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代父代母節)
讀經一:
|
宗9:26-31
|
答唱詠:
|
詠22:26-27,
28-30, 31-32
|
讀經二:
|
若一3:18-24
|
福 音:
|
若15:1-8
|
A 讀經一:宗9:26-31
1. 讀經一的上文是宗9:1-25,標題「保祿歸化」並不大正確,掃祿並非由相信別的神而改信雅威,事實上他一直都相信雅威,而且非常熱心,只不過不知道自己所迫害的耶穌原來就是雅威,筆者認為正確的標題是「保祿頓悟」。
2.
26節說掃祿到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們,但眾人對這位前迫害者有疑慮,但他又不可不前往耶路撒冷,因為他需要宗徒們的認同,否則在福傳上誰肯接受他呢?27節說「巴爾納伯卻接待了他」,這人早在宗4已出現,是一位來自塞浦路斯的猶太人,既富裕亦慷慨,他把自己的田地賣了而捐給了教會,故很受教會尊敬。他現在出面替掃祿講好話,因而具說服力。巴爾納伯的角色可算是今天的代父或代母,剛過了的復活節,如果你為某新教友作了代父或代母,本主日可算是你的慶節。可惜的是,今天的教會雖很重視慕道者的培育,卻少有教導教友如何任代父或代母,但可看看巴爾納伯的言行,他是代父和代母的表表者。
3.
有了巴爾納伯的保證,掃祿可以在耶京同宗徒們往來,甚至傳教,他有了身份,且是一位宗徒。然而,年青時,性格剛烈的掃祿恃才傲物而喜歡與人爭長論短,這對團體造成了重重困難,記得新興的基督宗教當時並非合法組織,很容易被當權者毀滅於萌芽階段,掃祿雖然「勇敢」,卻有勇無謀。
4.
耶路撒冷教會很了解生存之道,30節說「就領他下到凱撒勒雅,以後打發他到塔爾索去了。」「凱撒勒雅」位於以色列的西北海岸,距離耶路撒冷約190公里,步行起碼要五天,但宗徒安排他到凱撒勒雅只為了乘船,他的目的地是他故鄉「塔爾索」,即今天的土耳其境內,船行需時一星期,30節的動詞「領」譯得不大正確,希臘語是「強迫」。在這環境之下,世上只有巴爾納伯有能力幫助他作「外邦人的宗徒」。值得我們反省的是,我們在堂區裡服務時,有否恃見多識廣或身居要職而目空一切呢?
5. 巴爾納伯的收場如何?一直提攜保祿的他,宗15記載他在安提約基雅與保祿爭執後,便帶了姪兒馬爾谷回鄉,自此便銷聲匿跡了。安提約基雅可算是巴爾納伯的根據地,宗11說是他見安提約基雅教務蒸蒸日上而從塔爾索召叫保祿加入的,現在雙方發生了爭執,離開的竟是巴爾納伯自己,他早已變賣了一切田地並全數捐了給教會,那他現在如何生活呢?由此可見,巴爾納伯多麼偉大!
B 答唱詠:詠22:26-27, 28-30, 31-32
1. 答唱詠的答句是:「上主,我要在盛大的集會中讚頌祢。」本來保祿不為人所接受,經巴爾納伯出手相助後,保祿才有了身份,所以答句應該是保祿對上主的感恩。詠22的作者說「還我的誓願」,至於還甚麼誓卻沒有說清楚,但我們可從誓願的效果來揣測,27節說「貧困的人必將食而飽飫」,可見發的誓是窮人得到人的捐助。窮人之所以得到「飽飫」是由於巴爾納伯的慷慨,因此宗4:34說「沒有一個貧乏的人」,所以答句也可應用於巴爾納伯。
2. 復活節是新教友的節日,他們在這一天重生了,但代父和代母的功能也很重要,因為他們協助代子和代女們更接近天主,這關乎他們的永生。不過,在這主日答唱詠的喜悅聲中,也不要忘記前25節的話,2節是我們所熟悉的:「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懸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誦唸過這篇聖詠;另外,6-9節和12-19節內容十分哀傷,答唱詠的這些上文氣氛亦很配合讀經一的上文氣氛,試看看宗9:1-2,當時初期教會受到嚴重的迫害,迫害者包括掃祿,但慘情之後,迫害者也頓悟而成了皈依者,是大團圓的結局。
C 讀經二:若一3:18-24
2. 若一3:20說:「天主比我們的心大(greater than our feelings)」,最貼切的解釋可見於詠145:8:「上主慈悲為懷,寬宏大方,他常緩於發怒,仁愛無量。」我們多數人都滿身缺點,隨意大發雷霆、愛財如命、自私自利、嫉妒別人的成就等,論責任,我們罪該萬死,幸而天主「慈悲為懷,寬宏大方」,祂「原知道一切」,因而願意寬恕我們。
3. 天主教的教友容易感到存疑,尤其被分離了的兄弟姊妹攻擊時,基督教的朋友喜歡針對我們的教友,指控我們拜聖母、又認為不應劃十字聖號、唸玫瑰經的「拜神」行為等,對此,我們大多數教友都不知所措,即使曉得作出反應,也只是盡力解釋對方的誤會。問題在於「我們錯了甚麼?」玫瑰經、教宗的權威、教會的七件聖事等都有清楚的聖經根據,另外,十字架是我們救恩的標記,劃十字聖號是明認我們救恩的來源,不敢公開地劃十字表示既不明白救恩的根源,亦不願明認耶穌基督,瑪10:24表明:「32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也必承認他;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33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若一3:20的確說得好,我們「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greater than our feelings),他原知道一切。」
4. 當我們知道自己所做是正確的時,3:21叫我們「可放心大膽」,例如:教會鼓勵我們勤領聖體,我們便可「放心」聽從,毋須理會教會以外的批評。3:22說:「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不過,很多時都覺得求不到,雅4:3說:「你們求而不得,是因為你們求的不當。」即使自覺所求的是正當的事,也要遵照天主的旨意,由祂決定何時賜給我們。無論求得或求不到,若一3:22勸諭我們仍要「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意謂要愛人如己,詳情見於23節。
5. 3:23便解釋「他的命令」是甚麼,就是「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彼此相愛」。任何信友「遵守了他的命令」,將獲得非常豐厚的賞報,3:24的「天主」指天主聖父,「住在他內」的「他」指天主聖子,加上「聖神」,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信友在受洗和領堅振時領受了聖神,藉着祂,我們便知道聖父和聖子都住在我們內。若14:26說當聖神住在我們內,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那時,我們對聖經教訓的理解便不會錯誤,甚至能推動團體去多愛主愛人。相反,那些喜歡在團體內指出你的信仰如何地錯,威嚇你不會有救恩,或攻擊你的教會被魔鬼操縱時,你便肯定這些批判者來自魔鬼,因為他們的言論正違反了聖經教訓。
6. 由於上面C1-5段的內容較深奧,為方便讀者了解讀經二的意義,現以以下兩段簡述:整章若一3談的是基督徒的生活,可說是基督徒的靈修手冊,1-2節談天主很愛世人,3-9節說人要悔改,10-24節談要遵守誡命,最重要的誡命就是「愛」。18節說「愛」不能只是空談,必須言行一致,而這方面的表表者正是巴爾納伯,他不像「眾人都怕他(掃祿)」(宗9:26),他真的愛了仇人;19節說當人在愛內能言行一致,便是出於真理,也可以放心;20節說在天主心中,這樣的行為是善的。
7. 能把「愛的誡命」付諸行動的人並非沒有現世的回報的,22節說能愛的人無論求甚麼(事業、學業、家庭各方面),必得到天主的恩賜。愛的實踐是信德的表現,是耶穌基督所命令的(23節),效果就是24節所說的:「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 這正是「恩寵」的定義。
D 福 音:若15:1-8
1. 本主日的福音最重要的句子是4節的「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這節正好配合了讀經二的若一3:24,這份恩寵誰能最堪當獲賜呢?是巴爾納伯,他遵守了基督所命令的大誡命。
2. 那麼,掃祿的角式如何配合本主日的福音呢?是6節:「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保祿的信仰歷程尚在成長中,未能結出果實,宗9:30說他只曉得與人爭執,以致「兄弟們」強迫他返鄉。
3. 值得我們反省的是,我在信仰團體內的言行對其發展和共融是有建設性的或是破壞的呢?對於我來說,參與了主日彌撒和各類的講座已算遵守了基督的命令嗎?剛在復活節領洗的新教友迎新會上,作為代父和代母的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抑或,我實在太忙了,無空參與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