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巴郎因為與天主立約而感到「害怕起來」(創15:12),事實上,當人要抉擇時,也經常猶豫不決,甚至會「害怕起來」,就如繼承梅瑟的若蘇厄,若蘇厄書四度叫他「不要害怕」(蘇1:9, 8:1, 10:8,
11:6)。亞巴郎與天主立約後不久,在創20:1-16記載「革辣爾王阿彼默肋客」的事件,這王因為愛上了亞巴郎之妻撒辣,亞巴郎在創20:11說:「我以為在這地方一定沒有人敬畏天主,人會為了我妻子的緣故殺害我。」「敬畏」一詞原文是「害怕」或「相信」。亞巴郎立了約,十分害怕,但在客納罕地的人並不相信雅威,因而沒有「害伯」的經驗,亞巴郎便認為那裡的人會殺死他,還是瞞騙「革辣爾王阿彼默肋客」為妙,於是便虛稱撒辣只是他的妹妹,以免愛上她的人會殺死他。
2. 從亞巴郎的經歷來看,匝加利亞在路1:74說「無恐無懼」的話也與亞巴郎相關,天主給亞巴郎的許諾是「你不要怕」(創15:1),可見「慈悲禧年」給我們的訊息就是「你不要怕。」的確,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是無須畏懼的,只有天主我們才應害怕,因為耶穌在路12:5說過:「我要指給你們,誰是你們所應怕的:你們應當害怕殺了以後,有權柄把人投入地獄的那一位;的確,我告訴你們:應當害怕這一位!」依11:2也叫人要「敬畏上主(fear of the Lord)」,是聖神七恩之一。至於瑪利亞在「聖母讚主曲」內表達的想法(路1:51-53所述「心高氣傲的人」/「權勢者」「富有者」),認為天主會干預,這也是當時一般貧苦大眾的思維,因為對有財有勢者的恐懼,變成了祈求上主懲罰惡人的動機,因此,匝加利亞說可「無恐無懼」,值得活在當下的我們反省:人生旅途上遇上逆境(經濟、家庭、健康、靈性),只要堅持信賴上主,便「無恐無懼。」
3. 匝加利亞在路1:74說天主會將人「從敵人手中被救出」,聖祖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都曾有此體驗,尤其是當打仗時。「慈悲禧年」不是叫我們盡力抽空去參加慈善服務,或者四處去聽不同的講座,而是叫我們釋放自己,「無恐無懼。」香港社會裏,因為欠缺社會保障,多數人唯有努力拚命賺錢,一生都不敢鬆懈一下,直到退休為止,隨即又開始擔憂身體欠佳,因而一直活在恐懼中,很多人因此而產生焦慮,甚至影響睡眠!耶穌復活後每次顯現給門徒們時,第一件事便是說「願你們平安!」(路24:36-38)因為他們心中感到不安。
4. 學者們稱路加福音為「慈悲福音」,整卷福音都講論耶穌的慈悲,包括在治好病人的聖蹟上,而展示祂最大的慈悲是叫人「你不要怕」。路的結構上,一頭一尾(路1:74 + 24:37)都是相同 -「無恐無懼」,像一份三文治,中間的餡就是「恐懼」的例子,包括附魔 / 患病 / 傷殘等。「慈悲禧年」是叫我們釋放自己,「無恐無懼」,因為人的抉擇不應基於「恐懼」而作的,而是應基於「愛」。
5. 匝加利亞在路1:75又指出天主給人的另一恩寵 -「一生一世在他面前,以聖善和正義事奉他」,「聖善和正義」與「無恐無懼」配合,懷着這樣的心向天主禱告。一般人的祈禱都是祈求,尤其是人老來時遇到的健康問題和經濟問題,天主彷彿成了我們的心理醫生!專長靈修的夏志誠主教教導我們,祈禱是有優次的,最重要是「讚主」、然後是「謝主」、第三是「懺悔」,最後才到「祈求」。祈禱時的主要困難是「分心」,我們不應輕率地說「分心」是沒有問題的,而「分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無限的要求,以至永不滿足,事實上,我們要學習「放下」(減少),不是「取完又取」(增加),因為「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我們對這格言不可「口不對心」,有了天主而能「放下」一切,是預嚐天國的盛宴,是真正的「無恐無懼。」
6. 路1:76-79是匝加利亞向剛出生的兒子說的話,路1:78說:「這是出於我們天主的慈懷」,「慈懷」是否指「慈悲」?是的,但「慈悲」只是「慈懷」的一半,因為「慈懷」是由兩個名詞組成的 -「慈悲」與「關懷」。天主「慈懷」的動機是甚麼呢?是路1:79:「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並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這便是「釋放」,天主的「慈懷」看似從東方升起的「太陽」,是路1:78所說「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所「照耀」的是「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即我們每一個人,然而,我們要把悲觀和負面的態度轉化成正能量,我們要學習「無恐無懼」,方能「事奉」上主。
7. 瑪利亞和匝加利亞都提醒我們要「無恐無懼」,我們要等待基督的光榮再來。當我們體悟了路1:79的教訓後:「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並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我們的義務是要作別人的「光」,且要引導他們「走向和平的道路」。當我們強調「無恐無懼」時,有些人會不同意:「我自己正受着很大的痛苦,是別人無法體察的」,也許我們不容易理解受苦者的感受,我們要學習把自己向上主完全的交托,舉目仰望上主的慈顏,願意參與基督十字架上的痛苦,或者會令人較易容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