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2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先知職務困難重重,故要勇敢面對)
 

讀經一:
2:2-5
答唱詠:
123:2, 1-2, 2, 3-4
讀經二:
格後12:7-10
福 音:
6:1-6
 

A     讀經一:則2:2-5

1.   厄則克耳是四大先知之一,讀經一只敘述他「奉派為先知」,沒有概括他使命的細節。「厄則克耳」意即「天主給予毅力(May God strengthen)」,整卷來說大致可略撮要如下:

(a)       1-3      :先知蒙召;
(b)      4-32   :對耶路撒冷及其他民族的神諭;
(c)       33-39 以色列將復興的神諭;
(d)      40-48 :新聖殿,新敬禮。

2.   厄則克耳出任先知約22年(公元前593-571年),其間經歷了巴比倫的大充軍。以色列子民雖然失去了家園、聖殿和王朝,但在異邦中仍非一無所有,他們能擁有自己的房屋和耕地,且能有自己族裔的團體,只是要作無薪的奴隸而矣,所以哀傷的是精神多於物質的生活。所載的是先知的蒙召、生活、思想和啟示。

3.   2:2說有「神力」進入先知內,「神力」意即天主聖神,「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16:132:3的「人子」一詞並不是指默西亞,而只是指「」,這稱呼在出現過93次。

4.   以民雖然有先知勸導他們遠離邪惡和偶像,但他們仍是冥頑不靈的,先知雖預知其努力是徒勞的,卻堅定不移地履行這使命。值得我們反省的是,我們向同事或友人們的傳教努力可能成果並不明顯,我們也許亦會感到在堂區內的服務吃力不討好,但總不能對上主失去信心,只要是祂的旨意,祂必會使事情得以成就。
 

B    答唱詠:詠123:2, 1-2, 2, 3-4

1.   123的背景是充軍後回了國的生活情況,1節的「我向你仰起我眼目」是聖詠的作者上到聖殿向上主禱告,他祈求的內容要到3-4節才顯露。

2.   123:2的禱告裏,祈禱的人凝望著「主人的手」和「主婦的手」,神態愚不可及,也顯得非常無奈,這是回了國遺民的感受。他們除了一貧如洗外,更受到沒被充軍的人所欺凌(3節的「我們已嘗盡了欺凌」),他們不但活在生靈塗炭中,還受到高利貸的煎熬。

3.   反省:基督徒活在這旅途中的教會,在邁向返回天鄉的道路上,都是荊棘滿途的,當我們感到最無奈的時候,便更覺需要依賴我們的上主,故最接近祂。
 

C    讀經二:格後12:7-10

1.   格後11:21b-33中,很多人批評保祿的行為令他無資格稱為以色列人、亞巴郎的苗裔或宗徒;相比之下,保祿的敵人卻不停誇耀自己所得到的「主的顯現和啟示」,因而自命優勝過保祿。競爭是近東的文化(「我較你優勝」),好能展示成敗和榮辱。正常情況下,對手會作出反擊,但保祿並沒有拿出自己的優點來與對手比試。當時的他適逢「在身體上」有「一根剌」,學者對他的「一根剌」有兩種詮釋,其一是「患病」,目的是「免得我過於高舉自己。」然而,學者認為更可能的是來自教會團體內的敵對勢力,真會令人精疲力竭。

2.   面對那「根剌」,保祿格後12:8祈求上主「使它(一根剌)脫離我」,但天主向他說不,祂要他繼續軟弱,結果保祿接受了,因為復活的主在格後12:9向他保證過:「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纔全顯出來。」有了基督的保證,保祿便「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亦即格後12:10所說「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他深深體悟到:「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厄則克耳蒙召去作先知,明知會困難重重,仍勇敢地接受了;答唱詠說天主的子民活在困苦中,必須信賴上主;讀經二說天主的德能要在人的軟弱中更能彰顯出來,即使要跨越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也是值得的。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穌在福傳的工作上也遇到團體內的反對聲音,反對者雖目睹祂所行的聖蹟,仍對祂表示質疑,可見福傳的工作既需全力以赴,也要全心依賴上主的助佑
 

D   福  音:谷6:1-6

1.   1起,耶穌的聖蹟和福傳一直都很成功,受到國內國外群眾的支持,直至來到自己本鄉時,才受到同鄉的人士所拒絕,他們盡管對祂的道理感到「驚訝」,卻在1:2-3中發問了多個問題,發問的人並非尋求答案,而是要表示不滿。因此,1:5說「耶穌在那裏不能行什麼奇能」。由此可見,即使是天主子本人要履行其先知職務,也不一定順利。

2.   對同鄉人士的回應,耶穌也許感到無奈,但並沒有因此而打擊了祂福傳的熱忱,1:7說祂更派遣宗徒去傳教,好能擴大福傳的範圍。讀經二已說過,天主的德能在人軟弱時更能被彰顯,現在我們便要與基督並駕齊驅,雖然並非必然順境,但我們信賴祂。

Wednesday, June 27, 2012

感恩祭(五之三)


1.      懺悔禮  我們誦唸懺悔經時,會唸「我罪,我罪,我的重罪」,為甚麼要重複幾次「我罪」呢?並非由於我們犯的罪太重,而是想表示人的確犯了罪,罪的形成乃由於「明知」+「故犯」所造成,拉丁文的經文三度表示人犯了罪:「Mea culpa, mea culpa, mea maxima culpa」,以免人誤以為沒有明知故犯而成了罪。以故教宗庇護十二世說過:「世上最嚴重的罪是人犯慣了罪而不再有罪惡感。」的確,現代的人對於婚前性行為、墮胎、吸毒和騙財等行為毫無罪惡感,所以我們很需要天主的憐憫,賜給我們一夥頓悟和悔改的心:「我向全能的天主和各位兄弟姊妹,承認我在思、言、行為上的過失。1973年彌撒經文的英語譯本並不完善,因為「I have sinned through my own fault」只表達了一次「我罪

2.     誦唸「我罪,我罪,我的重罪」時應搥胸一次或三次,除了明認自己犯了罪之外,也承諾會盡力避免再犯,並會信賴天主的助佑。有些教友會覺得「我罪,我罪,我的重罪」太言重了,除自覺很少犯罪外,更沒有犯過重罪:「我沒有殺人放火,怎算「重罪」呢?」每次我們唸「我罪,我罪,我的重罪」時,都是向「各位兄弟姊妹」認錯的,教會既是聖徒的團體,也是罪人的團體,整體基督徒(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1:23說:「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因此,誦唸懺悔經時,除了因為自己的罪過外,也分擔了團體的過犯。對於這樣的觀念,有些人會提出異議說:「一人做事一人當,為甚麼別人犯了罪,而我也要分擔呢?」我們可想想,如果救主耶穌只稍有這樣的看法,我們沒有人可以得救,祂從來沒有犯過任何罪,卻背負了我們全人類的罪過,因為祂富有天主的憐憫,願意所有人都得救,祂就是天主。

3.     光榮頌  光榮頌的第一句「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源於聖誕,2:14記載一大隊天軍與顯現給牧羊人的天使一起讚頌天主時唱的,這兩句讚美詩也成了最先的聖誕頌歌(First Noel)。在英語翻譯上,1973年未完善的「And peace to his people on earth」在2010年修正為「And on earth peace to people of good will」,拉丁文的「bonae voluntatis」在英語上譯作「goodwill」,強調天主的絕對自由意願,由祂自行抉擇祝福誰和賜予「平安」給誰,因為「平安」不是人所能賺取的。「Goodwill」與「good will」不同,前者屬天主,後者屬人。天主如何能將「平安」賜給世人呢?就是透過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傾流祂的寶血,14:27記載祂在最後晚餐時向門徒們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4.     到聖週五時,加爾瓦略山上的十字聖架直樑成了天人的聯繫,使人有幸與天主修好,於是天主所作過「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的許諾得以落實。人獲得天主的「平安」後,便應按天主的旨意而生活。人神修和後,便應仿傚基督而生活,也應與別人修和。天主子為了「平安」而犧牲了性命,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要在自己內心裡和在團體裡「平安」人有了平安,便能分享天主的「goodwill」,然後可以瓦解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這樣,天主的「平安」便能常存在我們心裡。

5.     聖道禮儀  每主日的讀經有四篇,即讀經一、答唱詠、讀經二和福音,一般來說,讀經一是舊約時先知的預言,福音是預言的滿全,答唱詠是要讚頌上主的仁慈,讀經二教訓人如何實踐福音的教訓。每當讀經員或主祭讀畢某篇經,便會說:「上主的話Verbum Domini」,以前會說:「這是上主的話」,為甚麼近年減去「這是」兩字呢?讀經時相關和使用的事物有很多,包括讀經者的聲音、所誦讀的內容、禮儀書、讀經技巧等,最重要的還是誦讀的內容,是信眾剛才所聽見的。至於讀經者的聲音並不太重要,因為耶穌留給我們的是祂的說話,不是祂的聲音。另外,禮儀書往往在進台時被舉起,或在讀畢後被舉起,容易吸引了信眾的注意,誤以為那經書本身就是「上主的話」,故刪除「這是」兩字,希望信眾留意所宣讀的內容。

6.     讀經者說「上主的話」是為顯示誦讀完畢,也提醒信眾剛才所聽見的是天主生活的話語,信眾回應「感謝天主」,表示「聽見了。」梵二禮儀憲章 # 33強調是「天主親自向信眾講話」+耶穌仍在宣傳祂的福音」,耶穌基督臨在祂的聖言中,因此充滿「聖事性」的本質,包括了「讀者」和「聽者」雙方。讀經員很重要,讀經乃履行司祭職,故充足的準備十分重要,包括聲線和感情,缺乏準備者反而妨礙天主聖言的傳播。

7.     彌撒時的道理非常重要,普羅教友對此有所要求:「editate on the law of the Lord, see that you believe what you read, that you teach what you believe, and that you practice what you teach.」這是每次晉鐸時,主教向新鐸的訓話,可以是每次彌撒講道時的座右銘。深奧的道理未必人人明白,但這也不要緊,當聖母瑪利亞在聖殿尋回遺失了的小耶穌時,祂在2:49卻對母親和養父若瑟說:「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2:50跟着說:「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雖然如此,2:51說:「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這話也成了我們今天誦唸玫瑰經時的借鏡 -「默想」基督救世的奧蹟。聆聽神父的講道需要活的信德,好能達到24:32時兩門徒的經驗:「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聖言的確很有力,4:12這樣描述:「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

8.        講道之後便是信經和信友禱文,這些與講道有何關係呢?講道主要為解釋該主日的讀經和指導信友來週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它能打開贖世和救恩的奧蹟,滋潤信眾的心靈,耶穌藉着「聖道」而臨現於眾信友身上。信經是要確認願意遵照讀經的教訓而生活,同時也為教會和世界向天主祈求所需。

9.     誦唸信經時,我們會唸「我信唯一的主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不久之後,又唸「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上面既已表示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主」,那麼便應該沒有任何人也是「主」了,為甚麼又會說聖神「是主」呢?首先,我們稱耶穌是「」,因為祂透過苦難、聖死和復活而成了天地的主,所以祂在28:18向門徒們表示:「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祂就是雅威。當耶穌離世一刻,19:30記載說:「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在希臘文心裡,「靈魂」和「聖神」是同一詞彙,所以耶穌去世時呼出了「聖神(靈魂)」。

10.   耶穌復活後,20:21-22這樣說:「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每次舉行感恩祭時,主祭都以耶穌作為「」向眾信友致候,當耶穌升天後,天主派遣了聖神來赦罪,在感恩聖祭中,聖神分別在五方面施恩:

(a)       把餅酒祝聖成為基督的體血;
(b)      使信眾合而為一;
(c)       在我們心中祈禱;
(d)      使聖言發揮其功效,感動人心;
(e)       使信眾成為基督身體上的肢體。

11.   彌撒時的信經,我們應誦唸「我信 ...」,而不是「我們信 ...」,因為誦唸信經的目的是為表達「個人」對信德的堅持,強調的是洗禮時的信德,記得洗禮時是「個人」宣示信德,表示願意遵照教會所信的而信,洗禮時是個人而不是整個教會團體宣信。至於「我們信」的唸法,也不是完全不用的,而是當教會舉行主教會議或普世的大公會議時的感恩祭才用,這些特殊的時候是要宣認教會整體的信仰。一般主日感恩祭時,誦唸信經等於表示:「我信奉教會所信的,也承諾以我整個生命中一切思言行為活出那信德來。」「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的經文是要強調教會只遵照耶穌基督所給與的權威,祂把聖言和聖事交給了教會,聖神也透過教會向信眾說話。

下期預告
l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乙年)讀經釋義(2012-7-1
l        感恩祭(五之四)(2012-7-5

Friday, June 22, 2012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分享了天主的生命,便應樂助他人)
 

讀經一:
1:13-15, 2:23-25
答唱詠:
30:2a, 2 &4, 5-6, 11-13
讀經二:
格後8:7, 9, 13-15
福 音:
5:21-43
 

A     讀經一:智1:13-15, 2:23-25

1.     讀經一來自12,但中間的1:16-2:22是遺漏了的。所被選用的兩段聖經似正談「死亡」,其實談的是「永生」,被遺漏的部份則談人的邪惡。1:13說天主沒有創造死亡,祂根本不想受造物死去,反而在14節說很想他們具有「生命力」。從13-15節的內容看,氣氛是很樂觀的。「死亡」並非源於天主,2:24說死亡乃由於「魔鬼的嫉妒」,本來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了人,人應像祂一樣會不死,但25節說可惜人「與他(魔鬼)結緣」,才會死亡。

2.     智慧書內多處談論智慧的好處,例如14:15說:「一個父親因他兒子的夭折,甚為悲傷,遂為自己早死的兒子立像,他雖是已死的人,如今卻敬之如神,並傳令家屬禮拜獻祭。」學者認為作者正面對死亡,不知所措,想為亡者立一個像來拜祭,但又覺不對,內心既痛苦亦矛盾,覺得死亡乃魔鬼所造成,而「魔鬼」的作為也見於1:12所述的「生活墮落」和「雙手的作為」,可見氣氛並非13-15節那麼樂觀。

3.     組成讀經一的1二中間遺漏了1:16-2:22,談的正是人導致喪亡的原因:

(a)       1:16:不義的人個人的言行自招死亡;
(b)      2:1-8:罪人認為人生苦短,亦不信會有來世,故應及時行樂;
(c)       2:9:不但要盡量享樂,更要留下歡樂的痕跡
(d)      2:10-20:對別人的苦痛可置之不理,卻對別人的批評必要報復;
(e)       2:18:如果某人真的成義,為甚麼他的天主不來助佑他呢?

4.     的作者的確從現實生活中體味到善惡,但面對逆境時,人的反應往往如保祿說:「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
 

B  答唱詠:詠30:2a, 2 &4, 5-6, 11-13

1.     作者遇到了困難,故答句是求上主「拯救」,縱使犯了1:16-2:22所臚列的罪過,因此記得讚美和感謝天主。

2.     30:4的「幽谷」意即死亡, 4-6節談過往的過錯和天主的慈悲,11-13節談現今的情況,作者在11節祈求天主「俯聽我,憐憫我」,然後在13節回應說:「為此,我的心靈歌頌你。」天主一直在助佑我們,即使我們跌倒了,祂卻沒有放棄我們。
 

C     讀經二:格後8:7, 9, 13-15

1.     保祿有意為耶路撒冷教會進行慕捐,但在近東的文化下並不容易,他們習慣了「我善待了你,你也應善待我」(dyadic contract),用現代的術語就是「沒有免費午餐」。懷着這種思維,保祿先指出格林多團體曾獲善待:

(a)      8:7:「你們在一切事上,在信德、語言、知識和各種熱情上,並在我們所交於你們的愛情上,超群出眾」- 這些成果始於保祿向他們傳揚福音而發展出來;

(b)     8:9:「你們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賜:他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他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 這是基督為了他們的益處而自我犧牲。

2.     保祿跟着便指出格林多團體應如何作出回應:

(a)      8:14a:「在現今的時候,你們的富裕彌補了他們的缺乏」- 意謂慕捐,但並無需因這慷慨而令自己像基督地「成了貧困」;

(b)     8:14b:「他們的富裕也彌補你們的缺乏」- 意謂將來如果格林多團體有需要,耶路撒冷團體也會伸出援手。「這樣就有了均勻」一句意即「公平交易」,可見8:14b格林多團體來說其實是「權」而不是「責」。

3.     讀經二遣漏了8, 10-12節,這篇讀經談的是「分享」,要活出讀經一的話來,2:23說天主造人時,是按照自己的肖像而造的,這表示祂與人分享了祂的生命,使人得到永生。不過,如果人選擇與魔鬼結緣,情況會變到1:16-2:22所述的情況,那麼便會失去在自己身上的天主肖像,也不會有永生。讀經二教人應像天主一樣,願意與人分享生命。教會效法天主,故傳教到任何地方,都會建設醫院,這就是效法天主分享生命;建立學校的目的是要帶給人自由;派發糧食給窮人是要助人維持生命。

4.     讀經二遣漏了上述幾節,保祿7節中讚揚格林多信友擁有很多財富,但在8節表示捐助並非一項命令,9節引述了基督作為善表,10節再說行善不應是被迫的,只是他的一些建議,故11節說恩主可隨意樂助,即使捐得不多,亦無須自責(12節),如果想捐多些,也要注意自己個人的需要(13節),畢竟,自己也是按天主的肖像造成,不可虧待自己。答唱詠說人無論如何,天主總想助人;讀經二叫人分享天賜的永生,永生始於現世,故要開始分享。
 

D     福  音:谷5:21-43

1.     5:21-43共分成兩則故事,先有會堂長雅依洛的女兒病了,內容包括21-24節和35-43節,後來因為女兒死了,耶穌36節叫眾人「不要怕,祇管信。

2.     中間的25-34節談另一則故事,有位婦人靜悄悄地摸了耶穌的衣邊,得到久病的痊癒,耶穌向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之後,祂僅帶了三愛徒到已亡的女孩所在地方,復生了她。

3.     兩則故事均談「信德」,婦人表達了信德,雅依洛則代女兒表達了信德。兩人的共同點是「十二」年,女孩生來是活的,但結果死了;婦人患重病十二載,卻沒有死去。基督把生命賜給了她們,讀經一說生命來自天主,死亡不是祂所創造的,福音裏耶穌說,人人都可有永生,條件是要有信德。婦人沒有祈求耶穌,卻獲得治療;女孩需要耶穌主動地「拿起小女孩的手。」兩則故事詮釋了教會的祈禱,有被動的,也有主動的,人有了信德,便能分享天主的生命,同時也應與別人分享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