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在基督內言行須一致)
 

讀經一:
50:5-9
答唱詠:
116:9, 1-6, 8-9
讀經二:
2:14-18
福 音:
8:27-35
 

A      讀經一:依50:5-9

1.     依撒意亞先知書記載了四首僕人的詩歌,分別為42:1-949:1-9a50:4-752:13-53:12,主題如下:

 
依撒意亞
內  容
(a)
第一首:42:1-9
僕人被天主所派遣,去宣揚正義;
(b)
第二首:49:1-9a
談正義的效果,人人會喜悅,成為全人;
(c)
第三首:50:4-7(本主日讀經一)
當人人成為全人時,上主的僕人變成了不全,被人折磨到不像人形,然而,僕人藉著受苦而堅強起來;
(d)
第四首:52:13-53:12
感人肺腑的一幕實在可歌可泣,連外邦人的心也被觸動了。

2.        50:4說:「吾主上主賜給了我一個受教的口舌,叫我會用言語援助疲倦的人。他每天清晨喚醒我,喚醒我的耳朵,叫我如同學子一樣靜聽。」「受教的口舌」是要安慰人,安慰那些「疲倦的人」,即被充軍巴比倫以色列子民,四十多年的痛苦,沒有國家、沒有聖殿、沒有厄瑪奴耳,沒有身份。於是上主「喚醒」了僕人,叫他代替犯了罪的百姓去受苦,好讓他們安然回國。

3.        但是,這杯爵實在難飲(見50:6),所以僕人不願聆聽上主的召喚,於是50:5a說上主便「開啟了我的耳朵」(其實這部份應屬50:4尾),至此,僕人也逆來順受(「我並沒有違抗,也沒有退避」),50:6的兩度「轉給」(不是「閃避」)和「沒有」一詞均表示僕人自願受苦。1941年的高比神父在德國納粹黨的集中營內自願代人受死,這位方濟會士和神學博士,47歲便為愛而殉了道,成為聖人。

4.        正當受苦的僕人氣息奄奄之際,「吾主上主協助我」,於是僕人便「板著臉,像一塊燧石」,堅持到底,更能在50:8大聲向巴比倫說:「誰是我的對頭,叫他到我這裏來罷!」原來「那給我伸冤者」已到了,他是僕人的律師,要在法院上替僕人伸冤。不過,「伸冤者」不是要爭取僕人免除受苦,而是要替他打氣。畢竟,僕人真是無辜的,所以他在50:9能向巴比倫說:「誰還能定我的罪呢?
 

B        答唱詠:詠116: 116:9, 1-6, 8-9

1.        答唱詠的答句是116:9:「我要在活人的地域在上主的面行走」「活人的地域」即人世間,「行走」即活著。讀經一的僕人受苦和受迫害至死,但答唱詠說他卻活著,原來讀經一談死亡,答唱詠談復活,故116:8說:「我的靈魂脫免死亡。」舊約不停地說,能「在上主的面行走」的人定必是義人。

2.        領經的第一段(116:1-2)十分有意義,116:1說「他(上主)俯聽我的禱」,記得50:5a說:「上主開啟了我的耳朵」,祂要僕人聆聽,現在卻相反,是上主自己「俯聽」,原來這是人神的對話,在靈修上我們稱之為「祈禱」。

3.        領經的第二段,116:3相似50:6,實在苦不堪言,於是僕人便向上主喊救命:「上主,求你救我的性命」(116:4b116:5是上主的回應,祂「富有憐憫和正義」和「仁愛無比」,故立即伸出援手,祂最樂意扶助「誠樸」和「軟弱」的人。反省:完美的默西亞甘願為人受苦,好能使人活著,我也在受洗和堅振時受了傅油,我能夠像祂一樣待人「富有憐憫和正義」和「仁愛無比」嗎?
 

C        讀經二:雅2:14-18

1.        雅各伯書強調信德的表現是行為,馬丁路德只強調3:28:「人的成義,是藉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法律」的行為,為聖保祿來說是指受割損、取潔禮、牛羊等動物的祭獻等,即令人煩累、價值昂貴且不見效果,我們會在26主日才詳細探討。由於路德無法接受雅各伯書的話,索性把它拒諸自己的聖經外!

2.        2:14為甚麼會問:「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事源於2:1所披露了團體的問題,他們只以貌取人,雅各伯指出這是不對的,對待別人,不論貧富,應一視同仁。2強調「faith in good works(善行中活出信德來)」在中東的文化裡,每個人由三部份組成:「心和眼」、「手和腳」、「口和耳」,各部份都應和諧共處。2:15-16立即舉例說明,2:15說別人吃不飽穿不暖,2:16說叫人「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這只屬「口和耳」的部份,但「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意謂沒有「手和腳」的配合,即「只說不做!」2:17便作出結論:「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

3.        本主日的讀經二本來談「faith in good works(善行中活出信德來)」的正反雙方,2:14-17談「反方」,而2:18-26談「正方」,如果讀經二能伸延到2:26,內容會更加豐富和完整。「善行中活出信德來」是「言和行」的問題,中東的文化重言多於行,耶穌則經常強調言行必須一致(7:21-23, 12:46-50),而雅各伯書作者的取態可見於2:18:「也許有人說:你有信德,我卻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德指給我看,我便會藉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他認為「行為」才最重要。

4.        反省:筆者曾在巴士上目睹兩位長者的情況,一位傷殘的公公搖擺不定,坐著的乘客卻視若無睹,結果一位白髮滄桑的婆婆把座位讓給了公公,跟著見到旁邊坐著的一名女青年從手袋裏拿出了一本聖經來,熱心地閱讀!讀經二如何與50:5-9a相關呢?讀經一裏,受苦的僕人蒙上主的召喚,乃信德的表現,於是便以行為(受苦)回應。信德旅途上經常是風風雨雨的,讓我們求吧:「上主,求你救我的性命」(116:4b
 

D        福  音:谷8:27-35

1.        本主日的福音十分豐富,內容可分成三段,先後回應了上面的三篇讀經:

           (a)  斐理伯凱撒勒雅」位於以色列東北,風景如畫,但周圍雕刻了各方神明,耶穌便要求門徒們表態,西滿伯多祿便在8:27-29明認耶穌是「默西亞」,這是信德的表現。

           (b)  耶穌8:31-33教訓門徒們:「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信德並非空談,而是要以「行為」來回應,就如上主的僕人自願受苦一樣,又如2:14所強調信德與行為同樣需要。可惜,伯多祿無法接受耶穌的這話(8:32),他需要上主「開啟了我的耳朵」(50:5a

           (c)  耶穌8:34群眾和門徒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暗示了現實信仰生活上的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向上主禱告說:「上主,求你救我的性命。」(116:4b

2.        讀經一強調了受苦也是信德的表現,是「被動」的行為;相比2:16的要求,給人吃飽穿暖是「主動」的行為。每當發生天災,便有人質問天主為何不阻止這些不幸的發生,祂仿佛答說:「我不是把你賜給了那些災民嗎?來,給我證明你的信德吧!」福音裡,伯多祿8:29曉得明認耶穌是「默西亞」,卻在8:32拒絕「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耶穌卻在8:34明確表示做門徒們的條件:「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當人覺得無能為力時,更應使用116:1禱告說:「我對上主愛慕傾心,因他俯聽我的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