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9, 2012

感恩祭(五之二)


1.     除了在特殊情況下(見下面第4段),任何感恩聖祭在進行期間,是不可說「請起立」、「請坐下」或「請跪下」等的提示的。除此之外,主日彌撒時的很多方面,信友都未必明白,例如:「願主與你們同在」究竟出現幾多次呢?為甚麼要屢次三番地這樣唸呢?可否因時間關係而省卻了讀經二呢?在誦唸天主經時應否伸開雙手呢?神父所穿不同顏色的祭衣有何意思呢?由教友代替神父講道可以嗎?彌撒期間加入「教友知多少」的環節可以嗎?

2.     部份教友不喜歡參與主日感恩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神父的道理「毫無準備,且長篇大論」;歌詠團太喜歡表演,強迫教友欣賞;教友間互不關心,態度冷漠;平日工作辛苦,星期天才可趁機多休息;功課太忙,沒空去聖堂。總而言之,教友不參與主日彌撒,最主要是對其認識嚴重不足,更不理解與自己永恆的生命相關。因此造成對彌撒很多的不尊重,例如衣衫不整、禮儀期間不停通電、遲到早退等。

3.     每台彌撒分為「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兩部份,這是眾所周知的。聖道禮儀由四篇讀經組成 讀經一、答唱詠、讀經二和福音,但之前的六個環節有何作用呢?就是「進台詠、致候禮、懺悔禮、求主垂憐經、光榮頌、集禱經」,六部份概括來說,是為了「開始、介紹、準備」,使信眾成為一個團體,好能全心投入禮儀中,然後相稱地聆聽天主的聖言和慶祝聖祭。一台彌撒的四個基本作用是「聚」/「聽」/「吃」和「活」,上述六個部份全為了「聚」,因此,教友必須親身來到聖堂參與,而不能由電視轉播,讓教友安坐家中「望彌撒」。

4.     現在很多教友都明白彌撒時是不可作出「請起立」、「請坐下」或「請跪下」等的提示的,因為基督親自所建立的感恩聖祭本來就沒有這些話,只因梵二大公會議決定禮儀本地化後,由拉丁文改為本地語的過度期間暫用的提示而矣,本地化已進行了四十多年了,所有教友都知道禮儀期間起立、坐下或跪下的時間,仍作出類似的提示便干擾了禮儀的進行。有鑒於此,教廷在千禧年向普世信眾作出了指令,要求停止這等提示,到2006年再重覆上述指令,故信友必須遵守,尤其是所有領經員,包括在平日彌撒時。至於上述第1段所述的「在特殊情況下」,指的是當參禮者很可能不熟識感恩祭的過程時,便要作出「起立 / 坐下 / 跪下」等的提示,例如亡者彌撒時有些參禮的亡者親朋未必是教友,或者在平安夜的子夜彌撒裡參禮者可能是外教人,又或者聖堂內舉行婚配聖事時一些參禮者未必是教友等。

5.     彌撒開始後,主祭會致候說:「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神的恩賜,與你們同在。」信眾回應說:「也與你的心靈同在」多數神父會跟着說:「各位,早晨」,教友回應說:「神父,早晨。」這是禮儀本來沒有的,乃始於美國的一些堂區:「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today」「願主與你們同在」的話是天主教在禮儀時的典型致候語,而「早晨」和「晚安」都不是。有些神父說這只是「入鄉隨俗」,又或者說:「有些教友說不說聲早晨,是沒有禮貌!」可惜的是,接受這樣藉口的聖職人員把自己作為「牧者」的身份改變成了教友的「小羊」,由教友牧放他們,甚至使用了禮儀裡不應說的話!

6.     每台感恩祭裡,「願主與你們同在」一句會出現四次,第一次在致候禮,源於聖母領報時天使向瑪利亞說的話,1:28記載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感恩祭一開始,主祭便呼求「復活的主基督真實地降臨到團體內」,梵二禮儀憲章#7表明,舉行與救恩息息相關的感恩聖祭時,我們需要主耶穌的親臨,並參與其中。「願主與你們同在」一句也提醒信友們,復活的主已降臨在主祭身上,參禮的信友也能在彼此身上見到耶穌

7.     信眾的回應也很有意義:「也與你的心靈同在」「心靈」一詞很有意思,1973年翻譯拉丁經文原文時,中文譯者把「Et cum spiritu tuo」正確地譯為「也與你的心靈同在」然而,英語上的翻譯卻不足:「And also with you」遺漏了「spiritu心靈」一詞。在希臘哲學上,每一個人是由三個層次組成的 肉身、靈魂、心靈,最高尚和最有尊嚴的是「心靈」,向神父回應「也與你的心靈同在」是最親切和尊貴的致候。鑒於英語翻譯上的不足,經過了多年的檢討後,由2010起,「And also with you」已改為「And with your spirit」,很多地方已使用新的翻譯了,而香港將於明年才使用。有些教友指出「心靈spiritu」一詞意謂「聖神」,或表示將主祭的「心靈」與信眾的「心靈」連成一起,這等揣測都不是原有的神學意義,也沒有任何禮儀基礎。

8.     也許,很多教友對這句話都不理解,甚至誤以為英語上的修訂只是吹毛求疵,因此教會指出,所有聖職人員和傳道員都有責任向教友解釋清楚。至於這樣的致候語的出處,傳統說二千年前耶穌在苦難日犧牲了性命後,聖週六時,祂降到地獄向古人傳揚福音,亞當目睹救主親臨,便高聲向眾人說:「我的主與你們同在(My Lord be with you all」,新亞當基督回應說:「也與你的心靈同在And with your spirit」,這番對話的確富有啟發性。我們不難發現,重點不在於拉丁文或別的語文,而是其神學意義。「願主與你們同在」是一份信德的宣示,遠較「也與你的心靈同在」為重要。也許,我們會覺得有點抽象,「復活的主基督真實地降臨到團體內」是怎樣的呢?簡而言之,在聖道禮儀時,是主耶穌親自向我們講話;在聖祭禮儀時,餅酒被祝聖成為祂,作為我們的生命之糧。

9.     願主與你們同在第二次使用是在神父恭讀福音前說的,是要提醒信眾他們即將聆聽的是天主的聖言,當然其餘三篇讀經也是天主的話,但福音是耶穌親自說的,關乎祂在世時的使命、教訓、苦難和聖死等,是信眾應特別重視的。同時也提醒信眾,當神父誦讀福音時,耶穌的言行活現在信眾眼前。「願主與你們同在」第三次出現在感恩經的開始,感恩經是教會的大讚美和感謝詞,感謝耶穌在最後晚餐時願作的犧牲,祂透過主祭的公務而親自臨在,特別在餅酒內。第四及最後一次的「願主與你們同在」是禮成時主祭降福信眾時唸的,他向信眾保證未來六天的生活上,主耶穌會偕同他們一起生活。信眾的回應「也與你的心靈同在」是向主祭的祝禱,使他藉着聖神的祝福和德能繼續帶領信眾。

10.   由上可見,以「早晨」或「晚安」來致候是毫無禮儀意義的,世上只有很少地方是這樣致候的,更不用說一些美國的堂區,竟然用了「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today」來取替了「願主與你們同在」,多麼背道而馳啊!聖保祿羅馬給各地教會寫書信時,參照了當地人致候的做法,加入了信仰的元素,才成為今天感恩聖祭時的致候詞,教會便在過去兩千年來一直使用。至於禮貌上與神父說聲「早晨」,人人均可以在彌撒前或後講的。如果信友可隨意略加修改耶穌親自設立的感恩聖祭,很快便變得面目全非了,他日必須要向上主交代。

11.   主日彌撒的內容是固定的,例如當中包括五篇經文(集禱經、獻禮經、感恩經、天主經、平安經)、讀經共四篇、懺悔詞和信經不可或缺等,任何人士都不可增減,因為人人最終都要面對天主的審判,向祂交賬。在此也談談主祭在禮儀時所穿不同顏色祭衣的意義:


顏色
使用時間
(a)
紫色
將臨期、四旬期、生命主題
(b)
紅色
聖苦難、聖神、殉道者、堅振
(c)
白色
復活期、聖誕節、耶穌的慶節
(d)
黑色
亡者、諸聖節
(e)
粉紅
將臨第三主日、四旬第四主日
(f)
綠色
常年期

下期預告:
·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乙年)讀經釋義(2012-6-24
·       感恩祭(五之三)(2012-6-28

Saturday, June 16, 2012

聖若翰洗者誕辰節日


(主題:先知之職,向普世傳福音)
 

讀經一:
49:1-6
答唱詠:
139:14, 1-3, 13-15
讀經二:
13:22-26
福 音:
1:57-66, 80
 

A      讀經一:依49:1-6

1.                教會每年在六月二十四日慶祝聖若翰洗者誕辰節。依撒意亞先知書記載了四首「上主僕人的詩歌」(42:1-949:1-650:4-1152:13-53:12),第一首詩歌談被充軍巴比倫猶太人的釋放,現在讀經一是第二首詩歌,發言的正是僕人自己,而講話的對象是「諸島嶼!遠方的人民」「僕人」向人宣佈上主「由母腹中就召叫了我」,他要成為上主救恩的工具。49:1-4是僕人講論自己,而49:5-6是天主講論僕人的事。對於天主的召叫,僕人滿懷信心,他在49:2說出原因來:天主使他的「口好似利劍,將我掩護在他的手蔭下,使我像一支磨光的箭,將我隱藏在他的箭囊中。

2.                「先知職務」是每一個基督徒在受洗時已獲賜了的恩寵,我們都成了天主的代言人,因此必須要認識天主說了甚麼話,故要學習聖經,並將祂的話傳揚出去。「他的口好似利劍」的意識也可見於4:12-13:「12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13沒有一個受造物,在天主面前不是明顯的,萬物在他眼前都是袒露敞開的,我們必須向他交賬。」聖保祿也在6:17說過類似的話:「拿著聖神作利劍,即天主的話。49:3以色列」一名可指聖祖雅各伯個人,也可以指「團體」;個人層面上,天主召叫了洗者若翰作先知;團體層面上,召叫作先知者也包括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人。

3.                所謂說易做難,49:4說「僕人」在履行先知職時遇到了很多阻礙:「我白白勤勞了,我枉費了氣力而毫無益處」,本來,僕人期望被充軍的猶太人得到釋放,但卻徒勞無功。即使如此,他沒有心灰意冷,因為他仍寄望於主:「我的權利是在上主那裡,我的報酬在我的天主面前」的確,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人士參加慕道班去尋找天主存在的證據,或者來研究科學與信仰兩者的可信性,結果慕道了多年而仍拒絕受洗,有些傳道員對此會感到沮喪,但上主已許諾了:「我的權利是在上主那裡,我的報酬在我的天主面前

4.                看看下文,49:8是充滿希望的:「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日期,我幫助了你;我必保護你,使你作為人民盟約,復興國家,分得荒蕪的產業。」雖然同胞們被充軍異鄉,失去了國家、聖殿和國民的身份,第二首僕人的詩歌仍充滿希望,因此僕人甚至向「諸島嶼」和「遠方的人民」傳報喜訊,猶太傳統相信這喜訊傳至中國,所以中國人也會到前往以色列朝聖。

5.                49:5-6說救恩的使命包括兩方面:

(a)        49:5:「雅各伯領回到他前,並把以色列聚在他前的上主」,即釋放,使被充軍巴比倫猶太人能回國;

(b)       49:6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強調救恩的普世性。

6.                也許,我們會質疑這首僕人的詩歌似乎只是指向耶穌而言的,其實也與洗者若翰相關,因為這早在兩人誕生時已見到:


事  件
洗者若翰
耶穌
(a)
誕生前召了
1:15
1:31
(b)
母胎中已起名
1:13
1:31
 

B       答唱詠:詠139:14, 1-3, 13-15

1.                139:1-3讚頌上主,讚頌祂的全知,因為天主是全能的。天主對於僕人的情況可謂瞭如指掌,139:1說天主「鑒察了我(examine」,包括仔細地視察、探討和研究,所以祂無所不知。那麼,天主看透人的心靈,目的何在?139:5說:「你將我的前後包圍,用你的手將我蔭庇」,原來,天主「鑒察了我(examine」乃為了作出保護。

2.                     一個母親有生之年都不會忘掉自己的孩子,乃因骨肉之間一脈相承,亦即答唱詠的答句:「上主,我稱謝祢,因為祢奇妙地創造了我。
 

C       讀經二:宗13:22-26

1.                13-14保祿首度往外福傳的行程,與他同行的有其恩師巴爾納伯和「號稱馬爾谷若望」(15:37),他們來到小亞細亞境內的「丕息狄雅安提約基雅」,這時馬爾谷返回了耶路撒冷13:13),而保祿巴爾納伯便在安息日進了會堂,要向猶太人傳揚主耶穌的福音,說祂源於達味的家,又是以色列眾先知所預言的滿全。人類史可說分為三個階段:

(a)        舊約時期:由天主創世至洗者若翰
(b)       耶穌時期:約三年的公開使命;
(c)        教會時期:由耶穌升天起直至祂光榮再來。

2.                保祿13:22-23的話彷彿也是洗者若翰要說的話:「22把他(撒烏耳)撤職以後,給他們立了達味為君王,天主為他作證說:我找到了葉瑟的兒子達味,他是一個合我心意的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旨意。23天主按照恩許,從他的後裔中給以色列興起了一位救主耶穌」其實,保祿的講道也指出若翰的使命:「若翰將完成自己的任務時,說道:我不是你們所猜想的那位,但是,看,他在我以後要來,我不配解他腳上的鞋」「他腳上的鞋」意謂「耶穌作為默西亞的身份」,可見若翰很清楚自己只作先知,他所宣講的道理是要引領人邁向基督,並不是推崇自己。

3.                先知服務的對象是無分種族和地域的,13:26也指出這點:「亞巴郎的子孫和你們敬畏天主的人這救恩之道正是給我們賜下的」,「亞巴郎的子孫」指猶太人,「敬畏天主的人」指外邦人,兩者合起來表示全人類,而「這救恩之道正是給我們賜下的」我們教會使用「Catholic」一名就是要強調救恩的普世性,這意識在舊約和新約都不停強調。
 

D        音:路1:57-66, 80

1.                1:57-80的標題是「若翰誕生與割損」,1:59若翰誕生後「到了第八天,人們來給這孩子行割損禮」,這是天主在17:12吩咐亞巴郎的,要求他的所有子孫都要受割損,好象徵加入天主與亞巴郎所立的盟約內。割損時,也是給初生嬰兒起名的時間,人們「願意照他父親的名字叫他匝加利亞」這是猶太文化對永生的觀念,人的名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為猶太人來說就是「永生」,稱新生嬰兒為「匝加利亞」便使後者的生命得以繼續。

2.                然而,依撒伯爾和「匝加利亞」均堅持給嬰兒起名「若翰」,這名字早在天使顯現給「匝加利亞」時定的(1:13)。在猶太人的觀念,人的名字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一生根據自己名字的意義而生活,人的名字可說締造了他的人生方向,「若翰」意謂「天主的恩賜」,所以若翰一生便要把「天主的恩賜」帶給世人。「匝加利亞」意即「上主的記憶」,在給兒子起名上,「上主的記憶」記起了天使的話,雖則關乎自己的「永生」,卻願意遵照天主的旨意把「天主的恩賜」帶給世人。

3.                當「匝加利亞」恢復說話的能力後,便立即讚美天主,恢復曉得讚美天主,亦即「猶太人」之意,當他遵照天主的旨意生活,便能成了「真正」的「猶太人」,並會獲賜永恆的生命。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裡,天主「由母腹中就召叫了我」作僕人,且賜他「口好似利劍」,答唱詠說天主召選人,是因為認識人有能力擔當,故獲召者應讚美祂。讀經二指出作為福傳者,不能喧賓奪主,必須明白自己「不配解他腳上的鞋」,又要把福音傳給普世。福音指出人若遵照天主的旨意而生活,必得永生的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