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4, 2014

復活奧蹟:馬爾谷福音

A      一般教友對復活奧蹟的理解

1.      很多教友都明白復活節是基督宗教最重要的慶節,較諸聖誕節更重要,而復活節一定是發生在主日的。不過,一般教友對復活奧蹟所知只是一知半解,不但在慕道班的培育上,甚或在主日的感恩聖祭上,也認識不多。如果問及聖經中如何記載,多數教友都說耶穌死後第三日復活,在復活當日,一些婦女帶了香料到墳墓去傅抹耶穌的聖屍,抵步時卻發覺耶穌已復活了,後來顯現給宗徒們,起初多默不在場,故堅持要見到復活的主才肯相信,耶穌果然顯現給他,且指出他的信德薄弱。

2.      只要我們想一想,便知道復活的奧蹟真的很重要,因為四卷福音都有記載,如果各福音所要帶出的訊息都相同,那又何必要把同一事件記載四次呢?由於猶太人的曆法是採用陰曆的,故復活節的日子年年不同 2013-3-312014-4-202015-4-52016-3-272017-4-16
 

B       馬爾谷福音所載的復活奧蹟:谷16:1-8

1.      16:1-8這樣記載:「1安息日一過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撒羅默買了香料,要去傅抹耶穌2一週的第一天,大清早,她們來到墳墓那裏;那時,太陽剛升起3她們彼此說:「誰給我們從墳墓門口滾開那塊石頭呢?4但舉目一望,看見那塊很大的石頭已經滾開了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着白衣,就非常驚恐6那少年人向他們說:「不要驚惶!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請看安放過他的地方7但是你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伯多祿說:他在你們以先加里肋亞,在那裏你們要看見他,就如他所告訴你們的8她們一出來,就從墳墓那裏逃跑了,因為戰慄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

2.      16:1說「安息日一過」,有些婦女便前往耶穌的墳墓,亦即今天不少朝聖者到過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殿,究竟婦女人數有多少呢?16:1說有「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撒羅默」,表面看是三位婦女:「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撒羅默」,但這理解未必正確,因為聖經原文是沒有標點符的(即使中國語文的標點符號也只始於一百年前),翻譯聖經的人亦同時會詮釋其內容的意思,於是16:1可譯為「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撒羅默」,依這看法,前往聖墓的婦女是四人,英語和中文的翻譯把婦女人數定為三人,意大利語和法語則認為是四人。

3.      單看16:1一節已顯示研讀聖經殊不簡單,有些教友,包括聖職人員講論聖經時,經常會說:「這段聖經很簡單,一望便完全明白了!」這些人容易立即談感受,只基於對聖經的課文一知半解下談感受!記得一次研讀9:28-36(「耶穌顯聖容」)時,一位「資深」教友立即表示故事感人肺腑,而最令他感慨的一句正是那段福音的標題「耶穌顯聖容」。事實上,聖經原文是沒有標題的,只是逾一千年後才加入的,由此可見,研讀聖經特別要留意課文的每句話和每個詞彙,也要使用一些學術角度來剖析。

4.      16:1也指出婦女們前往聖墓的目的:「要去傅抹耶穌」,不過,這動機也很奇怪,因為根據二千年前近東地區的文化,由於所有屍體都是祼體的,男人的屍體只會由男人來「傅抹」,而婦女們只會「傅抹」女人的屍體。所以,耶穌的聖屍應該由其男性親屬來「傅抹」,勿忘記耶穌仍有一些表兄弟親屬(3:31)。一個男性亡者如果完全沒有男性親屬為其「傅抹」屍體,也只會由其母親「傅抹」。我們不禁會問:「那麼,婦女們帶備香料到聖墓為了甚麼呢?」古時近東的墓穴分為內室和外室,內室用作安放屍體,外室則作家人停留和悼念亡者的地方,家人帶來的香料可作辟除異味之用。

5.      16:2a說婦女們前往聖墓的時間是「大清早」,意謂太陽尚未升起,婦女們必須點着油燈照明。時為初夏,以色列在初夏時的太陽約於早上五時便出來,故估計「大清早」應該約早上三至四時,但16:2b加了一句「那時,太陽剛升起」,這看來前後矛盾,有人提議:可否詮釋為出發時是「大清早」,天還很黑,抵步時「太陽剛升起」呢?不過,這詮釋並非福音原文的意思!

6.      16:3說婦女們正擔心誰能「從墳墓門口滾開那塊石頭」,16:4說原來已有人把「石頭」移開了,她們便進入墓穴,16:5說「看見一個少年人」,希臘原文用了「neaniskos」一詞,意指一個約十七八歲的少年人,並不是一位天使,「少年人」給婦女們的訊息在16:6-7:「不要驚惶!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請看安放過他的地方7但是你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伯多祿說:他在你們以先加里肋亞,在那裏你們要看見他,就如他所告訴你們的。」訊息是:

(a)             納匝肋耶穌,他已經復活了;
(b)            告訴他的門徒和伯多祿」和
(c)             加里肋亞去。

7.      為婦女們來說,一切景象都是始料不及的,既沒有想像耶穌會復活,亦不知為甚麼聖墓內有一位「少年人」,更不知他是人是鬼!所以,16:8說她們「從墳墓那裏逃跑了,因為戰慄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

8.      究竟16:5所說的「少年人」是誰呢?我們可以看看14:51-52的話:「51那時,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塊麻布,跟隨耶穌,人們也抓住了他52但他撇下麻布,赤着身子逃走了」這片段發生在耶穌被捕一刻,相信耶穌山園祈禱時,那「少年人」很可能也在場。當耶穌的敵人如臨大敵來捉拿祂時,門徒們都落荒而逃,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在場的「少年人」也「撇下麻布,赤着身子逃走了」,時為四月初春末而仍屬雨季,夜深時分氣溫僅攝氏三至四度,十分寒冷,尤其「赤着身子」的情況下。

9.      我們仍然要問:究竟那位無名的「少年人」是誰呢?學者說是你,也是我,他剛受了洗加入教會,是信仰團體內的兄弟姊妹,「麻布」就是他受洗時的「白衣」,象徵穿上了基督,願意一生度着不犯罪的新生活。然而,無論受洗當晚如何堅信,在現實生活上一遇到逆境或迫害,很快便堅守不住了,終於連「麻布」都「撇下」!不過,當耶穌死後,就在聖週六那天,「少年人」頓悟了,回憶起自己受禮時的承諾,他回到聖墓大殿的墓穴,回到耶穌下葬的地方,他「穿着白衣」,因為他記起了他的信德,便重申願意與耶穌同死同葬。

10.    不少新教友都是「快熱」和「快冷」的,也有不少教友年青時曾經很熱心,長大後便放棄了信仰,往往到多年後遇到了逆境才想起自己的信仰,馬爾谷福音的復活故事教訓我們「切勿開心時忘記了天主,但逆境時卻抱怨祂」,即使犯了罪,也要曉得反省和悔改,悔改後的「少年人」立即言行一致,他在16:6-7向婦女們說:「6不要驚惶!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請看安放過他的地方7但是你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伯多祿說:他在你們以先加里肋亞,在那裏你們要看見他,就如他所告訴你們的。」於是,「少年人」成了復活的第一位見證人,他只是一位新教友,值得有名無實的老教友們反思。

11.    尚有一個問題未解決,就是16:2所載:「一週的第一天,大清早,她們來到墳墓那裏;那時,太陽剛升起」為甚麼這句話會前後矛盾呢?原來,馬爾谷的團體面對一項謠言,有人造謠說耶穌根本沒有復活,認為婦女們只是找錯了墓穴,於是,聖史明知婦女啟程前往墓穴是「大清早」,天仍很黑,但卻加插了一句「太陽剛升起」,表明婦女們不會因天黑而找錯了地點。

12.    上述的揣測有沒有聖經根據的呢?我們可以參閱15:40-41所載耶穌斷氣前一刻的事:「40還有些婦女從遠處觀望,其中有瑪利亞瑪達肋納次雅各伯若瑟的母親瑪利亞撒羅默41她們當耶穌加里肋亞時,就跟隨了他,服事他;還有許多別的與耶穌同上耶路撒冷來的婦女」這兩節指出一些認識了耶穌很久的婦女,一直跟隨和服事祂,直到十字架下。耶穌死後,15:47說:「那時,瑪利亞瑪達肋納若瑟的母親瑪利亞留心觀看安放耶穌的地方」「留心觀看」的希臘語是「etheōroun」,意謂「小心看」+「小心檢查」「安放耶穌的地方」由此可見,一直跟隨着耶穌直到十字架下,然後親眼目睹祂所下葬的地方,幾乎都是同一群婦女,聖史是要證明散播去錯墳墓的謠言純屬惡意的虛構。

13.    反省:不少教友,尤其是老教友,經常認為教會的方向錯了,指出梵二禮儀本地化的不對,堅持拉丁文才神聖,加上了一些聖職人員立了很多壞榜樣,便認為教會腐敗,不應支持。馬爾谷福音的作者要求我們作自我反省,因為活在黑暗中的可能不是教會,而是我們自己。所以,教會內的牧者要特別注意對信友的培育,亦即16:7說「就如他所告訴你們的」,事實上,現今的信友普遍受了高等的教育,對信德和靈修的培育是有要求的,牧者們也必須努力尋求進步,面對現今多方面的挑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