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3, 2014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信仰與福傳)


讀經一
25:6-10
答唱詠
23:1-3, 3-4, 5, 6
讀經二
4:12-14, 19-20
福 音
22:1-14


A        讀經一:25:6-10

1.        讀經一說上主在熙雍山上宴客,並預言這盛宴與救恩相關,因為25:8說:他要永遠取消死亡」,至於幅度方面,25:7的聖經版說:「你要撤除那封在萬民上的封面」,禮儀版則說:「他要在這座山上揭去遮住萬民的頭巾(veil」,這表示盟約本來只屬於以色列,但現在已伸延至「萬民」,因為他們的「頭巾」已被「揭去」,效果猶如2:11-14所說,耶穌基督的寶血推倒了仇恨的牆,因此人人皆獲邀參與那愛宴,包括了猶太人和外邦人。

2.        上主宴客,當然是美酒佳餚,25:6說有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19:9稱之為「羔羊的婚宴」,是極之神聖的天宴。2008-6-16蘋果日報有讀者表示自己並沒有信仰,但因不如意而去了「望」彌撒,且領了聖體,感到很好奇。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對此有何感想呢?非教友生活上感到煩擾時,參加一些靈性活動是可以和有幫助的,但全心去試探天主是極之愚蠢的,因為人即使不能證明天主存在與否,萬一天主真的存在,對於刻意挑戰祂的人會如何回應呢?人不可以試探天主,即使是信友,如果犯了重罪,必須進行修和聖事先獲罪赦,才可以領聖體,否則便如保祿格前11:27所說:「若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他又在格前11:29說:「那吃喝的人,若不分辨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信仰不是一種玩意,肉身的死亡不算甚麼,但失掉靈魂是人永遠的遺憾。

3.        又如一些基督教的信友參與天主教的感恩祭時,他們明明不相信餅酒真的被祝聖成為基督的體血,卻在領聖體時出去領聖體,這是對基督莫大的侮辱,當有天主教教友向那些基督教的信友直指其謬誤時,後者甚至作出由然自得的表情!可惜,一些聖職人員和教友對這錯誤也不以為意,或者視若無睹!

4.        回到讀經一,最令信眾感到安慰的是25:8他要永遠取消死亡」,意謂人不會死亡,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已戰勝了死亡(格前15:54-55),若望21:4也曾表示,在新天新地裏,「以後再也沒有死亡。25:9-10是篇很短的讚美詩,讚頌上主的德能,祂登上了寶座,象徵天宴的完成。至於25:10b-12,談的是「敵人」,可能是指摩阿布,是以色列長期的敵人,在舊約時代多翻針對以色列,包括安排巴郎的咀咒(22-24),乘人之危(3:12-302:1-315-16),所談的事都不太開心,故沒有被納入讀經一內。
 

B        答唱詠:詠23:1-3, 3-4, 5, 6

1.        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詠,23:1的「牧者」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貧窮和渺小的,而且又是不潔的。不過,這樣的想法十分矛盾,舊約的君王亦稱牧者,身份尊貴,為甚麼一到新約,立即被視為是身份低微的呢?

2.        人有了上主作為牧者,23:1說便「一無所缺」,指的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心靈上,聖詠的作者可能面對某些困難,他卻全心信賴上主的保護。古時的羊群為牧者來說是他們的財富,故非常珍惜牠們,23:1要強調的是:我在雅威眼中很寶貴。聖地的羊群不像澳紐的羊群,前者一定會走在牧者後面,這正是23:2-3所描述的:「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進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祂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澳紐的羊群經常跑在牧者或牧羊犬前。

3.        23:1-3是作者向別人講述上主的作為,23:4-5是他直接與天主對話,23:5的「筳席」指最後晚餐,是逾越之夜,是主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之夜。「在我的頭上傅油」意味聖洗聖事,有鑒於此,教會習慣在施行聖洗聖事和初領聖體的感恩祭時,會使用23作為答唱詠。

4.        23:6的氣氛改變了,作者的話是向自己說的:「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他感到自己很幸福,因為能「住在上主的殿裏」,意即加入新約時代的教會。23包括的範圍很廣,可算是屬團體性的。教會特別喜歡這篇聖詠,因為它涵蓋了整個信友生活,天主不但是我們的牧者,且願意多方面地與人相遇,包括了整個信仰團體。我們的牧者是耶穌基督,我們透過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團體得到共融,上主不但是「」的牧者,也是「我們」的牧者,是「團體」的牧者。
 

C        讀經二:斐4:12-14, 19-20

1.        保祿4:12說:「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饑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 聖宗徒除了是傳教士之外,自己也有謀生的工作,18:3說他靠「製造帳幕為業」,作為港口附近臨時貨倉之用,以此來自力更生。盡管如此,對於斐理伯城信友慷慨的資助,保祿也不會拒人於千里,所以他在4:12也說:「也知道享受」,只不過他不會主動地要求信友資助他自己的生活。4:14也說保祿很感激贊助者們。

2.        話雖如此,中東文化是沒有「感激」一事的,因為他們不會餽贈禮物,任何行動來善待他人都要求同等的回報,也因此保祿沒有放棄其賴以謀生的「製造帳幕為業」可惜保祿當前是被軟禁,也需要很多金錢來疏通些貪官污吏,在無計可思之下而接受別人的資助,只有天主能回報他們。

3.        4:13說:「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這並非指他殉教,而是因為他全心投入福傳工作,耶穌便恩賜他面對各樣困難的能力。對於斐城的人那麼善待他,保祿4:19作出回應:「我的天主必要以自己的財富,在基督耶穌內,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他願意以基督的恩寵來幫助斐理伯的信友,使他們分享主的光榮,祂會與他們同在,賜與地上的平安和來生的永福。
 

D        福  音:瑪22:1-14

1.        在上文裏,21:28-32是「二子的比喻」,21:33-46是「園戶的比喻」,兩則比喻均談「審判」,強調人要承認自己是罪人。現在的22:1-14標題是「婚宴的比喻」,情況很像「園戶的比喻」,22:5說被邀請婚宴的人士拒絕應邀,因為要「往自己的田裏去了」和「作自己的生意去了」,「往自己的田」是為了未來的收成而努力,等於星期日去了上課和參加訓練班;「作自己的生意」是為了當前的利益,因忙於各種世俗事而放棄了參加「感恩祭盛宴

2.        機會便落在別的人士身上,國王在22:9叫工人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在中東「沒有免費午餐」的文化下,這樣的做法令人震驚,但天主的行動不會受人的文化所限制。到22:11時,國王很不滿意「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那人的反應是「默默無語」,國王便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讀者會質疑,獲邀的人中,包括剛才的那人,很多都是早前在「各路口 所遇到的」,怎會隨時準備好「婚宴禮服」待用呢?不過,我們要記得這只是比喻,比喻往往是誇張的,目的為指出一項原則,人即使很貧窮,為了獲得天主的救恩,仍需「穿婚宴禮服」。何謂「婚宴禮服」呢?就是領洗時的「白衣」(象徵穿上基督),受洗的人會得到罪赦。

3.        本主日的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天主在熙雍山上預備好盛宴,邀請普世「萬民」參加,答唱詠象徵獲邀者的喜悅:「你為我擺設了筵席」,於是23:5表明願意接受洗禮和堅振聖事,這樣,「我實在一無所缺」讀經二說入了門後,便有福傳的責任,要全心去福傳,期間天主會恩賜我們面對各種生活上和福傳上的所需,藉着基督,門徒們能分享祂的「光榮」,祂也會與我們同在。當我們福傳時,人人都是我們的目標,但獲邀參加天宴的人必須穿上「婚宴禮服」,即洗禮時的白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