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8, 2017

厄弗所書(Ephesians)5:1-18(九之七)


1.      5:1-2說:「1所以你們應該效法天主,如同蒙寵愛的兒女一樣;2又應該在愛德中生活,就如基督愛了我們,且為我們把自己交出,獻於天主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保祿叫我們「效法天主」,這當然是幅度問題,如果能「效法」到百分之一,已是天大成就了。希臘語「效法天主」意謂「不斷學習和嘗試」,並要堅持,只要這樣,便會越來越肖似天主。聖宗徒也在5:1強調基督徒的身份,「蒙寵愛的兒女」展示了父子的關係,父對子的愛是完全付出的。保祿4:4 也指出「一個身體」,我們在基督內是「一個身體」,「身體」由不同肢體組成,但同屬「一個身體」,再一次顯示「diversity in unity差異中的統一)」。也許,人會質疑,「差異」又怎能「統一」呢?英語的兩個字可提點啟迪 —「complete」和「compete」,「身體」要「complete(完整)」便需要各肢體的合作,五官和手腳、以及心肺和智勇各盡己職去建樹身體。相反,不同的肢體不能「compete(競爭)」,眼不能代替手、胃不能取代肝,如果堅持「compete」,整個「身體」也會倒下來。
 
2.      5:3-5說:「3至於邪淫,一切不潔和貪婪之事,在你們中間,連提也不要提:如此纔合乎聖徒的身分。4同樣,猥褻、放蕩和輕薄的戲言,都不相宜;反要說感恩的話,5因為你們應該清楚知道:不論是犯邪淫的,行不潔的,或是貪婪的──即祟拜偶像的──基督和天主的國內,都不得承受產業。」表面看是叫人避免粗言穢語,但這不是5:3-5的焦點所在,這裡最重要的話是5:5說「即祟拜偶像的」,概括了5:4的「猥褻、放蕩和輕薄的戲言」。厄弗所人拜的女神是「阿爾特米Artemis」,即使今天到土耳其厄弗所古城看,仍能見到原本48呎高的神像遺跡。厄城的人選擇了拜「阿爾特米」,生活態度也是錯的!如果他們曉得朝拜雅威,才會善度生活。5:6-7談騙子:「6不要讓任何人以浮言欺騙你們,因為就是為了這些事,天主的忿怒纔降在這些悖逆之子身上。7所以你們不要作這些人的同伴。」的確,有些騙子假扮教友進入堂區,5:6說有人「以浮言欺騙empty arguments」基督徒。現在的人也常以「浮言欺騙empty arguments」騙人,不少教友說:「不要強迫子女受洗,應讓他們長大後自行決定。」現代的人認為同居較結婚好,以免萬一意見不合而要分開時很複雜!這等全是謬論。
 
3.      5:8-9談「黑暗」:「8從前你們原是黑暗,但現在你們在主內卻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樣;9光明所結的果實,就是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保祿要把「黑暗」與「光明」作比較,那些跟隨「猥褻、放蕩和輕薄的戲言」者(5:4),便是活在「黑暗darkness」中;然而,受了洗成為基督徒的人已是「光明」之子,便不可生活在不應該的狀況中;5:9說從「光明所結的果實,就是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12:33也說過類似的話:「你們或者說樹好,它的果子也好;或者說樹壞,它的果子也壞,因為由果子可認出樹來」所以值得我們每人都反省:回望過去,我們走的方向是否「光明所結的果實」呢?無則改之 有則加勉。
 
4.      5:10-14談「辨識」:「10你們要體察什麼是主所喜悅的11不要參與黑暗無益的作為,反要加以指摘,12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事,就是連提起,也是可恥的。13凡一切事,一經指摘,便由光顯露出來;因為凡顯露出來的,就成了光明;14為此說:『你這睡眠的,醒起來罷!從死者中起來罷!基督必要光照你!』保祿想鼓勵厄弗所人必須對教義要有正確的理解,才能度正確的生活,意謂受了洗的人真的活在「光明」裡,要辨識天主的旨意,然後轉化成生活,無論面對多少來自家人、朋友、雇主、朋輩等人的壓力,仍要堅持信德到底,即使感到孤單,當我們能感到「內心的平安」,便知道所作的抉擇是正確的。5:15續談何謂「正確的生活態度」:「所以,你們應細心觀察自己怎樣生活;不要像無知的人,卻要像明智的人;」「自己怎樣生活」是人的自由抉擇,也要承擔其結果。5:16說:「應把握時機,因為這些時日是邪惡的」「邪惡的」乃指普遍厄弗所的人,保祿沒有叫人避開「邪惡」,而是「應把握時機」,切勿讓救贖的恩寵溜走。「救贖(redeem)」表示「交換」,當上主見到人有「救贖」的恩寵,便賜與永生。不過,有人會質疑,我們憑甚麼力量協助別人獲得「救贖」呢?是藉着我們的善行推動罪人回頭,因為人的善行足以改變世界。
 
5.      5:17談人的任性生活:「因此不要作糊塗人,但要曉得什麼是主的旨意。」「糊塗人thoughtless」指不用思考的人,這話與5:10的話相關:「你們要體察什麼是主所喜悅的」,人必須要辨識天主的旨意。5:18談「醉酒」:「也不要醉酒,醉酒使人淫亂;卻要充滿聖神」「聖神」一詞頗有意思,因為「聖神」英語是「Spirit」,但小楷「spirit」意即「酒精」,故5:18可寫成:「也不要spirit,醉酒使人淫亂;卻要充滿Spirit」為甚麼保祿勸人勿「醉酒」呢?因為「醉酒」等於拜偶像,是「沉迷」,沉迷於物質的享受,就如有些退休人士,把所有精力和財富只用於保持健康和物質享受,結果成了他們的偶像,變成了病態,也逐漸遠離了天主!
 

厄弗所書(Ephesians)4:11-32(九之六)


1.    4:11-13說:「11就是他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12為成全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13直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這段聖經要談的是「團結中的不同」,聖神恩賜團體內各人的神恩各有不同,但都是為服務一個身體。保祿這話也見於格林多人前書格前12:4說:「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格前12:7也說:「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4:11說聖神恩賜不同的人分別作「宗徒、先知、傳福音者、司牧、教師」,職務不同,每人彌補別人的不足,而整體上4:12說是「為建樹基督的身體
 
2.    4:14談種子長到成熟:「使我們不再做小孩子,為各種教義之風所飄盪所捲去,而中了人的陰謀,陷於引入荒謬的詭計」,當團體成熟了,「不同」也不造成「分裂」(diversity in unity差異中的統一)。4:14說「我們不再做小孩子」,不須別人的督促,因為我們曉得自律。保祿這樣強調乃由於團體內有「各種教義之風所飄盪」,包括主張拜天使!不久後,這些主張的信友便被邪說「所捲去」。應注意4:15-16:「15反而在愛德中持守真理,在各方面長進,而歸於那為元首的基督16本著他,全身都結構緊湊,藉著各關節的互相補助,按照各肢體功用,各盡其職,使身體不斷增長,在愛德中將它建立起來。」這兩節的焦點是「在愛德中持守真理live by the truth and in love」,因為人人都要努力避免團體分裂,保祿4:16又強調一個身體的「各關節」和「各肢體」應發揮「功用,各盡其職」,這樣,「身體」便能「不斷增長」。
 
3.    4:17-32保祿直接向厄弗所人說的,4:17-24的主題是「脫去舊人穿上新人」,談厄弗所人的信德體驗,即由外邦人皈依成為基督徒的體驗。皈依的外邦人在基督聖體內如何運作呢?4:17-19說:「17為此我說,且在主內苦勸你們,生活不要像外邦人,順隨自己的虛妄思念而生活;18他們的理智受了蒙蔽,因著他們的無知和固執,與天主的生命隔絕了。19這樣的人既已麻木,便縱情恣慾,貪行各種不潔保祿4:17-19談外邦人的道德生活,他在4:18 厄弗所人的「理智受了蒙蔽保祿這番話十分勇敢,因為活在充滿希臘哲學的大時代裡,言論容易受到攻擊。然而,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智慧未必被視為民族的真寶藏,尤其是那些固步自封而拒絕接受基督信仰的民族!人不肯向天主開放,便是「無知」,「無知」的人便「與天主的生命隔絕」(4:18)。「與天主的生命隔絕」的人會下地獄,因為他們「無知」,不肯開放自己「在愛德中持守真理」(4:15)。沒有信德的人會像4:19所說「縱情恣慾abandon self-control,貪行各種不潔」鑒於社會瀰漫着敗壞風氣,保祿批評厄弗所人既受了洗成為基督徒,就應檢點。
 
4.    聖宗徒繼續講了4:20-24的話:「20但你們卻不是這樣學了基督21如果你們真聽過他,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在他內受過教,22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23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24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這番話與4:15相關,4:20-24批評厄弗所人繼續度其未皈依之前的生活態度,沒有像4:15所說「在愛德中持守真理」,放棄過往的敗壞態度,他們應脫去舊我(「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和穿上基督(「穿上新人」),受洗時穿上白衣正有此意,意謂皈依,是源於4:22-24。當人皈依了,便能成長,學習放棄「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
 
5.    保祿4:25-32的話是為團結眾人:「25為此,你們應該戒絕謊言,彼此應該說實話,因為我們彼此都是一身的肢體。26『你們縱然動怒,但是不可犯罪;』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27也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28那以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竊,卻更要勞苦,親手賺取正當的利潤,好能賙濟貧乏的人。29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30你們不要叫天主的聖神憂鬱,因為你們是在他內受了印證,以待得救的日子。31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毀謗以及一切邪惡,都要從你們中除掉;32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寬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內寬恕了你們一樣」聖宗徒的這番話十分溫和,年老了的他變得慈祥,一點譴責的態度都沒有。「爭吵shouting」幾乎在每個團體都會發生,彼此針鋒相對、爭長論短!4:31所臚列的情況「毒辣、怨恨、忿怒、爭吵、毀謗」在團體內是司空見慣的!
 
6.    不過,保祿4:32仍勸諭眾人「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寬恕」,「互相寬恕」是叫人要彼此包容,人必須學習謙卑,才有機會活出上述美德,「如同天主在基督內寬恕了你們一樣」,是要努力的。持着這態度,我們可以開始看5,談些很現實的生活例子,保祿要告訴厄弗所人應做甚麼,以及如何善度基督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