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7, 2013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義人得救,不義人也得救恩嗎?)
 

讀經一
1:2-3, 2:2-4
答唱詠
95:1-2, 6-7, 8-9
讀經二
弟後1:6-8, 13-14
福 音
17:5-10
 

A     讀經一:哈1:2-3, 2:2-4

1.     本主日的四篇讀經極之複雜,讀者請多留心

2.     1共十七節,讀經一僅取用了兩節;2有二十節,也只取用了三節,合共五節。哈巴谷約於公元前592年講了讀經一的內容,同一時代也有耶肋米亞先知,兩位先知的話有些相同,兩人很可能也曾見過面,耶肋米亞多番被迫害,但哈巴谷卻倖免。共五十二章,僅三章,而後者的內容十分悲觀,不看好猶大國的前景,直到近結尾時才稍樂觀,所以,讀經一的內容很悲觀。

3.     1:2-3說:「上主,我呼救而你不予垂聽,要到何時?向你呼喊「殘暴」,而你仍不施救?3為什麼你使我見到邪惡,人受壓迫,而你竟坐視?在我面前,只有迫害和殘暴,爭吵不休,辯論迭起。」呼救者是全猶大國,北方的以色列國已亡(公元前721年),侵略者把五個族裔移居到以色列國原有的領土內,而現在南面的猶大國正危在旦夕,雖然二次充軍是公元前587年,但早約十年(即公元前597年)已有第一批猶太人被充了軍,所以政治氣氛十分緊張。巴比倫已佔領了一些猶大的城鎮,包括耶里哥,百姓逃難而擁入了耶路撒冷,擠滿了京城,食糧又不足,傷病盜賊處處皆是。

4.     面對困境,哈巴谷便徵詢天主怎辦,答案見於2:2-4:「上主回答我說:「你寫出這神視,清楚地刻在版上,使人能順利誦讀。3 因為這神視有一定的時期,最後必要實現,決無欺詐;若遲廷了,你應等待;它必再來,決不誤期。4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神視所見尚未發生,故要用樹枝刻在泥板上,好讓將來的人得悉當前境況。神視指公元前587年將發生的巴比倫充軍,不過,到了那時,先知已離世。2:4講出了兩類人的收場:「心術不正的」即沒有信仰者,他們「必然消逝」;至於「義人」,即有信仰者,「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當時的耶京環境多麼烏煙瘴氣,周圍滿佈死屍,麻鷹和犬隻前來吞噬屍體,真令人毛骨悚然。

5.     讀經一的訊息是「懲罰」,但這訊息難以與讀經二和福音串聯起來。讀經一的時代,猶大國的人很不義,亞毛斯先知曾譴責北國官商勾結去欺騙百姓,包括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但現時猶大國的腐朽乃在於宗教上。在哈巴谷看來,拜偶像是不義的,2:4說:「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指做祭獻時,如果做法是對的,便沒有不義,會獲賜救恩;相反地,那些拜偶像者,或者馬虎地進行祭獻者,便很不義。

6.     看看下文,2:5說:「的確,財物使人失信,使人驕傲,不能使人安息;它張開自己像陰府的咽喉,又如不知饜足的死亡,聚集萬民,匯合列國,歸屬自己。哈巴谷向貧窮的南國人表示,「財物使人失信,使人驕傲,不能使人安息」先知一如亞毛斯地譴責富裕的人欺壓窮人。如果讀經一加入了2:5,意思便會更完滿,也可延續上主日的主題「應關懷別人的需要」,只顧窮奢極慾自私自利者是不義的,甚至會失去救恩。

7.     2:6詳盡解釋招權納賄者如何不義:「那時,這些人民豈不都吟諷刺詩,以隱語嘲弄他說:禍哉,那只顧聚歛他人財物的人,堆積抵押於自己家中,要到何時?」奪取屬於他人財物者便是不義。2:9談另一種不義的人:「禍哉!那取重利,而給自家招禍,並在高處設置窩巢,想避免災禍的人!」「那取重利」好能「在高處設置窩巢」(即山頂豪宅),也是不義的。第三種不義的人見於2:12:「禍哉,那以血債建造城市以邪惡建立城鎮的人!」「以血債建造城市」意即侵佔別人的土地,然後興建城市(等於昨天八國聯軍,今天以色列的侵略行為);「以邪惡建立城鎮」等於強迫弱者賤賣土地來發展商貿中心(是今天中國的農民經常所受的欺壓)。

8.     第四種不義的人見於2:15:「禍哉,那以攙有毒物的酒給自己近人喝,使他酣醉,圖見他裸體的人!」第五種不義的人見於2:19:「禍哉,那對木頭說:「醒來」,對石頭說:「起來」的人!這樣的東西豈能施救?看,它只是塗了一層金銀,內卻毫無氣息。」這乃宗教上的「不義」,今天佛教人士的「開光」儀式,就是把一磚用木頭或石頭造成的佛像,經一些佛經誦唸後,便認為成了真佛,供人參拜。這與天主教的聖像不同,聖像只是借助一些實物令人能「睹物思人」,聖像本身永遠不會變成神,就如看結婚相片不等於「重婚」,聖像只等於一冊相簿。

9.     彌撒前,值得我們反省:

 
2
反  省
(a)
6
把別人的財富據為己有(如盜版軟件);
(b)
9
把別人的利益,藏於豪宅內來享用;
(c)
12
利用寫字樓政治來奪權奪利;
(d)
15
紙醉金迷或荒淫無恥,美其名為「人在江湖」;
(e)
19
風水、掌相、紫微斗數。

10.   巴比倫是天主用來懲罰不義人的工具,1:6說:「看,我要激起加色丁──那殘暴凶猛的民族,向廣大的地區進發,侵佔別人的居所。」「加色丁」即巴比倫,是希伯來語的發音。

11.   反省:信仰歷程,有些人受洗後加入了善會,由於沒有服務經驗,便很誠心和謙虛地學習,到漸漸認識堂區後,便積極參與各善工上的服務,過了一些年頭,更有機會加入堂區議會做幹事,人與人間往來多了,容易產生人際上的問題,磨擦、爭議、糾紛、挑釁、私利等,目睹堂區內竟有些不義,怎樣回應呢?結黨反擊嗎?退出所有服務嗎?放棄信仰嗎?在靈修上,堂區有不義事時,帶出了甚麼訊息呢?巴比倫攻擊以色列是得到天主同意的,堂區內出現些爭權奪利的人士時,那是否天主要其他人作反省的機會呢?痛苦與信德有何關係呢?
 

B     答唱詠:詠95:1-2, 6-7, 8-9

1.     答唱詠選擇了95十一節中的六節。先看95:8的兩個地方:「默黎巴」和「瑪撒」,相關的事件記載於17:1-7,說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因沒有水飲而抱怨。回到答唱詠,氣氛是十分喜悅的,95:6叫人向上主「伏地朝拜」和「屈膝示愛」。95:8-9提醒人不要心硬,「試探」上主是要迫祂證明自己是真的神,人絕不應「試探」天主。

2.     沒有被採用的95:10-11談的是懲罰,以色列人在沙漠四十年都很心硬,他們要「試探」天主,因而被罰無緣進入預許的福地。這正好回應了2:4的話:「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這話分別談「義人」和「不義人」的收場。其實,把95:10-11加入答唱詠內可能更能配合讀經一的訊息。

3.     95本身先讚主,然後談祂施行懲罰,目的是要警醒世人避免行差踏錯,例如包二奶的人也可能始於一時之快,但後果卻是不對比的。又可與19:5作比較:「巴耳建了高丘,向巴耳火焚自己的兒子作全燔祭:這都是我從沒有吩咐,沒有說過,沒有想到的事。」天主從來沒有要求人真的祭獻自己的兒子,人不能這樣做來讚美祂。相比之下,有時人會心存惡意去浪費別人的時間,例如:在銀行內獲服務完了的顧客仍故意糾纏有關職員,正浪費了其他等候者的時間,勿忘記時間是天主賜給人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浪費了天主的恩寵。
 

C     讀經二:弟後1:6-8, 13-14

1.     讀經二是弟後1:6-8, 13-14,中間的弟後1:9-12沒被採用。先看弟後1:6-8弟茂德厄弗所主教時,因年紀很輕,缺乏經驗,因而表現得畏首畏尾,就如年青司鐸面對一個老牌大堂區,資深教友很多、各類專家處處,意見紛紜,各不相讓,令司鐸無所適從!於是保祿弟後1:7提醒弟茂德,說他被覆手時,已領了「大能、愛德和慎重之神」,即使受到人際上的壓力,也應「要依賴天主的大能,為福音同我共同勞苦。」從近東文化角度來看,榮與辱是他們的核心價值,保祿弟後1:2已稱弟茂德為「可愛的兒」,後者本來已領了「大能、愛德和慎重之神」,可惜他表現的虛脅真令保祿憂心,保祿有必要恢復弟茂德的信心。

2.     學習聖經的人,教內教外有很多學者和專業人士,當你講解聖經時,他們卻故意不發聲,令你感到恐佈!你很怕講錯,弟後1:13說:「把從我所聽的健全道理,奉為模範」,保祿弟茂德把自己學來的聖經知識直述便可。弟後1:14續說要靠聖神「保管你所受的美好寄托」,即信仰,不應躑躅不。其實,一個教會是很脆弱的,只要停止福傳五十年,那宗教便會逝去,過了二千年的天主教仍屹立不倒,是多少大聖賢人窮畢生努力作了信德的見證!

3.     保祿10:14說過:「從未聽到祂,又怎能信祂呢?沒有宣講者,又怎能聽到呢?」故此,他在格前9:16說過:「我若傳福音,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眼見弟茂德顧慮重重,怪不得聖宗徒也感到心如刀割,這樣的情況下,教會怎能持續發展呢?

4.     讀經二如何與讀經一和答唱詠相連呢?讀經一指出義人和不義人雖也會離世,但最重要的是弟後1:10:「如今藉著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的出現,顯示了出來;衪毀滅了死亡,藉著福音彰顯了不朽的生命。」意指耶穌藉着自己的聖死和復活的福音,「毀滅了死亡」。本主日的主題說義人得救是正常的,不義的人受罰也是正常的,但到了新約,耶穌顯示了天主的無限仁慈,連不義的人也得到憐憫,因為祂已「毀滅了死亡」。除非人拒絕救恩,否則天主歡迎人人進入天鄉(弟前2:4)。
 

D     福 音:路17:5-10

1.     17:5-6談的是「信仰」,讀經一中2:4也談「義人」和「不義人」的信仰,以及他們的收場;答唱詠也談「義人」如何朝拜天主,「不義人」卻很心硬;讀經二也強調信德的美麗,因為耶穌毀滅了死亡」,我們應把這福音傳揚開去。宗徒們在17:5請求耶穌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也配合了讀經二中弟茂德更有相同的需要。

2.     困難之處在於17:7-10,因為其內容與信仰完全無關,這幾節談的是主人與僕人間的關係,作為僕人的應該謙虛,不可期望履行了職責而會得到主人的讚賞,這也與信德無關。我們研讀主日的讀經時,有時需要加入幾節,方能掌握到該主日的主題,不過本主日卻相反,因為17:7-10似乎與主題全無關係,應該不被使用。勉強說,如果信眾得到耶穌堅強了他們的信德而往外福傳,事後,耶穌也無須感謝他們。

3.     常年期25-31主日的主題是個整體,與「救恩」相關,因為接近禮儀年的完結:

 
主日
主  題
主  題
(a)
25
要注意與天主的關係
如何準備領受救恩
(b)
26
鼓勵人要留心與人的關係
(c)
27
人如何能得救
談救恩的觀念

下期預告:
l  若望一書2013-10-2
l  常年期第28主日(丙年)讀經釋義(2013-10-5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3

信德年:若望一書4:14-17


1.    很多人仍不相信聖言降生成人拯救世界,若一4:14強調見證人的重要性:「父打發了子來作世界的救主。」這話是針對一個存在着的問題 邪惡的人否認耶穌是天主子,因此在他們內沒有若一4:15的恩寵:「誰若明認耶穌是天主子,天主就存在他內,他也存在天主內。」他們不但否認耶穌若一2:23已指出:「凡否認子的,也否認父;那明認子的,也有父。」這些罪人令信仰團體處於高度的危險,因為他們身在教會團體內,但一如若一2:19說過他們「出於我們中的,但不是屬於我們的。

2.    2012年的統計,在以色列境內有67% 猶太人否認耶穌是天主子,只認為祂是先知中的一位,而我們每次唸信經都唸:「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現代的人更冷淡,根本不理會耶穌是否天主子,即使是教友,也有些人認為耶穌復活只是指祂的靈魂,而不是指祂的肉身!人人皆知,靈魂不死不滅,又何需復活呢?

3.    若一4:16很重要:「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作者在17:21也說了類似的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天主「派遣了」的那位是要透過聖苦難來愛人愛到底,而信眾也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着耶穌14:27)。二次大戰時,德國集中營對待囚犯非常殘暴和濫殺無辜,凡有人逃走,便從囚犯中揀些人來處死,有一壯年男子被揀中了,但傷心的他聲言不想死,結果有一位方濟會會士囚犯挺身而出,替他而死。

4.    我們愛得夠深嗎?若一4:17說:「我們內的愛得以圓滿,即在於此:就是我們可在審判的日子放心大膽,因為那一位怎樣,我們在這世界上也怎樣。」「審判的日子」並非指世界末日,而是指個人離世那天,所謂蓋棺定論,是個人「愛德」考試的成績表。真令人有點憂慮,但若一4:18說:「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恐懼驅逐於外,因為恐懼內含著懲罰;那恐懼的,在愛內還沒有圓滿。」當子女遇險時,父母拯救子女之勇敢是超乎平常的,甚至不顧自己的性命,真可媲美8:6所說「因為愛情猛如死亡。

5.    也許,人處身於極度凶險的境況並不常有,但試想,當你晚上八時下班後乘車返家時,你筋疲力竭的身軀倚在座位上,一名孕婦剛上了車而站在你面前,你願意讓座嗎?至於人的「恐懼」,「恐懼」有甚麼問題呢?這再一次展示詮釋聖經的方法需要看上下文。若一4:18最重要的話是「圓滿的愛perfect love」,有了「圓滿的愛」便能「恐懼驅逐於外」,22:44耶穌在極度恐慌中,祈禱越發懇切;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即使如此「恐慌」,若一4:9已說了:「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

6.    我們切勿誤以為天父對其聖子的聖死無動於,但事實上,「在愛內沒有恐懼」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劉曉波先生因深信國家需要多黨制而被重判入獄,美國斯諾登先生因反對政府的不道德竊聽行為而遭迫害,南非前總統孟德拉反對種族歧視而被囚了二十七年,初期教會的信友為了信仰而殉道,的確,寧願重於泰山也不願輕於鴻毛」,動力可說來自若一4:19:「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這話可說是若一的結論。

7.    若一4:20的話幾乎是每一個人的衝擊:「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人生不如意事實在太多了,因而出現不少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許是同事或同學,又或是家人或堂區內的教友,使「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無法放下,卻不能自稱「我愛天主」更不幸的是,那些「惱恨自己的弟兄」往往是自己的親人,包括兒女或兄弟!這的確是個嚴肅的話題,在這方面要批判別人十分容易,但願意不咎既往真的需要天主助佑。

8.    為甚麼若望要強調若一4:20的訊息呢?因為團體分裂了,落敗或弱勢的一方會進行報復,抹黑和出賣最為普遍,人性最醜陋的一面接踵而來,誓要置對方於死地為止!不但出現在政治上,也出現在宗教團體內,單看看馬丁路德帶領的攻擊行動真令人髮指,借用曹植的詩來闡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若望給信友們的提醒就如耶穌7:21的話一樣:「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天國。

9.    作者在若一4:21作出結語:「我們從他蒙受了這命令: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這裡談愛主愛人的大誡命,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主動」性,「被動」地依從教會的規定去禁食和克己比較「主動」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會容易得多,我們在今年八月二十七日那期的文章已談論過,讀者請瀏覽和參閱該稿。

10.  傳統說若望是最後離世的宗徒,他在土耳其厄弗所寫畢若望一書,很多讀者覺得他的神學概念極其深奧,難以理解,便到訪向他請教,他向他們說:「你們所學的一切即使忘掉了,也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愛」,曉得愛主愛人,便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