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期在谷1:7談了身份的問題,與謙遜或才幹無關。近年出現了一些熱心人士,覺得主日彌撒中神父的講道十分沉悶,便提議一些「講道專家」(包括他們自己)在彌撒中客串講道,「好讓教友真的受惠」。現時教區內不少團體,在一些特定日子中(如「五一」前後、教育日、世青等),均會安排個別教友在彌撒中「證道」。這些環節,多數在宣讀福音後、在神父本來「講道」的時間進行。梵二禮儀改革強調聖道禮在整個彌撒中的重要性。它稱為「聖言的餐桌」,而講道則被喻為「擘聖言的餅」──按理應由領受過聖秩聖事的聖職人員主持。傳統神學稱天主啟示為「慈父之言」(vox
Patris),而教會牧者的闡釋則為「慈母之言」(vox
Matris)。本質上,「雙親」的訓言與「弟兄」之間的經驗之談(vox
fratris)實在有所分別。因此平信徒在牧者管教時「插咀」,與禮儀精神不符。聖禮部所頒佈的《救贖聖事》訓令亦指明:「若需要由平信徒向聚集在聖堂內的信友給予教理教導,或作信友生活見證,一般情況下宜在彌撒以外進行。但為了嚴重的理由,可在主祭念畢領聖體後經,作教理教導或生活見證。但這種做法不應成為慣例……」(No.74)、「在彌撒慶典當中所作的講道,是禮儀本身的一部份,通常是主祭的職務……決不可由一位平信徒講道」(No.64)。若這些「證道」被視為神父講道的「組成」部份,則明顯與上述法規有所抵觸;但若它被視為與神父講道有所區別,則禮儀又似乎被「添加」了未經許可的成分,而違反了梵二《禮儀憲章》的規定:「任何其他人士,即使是司祭,決不得擅自增、減,或改變禮儀的任何部份」(No.22)。慈母教會顧及信眾的實際牧靈需要,未有「一刀切」地取締平信徒在彌撒中見證或分享所可能產生的正面效果。反而她建議若這環節確為必要,則應在領聖體後進行。信友領受了「天路行糧」後,互勵互勉、繼續前行,不是可令聖事的意義和具體的見證內容,得到更清晰的彰顯嗎?(2008年10月19日 公教報)
2. 谷1:9-13談耶穌受洗,谷1:9說:「在那些日子裏,耶穌由加里肋亞納匝肋來,在約旦河裏受了若翰的洗。」這話很相似厄里亞的甚麼事件呢?是列下5的納阿曼事件,兩則事件的記述寫法相同,患了癩病的納阿曼來到了厄里叟門外找他,厄里叟派了一個使者叫他在約但河裏浸洗七次,他幾經掙扎才肯在約但河裏浸了七次,納阿曼立即復原。治癒納阿曼癩病的不是約但河的河水,而是相信厄里叟的話,他說的是雅威的話。若翰的服飾和食物與厄里亞相似,地點是厄里亞在列上17:3所往「約但河東的革黎特小河旁」。谷1:10說當耶穌受洗後「從水裏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裂開」一詞後來再出現,就是谷15:38記述耶穌死後,「聖所裏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天」是天主的居所,當天「裂開」,人便可以看見天主。
3. 谷1:10也說:「聖神有如鴿子降在他上面」,聖神應該一直與耶穌一起,為甚麼要在祂受洗後才降在祂上面呢?每次主日彌撒誦唸信經時,都會唸:「祂(聖神)是主及賦予生命者」,聖神的降臨並非要賦予生命給耶穌,而是給祂一個使命,耶穌要去作先知,先知的使命就是來自聖神的。谷1:11說:「又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我們勿太快下結論,以這句話來證明「天主三位一體」的道理,因為我們不能證明天上的聲音來自天父。猶太人不喜歡先知,故此認為不需要聖神來啟示先知們;然而,猶太人相信當默西亞來時,聖神也會來陪伴默西亞行聖蹟,所以當他們目睹耶穌受洗時的情況,便認為耶穌就是默西亞。「愛子」一詞在舊約中僅出現一次,就是創22:2說亞巴郎「帶你心愛的獨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祭獻,但依撒格並非象徵耶穌,因為結果被犧牲的不是他,而是那隻「公綿羊」(創22:13)。
4. 谷1:11的說話表示天已確認耶穌在谷1:1所描述的身份,祂是「天主子」;稍遲一點,魔鬼也明認耶穌是「天主子」,只有人一直不肯承認祂!怎樣才能作為「天主子」呢?谷1:12-13說祂要進入曠野,因為要先受考驗,這是中東的文化,你說甚麼也好,別人不易信,要先考驗這話的真假。谷1:12說:「聖神立即催他到曠野裏去。」「催」原文的意思是「趕」,像趕羊一樣,聖神現在趕耶穌進入曠野。谷1:13說耶穌在曠野「四十天之久」,厄里亞也曾進入曠野四十天,事件記載於列上19:1-8,列上18:21-40記述厄里亞戰勝皇后支持的450名巴耳先知後,那君王的惡妻依則貝耳誓要報仇雪恥,列上19:8說厄里亞逃難「走了四十天四十夜,一直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奇怪的是,人人都認為新約裏象徵舊約厄里亞的是洗者若翰,但這裏說是耶穌。猶太人相信厄里亞像變形蟲地出現,一時像小孩、一時以老婆婆形態、有時會變了個青年。洗者若翰有厄里亞的精神,而耶穌也有。
5. 谷不像瑪和路,耶穌在曠野怎樣度過四十天呢?谷沒有記載詳情,我們只知祂受魔鬼的試探。當時的環境有「撒殫」,亦有「野獸」,很像原祖父母原本居住的「樂園」,未犯原罪之前,樂園一片和平及和諧,並不危險,且有樹有草有生命,十分美麗。犯罪後便安全不再了,野獸會傷害人。谷1:13說耶穌要天使來保護。由此可見,谷1:12-13不但使用了厄里亞的經驗來使讀者明白,也使用了創世紀的故事和環境。究竟樂園中間有幾多棵樹呢?創2:9說是「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女人在創3:3對蛇說:「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摸,免得死亡。」現在耶穌身處曠野,「生命樹」變了祂的十字架,而「知善惡樹」變了祂自己,變成祂的體血。天主說過,吃了或觸摸樂園中央那棵樹的果子的人便會死亡,福音告訴我們,死的卻是天主自己,耶穌作為天主子為了人而死。反省:你的樂園在那裏?在家裏、在堂區、在辦公室、在朋友圈子?要記得,樂園裏有蛇,但亦有「天使」來保護你。
6. 谷1:14-20談「開始宣講福音」谷1:14說:「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那麼,若翰被監禁前,耶穌在那裏呢?祂未開始宣講天主的福音之前,是如何生活的呢?耶穌受洗的地方是約但河以西和死海西北,我們不知道祂受洗後過了多久若翰才被監禁,若1:28記載期間耶穌做的事,若翰在約但河西施洗,耶穌在河東學習。不要假設谷1:12-15的期間只是短暫,可能為期很長。谷1:14所述的情況彷似厄里亞的甚麼呢?很相似厄里叟,列下2記載,厄里亞升天後,厄里叟便開始履行厄里亞的使命,之前,厄里叟先跟隨厄里亞學習了多時。耶穌在谷1:15說:「天主的國臨近了。」「天主的國」為猶太人來說會從政治而非宗教角度來看,當時猶太人期望着達味回來做君王,然後把羅馬人趕走。因此直到今天仍有這種觀念,他們要趕走巴力斯坦,他們的「天主的國」就是他們所居住的以色列領土,長79公里、寬25公里。
7. 耶穌表明,當「天主的國」臨近時,人便要「悔改」,意思是否說人現在所度的生活方式不對,需要改變呢?表面看來,把焦點放在政治上並不正確,反而是說進入天主的國首要條件是要「悔改」,第二個條件是要「信從福音」,這話立即要我們回到谷1:1,「福音」就是耶穌,耶穌等於說:要「悔改」,然後「信從我」。當然,當時的社會較為簡單,物質不多、股票和對沖基金未出現、上網打機和whatsapp不存在,人較容易聆聽和接受福音,遲些在谷1:33會說全城的人都跟隨了耶穌。谷1:16-20敘述耶穌召叫首批門徒,谷1:18和谷1:20先後說四人「立刻」跟隨了耶穌,用現代的世界看這樣的反應是不可思議的:有個陌生人突然出現,召叫了一家之主跟隨了他,家中的妻子必定五內如焚:誰資助我們供樓?誰剪草和鏟雪呢?家中出現一隻蟑螂怎麼辦?長子快將上大學了,誰來支付學費?自己老來會有誰照顧呢?我們今天的人想跟隨耶穌,途徑就是領洗入教,即使領洗那一刻多麼的感動,但翌日便一切如常,以後的日子,每主日也許去參與感恩祭,也捐些捐款,已算熱心和盡了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