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2, 2013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與主相遇,同甘共苦)
 

讀經一
18:1-10
答唱詠
15:1, 2-5
讀經二
1:24-28
福 音
10:38-42
 

A     讀經一:創18:1-10

1.     讀經一的開始,18:1便說:「天正熱的時候」,剛好指着現今炎夏火傘高張之時。18:2說「有三人」,究竟是否指天主三位一體呢?起碼18:2以雙數「他們」來形容,但到了18:10又用了單數的「」,事實上,早在18:3,「我主」的「」已是單數了。

2.     天氣雖酷熱,亞巴郎卻非常熱情地款待來賓,先在18:4拿水給客人「洗腳」,所用的水是井水,十分污穢,不宜飲用。中東人永不單飲井水,以色列土耳其希臘的人每當飲用井水,必先加入些酒來殺菌,成份習慣三分二是水,三分一是酒。井水只可給動物飲用或作「洗腳」用。亞巴郎18:5要「拿點來,吃點點心」款待客人,「」用了18:6說的「三斗細麵」來造,份量竟足夠九十人吃!不但如此,18:7說又煮「一頭又嫩又肥的牛犢」,需時起碼數小時才煮好。「」和肉都預備好了,亞巴郎且在18:8拿了凝乳和牛奶」熱情地款待來賓。

3.     人神相遇,很不平凡的事都會發生,18:10說:「其中一位說:「明年此時我必回到你這裏,那時,你的妻子撒辣要有一個兒子。」亞巴郎慷慨地將自己所有的來善待客人,天主回報亞巴郎的是他尚未有的 -「後裔」。反省:真值得我們放心和安慰,只要我們慷慨待人,天主必會恩賜我們一切所需,正如耶穌6:8說過:「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然而,耶穌沒有說我們不需要求祂,祂在15:7說:「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人不但要識「求」,也要肯「慷慨」。

4.     18:1說:「天正熱的時候」,多數人在這環境下,只顧自我的需要(冰飲、冷氣等),很少人士像亞巴郎能留心別人的需要。對於這樣的義人,天主恩賜的不是消暑物品,而是亞巴郎生命中所夢寐以求的兒子,這就是人神的相遇,發生在這神聖空間中。
 

B     答唱詠:詠15:1, 2-5

1.     15的結構很特別,15:1是答句:「上主,誰能在祢的帳幕裡居住?誰能在祢的聖山上安處」是個問題,答案是餘下的15:2-5。「在祢的帳幕裡居住」和「在祢的聖山上安處」是指來到聖殿,是朝聖的讚美詩。猶太人每年三大節日(逾越節、五旬節、帳棚節)都會到聖殿朝聖,進入聖殿之前要反省:我已準備妥當進入聖殿嗎?

2.     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不會立即進入聖殿,他們先進行禁食、祈禱和洗潔禮,確定自己相稱,才入聖殿朝拜雅威。朝聖者先到聖殿前向雅威的代表(司祭)問:「上主,誰能在祢的帳幕裡居住?誰能在祢的聖山上安處15:2-5乃司祭的回應:「行為正直,實行正義」者(15:2)、「不放債謀,不受賄」者(15:5),司祭是助人省察的。猶太朝聖者便回到下榻的客棧反思和進行補贖,認了罪才進入聖殿,犯有大罪者甚至要先向上主做贖罪祭。沒有大罪者,會取份感恩的祭品,獻給上主。

3.     讀經一和答唱詠的方向是相反的,讀經一說天主來到人間,答唱詠則是人反省是否相稱進入天主的居所。原來基督宗教的靈修是雙向的,人神雙方都要主動,不可被動,即使在炎熱天氣時,天主主動地接觸人,人也應主動尋找天主說:「主啊!我也很想與祢相遇,唯恐我當不起到祢那裏!」天主下到人間是沒有條件的,但人想進入天主的居所必須要相稱才可。
 

C     福  音:路10:38-42

1.     所有名叫「Martha瑪爾大)」的人都很怕這故事,這是不應該的。本主日的福音很豐富,它把讀經一和答唱詠合併起來。讀經一說天主主動地到人間尋找人,與主相遇的人如果慷慨大方,天主便豐厚地恩賜他們。答唱詠是人去尋找天主,很想前往祂的居所,但恐怕不相稱。路加把這兩則故事串聯起來,耶穌就是天主,祂主動地接觸瑪爾大瑪利亞,把恩寵賜給她們。

2.     究竟瑪爾大瑪利亞是否相稱地歡迎耶穌呢?多數信友都讚美的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衪講話。」至於姐姐瑪爾大忙於準備佳餚宴客,如果說姐姐不對,那麼被宴請來的耶穌可以吃甚麼呢?可惜,瑪爾大對妹妹的不滿,竟然向耶穌抱怨:「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

3.     反省:天主來到人間,為我來說是不是騷擾呢?抑或是恩寵的良機呢?參與主日感恩聖祭時便能與主相遇,為我來說是喜悅或是一份壓力呢?瑪爾大似乎有點壓力之感,而瑪利亞則沒有表態,問題是:天主來到人世間,人必定要覺得舒服才正常嗎?耶穌12:49說:「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不少退休的中產人士,每天都忙於運動和悞樂,搜尋各種超值美食、豪華旅遊、免費參觀等,人的靈修如果太舒服,便要反思:天主真的在我心中嗎?雅威是「萬軍的上主」,縱使人神關係很密切,祂對人的要求都很高,人會感到不太舒服。

4.     聖女大德蘭的經歷:一個寒冷的晚上,聖女要過河,她騎着的馬因害怕急流湧下,把聖女拋入河裡,她很不滿地向天主抱怨:「如果祢這樣待祢的朋友,怪不得祢的朋友那麼少哪!」然而,天主沒有指令馬兒把聖女拋在河裏。保祿5說過:「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
 

D     讀經二:哥1:24-28

1.     哥羅森團體在信仰上出現了問題,既拜雅威,亦拜天神。保祿致書給哥羅森指出,我們唯一應信的是耶穌基督,其餘的,包括天神在內,也只是受造物。保祿1:24說他受着苦,仍很喜悅,因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保祿這樣說有點奇怪,「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是甚麼呢?宗徒的意思是基督苦難的延續,他視自己所受的苦是延續基督的苦,信了教而加入基督宗教的人受到痛苦,便能證明與天主相遇,保祿正如此,一如讀經一和福音的形況。

2.     1:24還有另一訊息:「教會」,團體內要彼此包容,1:25說我們作「教會的僕役」,特別在福傳的服務上,必然會受很多苦和困難,但要忍辱負重,好能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揚出去」,終極的目的見於1:28:「勸告一切人,教訓一切人」,使人成為「基督內的成全人。

3.     本主日的讀經是團體的靈修,是避靜的好主題,我們等待耶穌再來,也主動地邁向祂,期間要受多少的痛苦,是免不了的。教會內似乎充滿痛苦才算正常,一切痛苦、誤會和無奈,都要依賴天主,祂挑戰我們的成長。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天主在讀經一來到人間,答唱詠卻相反,人是否相稱地進入天主的國度呢?基督宗教的靈修是雙向的,人神雙方均主動接觸對方。不過,天主降到人間是無條件的,但人想進入天主的殿卻是有條件的,福音便把讀經一和答唱詠合併起來,耶穌乃天主,祂主動地來訪瑪爾大瑪利亞,把恩寵賜給她們。兩姊妹面對天主時,也要努力學習。讀經二同意要活在團體內,只不過團體內也有痛苦,但人要彼此包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