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3, 2015

馬爾谷福音第十一章


1.      耶穌騎在驢駒上除了所帶著濃厚的政治氣氛外,11:8又說:「有許多人把自己的外衣,另有些人把從田間砍來的綠樹枝,舖在路上。」「綠樹枝」並非一般教友以為的棕櫚樹,而是紅棗樹,這種樹很高大,長得美麗而且翠綠,其它的樹木在每年三、四月時尚未長出葉子,紅棗樹是以色列的國樹,一如中國的梅花,或加拿大糖楓,或香港洋紫荊。為以色列人來說,紅棗樹象徵「獨立」和「自由」,可見當時氣氛是千鈞一髮的,即使今天的以色列硬幣上也有紅棗樹的標記。整段聖經中都沒有見到耶穌意圖制止群眾的高漲情緒,可以想像作為殖民地代表的大司祭會十分恐懼和憂慮,比拉多也很恐懼。耶穌不但以君王姿態出現,百姓也以此而歡迎祂,11:11耶穌到聖殿裏」,「聖殿」是猶太人的核心,是大司祭和公議會議員居住的地方。

2.      耶穌到聖殿裏」亦帶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公元前587年的巴比倫充軍時,耶京和聖殿皆被毀,10:18-2211:23說約櫃向東面離去了。自此,猶太人不斷向著東面祈禱,他們相信終有一天,上主會從東面飛回,身為雅威耶穌現在真的由東面(11:1)而來,在神學上,五百多年前離開了聖殿的雅威現在回來了。反省:耶穌進入聖殿不久便「伯達尼去了」,是要教訓我們凡事都有其限度,今天的工作做好了,便應該休息,明天的工作留待明天才做,切勿傷害天主按自己肖像所造成的「你」。

3.      11:12-14談「詛咒無花果樹」。11:12一開始便有「第二天」一詞,表示這是聖週一的開始。11:12-14後應該是11:20-26,是同一的故事,故事中間插入了耶穌在聖殿驅逐商人的事件。11:12耶穌來到伯達尼,因為餓了而想找無花果子吃,雖然無花果可以充飢,但耶穌應明白三四月間不是無花果樹收成期(11:13已表明),祂為甚麼找不到而氣憤呢?未解釋這問題之前,先理解「伯達尼Bethany」一詞之意,「Be」即「房舍」,「thany」即「無花果」,「伯達尼」即「無花果的房舍」。耶穌只見樹葉而見不到果子,聖地的無花果樹品種,其樹葉味道十分芬芳,香港赤柱加爾默羅女修會也用這品種的樹子來製造糖果出售,價錢不算便宜。耶穌詛咒無花果樹有其重要神學意義:外面芬芳而不結果實的,就是虛有其表 即聖殿的情況。反省:有些堂區善會的年青情侶或夫婦感情十分好,得到其他人盛讚為模範情侶或夫婦,轉眼間便感情破裂了。相比之下,上了年紀的教友,經常在聖堂做義工,默默地清潔聖堂、派發堂區通訊、搬移桌子和椅子、清洗餐具等服務,總之,別人認為卑微和厭惡的工作就由他們來做,他們無私的奉獻卻無人知道、無人會稱許,但「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4.      無花果樹指大司祭和聖殿的其他領導人們,他們大名鼎鼎和呼風喚雨,但牧養天主子民上卻一敗塗地,於是耶穌11:14說:「永遠再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了!11:20一開始便說「早晨」,表示這是漫長聖週二的開始,一直到13尾。11:23的「這座山」究竟指那山呢?記得耶穌起初見到的無花果樹是在伯達尼的,位於橄欖山。當時耶穌身處橄欖山,祂講11:23的話時,正指著西面的熙雍山耶穌說「無論誰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裏去」,就是叫熙雍山去跳海,「無花果樹」也象徵聖殿,這聖殿的領導人既然結不出果實,已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5.      門徒們聽了耶穌的話會非常恐慌,但祂加插了11:24-25(只記載於)。這片段主要不是說門徒們的信德不夠而要多祈禱,主要的是要人寬恕,是一個很大的奇蹟。記得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就是要寬恕大司祭、比拉多、公議會、所有宗徒等,人人可得罪赦。無論無花果樹如何無用,福傳的首要條件是寬恕,世上沒有罪是赦不了的。整個無花果樹的故事就是要教人要寬恕。

6.      11:15-19談「驅逐商人」。今天的耶路撒冷以色列的經濟、政治和宗教的中心,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也是宗教和政治的中心,當時環境可說是烏煙瘴氣,人民十分貧苦,多數人都要盜竊來維生,因為羅馬政府徵收重稅,每年徵稅兩三次,稅收卻大多數去了羅馬軍隊的口袋,不但如此,他們還奪去猶太人祖先留存下來的土地來出售,甚至售給外邦人。猶太人很多時是無家可歸的,又沒有田可耕種,亦沒有工作做。試想想10所記載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便明白為何盜賊不計其數呢!猶太史學家若瑟夫記載,連司祭也成為盜賊,因為高級的司祭趕走較低級的司祭,好能減低瓜分聖殿的收入。自撒羅滿建完聖殿以來,聖殿周圍都有商人做生意,現在耶穌似乎突然間迫使他們停業,原因何在呢?每年來自世界各地朝聖的人數極多,經常有意祭獻牛羊等動物,又需要聖殿的貨幣購買祭品,於是各相關的商人有現實上的需要,尤其要供應來自遠方居於埃及希臘猶太朝聖者。

7.      如果商人不能在聖殿範圍經營,主要的損失者是大司祭,他是聖殿範圍的大地主,商人們要把賣貨收來款項的 10% 繳付給他。大司祭對耶穌的行為十分反感,但他不知耶穌的身份是否羅馬派來的探子,11:27-33的「質問耶穌行事的權柄」就是為了調查祂的身份。大司祭有權毆打任何人,但羅馬公民卻是例外,由於尚未清楚耶穌是否帶有羅馬探子身份而來,故未敢向祂用刑,以免違法,連公議會都無權審訊(可參與22記載保祿的情況)。

8.      耶穌要驅逐商人是要應驗14:20-21:「在那一天,馬鈴上也要刻著「祝聖與上主」;上主殿裏的鍋,也將像祭壇前的灑血盆那樣神聖;而且在耶路撒冷猶大所有的鍋,都是祝聖與萬軍的上主的;凡願獻祭的人,必用這些鍋來煮祭肉。到那一天,在萬軍的上主的殿裏,必再沒有一個商人。」「到那一天」即耶穌入聖城的那天。

9.      11:27-33談「質問耶穌行事的權柄」。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們在11:28耶穌問了一個問題,耶穌11:29以另一問題回敬他們,這做法有點奇怪。一個老師向學生發問時,學生通常是要作答的,即使不識答,也不會以問題來回應,耶穌這樣做是要表明祂與他們是平起平坐的。當耶穌發出問題時,大司祭在11:33的確回答了祂:「我們不知道。」可見在他們心目中,耶穌起碼與他們是平等的。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祂是充滿權威的,群眾都很擁護祂。之前在增餅聖蹟中和在步行水面時都見過,耶穌厄里亞更偉大,厄里亞只是個先知,這裏可見耶穌較大司祭更大,後者對祂所發的問題也要回答。當羅馬軍隊在公元七十年攻入聖殿時,大司祭通過水坑逃命(水坑等於糞渠),為了逃命,怎樣不潔的做法也不顧了,這樣的大司祭,當然無法與耶穌同日而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