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0, 2015

馬爾谷福音第十四章


1.      14:12-21談「最後晚餐」。四福音中只有的最後晚餐不是逾越節晚餐,而在馬爾谷記載中,當大家一入席,耶穌立即指出誰會出賣祂(14:18),令在場的人變得「憂悶起來」(14:19)。厄里亞的故事裏,沒有徒弟出賣他,當厄里亞渡過了約但河而在東岸升了天後,厄里叟非常憂傷。在這事件上,耶穌不及厄里亞那樣好運。最後晚餐後,14:22-25記載耶穌建立聖體聖事,逾越節晚宴時,會飲四杯酒,路加福音對此有詳盡記載。14:25表示末世開始時,耶穌會飲一杯酒,之後便不會再飲了,「直到我在天主的國裏喝新酒的那天」,意即待祂再來時才飲。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每天都有彌撒,都會飲酒,它不但象徵現世的恩寵,也有一個末世的意義,它提醒人末世才是最光榮的時刻。這正是彌撒中所唸「信德的奧蹟」:基督,我們傳報祢的聖死,我們歌頌祢的復活,我們期待祢光榮地來臨。

2.      14:26-31談「預言門徒逃散和伯多祿背主」。耶穌14:27引述了13:7的話:「打擊牧人,羊群就要四散,然而我要向弱小的羊伸出我的手。」跟着在14:28說祂復活後,會早於他們「加里肋亞」「四散」與「加里肋亞」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相關的,羊群四散後,主耶穌會在「召叫」門徒的起點(「加里肋亞」)再度召叫,可見帶出了「聚集」的訊息。值得注意的是,「四散」之地是耶路撒冷,「聚集」之地是加里肋亞耶穌似乎暗示著耶路撒冷不再是基督宗教的聚集之地了,故此耶穌自己也回到加里肋亞去。

3.      伯多祿14:29自誇對耶穌的忠誠,說能殺身成仁,但耶穌14:30表明,誓死效忠也不一定言行一致,這一役便帶出了「雞鳴堂」(St. Peter in Gallicantu)來,它位於熙雍山以東,曾多次遭毀後,最近的聖堂是建於1931年的,其旁有一「神聖梯級(Scala Santa)」,是解送耶穌往大司祭蓋法所經之路。14:31說其他門徒見伯多祿誓死效忠耶穌,也同樣地表達了。這裏可見到耶穌厄里亞的分別,當先知在加爾默耳山與巴耳假先知比試時(列上18:21-40),人人都似乎站在巴耳那方。相比之下,耶穌的門徒誓死與祂共同進退,全知的天主子究竟內心有何感受呢?

4.      14:32-42談「山園祈禱」。山園祈禱的故事與上一段福音(14:26-31)關於伯多祿否認耶穌的預言很相關,上一段是「言」,這一段是「行」,革責瑪尼莊園裏,門徒只在睡覺,耶穌三度叫他們要醒寤,記得13:33-37時,祂已四度叫門徒們醒寤。在靈修上,「睡覺」有其獨特意思,表示人要處於被動,天主每次與人進行一些重大事件時,人總是睡了覺的,例如:當天主給人造一個女人時,「遂使人熟睡」(2:21);當亞巴郎與天主立約時,「亞巴郎昏沉地睡去」(15:12);當若瑟瑪利亞未婚先有孕而存疑時,「在夢中上主的天使顯現給他」(1:20)。另方面可從人的身體狀況來看,逾越晚餐間,因為飲酒太多,晚餐結束時在場人士已醉,「睡著」意指人救不了自己,要依靠天主的救贖。耶穌在山園祈禱期間,往返兩處,表示祂要作人神的中保,祂是救世主,中保是祂的義務,祂要把人帶回天鄉,即使門徒們那麼愚昧,耶穌仍沒有心灰意冷

5.      厄里亞先知的故事也與「睡覺」相關,先知比試時的對手是450個巴耳先知,由於他們人數多,厄里亞誠讓他們先求其神從天降下火來焚燒他們的牛犢(象徵接納他們的祭獻),結果他們苦求無效,厄里亞列上18:27嘲弄對手說:「你們再高聲喊叫,因為他是神,或者他正在沉思冥想,或者它暫時隱退,或者正在外旅行,或者他正在睡覺,必須把他叫醒。」巴耳邪神的確是個睡覺的神,無力幫助其信徒。山園祈禱時,雅威並無睡覺,睡覺的只是人,故雅威是有能力的神。反省:真宗教與假宗教有何分別呢?真宗教提醒人「人需要神的救贖」,假宗教習慣吹噓自己就是神。例如:佛教最高的希望是重歸入湼槃,一般解釋就是死而到不生不滅的境界,人經過了很多次的輪迴,直至成佛,可見佛教其實靠個人自己修煉,是「自救」的宗教。有基督教信友喜歡指出誰可得救,認為他們的宗教團體以外是沒有救恩的(這卻是錯誤理解聖經和教義),這樣的觀念實質把自己視為神。天主教方面,有些信友認為奉獻多台彌撒和經常誦唸玫瑰經便能得救,他們忘記了救恩來自天主白白的恩寵,奉獻彌撒等的靈修活動只是救恩的效果,不是救恩的方法。

6.      14:43-52談「耶穌被捕宗徒逃散」。14:47說:「站在旁邊的人中,有一個拔出劍來,砍了大司祭的僕人一劍,削下了他的一個耳朵。」對觀福音都沒有說是伯多祿拔劍,要到18:10表示:「西滿伯多祿有一把劍,就拔出來,向大司祭的一個僕人砍去,削下了他的右耳。」削去右耳的人應該是左手持劍的,西滿伯多祿究竟是否使用左手的呢?反省:如果你在耶穌旁側而手中有把劍,你會如何護主呢?「削」去耳朵是有其神學意義的,耳朵是用來聆聽的,聆聽的目的是要聽命和遵從,「聆聽」是僕人的責任,削去僕人的耳朵是要令他聽不見,因此無法服從「大司祭」的命令,耶穌旁邊的人」削去大司祭僕人的耳朵,令他無法聽從大司祭的指令,好能保護耶穌。商業社會裏,人要隔離某同事,習慣遊說其左右離開他,令他變成被孤立。耶穌旁邊的人」的做法,祂沒有認同,卻沒有像22:51所說:「就摸了摸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問題在於為了保護人,便要傷害別的人嗎?耶穌來是為治療病人(2:17),「以暴易暴」不是祂的手法。一個國家的宗教使用暴力去打人殺人,是最大的集體罪過,可蘭經沒有叫人使用暴力,暴力是人自己決定使用的。註:22:35-3822:49-51的內容要帶出另一神學訊息:「基督徒在教難時要保護自己和其他信友」。

7.      面對暴力場面,人人都落荒而逃14:51說有個「赤身披著一塊麻布」的少年人,當被人抓住時,便「撇下麻布,赤著身子逃走了。耶穌死亡的日期是主曆3047思高聖經2043頁),是初春時分,氣溫約攝氏十度左右,而且是深夜,周圍環境應該很濕滑。這個無名少年人究竟是誰呢?教會傳統說是個新領洗的教友,時至今天,受洗者會穿上白衣,象徵穿上基督,領洗後即時遇上了信德危機,他立時否認自己是基督徒而「撇下麻布」。記得馬爾谷時代是教會受着嚴重迫害的時期,鬥獸場就是這時代建築的,很多基督徒會說:「如果我沒有家庭和家人,喪命或殉教沒有問題,但現在如果死了,家人也活不了。」反省:九七回歸後,也有些教友說:「人在江湖,要面對現實。」要知道,基督徒在受到迫害時而「撇下麻布」,等於不是基督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