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大司祭為大眾奉獻了自己)
讀經一
|
創14:18-20
|
答唱詠
|
詠110:4bc,
1-4
|
讀經二
|
格前11:23-26
|
福 音
|
路9:11b-17
|
A 讀經一:創14:18-20
1. 先看上下文,創14:1-2是一場戰役,創14:1的四個國家是一方,創14:2的五個國家是另一方,人名和地名雖多,但創14:2的「索多瑪」和「哈摩辣」是我們較熟悉的,因為這兩城後來被天主所懲罰(創19)。「索多瑪」與亞巴郎的姪兒羅特有關,早在創13時,當羅特與亞巴郎分家時,便選擇遷移到「索多瑪」。在創14的戰役中,索多瑪落敗了,羅特也被擄去,創14:14-16說他幸而得到伯父亞巴郎成功相救。
2. 進入了本主日的讀經一,亞巴郎救了羅特而經過耶路撒冷時,「撒冷王(即耶路撒冷)默基瑟德」出來歡迎亞巴郎,「默基瑟德(Melchizedek)」一名很有意義,「Melchi」的希伯來語意即「我的國王」,「zedek」意即「正義」,「Melchizedek」全名就是「我的國王是正義的」,而這人物在聖經中僅見於此和詠110。「撒冷王」是個外邦人,身份是君王兼司祭。「撒冷」與後來的達味王很有關係,他為了政治的動機而遷都耶路撒冷。
3. 創14:18說「默基瑟德」出來歡迎達味的祖先亞巴郎,學者認為這段歷史記載是要加強達味王位的合法性,表示他得到上主的祝福。另有學者認為創14其實寫於巴比倫充軍期間,目的是要落實肋27:30-34所定立的「十一」奉獻。既然「默基瑟德」是個外邦人,為甚麼創14:18稱他為「至高者天主的司祭」呢?「至高者天主」一詞其實三度出現於創14:18-20三節中,過了幾百年後,出3才說上主顯現給梅瑟,並告訴梅瑟祂名「我是自有者」,這名稱與讀經一的「至高者天主」不同,讀經一的「至高者天主」其實是「默基瑟德」所朝拜的外邦神。
4. 「默基瑟德」帶了餅酒來,並讚美亞巴郎和他的天主,亞巴郎便把「十分之一」戰利品餽贈給默基瑟德。讀者要明白,希伯來人對唯一神論(Monotheism)的概念要到約一千年後的充軍時期才清晰,讀經一時代的人只明白一神論(Henotheism)。
5. 讀經一和其上下文的結構究竟想表達甚訊息呢?這事件在歷史角度看只是平平無奇,但其神學意義則很重要,亞巴郎是天主祝福人的象徵,他是「信德之父」,這為猶太人和基督徒同樣重要。讀經一的事件是要表達一個訊息:「信德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展示出來」,天主的計劃往往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現,我們必須要醒寤和參與。到新約時代,希伯來書稱耶穌為「默基瑟德的品位,永做司祭」(希5:6),亞巴郎時代的人完全沒有這概念,這概念要到新約時代才啟示。
B 答唱詠:詠110:4bc,
1-4
1. 詠110是新約引述最多的聖詠,這篇聖詠本來是君王登基時頌唱或誦唸的。詠110:1的「上主」指雅威,「我主」指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希伯來的文化裡,「右邊」的座位是給最尊貴的賓客坐的。「你」指默西亞,「仇敵」指罪人,「等我使你的仇敵,變成你腳的踏板!」這是要表示所有人都從屬默西亞的權下,包括祂的仇敵,故詠110:2說:「我要在你仇敵中統治為王!」
2. 詠110:3是雅威向默西亞說的話,當默西亞一誕生,便已擁有「王位」,彷彿說祂是王子,「在曉明之前」意即未誕生之前,默西亞已與普通人不同,祂早已存在。「甘露」為猶太人是難以理解的,他們從創世紀得悉,海洋和陸地是天主在第三天創造的(創1:9-10),人住在陸地上,陸地由數支巨柱所支撐,天有水,當天主一打開天上的水閘((創7:11),水便降下,海也有水,是藏於地下的,除天和海外,沒有別的地方會有水,究竟葉子上的「甘露」是從何而來的呢?
3. 詠110:4也很奇妙:「上主一發了誓,衪決不再反悔,你照默基瑟德品位,永做司祭!」當耶步斯人統治耶路撒冷時,他們的君王便是「默基瑟德」,他同時也是司祭,不拜雅威而拜偶像,詠110:4要表示:默西亞不但是君王,也是司祭。
C 讀經二:格前11:23-26
1. 讀經二的內容是感恩祭時聽慣的,因此我們變得有點麻木,其主要意義是「應這樣行,為記念我」,這片語分別在格前11:24-25兩度表示過,「記念」並非限於思想上,而是要心連心,以至行動上的改變,即使在信仰上受到迫害,也能堅持。保祿自己沒有親身參與主的晚餐,只是後來從別人口中學得的,故他在格前11:23說:「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
2. 如果認識讀經二的上文,感覺便會很不同,因為團體發生了糾紛,見於格前11:17-22,富裕的信友看不起貧窮的信友,格前11:18說團體於是「分裂」了,格前11:19說甚至「分黨分派」,保祿於是在格前11:20責備他們:「你們聚集在一處,並不是為吃主的晚餐。」原來格林多教友的感恩祭是在一個富裕的教友家庭內舉行的,之前會一起進餐,但由於有太多信友,富裕的信友吃得不飽,於是暗中合謀了詭計,在正常進餐前相約早些進食,吃飽後才假裝與團體一起進餐。
3. 保祿譴責那些富有的教友偽善及持階級觀念,也批評他們醉酒後才參與感恩聖祭的不是,保祿的訊息是:「不可一邊開彌撒,另一邊正做壞事。」宗徒跟着便指導眾人如何開舉行感恩聖祭。格前11:23很重要,保祿「所領受的」正是耶穌親自釐定的感恩祭程序,因此,我們今天的感恩祭應有固定的程序,無人有權省卻某篇讀經、省卻誦唸信經、以茶代酒(美國有神職人員以可樂代酒、新加坡以月餅代替無酵餅),感恩祭極其神聖,道理也是禮儀的一部份,任何教友無權代替神父講道。
4. 耶穌吩咐說:「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祂要我們「記念」祂的聖死,「新約」是在聖洗聖事時定立的,對象是整個人類,每次我們「記念」時,效果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我們透過時光隧道回到祂的主的最後晚餐,參與主的祭獻,是一份有效和真實的「記念」。讀經二的訊息與其上文相關,富裕的信友自私自利,讀經二提醒他們要「記得」彼此都是基督身體的肢體(格前12:12和12:27),沒有肢體可以獨善其身。
D 福 音:路9:11b-17
1. 福音是大家熟悉的增餅聖蹟,明白是聖體聖事的預示。亞歷山大的教父奧力振(Origen)對增餅事件作以下的寓意詮釋:
路9
|
原 文
|
意 思
|
11
|
「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
|
領聖體前需獲罪赦。
|
12
|
「天黑」
|
指若一2:8,黎明前一刻。
|
12
|
「荒野」
|
指人心空處,猶太教沒落了。
|
12
|
「往四周村莊田舍裏去投宿尋食。」
|
無空購買食物,宗徒叫人去尋找別的宗教。
|
13
|
「你們給他們吃的吧!」
|
我們有責任引領猶太人去認識天主。
|
13
|
「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
生命之糧的耶穌在眼前,人竟看不見!
|
13
|
「五個餅」
|
人的五官去領悟天主聖言。
|
13
|
「兩條魚」
|
口傳和筆傳,要傳揚聖父和聖子,人人都需五官。
|
14
|
「五十人」
|
獲赦罪的人,與喜年有關。
|
16
|
「望天」
|
耶穌的德能來自天上。
|
17
|
「十二筐」
|
聖言極其豐富,吃之不盡。
|
2. 另一著名教父奧思定(Augustine)有以下的詮釋:
路9:
|
原 文
|
意 思
|
13
|
「五個餅」
|
指梅瑟五書,即聖經。
|
13
|
「兩條魚」
|
耶穌的司祭職和君王職,把聖言帶給人需要這兩職務。
|
|
「小孩」
|
指猶太教,雖不認識默西亞,卻願意付出所擁有的。
|
3. 司祭的責任是要為人祈禱,君王則應餵養其百姓,所有受了洗的信友都接受了司職、先知、君王三職務,都有責任為人祈禱和餵養他們,使人認識天主聖言。
4. 四篇讀經應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有一位君王和司祭前來祝福亞巴郎,預示後者的後裔將出現一位君王和司祭。答唱詠說這位君王是雅威所生的,並立了祂「照默基瑟德品位,永做司祭。」讀經二說這位司祭會「為你們而捨的」,我們的回應是「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路9:17談效果:「眾人吃了,也都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