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會內彼此相愛,主便與我們同在)
讀經一
|
則33:7-9
|
答唱詠
|
詠95:1-2, 6-7, 8-9
|
讀經二
|
羅13:8-10
|
福 音
|
瑪18:15-20
|
A 讀經一:則33:7-9
1. 厄則克耳與耶肋米亞同期被召作先知,厄則克耳於公元前597年被召叫,他當時任職司祭,在這一年他和猶太國的王室同被充軍到巴比倫,記得充軍並非一次過而完成的。則共四十八章,結構大概分為兩部份:
|
則
|
內 容
|
(a)
|
1-32
|
嚴重譴責耶路撒冷的過犯;
|
(b)
|
33-48
|
談再創造(Re-creation)。
|
2. 讀經一選自第二部份的開始,讓我們看看上文,則33:4-5說要警告百姓們:「人民聽見(天主的)號筒的聲音,若不加戒備;刀劍來了,將他除掉,他的血債應歸他自己承當」,意即「一人做事一人當」,這話等於則18:4所指:「誰犯罪,誰喪亡。」其實,則33有很多地方與則18配合。讀經一只有三節,訊息只有一個,則33:7說天主立了誰作「以色列家族的警衛」,這人便要履行其使命,勸諭惡人悔改,否則會被天主懲罰,至於那惡人,則33:8說「那惡人雖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這話在則33:9又再重複,表示不悔改的惡人也會受罰。
3. 一個人即使沒有加入基督的教會,也不可犯了罪而能逃避責任,因為他們應憑良心做人,例如:盜竊,貪污,非禮,謀殺,作假口供、虧空公款等行為,沒有信仰的正常人都知道那些行為是不對的,只有沒有能力辨別是非的人才可免責。
4. 反省:在教會內,多少父母教友費盡心力培育子女成才,眼見他們學業有成而喜形於色。不過,別人一談及我們子女漸趨冷淡的信仰時,好像觸動了我們的神經一樣,除了立即替子女辯護之外,更感到對方是挑釁我們,來意不善,沒有想過對方其實間接履行則33:7所述「作以色列家族的警衛」而矣,更沒有理會上主在則33:8的話:「你若不講話,也不警告惡人離開邪道,那惡人雖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但我要由你手中追討他的血債。」
B 答唱詠:詠95:1-2, 6-7, 8-9
1. 答唱詠沒有採用詠95:3-5和詠95:10-11,而只選擇了詠95十一節中的六節。先看詠95:8的兩個地方:「默黎巴」和「瑪撒」,相關的事件乃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因沒有水飲而抱怨的地方。回到答唱詠,氣氛是十分喜悅的,詠95:6叫人向上主「伏地朝拜」和「屈膝示愛」。詠95:8-9提醒人不要心硬,「試探」上主是要強迫祂證明自己是真的神。
2. 沒有被採用的詠95:10-11談的是懲罰,以色列人四十年都心硬,他們要試探天主,因而被罰無緣進入預許的福地。這也回應了哈2:4的話:「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這話談「義人」和「不義人」的收場。其實,把詠95:10-11加入答唱詠內可能更能配合讀經一的訊息。
3. 詠95本身先讚主,然後談祂的懲罰,目的是要警醒世人避免行差踏錯,例如包二奶的人也可能始於一時之快,但後果卻是不對稱的。現代的青年人視婚前性行為很正常,他們的父母即使是熱心教友,也只強調子女要做好防預懷孕的措施,沒有指出其本身的謬誤,幸好也有些信德堅強的教友,堅持他們這類的子女必須先正式結婚成為夫婦,這些父母給我們很好的榜樣。
C 讀經二:羅13:8-10
1. 本主日的讀經二是羅13:8-10,標題「法律的滿全是愛德」與本主日的主題完全吻合。先談何謂「愛」,西方的思維認為「愛情是強烈的喜歡」:包括親和 (affiliation) 和依賴需求、欲幫助對方的傾向和排他性與獨佔性。然而,近東的文化則視「愛」指對親人的關心、認識鄰居和關懷群組各成員。先看上文,羅13:1-7教人「應服從官長」,服從他們甚麼呢?羅13:7說:「凡人應得的,你們要付清;該給誰完糧,就完糧;該給誰納稅,就納稅;該敬畏的,就敬畏;該尊敬的,就尊敬。」簡單述之,即「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這正是聖經中「正義」的定義。
2. 基督徒逃稅,是犯了天主十誡中的第四誡,因為「稅局的,就應歸還稅局。」對待別的基督徒,應彼此相愛,若13:34記載耶穌最後晚餐的話:「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這命令為福傳都很重要,因為若13:35表示:「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基督徒之間「彼此相愛」不是一項責任,而是一份關係。
3. 羅13:9的話與肋19:18相連:「『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戀』,以及其他任何誡命,都包含在這句話裏:就是『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世界末期其實由聖言降生開始了,直至基督光榮再來為止,期間耶穌賜給我們時間去好好地生活,活出「愛主愛人」的美德來。
4. 看看下文,羅13:11說「我們的救恩,現今比我們當初信的時候更臨近了。」保祿在羅13:12描述為「黑夜深了,白日已近。」那麼,我們的行為應如何去作出來配合呢?應「脫去黑暗的行為,佩戴光明的武器」,意即「棄惡從善」。甚麼才是「光明的武器」呢?得前5:8這樣解釋:「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也說是「白日之子」的態度和行動,羅13:13強調「行動要端莊。」
5. 讀經二強調「彼此相愛」是基督徒應有的行為,特別是在教會團體內。讀經一說天主選擇了每一個受了洗的人作其先知,去勸諭別人避免犯罪,故此,我們也要助別人一臂,好能離棄惡行。答唱詠便回應讀經一的要求,答句說:「你們今天該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那樣心硬。」讀經二強調愛的滿全是「愛主愛人」(申6:4-5、肋19:18),福音要指出愛的高峰乃在於十字架上的犧牲,耶穌寬赦了人的罪,人也要寬恕得罪了自己的人,這就是讀經二所強調要「愛」,這樣,瑪18:20說主便「在他們中間」(厄瑪奴耳)。
D 福 音:瑪18:15-20
1. 先看上文,瑪18:12-14是「亡羊喻」,訊息:信德要求人要有「憐憫」和「寬恕」之心,不但如此,更要付諸行動,要出去尋找迷失的羊。要展示憐憫之心,瑪18:15-18便說要規勸得罪了自己的弟兄,人彼此間的不和應互相謀求解決的方法。讀經一時,天主在則33:7 叫先知去「警告」惡人,瑪18:15便付諸行動:「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規勸他。」這裏談的是修和,目的是瑪18:15所說要「賺得了你的兄弟」,藉着對方的悔悟,得到失而復得的朋友。即使對方很固執,先知仍應鍥而不捨,瑪18:16說「另帶上一個或兩個人。」
2. 假使對方仍執迷不悟,瑪18:17說要待他如「外邦人或稅吏」,不過,耶穌仍願意寬赦他們的過犯,祂在十字架上的第一句話是:「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寬恕」乃「愛的誡命」焦點所在。猶達斯負賣祂,比拉多沒有履行正義,伯多祿否認了祂,耶穌都一一寬赦了他們。只有愛和寬恕的教會,才能存在了二千年而仍迄立不倒,即使曾經歷過黑暗的日子。
3. 瑪18:18與瑪16:19相關,瑪18:18說:「凡你們在地上所束縳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縳;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 在天上也要被釋放。」這話耶穌在瑪16:19時是給伯多祿說的,現在這裏的「你們」是指所有的門徒,所有宗徒們都可以赦罪,因此,主教和神父也有權赦罪。瑪18:20 說:「那裏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這與「兄弟規勸之道」相關(瑪18:15-20),要「同心合意」地為那「兄弟」祈求天主的幫助,祂便「必要給他們成就」(瑪18:19)。
4. 常年期的18至24主日(甲年)的主題是「天國在人間:教會」, 25至33主日則是「天國的邀請」,甲年最後一主日(即34主日)的主題是「默西亞的滿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