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你們悔改吧!並要善度生活。」)
讀經一
|
依11:1-10
|
答唱詠
|
詠72:1-2, 7-8, 12-13, 17
|
讀經二
|
羅15:4-9
|
福 音
|
瑪3:1-12
|
A 讀經一:依11:1-10
1. 先看當時的背景,時為公元前745年,亞述國的提革拉特丕肋色爾三世(Tiglath-pileser)為王,他是一位能幹善戰的領袖,登位後僅兩年便四出侵略,令猶太國張皇失措,讀經一就在這時候寫成。依11:1的「葉瑟」是達味的父親,「嫩枝」在靈修上意指未來的默西亞,「嫩枝」和「幼芽」均強調軟弱和溫良。
2. 依11:2說「上主的神」恩賜了猶太人六種恩寵:「智慧和聰敏」+「超見和剛毅」+「明達和敬畏上主」,「智慧、聰敏、超見」:使領導人不受壞主意的顧問所影響;「剛毅」是為保衛人民;「明達和敬畏上主」使人正確地恭敬上主。這些恩寵在古時也曾賜給一些偉人,包括幫助梅瑟在出谷期間處理以民間的糾紛,也幫助達味統一以色列的大業和發展其經濟。
3. 萬眾期待的真命天子會完全理解天主對人所定的計劃,祂會使夢想成真,尤其對依11:4所指的「微賤者」和「謙卑者」加以援助。祂是賞善罰惡的,會以「口中的棍杖」打擊「暴戾者」和「邪惡者」,指的是不相信的人。依11:5的「束帶」和「佩帶」指內褲,用來形容「正義」與君王的關係密切猶如其內褲,意思是:君王非常重視對人民的「正義」和「忠誠」,就如其內褲對於他多麼重要。
4. 依11:6-8談動物,分成兩批:獵食者有「豺狼、虎豹、幼獅、母熊、獅子、蝮蛇、毒蛇」,被獵者有「羔羊、小山羊、牛犢,母牛,牛,吃奶的嬰兒,斷奶的幼童」,本性是水火不容的雙方,竟然能和平共處,猶如天使與野獸同處一地,依11:6-8彷彿把各人領回樂園。本來,樂園裏人與野獸的關係十分融洽,一直到洪水之後,創9:2說:「地上的各種野獸,天空的各種飛鳥,地上的各種爬蟲和水中的各種游魚,都要對你們表示驚恐畏懼」,「畏懼」的原因見於創9:3:「凡有生命的動物,都可作你們的食物。」
5. 依11:6-8似乎恢復了樂園裏融洽的關係,依11:9說:「整個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這樣突如其來的轉變乃因「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認識」了天主對各事物的意願。依11:10表示:「那一日,葉瑟的根子將成為萬民的旗幟」,「葉瑟的根子」會成為君王,「萬民」和「列邦」都會興高采烈,成就多麼卓越,「他駐節之地」即他的家,會很輝煌。
6. 讀經一的訊息是甚麼呢?當默西亞來時,祂會帶來和平,一切受造物都能安享。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有責任助人彼此寬恕,使團體變成共融。
B 答唱詠:詠72:1-2, 7-8, 12-13, 17
1. 古代羅馬帝國的君王視己為神,中國也稱皇帝為天子,同樣,以色列也視君王為天主子(詠2:7),僅次於神,王和王太子均得神所賜的「公正」(詠72:1和詠72:3),他們有責任照顧人民。詠72是乙年和丙年主顯節使用的答唱詠,其內容分成五段:
|
詠72
|
內 容
|
(a)
|
1-4
|
為王祈求,求他的王國充滿「正義」及和平;
|
(b)
|
5-7
|
永恆的王國;
|
(c)
|
8-11
|
普世的王國;
|
(d)
|
12-14
|
關愛窮人的王國;
|
(e)
|
15-17
|
讚美君王。
|
2. 整篇詠72都是為了君王而向天主禱告,很可能君王正進行嘉冕禮,詠72:2-4祈求天主助佑君王保護其貧困百姓,並在危難中拯救他們。領經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祈求上主賞賜君王在位期間,國家能繁榮和安定,遠勝其它國家。詠72:17強調王朝的「永受讚揚」+「名號永留」,非常穩定。
3. 讀經一說當默西亞來時,一切受造物都會很太平:在「正義」上,依11:5配合了詠72:7;在「國泰民安」上,依11:6-8配合了詠72:7;在服務對象上,依11:4配合了詠72:12-13。讀經一聚焦於「由葉瑟的樹幹」,從中將出現默西亞,答唱詠說這位默西亞會帶來「正義」,因此,王朝應「永受讚揚」+「名號永留」。
C 讀經二:羅15:4-9
1. 先看上文,羅15:1說:「我們強壯者,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陳日君樞機2010年8月在一次研討會上說:「有些人認為社會上應奉行自由競爭主義,但這主張並不能成立,因為社會內有些人是弱者,政府有責任特別加以照顧。」「只求自己的喜悅」指出很多強者的生活態度,他們終日只顧享受憑自己才幹所賺得的財富和各種特權,毫不「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
2. 有些富翁願意死後將自己的財富全數捐出,這無疑是項善舉,但這並不等於容許任何富有人家在世時如狼似虎地掠奪社會、中飽私囊。多少人早已因為這等貪得無饜的人士而斷送了性命,根本沒福份享受該等富商身故後的捐助。我們的社會需要大慈善家嗎?抑或更需要有良知的商人呢?地產發展商們運用香港政府的高地價政策去吸取普羅市民的血、又對最低工資諸多干涉,以致工人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而仍無法湖口,然後待死後捐出染滿別人鮮血的財富,怎能見得光彩呢?羅15:1強調強者要有良知。
3. 對於弱者的卑微,強者應持甚麼態度呢?2009年3月被街坊稱為「野人」的尼泊爾男子「Limbu」被香港警員擊斃,事後家屬在現場拜祭亡者時,警方竟派了多名便衣警察到場監視!作為「強壯者」的政府為何要在「不強壯者」傷口上撒鹽呢?團體內和社會裏,強者有責任關愛弱者,團體才得以建立。耶穌也現身說法:「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4:18)
4. 進入讀經二之前,讓我們稍了解古中東的文化。很多學者都認為羅馬書的讀者主要是身居羅馬的猶太人,猶太人特別重視血緣關係的親戚,但基督徒中卻有不少是外邦人,於是兩群人之間經常出現爭議,而猶太人天性喜歡爭議,但爭議可能發展成暴力,故保祿很想擔當「和事老」的角色。這種情況正好配合本主日的福音,尤其是瑪3:9的極端情況:「我給你們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因為「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都沒有好好地擔當「強壯者」的角色,沒有推動團體內「彼此同心合意。」
5. 讀經二的內容,羅15:4「凡經上所寫的」一句指的是舊約,但中文聖經這裏翻譯得不完整,英文聖經較完整:「written so long ago … which the scriptures give」,羅15:4是要把舊約連接着新約,由亞巴郎的故事直到耶穌的事跡都是天主的計劃,聖經充滿着意義,關乎「希望」,永生的希望,人人要從聖經中學習「忍耐和安慰」,強者「忍耐」(而不是欺壓)弱者,好讓弱者得到「安慰」。羅15:5-6祈求團體內能「同心合意」,意即融洽相處,為的是要「光榮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指光榮天父)。
6. 為了「光榮天主」,羅15:7說要「彼此接納」,亦即耶穌在若13:34所吩咐:「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瑪6:12的天主經也教人這樣祈禱:「寬免我們的罪債,如同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羅15:8表示天主「為實賤向先祖們所賜的恩許」,耶穌便做了「割損的僕役」,好能服務猶太人,羅15:9更把服務範圍擴展到「外邦人」,因為他們會「因天主(對猶太人)的憐憫」而去「光榮天主」。
7. 這意念看來有點奇怪,天主憐憫了猶太人,外邦人既非受惠者,他們為何會光榮天主呢?這是因為在外邦人眼中,他們的神明像希臘眾神只會遊戲人間,誕下很多子女後便不顧而去,想不到以色列的雅威對其子民那麼憐愛。看看下文,羅15:9-11引述了詠、申、依幾節,來顯示天主的「葉瑟的根苗」(依11:1),這話令人很喜悅。
8. 讀經一說當默西亞來時,一切受造物都會得到和平,答唱詠說這默西亞也會帶來「正義」,也把「正義」賜給「萬民」,讀經二談救恩的完成和目的,強者要關愛弱者,團體藉着「聖言」得到救恩,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齊聲讚美上主。
D 福 音:瑪3:1-12
1. 福音是瑪3:1-12,洗者若翰開始談「天國臨近了」,這與瑪28有關,瑪28:17說門徒們「朝拜」復活了的主耶穌,「天國」的臨現不是以一塊領域來象徵,因為天國是沒有界限的,只有耶穌能象徵「天國」,人要進入天國,便要如瑪3:2所示:「悔改」,要認罪和定改,然後踏上邁向天鄉的途徑。
2. 「悔改」並不自動得到「罪赦」,「悔改」的回應可見於瑪26:26-28:「26他們正吃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27然後,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由其中喝吧!28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耶穌的血為了「大眾傾流」,即十字架上的犧牲,好能「赦免罪過」。那麼,信友方面應怎樣回應呢?瑪26:26說要「拿去吃吧!」瑪26:27說「你們都由其中喝吧!」可見要吃喝基督的體血,才得「罪赦。」
3. 瑪帶出「悔改」和「罪赦」兩意念,瑪3:2說洗者若翰擔當先驅時向群眾呼籲:「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到耶穌公開傳教時,祂在瑪4:17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天主子耶穌基督親口確認洗者若翰的宣講。經歷了整個公開使命後,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瑪26:26-27)才指出如何獲「罪赦」:「你們拿去吃吧!」及「你們都由其中喝吧!」
4. 耶穌繼續在瑪26:29說:「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國裏那一天,與你們同喝新酒。」「我父的國」亦即洗者若翰所宣講的「天國」。不過,耶穌在此說要到「我父的國裏那一天」,祂才再「喝新酒」,「那一天」指祂復活那天,不是說祂過去兩千年都沒有喝新酒。由瑪3:2開始而到瑪26:29才結束的手法,在聖經課文的結構中稱為「inclusio」。
5. 洗者若翰很神貧,穿得簡單和吃得簡單,瑪3:4說:「這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間束著皮帶,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食物是蝗蟲和野蜜」談的是食物,最後晚餐也談食物,談的是聖體,瑪26:26說:「他們正吃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
6. 瑪3:7說當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來諮詢洗者若翰時,後者稱他們為「毒蛇的種類」,意即責罵他們的父母是「毒蛇」。耶穌基督的族譜見於瑪1:1-17,一開始便說:「亞巴郎之子」,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在瑪3:9也相信自己也有這身份,但若翰提醒他們:「不要思念說:我們有亞巴郎為父。我給你們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他們以為依賴着亞巴郎的盟約,便必然受惠於盟約的許諾。
7. 若翰在瑪3:10表示:「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故凡不肯悔改者,便會受罰。人要成為亞巴郎之子,耶穌在瑪28:19叫門徒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方法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意即信德的重要,而不是靠血緣。若翰在瑪3:11續說:「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衪的鞋也不配,衪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這話何時才應驗呢?要到瑪28:19時的派遣:「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
8. 福音給其它三篇讀經加入了甚麼訊息呢?洗者若翰勸人悔改,因為「天國臨近了」。他不畏權貴,要說出真理來,在等待基督再來期間,人人都要「悔改」改和接受洗禮,也要結出相稱的果實。
下期預告:
l 斐理伯書(2013-12-4)
將臨期第三主日(甲年)讀經釋義(2013-12-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