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2, 2013

斐理伯書(Philippians):斐2:19-3:1


1.    讓我們繼續探討兩個人物 -「弟茂德」和 厄帕洛狄托Epaphroditus)」,2:21-24先談「弟茂德2:21-22說:「21因為其他的人都謀求自己的事,而不謀求基督耶穌的事。22至於他(弟茂德),你們知道他所受過的考驗,他對我如同兒子對待父親一樣,與我一同從事了福音的工作。」當時的「弟茂德」仍很年青,保祿視他如親子,而「弟茂德」亦對待保祿如同兒子對待父親一樣」,年老了的保祿對他周圍的人特別關心,尤其當他的自由受到限制時,更需要旁邊的人助他一臂之力,包括傳遞書信。

2.    2:23-24說:「23所以,我希望,幾時我一看出我的事怎樣了結,就立即打發他去;24並且在主內我自信,我自己也快去」由羅馬前往斐理伯城很長途跋涉,要先乘船往希臘雅典,再經陸路北上才抵斐城。其實保祿自己也很想親自探望斐城的教友,所以他說:「我自己也快去保祿正被軟禁而行動受到限制,任何傳話都要依賴別人,故特別感到自由的可貴。這一刻,他還以為有機會脫罪和重獲自由,想不到後來竟被判有罪和被斬首!由此可見,像聖保祿的大聖賢人也不知天主何時會召回他的靈魂,但他不會坐以待斃,雖然無法掌握成就與否,仍努力計劃未來的行程。

3.    談畢了「弟茂德」,2:25起把焦點放到 厄帕洛狄托」,2:25-26說:「25再者,我以為必須把我的弟兄、同事和戰友,即你們派來為供給我的急需的使者,厄帕洛狄托給你們打發回去,26因為他常想念你們眾人,又因你們聽說他病了,他更為心焦。」「厄帕洛狄托」是斐理伯團體派往羅馬的,一方面把在斐城.得來的善款帶給保祿,好能安排送往耶路撒冷慈母教會;另一方面,「厄帕洛狄托」也打算留下來照顧保祿。值得每個基督徒學習,斐理伯的教友們樂助傳教士(全心),且以行動來體現他們的善意,有錢出錢(全力),又派了助手親身來到羅馬侍候保祿(全靈),可見斐城的教友真的活出「愛」的大誡命(6:4-5)。有些移居外地的教友也做得很出色,遇到香港過境的神長有需要時,均樂意和積極地款待,他們活出全心全靈和全力愛傳教士,在這方面,加拿大溫哥華團體表現相當出眾。

4.    身處羅馬的「厄帕洛狄托」情況怎樣?2:27說:「實在,他曾病得幾乎要死;但天主可憐了他,不但他,而且也可憐了我,免得我愁上加愁。」「厄帕洛狄托」不想負了斐城信友所託,所以太奔波勞碌之下,自己也病倒了,且「病得幾乎要死」,是「全靈」地愛的好榜樣。我們教友慣常為別人祈禱,每當友人遇到困難都表示會為他祈禱,且止於此而矣!當別人經濟遇上困難,需要的是金錢而不是祈禱;當人患重病,祈禱很重要,但更需要別人的探望和陪伴,尤其有時承諾了為人祈禱而卻忘記這樣做,有些人只寄上「心意咭」,但意義並不大。

5.    看看斐理伯團體的善表,保祿在遠方被軟禁,沒有人強調為他祈禱,反而仔細地審視了保祿的狀況和需要,然後「對症下藥」地施以援手,「厄帕洛狄托」親身前往羅馬協助保祿,有否想過:他掙扎了多久才啟程呢?他需要暫時放下家鄉的家人,也有他的事業,有否遭到親友們的反對呢?結果是人人始料不及的,他病倒了,且非常嚴重,病得幾乎要死」,必然需要保祿的照顧,真是弄巧反拙,他的內心定必受着很大的壓力,萬一斐城的教友得悉他的境況,他們原本派人去「侍候」宗徒,反而「被侍候」,斐城的教友也感到尷尬和難過嗎?

6.    事態的發展造成「兩地三難」- 保祿、「厄帕洛狄托」及斐理伯團體,保祿2:28決定了:「那麼,我儘速打發他回去,好叫你們看見他再感到喜樂,而我也減少憂苦。」「儘速打發他(厄帕洛狄托)回去」首先能減輕保祿要照顧病人的工作,同時能消除「厄帕洛狄托」感到要負累保祿去照顧他的壓力,而且病人回到家時會有人照顧他,可見保祿2:28的抉擇多麼明智。當「厄帕洛狄托」回去後,有誰會照顧保祿羅馬的需要呢?讀者大可放心,因為在保祿身旁的起碼有數人,宗徒不至於孤苦伶仃。

7.    有真愛的團體是互相幫助和照顧的,團體最不應做的是互相競爭和比較,老來的保祿待教友如子女,甚至服事他們,他在4:2也同樣地教訓人:「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彼此擔待bearing with one another」是不分種族或社會地位、不分語言或性別、不分年齡或財富等,一切的出發點就是「在愛德中耶穌也曾在11:29說過:「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所以,保祿打發他(厄帕洛狄托)回去」,相信也會派人在途中護送和照顧他。

8.    斐理伯團體見到「厄帕洛狄托」回來,他們的態度會怎樣?所以保祿2:29說:「所以你們應該在主內滿心喜歡接待他;像這樣的人,你們應當尊敬」「厄帕洛狄托」在心理上可能有內疚,而另一方面,斐理伯的團體內也可能有些人會怪責他,保祿也恐怕如此,故叫斐城教友「接待他」和「應當尊敬」他,因為「厄帕洛狄托」已盡所能做了應做的事(「智慧」的定義)。反省:教會和堂區的服務會否像商業社會太重成敗呢?果真如此,便容易對人不尊重,教會必須以人為本,事事只看成果是本末倒置。

9.    表面看,斐城派遣「厄帕洛狄托」去服事保祿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如果把焦點放在他的慷慨和誠意上,他已做到了。在這事件的結尾時,保祿2:30似乎講出了「厄帕洛狄托」患重病的原因:「因為他為了基督的工作,曾冒性命的危險,接近了死亡,為彌補你們未能事奉我的虧缺」「曾冒性命的危險」暗指他因過勞成疾,睡眠不足,他的努力其實是「為彌補你們未能事奉我的虧缺」,所以斐城的教友更不應怪責他。

10.  整個事件看,信仰團體內最重要的不是教義或神學的知識,而是「人與神」和「人與人」兩方的關係,團體內有人遇到困難時,也是每人的問題,要彼此尋求解決的方法,斐理伯書乃一封「人際關係」的函件,在信仰生活上,人只要盡心盡力而為,便夠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