瑪利亞瑪達肋納所見者不同,她見到「兩位穿白衣的天使」。其實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一杯盛了一半的水,你見到的是「半滿」的,但我見到是「半空」的,兩者均對,瑪利亞瑪達肋納較為樂觀,見到的是兩位天使,但伯多祿見到的彷彿是屍體。耶穌空墓裏的殮布和汗巾相似拉匝祿的殮布和汗巾(若11:44),可見後者的復生乃耶穌復活的預像。
3. 從6-8節所見,進入耶穌墳墓者共兩人,即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情況回應了若1的片段,當洗者若翰在若1:35-39見證耶穌就是「天主的羔羊」後,「那兩個門徒」便跟着耶穌,耶穌便叫他們:「你們來看看吧!」若一開始,耶穌便讓人「來看看」祂的住處,若2-19裡,祂卻不停地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若8:21, 13:33, 13:36)到了若20,耶穌准許人到祂的地方,就是進入祂的墓穴。若1:39說兩個門徒見了而「住下了」(即相信了祂),到耶穌的聖墓時,門徒們「一看見就相信了。」(8節)
4. 為甚麼若2-19期間,耶穌說祂「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呢?因為未準備好,人要進入祂的聖墓是會恐懼的,因為信德尚未夠堅強。現在很不同,耶穌復活了,門徒們便可以「來看看」,這份體驗,彷彿提醒我們要每日皈依,要死於自我,始能經驗復活。
5. 對此,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的信德,6節說伯多祿進入了祂的墳墓,見到了殮布等之後,沒有說祂信或不信;至於「那另一個門徒」,8節說他「一看見就相信了。」他究竟「相信了」甚麼呢?信耶穌復活了嗎?信瑪利亞瑪達肋納所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嗎?(2節)無論如何,兩門徒沒有親眼目睹耶穌的復活,見到的只是殮葬時的用料。然而,從9節看,如果兩門徒相信耶穌復活了,為甚麼「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呢?
6. 就算「那個門徒」真的相信耶穌復活了,他仍只是「看見」了才相信,就如復活的主對多默所說的話:「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9)
7. 看看10節,兩位門徒從耶穌的墳墓離去後,一點喜悅都沒有。值得我們反省:我們從沒見過耶穌,我們只憑別人的福傳而相信了祂,我們豈不是更有福嗎?可見,復活主日的訊息是9節:「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這是我們的信德。
E 四篇讀經的主要章節
1. 宗10:39b:「他們卻把他懸在木架上,殺死了。」
2. 詠118:22:「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3. 哥3:3:「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
4. 若20:1:「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
5. 若20:9:「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