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2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先知職務困難重重,故要勇敢面對)
 

讀經一:
2:2-5
答唱詠:
123:2, 1-2, 2, 3-4
讀經二:
格後12:7-10
福 音:
6:1-6
 

A     讀經一:則2:2-5

1.   厄則克耳是四大先知之一,讀經一只敘述他「奉派為先知」,沒有概括他使命的細節。「厄則克耳」意即「天主給予毅力(May God strengthen)」,整卷來說大致可略撮要如下:

(a)       1-3      :先知蒙召;
(b)      4-32   :對耶路撒冷及其他民族的神諭;
(c)       33-39 以色列將復興的神諭;
(d)      40-48 :新聖殿,新敬禮。

2.   厄則克耳出任先知約22年(公元前593-571年),其間經歷了巴比倫的大充軍。以色列子民雖然失去了家園、聖殿和王朝,但在異邦中仍非一無所有,他們能擁有自己的房屋和耕地,且能有自己族裔的團體,只是要作無薪的奴隸而矣,所以哀傷的是精神多於物質的生活。所載的是先知的蒙召、生活、思想和啟示。

3.   2:2說有「神力」進入先知內,「神力」意即天主聖神,「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16:132:3的「人子」一詞並不是指默西亞,而只是指「」,這稱呼在出現過93次。

4.   以民雖然有先知勸導他們遠離邪惡和偶像,但他們仍是冥頑不靈的,先知雖預知其努力是徒勞的,卻堅定不移地履行這使命。值得我們反省的是,我們向同事或友人們的傳教努力可能成果並不明顯,我們也許亦會感到在堂區內的服務吃力不討好,但總不能對上主失去信心,只要是祂的旨意,祂必會使事情得以成就。
 

B    答唱詠:詠123:2, 1-2, 2, 3-4

1.   123的背景是充軍後回了國的生活情況,1節的「我向你仰起我眼目」是聖詠的作者上到聖殿向上主禱告,他祈求的內容要到3-4節才顯露。

2.   123:2的禱告裏,祈禱的人凝望著「主人的手」和「主婦的手」,神態愚不可及,也顯得非常無奈,這是回了國遺民的感受。他們除了一貧如洗外,更受到沒被充軍的人所欺凌(3節的「我們已嘗盡了欺凌」),他們不但活在生靈塗炭中,還受到高利貸的煎熬。

3.   反省:基督徒活在這旅途中的教會,在邁向返回天鄉的道路上,都是荊棘滿途的,當我們感到最無奈的時候,便更覺需要依賴我們的上主,故最接近祂。
 

C    讀經二:格後12:7-10

1.   格後11:21b-33中,很多人批評保祿的行為令他無資格稱為以色列人、亞巴郎的苗裔或宗徒;相比之下,保祿的敵人卻不停誇耀自己所得到的「主的顯現和啟示」,因而自命優勝過保祿。競爭是近東的文化(「我較你優勝」),好能展示成敗和榮辱。正常情況下,對手會作出反擊,但保祿並沒有拿出自己的優點來與對手比試。當時的他適逢「在身體上」有「一根剌」,學者對他的「一根剌」有兩種詮釋,其一是「患病」,目的是「免得我過於高舉自己。」然而,學者認為更可能的是來自教會團體內的敵對勢力,真會令人精疲力竭。

2.   面對那「根剌」,保祿格後12:8祈求上主「使它(一根剌)脫離我」,但天主向他說不,祂要他繼續軟弱,結果保祿接受了,因為復活的主在格後12:9向他保證過:「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纔全顯出來。」有了基督的保證,保祿便「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亦即格後12:10所說「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他深深體悟到:「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厄則克耳蒙召去作先知,明知會困難重重,仍勇敢地接受了;答唱詠說天主的子民活在困苦中,必須信賴上主;讀經二說天主的德能要在人的軟弱中更能彰顯出來,即使要跨越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也是值得的。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穌在福傳的工作上也遇到團體內的反對聲音,反對者雖目睹祂所行的聖蹟,仍對祂表示質疑,可見福傳的工作既需全力以赴,也要全心依賴上主的助佑
 

D   福  音:谷6:1-6

1.   1起,耶穌的聖蹟和福傳一直都很成功,受到國內國外群眾的支持,直至來到自己本鄉時,才受到同鄉的人士所拒絕,他們盡管對祂的道理感到「驚訝」,卻在1:2-3中發問了多個問題,發問的人並非尋求答案,而是要表示不滿。因此,1:5說「耶穌在那裏不能行什麼奇能」。由此可見,即使是天主子本人要履行其先知職務,也不一定順利。

2.   對同鄉人士的回應,耶穌也許感到無奈,但並沒有因此而打擊了祂福傳的熱忱,1:7說祂更派遣宗徒去傳教,好能擴大福傳的範圍。讀經二已說過,天主的德能在人軟弱時更能被彰顯,現在我們便要與基督並駕齊驅,雖然並非必然順境,但我們信賴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