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信賴基督,避免自以為是)
讀經一
|
出3:1-8, 13-15
|
答唱詠
|
詠103:1-2, 3-4, 6-7, 8, 11
|
讀經二
|
格前10:1-6, 10-12
|
福 音
|
路13:1-9
|
A 讀經一:出3:1-8, 13-15
1. 出3是天主首次與人直接對話,之前與亞當和厄娃談話只是一把聲音(創3:9),後來與亞巴郎對話也只是在夢中。出3:2說天主顯現給梅瑟:「主的使者從荊棘叢的火焰中顯現給他;他遠遠看見那荊棘為火焚燒,而荊棘卻沒有燒毀。」天主為甚麼要在火中顯現呢?這是故意的,「荊棘」象徵梅瑟,「為火焚燒」表示他會受很多苦,但仍「沒有燒毀。」到巴比倫充軍時,以民也受了很多苦,也沒有滅亡,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黨屠殺了猶太人約六百萬,「荊棘為火焚燒」一句似乎是未來的預兆。「梅瑟」意即「我從水裏拉出了他」(出2:10),讀經一裏,「水」遇着「火」,本應是水火不容的,但「荊棘卻沒有燒毀。」
2. 出3:4時天主叫了梅瑟兩次,到出3:5叫他把鞋脫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彷彿正提醒我們,每次進入聖殿時,要先潔淨自己。「荊棘叢的火焰」是指猶太人受到的痛苦,但即使如此,天主說這是聖地,因為主臨於其中。天主在出3:6向梅瑟說:「我是你父親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梅瑟雖然知道自己是個猶太裔的人,但他在埃及皇宮長大,受的是埃及教育,逃亡後所娶的又是個外邦裔妻子,所以對猶太背景只是丈二金剛,不知就裡。天主的自我介紹直截了當,出3:7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祂在出3:8作出回應說「我要下去拯救百姓。」
3. 天主的方法是理論不多,行動最重要。德蘭修女在世時,有幾個有心人士構想為她設立一個基金幫助貧困,懇請她出席其籌組會議,德蘭修女沒有應允,於是那基金也成立不了。試看由美國操縱的國基會,凡來求助的弱國都受到嚴重的欺壓,富甲天下的國基會變了一個乘人之危的組織,成了霸權國家的打手!
4. 梅瑟對天主的召叫表現得很「謙遜」,他在出3:11說:「我是誰,竟敢去見法朗,率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對此天主僅承諾一件事:「我必與你同在(厄瑪奴耳)」,也就夠了。然而,梅瑟仍要爭持,於是天主在出3:14自我介紹:「我是自有者。」反觀一些家長很想年幼子女早點受洗,以便入讀天主教小學,他們對天主的認識不多,但天主卻認識他們。天主沒有給梅瑟一張名片或電郵地址,因為天主「必與你同在」,梅瑟可以隨時向祂祈求。
5. 讀經一的訊息是甚麼呢?是出3:7-8中天主對梅瑟說的話:「上主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以民正受苦,天主派梅瑟去救他們。
B 答唱詠:詠103:1-2, 3-4, 6-7, 8, 11
1. 詠103的主題有兩個,「感謝」和「讚主」。作者處於死亡的邊緣,天主拯救了他,故他要感謝主,又讚美祂的仁慈恩待。論內容,詠103:3-5是「感恩」,詠103:6-18是「讚美」;詠103:1-10談「上主是仁慈寬容的」,詠103:11-14是「上主具有慈父的心腸」,詠103:19-22是「光榮頌」。答唱詠主要屬詠103的第一部份。
2. 答句是詠103:8:「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說天主充滿了愛和慈悲,因為詠103:3-4說作者差點送了命,但仁慈的天主治癒了他,不但如此,也寬恕了他「各種愆尤」,使他身心獲癒,感激之情,便誦唸了詠103:1-2,「靈魂」和「五內」都讚頌上主,即全心全靈全力感恩讚頌。
3. 答唱詠沒有使用詠103:5:「是衪賞賜你一生幸福滿盈,是衪使你的青春更新如鷹。」「鷹」與春天相關,牠每年這個季節時會脫下舊毛長出新毛,喻人恢復青春。答唱詠所強調的是人要獲得天主的仁慈寬恕,而不是獲恕後回復青春,故詠103:5與主題無關。
4. 答唱詠卻與詠103:7相關:「上主曾將自己的道路告知梅瑟,給以色列子民彰顯自己的功蹟。」「將自己的道路告知梅瑟」即「十誡」,這乃天主的「功蹟」。這話似乎落實了讀經一,讀經一說天主聽到其子民的哀聲,便派遣梅瑟去拯救他們,答唱詠好像說以民離開了為奴之家的埃及。詠103:6說這是「上主 … 正義的工作,為受壓迫者主持公道」,似乎與出3:7-8產生了共鳴,從這角度看,以民的歷史也是天主慈悲的記錄。以色列真的需要天主的慈愛,因為他們犯了罪,他們在出谷期間不停地抱怨(出15-17、戶11),不停說要走回頭路,幸好詠103:11說:「就如上天距離下地有多麼高,衪待敬畏衪者的慈愛也多高。」
5. 讀經一說以民正受苦,天主派梅瑟去拯救他們,答唱詠說以民明認天主的慈悲,因此全心全靈全力感恩讚頌。
C 讀經二:格前10:1-6,
10-12
1. 讀經二的重點叫人「勿過於自信」,以為自我舖設了永生之路,偏離了而未能發現,所以格前10:12說:「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要小心,免得跌倒。」推動人有這樣的醒寤是對洗禮的反省,人往往通過一些禮儀而改變了自己的身份,洗禮使人成為天主的子女,浸入水內而重新站起,人的身份也變了。保祿借助了出谷的故事來闡釋,他必然認為他的聽眾對出谷已耳熟能詳,格前10:1-5展示了出谷的過程 -「雲柱」(出13:21)/「海中」(出14:21)/「神糧(瑪納)」(出16:4)/「神飲」(出17:6)/「多數不是天主所喜悅的」(出32:6)。對此,保祿的態度很明確:「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exmaples for our benefit),為叫我們不貪戀惡事,就如他們貪戀過一樣。」
2. 保祿引述舊約時的出谷來教訓人,是要人更深入地反省天主的救恩,格前10:2的話很有啟發性:「曾在雲中和海中受了洗而歸於梅瑟。」聖宗徒把「出谷」和「受洗」雙題並論,但這樣的詮釋也會造成聽眾的質疑:「我們怎能證明兩者相關呢?」因此,他們繼而質疑宗徒對「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的主張。
3. 回到格前10,格前10:1說以民雖是教會靈修上的祖先,但也曾經「在雲柱下」,他們需要天主的保護。格前10:2-4詳加解釋,「受了洗而歸於梅瑟」指過紅海,格前10:3的「神糧」即舊約的瑪納或新約的聖體,格前10:4的「磐石」流出水來,猶太人相信「他們的神磐石」伴隨他們凡四十年之久,今天我們相信那「神磐石」就是基督,從祂內流出活水。有了「厄瑪奴耳」,表面是穩如泰山的,但也有人會跌倒,所以格前10:5說天主並不喜歡他們,於是他們「倒斃在曠野裏。」格前10:6說這些不愉快的事件前車之鑑,格前10:11說又會全部記載下來,以免後人重蹈覆轍,即答唱詠的答句:「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詠103:8)
4. 讀經二裏,格前10:7-9沒有被使用,格前10:7說:「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樂。」這話指着出32:6的拜金牛事件說的,梅瑟上了西乃山上,亞郎與百姓合力造了隻金牛來拜,他們「坐下吃喝」,吃天主賞賜的瑪納和喝磐石流出的水,但他們「起來玩樂」,玩拜邪神的危險遊戲。保祿引述舊約拜金牛的事件來警戒格林多城信友勿「淫亂」,勿像舊約時的天主子民違反天主的誡命而去拜邪神。宗徒勸勉格城的人勿沉迷於「淫亂」、虛無縹緲、貪婪、自大等壞習慣。
5. 反省:有些人在工作上空閒時間多了,便尋事生非,結黨和製造仇恨。另方面,有些人受洗後,仍信風水掌相,明明到國內朝聖,不忘也到佛廟參觀和參拜,說:「只是一點玩意吧!」領了洗等於「坐下吃喝」,玩掌相風水等於「起來玩樂」,宗教是要人「信」的,不是玩意或潮流,當心會玩失了自己的靈魂,一如格前10:5所說:「不是天主所喜悅的,因而倒斃在曠野裏了。」格前10:9指的是戶21:5-6有關銅蛇的故事,是人試探天主而受罰。相反,當天主考驗人時,格前10:13指出:「天主如加給人試探,也必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夠承擔。」
6. 讀經一說以色列人正受着苦,故天主派遣梅瑟去拯救他們,答唱詠說以民明認天主的慈悲,所以應全心全靈全力感恩和讚頌。讀經二教人勿重蹈覆轍,因為前車之鑑(出15-16)。
D 福 音:路13:1-9
1. 本主日福音的標題很清晰:「悔改的必要」,這與上文相關,路12:35-48說主人隨時會回來(即末日),屆時那些全無準備者便後果嚴重了。況且,基督再來的日子是無法盤算的,對此路13:1和13:4引述了兩則事件來解釋,路13:1說一些人正在聖殿作祭獻時,比拉多故意進內殺人;至於路13:4,談的是十八名工人工作期間意外身亡。兩則事件均指出意外是無法預知的,耶穌把焦點放在路13:3和路13:5:及早悔改的必要。
2. 耶穌在路13:6-9講了無花果的比喻,無花果指一些猶太人(可能指宗教領袖),聽了耶穌聖言便必須要結出果實(路13:9)。假使未能辦得到,天主願意給人多點時間,即詠103:8說上主「遲於發怒」,期間要「掘土」和「加上糞」,耶穌恥笑猶太人「敬酒不飲,飲罰酒」。
3. 無花果樹也比喻誦讀聖經,天主揀選了人,讓他閱讀聖經,但人在信德上和靈修上全無進步,故耶穌說:「加上糞」,人始能明白。路13:18的意思是:「即使時間得以延長,但審判始終會來。」福音要表示,有了天主所賜的恩寵,人便能明認天主,並應付諸行動,就是要真正地悔改,當主再來時,祂會賞善罰惡。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強調在救恩的工程裡,「我必與你同在;幾時你將我的百姓由埃及領出來,你們要在這座山上崇拜天主。」保祿便在讀經二把「出谷」連接在「基督徒的洗禮」上,對此有些人會表示質疑,但耶穌在福音裡引述了兩則事件(路13:1和13:4)勸諭眾人勿遲疑,要依賴上主,而不是憑己力,詠103的主題是「感謝」和「讚主」,特別在詠103:8提醒我們:「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又在詠103:5說:「是衪賞賜你一生幸福滿盈,是衪使你的青春更新如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