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8, 2012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吃了主的體血,應度相稱和持續皈依的生活)
 

讀經一:
16:2-4, 12-15
答唱詠:
78:24. 3-4, 23-25, 54
讀經二:
4:17, 20-24
福 音:
6:24-35
 

A     讀經一:出16:2-4, 12-15

1.             12:46-50記載以民殺死和吃掉了埃及庫努姆Khnum)後,被迫逃離埃及,他們來到西乃山西北的起,先後三度抱怨天主,分別記載於15:22-27(抱怨沒有水喝)、16:1-36(抱怨缺糧)和17:1-7(再抱怨沒有水喝),當中的第二次抱怨即本主日的讀經一。

2.     以色列子民在16:3懷緬昔日「埃及國坐在肉鍋旁」(打邊爐)的日子,11:5說他們「可隨便吃魚,還有胡瓜、西瓜、韮菜、蔥和蒜」於是天主在16:4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之餘,更要考驗他們會否只取其所需,結果證明以民貪得無厭,16:20說「他們沒有聽梅瑟的話;有些人把一些留到早晨,但都被虫子咬爛,發生臭味。」至於天主所提供作為肉類的「鵪鶉」,11:20說他們吃肉太多,「直到肉從你們的鼻子裡出來,吃的生」,可謂中了「鵪鶉」毒。

3.     為今天的基督徒來說,天降瑪納的事件與我們何關?一些科學家試圖解釋瑪納「很可能」只是大自然現象:沙漠中有一種樹木名撑柳樹,有兩種虱子在春天時會粘著樹幹吸取大量樹液,好能供應其幼蟲吸食;期間這些虱子的排泄物帶有蜜糖味道,這些虱子的排泄物在攝氏二十多度以上會溶化,故氣溫較涼的早晨時收集會較適合,那些科學家聲稱這即聖經中所指的「瑪納

4.     反省:有科學家這樣地解釋了,有基督徒不加思索地這樣信了。科學家沒有解釋的是16:22對翌日為安息日的安排:「第六天他們收斂了兩倍的食物」,如果「瑪納」因氣溫上升而溶化,安息日的事前安排有何意義呢?溶化了的「瑪納」無法在安息日充飢。還有,如果虱子只是春天才吸取樹液,為甚麼瑪納的供應能源源不絕凡四十年之久呢?可見結論只有一個:16:15記載「上主賜給你們吃的食物」是天主的聖蹟,不是大自然的現象,因此,意圖或無意識地否定聖蹟者應反省自己信德的根基。
 

B     答唱詠:詠78:24. 3-4, 23-25, 54

1.     7872節,分成七個部份,其中與本主日相關的是第一部份的78:1-8,談的是「看古知今」;以及第三部份的78:17-31,談的是「瑪納」與「鵪鶉」。

2.     領經第一段強調提醒天主子民切勿忘記祂昔日的恩澤,他們必須要信賴上主,並遵守祂的誡命。領經的第二段強調的是「命令雲彩降下瑪納」一般情況是天主從天上降下雨水,讓人努力耕種而得到食糧,但這裏是天主「直接」降下「瑪納」作為食糧,只有祂能做得到,是一項聖蹟;相反地,人無法代天主降下雨水。78:25的「天使的食糧」意指「瑪納」和「鵪鶉」,人要想起天主的恩寵而讚美祂、感謝祂。讓我們齊聲明認:「上主賜給他們天上的食糧
 

C     福  音:若6:24-35

1.     群眾得享「大麥餅和魚」後,十分懷念,希望能繼續享用免費午餐。然而,耶穌要他們提升價值觀,他們所應追求的是「天主聖父所印證」「永生的食」(6:27),但群眾的心中只能領悟到能飽腹的「瑪納」(6:31),於是耶穌6:32直截了當說「真正的食糧」才最重要,因為吃了它才能有永生,「我(耶穌)就是生命的食糧

2.     那麼,人可以做甚麼來贏取這「生命的食糧」呢?這正是群眾在6:28所問的問題,答案很簡單:人無法贏取,只能「信從他所派遣來的。」(6:29

3.     讀經一談雅威賜給以色列子民「瑪納」充作食糧,滿足了他們身體上的需要;福音叫人進入靈性的領域,「永生的食」遠勝滿足身體暫時需要的「瑪納」。答唱詠叫人讚美天主和明認祂:「上主賜給他們天上的食糧」當人吃了「天主的食糧」(6:33),生活態度便應更新 即讀經二所強調。
 

D     讀經二:弗4:17, 20-24

1.     保祿在讀經二將外邦人與基督徒作比較,他在4:17-19指出基督徒不應像外邦人地生活 -「順隨自己的虛妄思念而生活(如急功近利、事事較別人優越等理智受了蒙蔽無知和固執縱情恣慾,貪行各種不潔」宗徒這樣說並不表示小亞細亞的信友正度着如此墮落的生活。至於外邦人的邪惡生活,保祿也在1:21-25說過:「冥頑不靈的心陷入了黑暗 自負為智者,反而成為愚蠢 隨從心中的情慾,陷於不潔,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 去崇拜事奉受造物。」外邦人的這一切邪惡生活均源於拜邪神,也不認識真天主。對這等腐敗的生活行為,14:25-26這樣形容:「25於是,混亂到處叢生:流血、殺人、盜竊、欺騙、缺德、失信、暴亂、違約26陷害忠良、忘恩負義、玷辱靈魂、同性淫亂、婚姻混雜、通姦淫亂

2.     保祿4:24指出,受了洗的人已「穿上新人」,必須放棄「舊人」的身份,放棄4:22所述的「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敗壞」的行為見於4:25-29。教友應度相稱新身份的生活,「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in the uprightness and holiness of the truth.」在聖經裡,「正義」就是「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22:21)宗徒在讀經二講論的是教友生活的指引,強調每天的皈依,凡自以為透過洗禮的一次皈依便夠了的人只是自欺欺人。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談雅威賜給以色列子民「瑪納」充作食糧,滿足了他們身體上的需要;福音叫人進入靈性的領域,「永生的食」遠勝滿足身體暫時需要的「瑪納」。答唱詠叫人讚美天主和明認祂:「上主賜給他們天上的食糧耶穌6:26道破了一些門徒們利慾薰心的心腸:「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他們需要的是6:29信從他所派遣來」,強調每天和持續的皈依。當人吃了「天主的食糧」,生活態度便應更新 -「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

Wednesday, July 25, 2012

回應誓反教的攻擊和誤解(六之二)


C       對聖經的重視

1.   很多教友覺得基督教的信友對聖經非常熟識,而天主教的教友則一無所知,他們每當受到別人引述聖經來攻擊時,多數都「不予還擊」,說真的是「無言以對。」究竟誓反教們為甚麼這樣熟識聖經呢?又為甚麼他們的信眾那麼喜歡聖經呢?天主教能否較主動推動「聖經分享」呢?

2.      教友在古時是很少研讀聖經的,所以指控天主教會過往很少,甚至不鼓勵教友看聖經,的確如此,究其原因:

(a)             古代印刷技術不足,羊皮紙作為紙張亦十分昂貴;
(b)            古代的人受教育機會很少,多數是文盲,不曉看聖經;
(c)             不同的聖經版本內存在着很多錯漏。

3.      雖然基督教習慣「分享聖經」,但全世界三萬多個基督教教派各自使用不同譯本的聖經,每一教派都認為自己使用的才是正確的。天主教教會使用的是一本古老和正統的梵蒂岡手抄本,現今使用了半個世紀的思高聖經就是譯自該手抄本,相當正確,最宜使用。

4.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1962-1965年舉行,自此以後,天主教會非常重視「研讀聖經」(或稱為「在聖經中與主相遇(Bible Encounter)」),天主教強調我們所分享的是「聖體」,而不是「聖經」,故不會稱之為「分享聖經」。這幾十年來得到天主聖神的啟示和恩寵,天主教在聖經研讀上進步神速,也出現了很具份量的學者。教會不停地推動聖經的研讀,希望每位信友在家裡都具備一冊,並經常研讀和學習。
 

D       指控天主教靠自救

1.      由於天主教很重視善會服務和慈善事業,誓反教便指控她靠自己來自救,而不是靠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誓反教強調「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和「唯獨信德Sola Fide)」,並經常引用3:28的話來辯論救恩的來源:「人的成義,是藉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的確,在整本聖經中都不停強調「信德」之重要,但聖經從來沒說「唯獨」信德,亦沒有說聖經是「唯一」的信德來源,可見「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和「唯獨信德Sola Fide)」的概念並不存在於聖經,而是誓反教自創的。

2.      誓反教對於「別人的善行作為對信德的回應」非常反感,認為重視「善行」等於「意圖自救。」只要看看2:24的話便較清楚:「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如果真的主張「唯獨聖經」,也必須承認雅各伯書也是得到聖神默感寫成的,那麼便應接受2:24的話,這節的話把「行為」和「信德」合併起來,人才能「成義」,缺一不可。「行為」和「信德」不是兩件獨立的事,而是一件:「藉行為活出信德來(faith in good works)」。在這方面,5:6也說過:「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only faith working through love),纔算什麼。2:26更進一步表明:「正如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同樣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3.      在「救恩」的課題上,誓反教強調沒有受過洗的人是不會有救恩的;天主教的教友多數會說:「一個拜神的人善度一生後,莫非也會下地獄嗎?」天主教歷來相信:「主耶穌親自肯定,人為獲得救恩,聖洗是必要的。除了聖洗以外,教會不知道還有甚麼方法可確保人們能進入永恆的福樂。教會相信,天主把救恩與聖洗聖事緊密相連,但祂自己卻不受祂的聖事所朿縛。」(天主教教理 # 1257)由上所述天主教的信仰,教會以外(即為未受洗的人士而言)也可能有救恩,只不過教會不明白天主如何施予救恩給這類人士。教會持這樣的信念,是因為教會雖作為基督的身體(1:23),卻無權亦不可能限制全能的天主子決意拯救誰人。所以可以說,所有人的救恩都要依靠耶穌,而祂卻有絕對的自由抉擇在教會內或外進行救贖。

4.      誓反教倡議「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是基於弟後3:16的話:「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這話是保祿宗徒要指出,「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是教授慕道者和信友很重要的資料,但他沒有禁止使用「聖經」以外的資料來教授,例如「信仰生活的見證」,這方面亦是誓反教豐富的經驗和時常在傳教上使用的手法。要知道,保祿弟後時,當時新約尚未正式完成或存在,故「聖經」當時僅指舊約,如果仍堅持排斥「聖經」以外的資料,恐怕新約聖經也不能被使用了!

5.      不少誓反教的信友相信,人只要相信並受了洗便必能得救,即使犯了罪,只要誦唸「罪人禱文(Sinner’s Prayer)」便盡好了責任,就算在行為上表現惡劣,或甚至沒有任何善行配合,仍必得救。可惜這只是假的安全感,聖經中清楚表明,「成義」並非透過一次過的行動(如受洗),而是要走畢人生路邁向永生,信友要拿出一份願意的心去接受天主的恩寵,並以行動作出回應,因為天主是不會讓怙惡不悛的罪人進入天國的。且看保祿弟後4:6-8如何說:「6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7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8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連豐功偉業的聖宗徒仍要努力「以愛德行事的信德」(5:6)(見上面第2段)

6.      誓反教指控天主教太強調「傳統」(即我們的「聖傳」),認為那只是人的製品,因此並不重要。事實上,天主教並不以人的傳統作為信仰的基礎之一,卻強調「聖傳(Sacred Tradition」的必要,例如上期談過的「天主三位一體(Blessed Trinity)」一詞並沒有在聖經中提及,相信三萬多個基督教教派都鮮有否認這端道理,乃出於「聖傳」,果真如此,為何堅持「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呢?初期教會宗徒時代時,新約書卷尚未完成,「聖經」僅指46卷舊約書卷,新約各書卷便藉「聖傳」傳下來,保祿也曾強調「聖傳」很重要,他在得後2:15說:「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穩定,要堅持你們或由我們的言論,或由我們的書信所學得的傳授follow the TRADITIONS I have taught you

7.      也許我們會猶豫,天主的啟示不是已全部記載在聖經內嗎?我們可以看看21:25的話:「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別的事;假使要一一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容不下。」由此可見,「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別的事」並沒有全部「一一寫出來」,所以我們不能否定復活的主升天後也可以在過去的二千年來向一些人啟示那「許多別的事」,也必然被列為「真理」,聖經並不是「真理」唯一的來源。因此,由基督教皈依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的Paul Newman曾說過:「如果我們用心仔細地研讀教會的歷史,便不會永遠留在基督教內。」

8.      有誓反教的牧師批評天主教把「傳統」置於「聖經」之上,他指的「傳統」是對聖經的詮釋。所有學習聖經的人都會明白,聖經不是一本自鳴的書,無人能「無師自通」,且看24:13-35所載厄瑪烏兩門徒的經歷,他們雖然不停「彼此談論的是些什麼事(指耶穌的苦難和聖死)」(24:17),卻百思不解,復活的主耶穌顯現給他們,並沒有叫他們「自行參閱聖經去理解真理」,而是祂「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24:27亦即包括在教會的「聖傳」內;同樣,8:27-34也記載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有權勢的太監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而仍不明白,8:35說:「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

9.      對於聖經正確的詮釋,我們相信聖神不斷地啟示給基督親自建立「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即教會的訓導權(Magisterium),當中包括把聖經原文翻譯成各種語文,方便信友研讀。的確,聖經的翻譯本身已是一種詮釋,也屬「聖傳」,相信世上絕大部份的基督徒都是不曉閱讀聖經原文的。所以,所有學習聖經的人都不應把聖經變成「迫害」別人的武器,否則必受天主的懲罰。

下期預告:
l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讀經釋義(2012-7-29
l  回應誓反教的攻擊和誤解2012-8-2

Thursday, July 19, 2012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領了主的體血,便應相稱地活出共融來)
 

讀經一:
列下4:42-44
答唱詠:
145:10-11, 15-16, 17-18
讀經二:
4:1-6
福 音:
6:1-15



A      讀經一:列下4:42-44

1.      厄里叟約於公元前850年任先知,繼承升了天的厄里亞列下2:11)。有個來自撒瑪黎雅境內巴耳沙里Baal-Shalishah的好心人,見先知缺了糧,便送來二十個用大麥造的餅,大麥於每年三至四月間收成,時間上也很配合本主日福音的首次增餅日期(公元294月)。   厄里叟的僕人認為這批食物不足以餵飽在場的一百人,先知卻相信上主保證的話,結果顯示了上主的忠信。

2.      反省:耶穌也曾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未計在場的女人和小孩),因為祂是全能的。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時會獲邀參加一些有些難度的服務,例如:傳道員、釋經員、彌撒領經員、佈道會司儀、大型籌款主持等,只要我們有著厄里叟的精神,天主會使事情好好辦妥。
 

B       答唱詠:詠145:10-11, 15-16, 17-18

1.      145-150被稱為「小哈肋耳」,答唱詠是小哈肋耳的首篇聖詠。145的每一節均以一希伯來字母開始,編寫成為一篇讚美詩。145:10-11是首段的領經,所有門徒們和受造物讚美天主的光榮和大能。145:15-16是第二段的領經,內容很吻合本主日的福音:


145
原  文
6
原  文
(a)
15
眾生的眼睛都仰望你;
10
人們便坐下;
(b)
15
你準時賞給他們糧食;
11
分給坐下的人;對於魚也照樣作了;讓眾人任意吃;
(c)
16
你伸出了你的雙手;
11
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
(d)
16
滿足了眾生的需求。
12
他們吃飽。

2.   第三段領經是145:17-18,釋解天主餵養眾生的原因是出於祂的「公義」和「聖善」,當人向祂誠心祈求,祂便賜與。
 

C       福  音:若6:1-15

1.      從上下文看,5談天主的聖言、6談天糧,兩章一起構成了我們的感恩祭。初期教會的彌撒有餅亦有魚,在希臘語中,組成「魚」各字母象徵「耶穌基督、天主子、救世者」,可惜不知何故,自三世紀起彌撒時已不再使用「魚」了。

2.      671節,本主日福音僅用了前15節關於聖蹟的部份,其實重要的卻是餘下的部份,內容是這聖蹟的意義(生命之糧)和其影響(人的抉擇)。讀經一中厄里叟的僕人認為眼見的餅不足夠,福音中斐理伯也有類似的想法。其實,在出谷中,梅瑟也曾有這樣的憂慮(22)。

3.      6:12裡,耶穌叫門徒們「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目的不是為了與人分享,那只是對觀福音的意思,而是要強調「節儉」。所有「十二筐」的碎塊均來自那「五個大麥餅」,耶穌行這聖蹟時,不是發其特異功能把五個餅增加變成五千個,而是在分派麥餅時,無論分出了多少,分派者手中仍只有五個。這是聖史想強調的,無論世上多少聖堂正舉行感恩祭,無論主祭把基督聖體擘開多少塊,仍是同一個基督
 

D      讀經二:弗4:1-6

1.      保祿強調作為基督徒必須有正確的生活態度,因為1:10說他們已「總歸於基督元首」,他們已在基督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2:15),不再有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分別:「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3:6保祿特別強調團結的重要,因為他很明白近東文化所造成的困難,他們習慣敵對和爭議,包括在同一的團體內,例如宗徒們爭議外邦人在教會內的身份問題(15:5-9),又如格林多團體爭議從屬於某宗徒的問題(格前1:12)。

2.      保祿強調正確的信仰生活態度,就是4:2所說的「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在近中的文化裡,「謙遜」意謂「行為切勿令人名譽受損」,即使有權要求,卻不一定盡取;「溫和」是為抑制自己與別人爭奪名譽的修養;「忍耐」是面對別人的挑釁而控制自己不要反擊,以免造成暴力;最重要的是「在愛德中彼此擔待」,「愛德」並非指人彼此間的情懷,而是「使團體能團結。」團結的重要性可從保祿4:4-6中用了七個詞彙來強調:即4:4的「一個身體」(團體)、「一個聖神」(團結)、「一個希望」(信心),4:5的「一個主」(大家所明認)、「一個信德」(同一信仰)、「一個洗禮」(同屬教會),4:6的「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是天糧的預言,厄里叟以二十個用大麥造的餅餵飽了一百人。答唱詠說只要人誠心求主,祂便會賜與。到了新約時代,耶穌所賜給人的,遠超人的身心需要,人領了主的天糧,便能結合在主耶穌內。讀經二中,4:4-6的七個詞彙(見上段)合起來均指聖洗聖事的禮儀,而讀經一和福音均指共融聖事(聖體聖事),基督徒受洗加入教會,在共融聖事的滋養和光照下,應活出4:2所說的「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