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9, 2012

瑪竇福音20


1.     讀者請先閱讀2019:30說:「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先」與「後」的問題會在20:16時討論。20:1-16的標題是「僱工的比喻」,故事很簡單,但讀者們時常都有一個疑問:「家主從早到晚的不同時間都去招聘工人,但結果每個工人獲發的工資都相同,那不是不公道嗎?」按這樣的思維發展下去,領了洗很久的教友也會發問類似的問題:「領洗後遵守了教友本份多年,如果與新教友同樣獲得救恩,那麼,天主並非論功行賞,多勞的不是應該多得的嗎?」繼續推論,那些垂死的病人臨終一刻才受洗,連彌撒都沒有參與過,卻立即到天國享受永生,公道嗎?

2.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這段聖經,不難發現原來只有最早一批工人受聘時是與家主訂立了合約的,雙方協議每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個「德納」(20:2),其他的每批工人都沒有「先議價、後開工」,所以家主在20:13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這樣的回應為大多數的教友來看仍不滿意,因為我們認為家主有道義上的責任執行「多勞多得」的措施。

3.     另一問題源於20:16:「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究竟這話是否針對20:8時家主支付工資的次序呢?也有可能,因為20:8中「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一句也頗接近20:16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的話,其實,如果家主願意,困難可能根本不會發生,只要他吩咐工資的分發「由最先受雇的工人開始,隨即遣散他們」,這些工人也不會見到家主派發同等工資給後來雇用的工人,便不會引起爭議。20:16的話似乎與耶穌兩度預言自己受難和聖死相關(16:21-23, 17:22-23),門徒們得悉師傅快將離世,反應卻出人意表,竟然展開繼承師傅權位的爭奪戰,故耶穌解釋說:誰想作領袖,便應「成為最後的」,要作為眾人的僕人,服侍別人。

4.     19:30反映出19開始時的課題 -「那創造者自起初就造了他們一男一女」,是宗教和社會制度的問題,19:1-12談人應作的承諾;19結尾時的課題談「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雖然猶太文化很重視婚姻和財富的操縱,但耶穌卻在19的中心處落墨,19:13-15談「小孩子」,他們被猶太成年人視如無物的東西,耶穌卻表示「天國正屬於這樣的人。」「小孩子」成了19:30所說「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或20:16說「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世人眼中,「富」成了「貧」時,彷彿如「最先的」成了「最後的」,但耶穌指出這不是天國的價值觀。祂的概念使人想起真福九端說過:「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5:3

5.     香港九七回歸後不久,曾經歷了一場巨大的金融災難,失業率急速上升,不少青年人成了重災一族,有些大學生也願意屈就當清潔工人,在商業大廈的大堂裡與一群低下的中年婦女並肩工作,但畢竟是人性的軟弱,青年人很害怕遇上朋輩,會感到無地自容,故雖一方面努力做清潔工作,但終日愁眉不展和心灰意冷;反觀那邊廂的中年女工,她們喜氣洋洋和談笑風生。兩方情懷極端的同事,勝與負和喜與悲,20:16彷彿道出了人生: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堂區裡的善會服務也如是,最忙碌地服務的人卻很喜悅,也最願意傳揚福音。

6.     19:3020:16所談「最先的」與「最後的」應是怎樣的呢?20:1-15便用了一個比喻來闡釋 -「僱工的比諭」,指出天主的價值觀往往與人不同,就如上主在55:8所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天主願意平等待人,可惜人習慣濫用自由,當自己活得不開心時,也不希望別人活得開心,問題在於:為甚麼前者往往視己為社會裡的受害者呢?

7.     20:17-19耶穌第三次預言受難和復活,雖然會死,但祂毫不失望,因為祂會復活,20:19說「他要復活」,希臘語對這話的寫法採用了被動式:「他要(被)復活」,意謂祂復活不是憑己力,而是「父」使祂復活,是父給與祂復活的德能,耶穌的「復活」和「升天」均屬聖父的行為,福音這樣的寫法是要強調聖父是主要行動者(main actor),所以彌撒時,信友祈禱的對象主要是「父」,至於耶穌的角色,祂在父前作人類的中保,把我們的祈禱呈上天主。

8.     20:20-28的標題是「載伯德二子母親的要求」,母親「同自己的兒子前來」,但發出要求的是「母親」,這與10:35在同一故事中所載不同,說是雅各伯若望提出要求的,因為他們均想作耶穌的繼承人。學者相信所載的內容較為正確,因為兩兄弟已娶了妻,作為成年人便能積極和主動,而且,近東的婦女也絕不會與陌生男人這樣交談的。既然如此,瑪竇為甚麼說是「母親」提出要求呢?因為事件會影響教會領袖們的名譽,這事件之前,耶穌剛第三度預言自己會受難和聖死,門徒們便開始爭奪繼承師傅的地位,16以來都不停表揚教會的領袖,但這事件給人的感覺很差,師傅尚在時,門徒們已為利忘義,故瑪竇說是「載伯德二子母親的要求」,而不是德高望重的門徒所提出的。

9.     20:20說母親「同自己的兒子前來」後,便「叩拜耶穌」,原文的意思是「跪拜(knell and adore)」,母親在20:21耶穌說:「你叫我的兩個兒子,在你王國內,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情況猶如小孩子不肯做功課,終日沉迷於網上遊戲,母親把孩子帶到老師前說:「你叫他停止玩電腦,立即開始做功課!」「你叫我的兩個兒子 」,彷佛表示「兩個兒子」都不肯「坐在你的右邊」或「坐在你的左邊」似的,意文和法文的譯本就是帶有這動機,好像只是母親想兒子出人頭地而矣!

10.   只要看看耶穌如何回應便露出門徒們的密謀,耶穌20:22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嗎」「你們」意指雅各伯若望兩人,如果耶穌是回應:「載伯德二子母親的要求」,祂也許應說:「(妳)不知道妳(單數)所求的是什麼 …。」對於耶穌提問:「你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嗎」「要飲的爵」意謂其聖苦難,兩門徒回答:「我們能」這話猶如時下青少年的慣用語「我負責。」數年前,英國一名十三歲少年與其女同學發生性行為,女方誕下男嬰,少年人向傳媒表示「願意負全責」,當傳媒問他:「那麼,你如何面對經濟上的問題?」少年反問:「我不明白甚麼是經濟!」兩門徒雖在20:22說「我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但後來當耶穌被捕後,26:56說:「門徒都撇下他逃跑了。

11.   耶穌20:23的話很諷刺:「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坐在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較早前,門徒答說:「我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藉此換取「在你王國內,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結果耶穌的回應會令他們失望:「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所要求換得的身份卻只由「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這話也可應用在神職人員身上,縱使教友會批評某些神父在彌撒時的道理不動聽,又或有別的缺點,但天主選擇了他們作神父,只有他們能有效地施行聖事,特別是感恩祭和修和聖事。不過,度婚姻生活的教友也可以熱心地事奉上主,他們在受洗時同樣領受了司祭、君王和先知的職務。

12.   20:24描述別的宗徒目睹雅各伯若望有意奪得師傅的權位而作出回應:「惱怒他們兩兄弟」門徒們這樣的反應也是出於不良動機的,就如堂區某善會的職員出現空缺時,經常是沒有其他會員問津的,甚至你推我讓,不過,為甚麼在這事件上,門徒們會「惱怒他們兩兄弟」呢?就是因為他們也很想得到耶穌的權位!類似的利益爭奪處處都見,尤其在工作的機構內,甚至在家裡,均會造成不少傷害。

13.   耶穌對不肖的門徒們的態度也感到哀傷,他們既然人人都想作領導人,祂便在20:25-28開始談「作領袖的條件」,教會內的領袖不像外面,他們不是要「指揮」,而是要作「奴僕」,故要「服侍」,不但像一般機構內的員工地全力工作,甚至「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堂區裡的確有不少熱心教友積極做「奴僕」,包括清潔聖堂、外送聖體到獨居長者家、上門教慕道、堂區內的維修服務、平日輔彌撒等,亦即上面第3段所說「成為最後的」,真值得大家尊敬。有些教友較為低調,也可以做「奴僕」,所謂「家庭教會」,家長乃領袖,責任就是要作家人的「奴僕」,又要教導年幼兒女明白做人要謙遜。

14.   耶穌談畢了「作領袖的條件」後,20:29-34便記載祂在耶里哥治癒「兩個瞎子」,別的福音談論某事件時,對同樣的故事裡的人數,瑪竇習慣談兩倍的人數,無人能完全確定其動機,可能是要強調耶穌所服侍的不是「個人」,而是「眾人」,不只談過去,也跨越時代。為甚麼瑪竇聖史要把「耶里哥的瞎子」置於「載伯德二子母親的要求」之後呢?就是要指出那兩瞎子其實是雅各伯若望,他們二人根本尚未明白「作領袖的條件」-即20:27所說:「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

1.     耶穌升天節(乙年)讀經釋義(2012-5-13
2.     瑪竇福音212012-5-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