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9, 2015

馬爾谷福音第十一和第十二章


1.      11:20是聖週二的開始,這天發生的事一直到13尾為止。這一天發生了最多事,如果沒有這些事端,耶穌是不需死的。12:1-12談「惡園戶的比喻」。馬爾谷福音記載耶穌所講的比喻,全部都是在加里肋亞講的,只有這裏的比喻是在耶路撒冷講的。「莆萄園」象徵「聖殿」、「園戶」是「大司祭」、「主人」是「天主」、「他的愛子」自然是「耶穌基督」、不同的「僕人」指「先知」。惡園戶的比喻不是要批評「莆萄園」沒有收成,只是大司祭沒有把收成與人分享,他自私自利而受到耶穌很嚴厲的批評。耶穌不是說他虛偽,他的罪過是殺人(12:512:8),大司祭應該是聖的,但他卻是個殺人犯。被耶穌嚴厲批評的大司祭最不開心的是丟了臉,聲譽受損,群眾會不尊敬他,會直接影響信友的奉獻,會嚴重傷害聖殿的收入,故大司祭設法殺死耶穌12:12便說大司祭「就想逮住他」。

2.      12:13-17談「納稅的問題」。「法利塞」和「黑落德黨」合作對付耶穌已非首次,這兩類人士思想雖各走極端,但早在3:1-6時已同流合污,當時他們串謀要殺死耶穌,現在再度狐群狗黨,大司祭在背後藏垢納污在聖經上,「正義」的定義是甚麼?就是12:17所說的:「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德納』上有凱撒的肖像,故應歸凱撒;人是按天主的肖像造成的(1:27),人因此是「天主的」,理所當然「應歸還天主」。反省:現實生活上應如何抉擇呢?信友必須要有基督徒的價值觀,我們的信仰是不可妥協的(包括反對同性婚姻)。有不少人認為社會上黑白難以分明,最安全和有利的是在不黑不白的灰色路線上走,美其名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至於聖經的教導,又不是事事要黑白分明,例如:聖詠箴言訓道篇智慧篇都有這意思。

3.      12:18-27談「復活的問題」。撒杜塞人源於公元前二世紀左右,他們不相信復活,但在權勢上壟斷聖殿的管理,掌握政治,有財有勢。他們只接受聖經中的梅瑟五書,他們所發的問題希望使人感到信條十分無稽。耶穌的反駁有兩點:(a) 質問者對信條的無知;(b) 他們不明白天主的全能。他們連自己所接受的梅瑟五書也只是一知半解,耶穌引述了3:6,說明復活的話題早已證實了。公元70羅馬軍隊燒毀聖殿後,撒杜塞人亦絕了跡。至於今日的猶太人後裔,均源於當年的法利塞人,他們的思想、信仰、崇拜、語言都沒有改變。撒杜塞人要證明復活信念的謬誤,便引述了舊約的多俾亞傳3:7-17,指出一個女子撒辣先後七次嫁給人,但每次合房之前丈夫都被殺死,這事件到末日時便會出現家屬關係的矛盾,因為不知誰人才是這女子的真正丈夫。耶穌12:25表示到復活時,人與人之間無需繼續婚姻關係,因為到時人會超越世界,超越我們的經驗,12:27表示人現在是無法理解的。

4.      12:28-34談「最大的誡命」。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先後前來質問耶穌,目的只有一個:究竟耶穌的權威從何而來?祂憑甚麼權力把商人從聖殿裏驅走,以致傷害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呢?現在前來發難的人是經師,他們受過正統的聖經培育,自然也會用自以為是強項的聖經來考驗耶穌,但耶穌12:34的回應令敵方感到詫異:「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

5.      讓我們於此撮要一下四類人士對耶穌所質問問題的重點:

          (a)     大司祭(11:27-33):權威的問題;
          (b)     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12:13-17):經濟的問題;
          (c)     撒杜塞12:18-27):宗教的問題;
          (d)     經師(12:28-34):社會的問題(愛主和愛人)。


6.      反省:信友每天的生活少不免要面對這四類問題:權力、經濟、宗教、社會,無人可以逃避。當天主也很關注人的問題時,我也有關心社會公義嗎?我關注隔代貧窮嗎?抑或我只認為祈禱便夠了嗎?奇怪的是,這四類問題是人向天主發問的,好像天主也要關注經濟和政治似的,耶穌回應的方法不是說話,而是行為,祂降生成人,在塵世裏不斷關心權力鬥爭、經濟、社會和宗教問題。耶穌只有讚美那些關注社會的人,關注人有否愛主愛人(12:28-34)。經師們發覺社會上問題很多,可從聖經中尋得解決辦法,故此得到耶穌的稱許。耶穌要指出,聖經不是虛無飄渺的書卷,而是很關心現實問題的,天主的教導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借助聖經來尋找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基督教的朋友較天主教信友做得更好,我們的宗教感只在聖堂範圍內感受到,信友出外吃飯前鮮有祈禱,更不會在公眾地方閱讀聖經。基督教教友們一見到信仰被侵犯,如近年的達文西密碼事件,立即編輯一書來解釋,天主教呢?無人敢談!

7.      12:35-37a談「默西亞達味之子的問題」。耶穌答覆了不同人士的提問後,現在這段聖經可算是一個總結,人想理解各類問題,便應尋找「達味之子」(默西亞)。為猶太人來說,最偉大的君王便是達味耶穌卻指出,連達味也要稱耶穌為「」。這位象徵政治的達味王仍要稱象徵宗教的默西亞為「」,可見宗教勝過政治。耶穌要指出,你以為政治可解救你的一切問題嗎?不是的,而是宗教。從舊約聖經中可見,人遇上政治危機時,便逃往埃及,好能尋找政治安全感,因此,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兩大先知不停斥責以民對天主不信任。這裏,政治上最有權威的君王也要稱耶穌為「」,須知世上的一切政府到末日時,全都沒有了,但天主卻永遠常在。

8.      12:37b-40談「指摘經師」。耶穌12:34時曾稱許一位經師,現在卻要斥責另外的經師,可見人並非時常都是善的。除了上文外,這段聖經也與下文相關,12:41-44是對窮寡婦的讚許,12:40說一些經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貪得無厭,受害的人便是下一段聖經中的窮寡婦。相比之下,這些經師「穿上長袍遊行」(12:38),表示他們非常富裕,受了很好的教育,是知識份子。耶穌明認他們的良好背景,可惜天國並不屬於他們。天國屬於無錢和沒有地位的窮寡婦,她把自己僅有的都捐出了。

9.      12:41-44談「稱讚窮寡婦」。這樣看來,教會是否要求信友把一切財物都捐獻出來呢?當然不是,否則人無法對自我的家人負起經濟責任。12:37b-44並非要指出誰慷慨就義和誰不,而是要談迫害者和受害者,這些道理可在瑪竇福音路加福音的山中聖訓中找到,但馬爾谷福音是沒有的,故於此稍談:「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又相似5:11所說:「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馬爾谷使用了一個故事來解釋一個價值。這段聖經也與耶穌相關,11-12中,耶穌自己就受著不同人士的迫害,但祂在這裏說:沒有問題,因為天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