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被迫害中仍信賴耶穌)
讀經一
|
宗13:14, 43-52
|
答唱詠
|
詠100:1-2, 3, 5
|
讀經二
|
默7:9, 14-17
|
福 音
|
若10:27-30
|
A 讀經一:宗13:14, 43-52
1. 先看上文,宗13是保祿三次往外傳教的第一次,宗13:1-3是啟程前的派遣,派遣了保祿和巴爾納伯,他們先到了塞浦路斯島,成功使當地領導人接受信仰,也影響了其他政府官員,他們也自然地接受了福音,這給與了保祿們一份成功感和很大的鼓勵。跟着,兩位傳教士便乘船北行繼續傳教,到了亞細亞的培爾革,即本主日的讀經一,以為可以乘風破浪、馬到成功,卻以失敗告終。
2. 進入讀經一的內容,宗13:14說保祿在安息日進了會堂坐下,讀經便立即跳往宗13:43,中間省卻了約30節。其實宗13:15-42的內容很豐富,包括了「讀經」和「釋經」,相似今天感恩祭的聖道禮儀。保祿進入會堂的福傳對象是猶太人,外邦人是不會進入會堂的,可見保祿很想把福音傳給同胞們,宗13:15說他應會堂長的邀請而向會眾講道,內容與本主日的主題相關,教廷禮儀委員會可能怕教友感到沉悶而沒有在讀經一加入保祿的道理。
3. 由於保祿的道理內容全被省卻了,宗13:43僅談猶太會眾的反應,他們喜歡聆聽宗徒的話,故在宗13:42邀請他們下一安息日重臨講道。一週後,宗13:44說「全城的人幾乎都聚集了來,要聽天主的聖道。」安提約基雅是羅馬的城市,人口稠密,「全城的人」約一百萬,會堂無可能容納那麼多的人,故「全城的人」僅指少數族裔的猶太人,最多只有一萬人左右,事實上只有他們才得悉有這次聚會,而且聚會時是使用亞拉美語的,外邦人亦無法聽得明白。
4. 宗13:45說猶太人見狀而「滿心嫉妒」,又是經濟問題。保祿和巴爾納伯在宗13:46表明是「天主的聖道」,猶太人放棄了,福音才轉往外邦人。畢竟古往今來,猶太人視外邦人只是一隻狗,沒有資格分沾盟約的福源。宗徒們的態度令外邦人很喜悅,突然間多了很多外邦人的信友,於是便產生了新的問題,猶太人信友不肯與外邦信友一起舉行感恩祭,於是團體分裂了,對此,保祿的書信不停強調不可分裂。
5. 反省:每個堂區都有些資深人士,是現任堂區議會核心成員的前輩,他們認識幾乎每位前主任司鐸,對於堂區內的一草一木都暸如指掌。自覺高人一等的他們,對於初到貴境的新教友,他們喜歡批判和懷疑。究竟堂區出現分裂是誰之過呢?誰人有權把堂區教友分成等級呢?
6. 猶太人因嫉妒而大搞破壞,他們找來大權在握的「尊貴婦人和城中的要人」,誓言要驅逐宗徒出境。那些「敬畏天主的尊貴婦人」是猶太人,雖與外邦人通了婚,所生子女仍跟隨母系而信奉猶太教。論及姓名,猶太人是子跟父系,女跟母系的,唐人有陳李張黃等姓氏,猶太人沒有姓氏,只會被稱為某某人的兒子,如「若望的兒子西滿」。這次經歷,保祿體驗到婦女們的威力,但婦女對教會實在貢獻良多,看看每個堂區,不論聖言宣讀組、歌詠團、聖母軍、善別組,甚至傳統以男性為主的輔祭會,均以婦女信友為骨幹。
7. 讀經一的訊息是甚麼呢?不久前,前往耶穌聖墓的婦女們得到指示,叫她們通知門徒們盡快趕往加里肋亞,現在保祿和巴爾納伯更進一步,已把福音傳給外邦人。誠然,福傳活動一開始,定必出現新的問題和困難,傳教士真需要聖神的助佑。
B 答唱詠:詠100
1. 二千年前猶太人到耶路撒冷聖殿朝聖,一進入聖殿走廊便開始詠唱詠100,因為眼前見到的是全中東最美麗的殿宇,他們感到雅威多麼偉大。另一感謝上主的原因是因為安全抵達聖殿,當年巴力斯坦地盜賊如毛,能夠平安抵步真值得歡慶。
2. 詠100:3讚美天主「造成了我們」,我們的真神雅威與希臘眾神不同,希臘神很喜歡下到人間,誕下子女後便不顧而去。雅威則不同,「我們非衪莫屬,是衪的人民,是衪牧場的羊隊。」牧人會照顧羊群,所以小羊們每天醒來,都應讚美上主。詠100:4讚美聖殿,耶穌曾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若2:19)祂所說的聖殿當然是指祂自己的身體。保祿也在格前6:19說過:「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詠100:4邀請人們前往聖殿,這是舊約的觀念,到了新約時代,我們成了活生生的聖殿,只要進入自己的內心深處,便能與主相遇;詠100:4說要「向衪致謝,並讚美衪的聖名。」
3. 詠100:5解釋讚美上主的原因,因為上主是「善」的、「慈愛」和「忠信」的,這些也是我們所應有的特徵,因為我們是按天主的肖像造成(創1:27)。天主愛人,包括壞人,因為祂是「慈愛」的。天主也愛我們,不會放棄我們。讀經一是一大突破,福音超越猶太人而傳至外邦人,答唱詠叫我們立即感謝讚美主。
C 讀經二:默7:9, 14-17
1. 讀經二談「牧場」,談那些明認「羔羊」的以色列人的收場,作者在神視中「看見有一大夥群眾」(默7:9),包括住在巴力斯坦地人,也有被充軍和移居外地的以色列人,人數超過默7:4所說的「十四萬四千。」默7:9說他們都「身穿白衣」,表示他們來自天上,默3:18表示這樣的衣飾反映他們是義人,得到天主的賞賜,置身在「天使」和「長老」之間(默7:11)。為甚麼他們能獲天主的厚恩呢?默7:14說因為他們經歷了「大災難」,卻能成功地逾越,成了星辰,漫遊在銀河系內,古老傳統說這是善人臨在的證據。
2. 默7:10-13沒有被讀經一使用,因為默7:10說:「大聲呼喊說 …」,表示是「聽見」的事,一直到默7:13為止。默7:14-17再談所「看見」的事。默7:9說作者所「看見」的群眾是來自「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他們來是要「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持棕櫚枝」,「棕櫚枝」即棗樹,是以色列的國樹。讀經二要強調的只是「看見」的。讀者會反問:把聽見的和「看見」的一起而談,有何不妥?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答唱詠已強調有聖詠了,人已聽見的,無需重覆。有了耶穌的犧牲,他們便成了「雪白」的,默7:15說他們「在他的殿宇內日夜事奉他」,默7:16說會得到天主的保護,一如詠100:3說我們「是衪牧場的羊隊」,牧人會保護羊群,默7:15說那牧人就是「坐在寶座上的」那位,結果見於默7:16:「再也不餓,再也不渴,烈日和任何炎熱,再也不損傷他們」,默7:17說牧者「要領他們到生命的水泉那裏」,這是多大的安慰!
3. 讀經二如何與讀經一和答唱詠連接起來呢?是「牧者」,詠100:3說:「是衪牧場的羊隊」,這話也連接起本主日的福音:「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若10:27)只有讀經一沒有談及「羊」,但如果沒有省卻了宗13:15-42,那裏談「被宰殺的羔羊」,那便確定本主日的主題是「羊」,那麼,跟着的宗13:43-52都可以不要。
D 福 音:若10:27-30
1. 教會既然選擇了讀經一的宗13:14, 43-52,本主日的主題是甚麼呢?是「受迫害」,讀經一中,保祿和巴爾納伯受到迫害,讀經二也說受到迫害的人進入天國而喜悅,福音也暗示着迫害,耶穌在若10:28說:「我賜與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意即受到迫害。答唱詠說我們無需害怕,因為自會有天主的照料,祂不會放棄我們,牧者會帶領人邁向永生,任何迫害都無需恐懼。福音中耶穌已許諾「賜與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正好配合讀經二的義人獲賜永生的賞報。
2. 本主日強調了「迫害」,這反映了初期教會的境況,多少迫害,多少痛苦,信友們把一切交在天主手裏,全心依賴祂。這樣,他們便成為一個讚美天主的人,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猶太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