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3, 2014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信仰與福傳)


讀經一
25:6-10
答唱詠
23:1-3, 3-4, 5, 6
讀經二
4:12-14, 19-20
福 音
22:1-14


A        讀經一:25:6-10

1.        讀經一說上主在熙雍山上宴客,並預言這盛宴與救恩相關,因為25:8說:他要永遠取消死亡」,至於幅度方面,25:7的聖經版說:「你要撤除那封在萬民上的封面」,禮儀版則說:「他要在這座山上揭去遮住萬民的頭巾(veil」,這表示盟約本來只屬於以色列,但現在已伸延至「萬民」,因為他們的「頭巾」已被「揭去」,效果猶如2:11-14所說,耶穌基督的寶血推倒了仇恨的牆,因此人人皆獲邀參與那愛宴,包括了猶太人和外邦人。

2.        上主宴客,當然是美酒佳餚,25:6說有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19:9稱之為「羔羊的婚宴」,是極之神聖的天宴。2008-6-16蘋果日報有讀者表示自己並沒有信仰,但因不如意而去了「望」彌撒,且領了聖體,感到很好奇。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對此有何感想呢?非教友生活上感到煩擾時,參加一些靈性活動是可以和有幫助的,但全心去試探天主是極之愚蠢的,因為人即使不能證明天主存在與否,萬一天主真的存在,對於刻意挑戰祂的人會如何回應呢?人不可以試探天主,即使是信友,如果犯了重罪,必須進行修和聖事先獲罪赦,才可以領聖體,否則便如保祿格前11:27所說:「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他又在格前11:29說:「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信仰不是一種玩意,肉身的死亡不算甚麼,但失掉靈魂是人永遠的遺憾。

3.        又如一些基督教的信友參與天主教的感恩祭時,他們明明不相信餅酒真的被祝聖成為基督的體血,卻在領聖體時出去領聖體,這是對基督莫大的侮辱,當有天主教教友向那些基督教的信友直指其謬誤時,後者甚至作出由然自得的表情!可惜,一些聖職人員和教友對這錯誤也不以為意,或者視若無睹!

4.        回到讀經一,最令信眾感到安慰的是25:8他要永遠取消死亡」,意謂人不會死亡,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已戰勝了死亡(格前15:54-55),若望21:4也曾表示,在新天新地裏,「以後再也沒有死亡。25:9-10是篇很短的讚美詩,讚頌上主的德能,祂登上了寶座,象徵天宴的完成。至於25:10b-12,談的是「敵人」,可能是指摩阿布,是以色列長期的敵人,在舊約時代多翻針對以色列,包括安排巴郎的咀咒(22-24),乘人之危(3:12-302:1-315-16),所談的事都不太開心,故沒有被納入讀經一內。
 

B        答唱詠:詠23:1-3, 3-4, 5, 6

1.        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詠,23:1的「牧者」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貧窮和渺小的,而且又是不潔的。不過,這樣的想法十分矛盾,舊約的君王亦稱牧者,身份尊貴,為甚麼一到新約,立即被視為是身份低微的呢?

2.        人有了上主作為牧者,23:1說便「一無所缺」,指的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心靈上,聖詠的作者可能面對某些困難,他卻全心信賴上主的保護。古時的羊群為牧者來說是他們的財富,故非常珍惜牠們,23:1要強調的是:我在雅威眼中很寶貴。聖地的羊群不像澳紐的羊群,前者一定會走在牧者後面,這正是23:2-3所描述的:「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進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祂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澳紐的羊群經常跑在牧者或牧羊犬前。

3.        23:1-3是作者向別人講述上主的作為,23:4-5是他直接與天主對話,23:5的「筳席」指最後晚餐,是逾越之夜,是主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之夜。「在我的頭上傅油」意味聖洗聖事,有鑒於此,教會習慣在施行聖洗聖事和初領聖體的感恩祭時,會使用23作為答唱詠。

4.        23:6的氣氛改變了,作者的話是向自己說的:「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他感到自己很幸福,因為能「住在上主的殿裏」,意即加入新約時代的教會。23包括的範圍很廣,可算是屬團體性的。教會特別喜歡這篇聖詠,因為它涵蓋了整個信友生活,天主不但是我們的牧者,且願意多方面地與人相遇,包括了整個信仰團體。我們的牧者是耶穌基督,我們透過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團體得到共融,上主不但是「」的牧者,也是「我們」的牧者,是「團體」的牧者。
 

C        讀經二:斐4:12-14, 19-20

1.        保祿4:12說:「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饑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 聖宗徒除了是傳教士之外,自己也有謀生的工作,18:3說他靠「製造帳幕為業」,作為港口附近臨時貨倉之用,以此來自力更生。盡管如此,對於斐理伯城信友慷慨的資助,保祿也不會拒人於千里,所以他在4:12也說:「也知道享受」,只不過他不會主動地要求信友資助他自己的生活。4:14也說保祿很感激贊助者們。

2.        話雖如此,中東文化是沒有「感激」一事的,因為他們不會餽贈禮物,任何行動來善待他人都要求同等的回報,也因此保祿沒有放棄其賴以謀生的「製造帳幕為業」可惜保祿當前是被軟禁,也需要很多金錢來疏通些貪官污吏,在無計可思之下而接受別人的資助,只有天主能回報他們。

3.        4:13說:「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這並非指他殉教,而是因為他全心投入福傳工作,耶穌便恩賜他面對各樣困難的能力。對於斐城的人那麼善待他,保祿4:19作出回應:「我的天主必要以自己的財富,在基督耶穌內,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他願意以基督的恩寵來幫助斐理伯的信友,使他們分享主的光榮,祂會與他們同在,賜與地上的平安和來生的永福。
 

D        福  音:瑪22:1-14

1.        在上文裏,21:28-32是「二子的比喻」,21:33-46是「園戶的比喻」,兩則比喻均談「審判」,強調人要承認自己是罪人。現在的22:1-14標題是「婚宴的比喻」,情況很像「園戶的比喻」,22:5說被邀請婚宴的人士拒絕應邀,因為要「往自己的田裏去了」和「作自己的生意去了」,「往自己的田」是為了未來的收成而努力,等於星期日去了上課和參加訓練班;「作自己的生意」是為了當前的利益,因忙於各種世俗事而放棄了參加「感恩祭盛宴

2.        機會便落在別的人士身上,國王在22:9叫工人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在中東「沒有免費午餐」的文化下,這樣的做法令人震驚,但天主的行動不會受人的文化所限制。到22:11時,國王很不滿意「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那人的反應是「默默無語」,國王便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讀者會質疑,獲邀的人中,包括剛才的那人,很多都是早前在「各路口 所遇到的」,怎會隨時準備好「婚宴禮服」待用呢?不過,我們要記得這只是比喻,比喻往往是誇張的,目的為指出一項原則,人即使很貧窮,為了獲得天主的救恩,仍需「穿婚宴禮服」。何謂「婚宴禮服」呢?就是領洗時的「白衣」(象徵穿上基督),受洗的人會得到罪赦。

3.        本主日的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天主在熙雍山上預備好盛宴,邀請普世「萬民」參加,答唱詠象徵獲邀者的喜悅:「你為我擺設了筵席」,於是23:5表明願意接受洗禮和堅振聖事,這樣,「我實在一無所缺」讀經二說入了門後,便有福傳的責任,要全心去福傳,期間天主會恩賜我們面對各種生活上和福傳上的所需,藉着基督,門徒們能分享祂的「光榮」,祂也會與我們同在。當我們福傳時,人人都是我們的目標,但獲邀參加天宴的人必須穿上「婚宴禮服」,即洗禮時的白衣。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遵守天主的誡命,方能獲賜救恩)


讀經一
5:1-7
答唱詠
80:9, 12, 13-14, 15-16, 19-20
讀經二
4:6-9
福 音
21:33-43


A      讀經一:依5:1-7

1.     5:1-7被稱為「葡萄園之歌」,是希伯來詩的名著,當中有很多象徵的意義,這詩歌的訊息是:「收穫很差」(5:2),且質素很低,5:7說是在「正義」上「缺公平。」這篇詩歌的結構如下:

 
5
內  容
(a)
1-2
作者是上主的朋友;
(b)
3-6
愛人在說話,表示祂如何照顧自己的子民;
(c)
7
宣佈收穫奇差劣。

2.     收穫不好,是由於農夫耕種時準備不足,在耕種過程上,泥土是屬「山岡上」的「肥沃」土地、耕種前「翻掘了土地,除去了石塊」、樹的品質是「精選的葡萄樹」、保安方面有「守望台」,設備亦有「榨酒池」。這等安排本身十分充份,但收穫仍很差,5:8-25便列出了六項詛咒來:

 
5
內  容
(a)
8-10
人人只謀個人利益,但置別人的生死於不顧;
(b)
11-17
指責高官和富商們窮奢極侈、利慾薰心、欺世盜名;
(c)
18-19
道德淪亡(如荒淫、賄賂、逃稅、墮胎、戀童癖);
(d)
 
不顧真理、自大、酗酒。

3.     值得當今各國反省:基督的教會是天主的田土,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乃天主的幼苗,我們應擔當甚麼角色呢?「葡萄園比喻」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與本主日的福音很配合,除在對觀福音也有記載外(21:33-4612:1-1220:9-19),若望福音15:1-5也間接記述:「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
 

B      答唱詠:80:2-3, 15-16, 18-19

1.     答唱詠選自80,答句是5:7:「萬軍上主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指出天主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剛好配合這篇聖詠的類型,是一篇團體的哀悼詩。80:2的「革魯賓」指天使,聖殿約櫃旁和上面均有「革魯賓」,埃及人把他們的形像繪劃成獅身人像,而國家地理雜誌說位於金字塔旁的巨型革魯賓其實是冰河時期的傑作,移動的冰把巨石從遠方移來,後來埃及人把這些型似動物的石頭前端繪劃和雕琢成為人臉。80本身的重句在80:4, 820:「上主萬軍的天主,求你復興我們,顯示你的慈顏,好拯救我們!

2.     80:9說天主「埃及移來一棵葡萄樹,你把異民趕走,而種植這樹。」指的是出谷,天主從埃及地帶領以色列來到福地,即5:1所述「肥沃的山岡」,特別的是:埃及根本是沒有葡萄樹或葡萄酒的,但80:9以「葡萄樹」來象徵以色列。天主「把異民趕走」,即7:1的「赫特人、基爾加士人、阿摩黎人、客納罕人、培黎齊人、希威人和耶步斯」,亦即5:2所「除去了石塊

3.     80:12很厲害,葡萄樹枝蔓伸展到海涯、它的根苗綿延到河壩」,指以色列最光輝的黃金歲月,版圖由地中海伸展到幼發拉河80:9-12談天主恩賜了以民出谷的大恩,最終抵達福地。領經的第二段(80:13-14)談「葡萄樹」全被毀,因為80:14說有「野豬」,事實上在聖地裏有很多野豬,對農作物造成很大的傷害,也有狐狸,喜歡吃葡萄,尤其是腐爛而發了酵的葡萄,含有酒精,故易喝醉。記得13:31 記載有人叫耶穌快點逃跑,說因為黑落德王有意殺死祂,耶穌回答:「你們去告訴這個狐狸罷!看,我今天明天驅魔治病,第三天就要完畢」,就帶有「易喝醉」之意。

4.     80:15-16是向上主發的提問,作者說天主既然要消滅以色列,那祂為甚麼要恩賜以色列出谷的大恩呢?因此,作者在80:15-16強烈表示對天主的全心信賴,誠心地求主眷顧。人神的關係是雙向的,祈求上主者也有其義務,故作者在80:19承諾他們「再不願意離開」,「賜我們生存」意即求天主給人能力去尋找祂。這樣,我們便能得「拯救

5.     讀經一如何與答唱詠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天主已好好地照顧以色列,但以色列沒有作出合理的回應,「結了野葡萄」,於是天主決定拆掉祂的葡萄園。答唱詠向天主懇切祈求說:「如果祢現在要拆毀葡萄園,當初何必建造它呢?故求祢繼續保護,且承諾永不「離開」我們。」
 

C      讀經二:4:6-9

1.     先看上文,保祿4:1呼籲斐理伯人要像他一樣有「喜樂冠冕」,這話表示有些人未能堅持信德,聖宗徒鼓勵他們要堅持信德,而團體的和諧對此會很有幫助,4:2-3談團體內有兩個婦女(厄敖狄雅欣提赫)發生爭議,這會影響福傳,4:3說需要找一位忠誠的信友施以援手,推動衝突雙方彼此間修和。保祿4:4叫人「應當常常喜樂」,在4:5亦叫人要以「寬仁」待人,因為「主已來了(marana tha)!」也可解作:「主,請來吧!」

2.     進入讀經二的內容,生活上即使遇到很多困難,4:6說我們應把這等交托在上主手裏,我們要懇求和祈禱」和懷着「感謝之心」,天主會以祂極大的平安來固守我們(4:7)。宗徒繼而在4:8勸諭眾人:「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 作為「道德標準」,作為生活上的指標。把各種美德和惡行列出往往是古時的希臘羅馬哲學家演講的開場白,指出人多麼墮落,藉此來遊說聽眾認同他們的教訓。保祿所臚列的德行可概括為「愛(agape)」。

3.     4:8的結尾很特別:「這一切你們都該」,「」意指小心衡量和評估,保祿不是譴責當時的社會,其實他認為世界大致都是善的,只不過認為應研究各種機會,然後作出抉擇。保祿列出各德行來,目的是要維持和加強團體的團結。80:15是聖詠作者向天主祈求:「領我們回去,求你從高天之上垂視而憐恤!保祿便在4:6呼籲眾人「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父呈上你們的請求。」最後,保祿引己作榜樣,他在4:9說:「凡你們在我身上所學得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到的;這一切你們都該實行。」一個團體內如果有德高望重的成員作榜樣,真是一股重要的團結力量。
 

D      福  音:瑪21:33-43

1.     福音中的葡萄園主人十分富有,記得耶穌時代的地主人數很少(只有三至四人),大多數百姓都很窮苦,沒有耕地,必須租用土地來耕種,種植的是大麥,小麥,橄欖,葡萄,無花果等。事件中見到租戶們很憤怒和殘酷,原因何在?耶穌時代的人,很多農民以前都是地主,但土地被大地主奪去,現在百姓們要租回土地來耕作,到收割時,家主便會派遣僕人來收數,把幾乎四分三的收穫取走,餘下的卻不足以維持農民的生計,他們因而惱羞成怒,嚴厲對付家主派來的人,21:38說甚至家主的承繼人也被殺掉,租戶還以為藉此可取回土地。

2.     耶穌並不同意租戶們的這種行為,因為土地既已在家主手上,便是屬於家主的,「園戶的比喻」給我們的教訓是:我們應願意作為園戶,天主來收租時,我們便應樂意付租。有些人領洗後。很積極參與堂區的服務,對堂區很有歸屬感,久而久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圈子或集團,甚至以為是自己的王國,開始指揮人,以至對付異己,很快便忘記了基督徒服待主的責任。

3.     人犯了罪,便不能升天,但天主沒有放棄人,仍准許人作農民去耕種,我們不可以太沉迷於土地(物質),而決定要殺死家主的兒子,21:43是這比喻的高峰: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外邦人」指的是猶太教,而交給「外邦人」則指基督所建立的教會,所以教會必須謹記要「結果子」,意思是努力工作(在愛德和靈性生活上),農民要勤奮,但收成好壞要視乎多種因素:雨水、陽光、氣溫等.,只有天主能主宰。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天主已好好地照顧了以色列,但以民卻「結了野葡萄」,於是天主決定拆掉他們的葡萄園。面對天主的義怒,答唱詠懇求天主繼續眷顧,切勿離開其百姓。讀經二裏,保祿勸諭眾人以行動作出回應,要「祈求天主」+「以道德標準來生活」,以免「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21:43)。福音叫人甘願作園戶,切勿沉迷於物質,必須把焦點放在愛德和靈性生活上,農民可以努力工作,但收成好與否乃視乎多種因素,只有天主能完全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