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愛主愛人,獲賜永生)

 
讀經一
31:10-13, 19-20, 30-31
答唱詠
128:1-5
讀經二
得前5:1-6
福 音
25:14-30

 
A      讀經一:箴31:10-13, 19-20, 30-31

1.      31:10-31的標題是「賢婦贊」,但讀經一只取用了其中的八節,31:10說「賢淑的婦女」價值「遠勝過珠寶」,如果詳細地剖析31:10-31整個片段,便能見到這樣的賢婦在各方面都完美,必然令人讚嘆不已,教廷在選經時,可能恐怕太長,故沒有採用全段作讀經一。31:11說:「她的丈夫對她衷心信賴,一切所需從來不會缺少。」丈夫下班回家後需要甚麼呢?在現代人的角度看,他需要一份報章、一杯熱茶、一份寧靜、一碗靚湯和心怡的晚飯,果真如此,丈夫必然「對她衷心信賴

2.      31:12說:「她一生歲月,只叫他幸福,不給他煩惱。」一個地方面對政治危機,家人間既憂慮逃生,又害怕新環境和要謀生。在經濟上也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困難,個人方面,幾乎人人都會遇到中年危機,人到四十,樓宇按揭尚未完全償還,子女已進入青少年階段,既難管教,學業上又需要更多錢財承擔,萬一僱主進行裁員大計,人人自危,真令人心身創傷,一個賢婦能與丈夫共同進退,互相支持,即使傷口正流着血,終能恢復過來。

3.      其實,有時即使不是自己的問題,無良的大企業為了己益,也會把忠心耿耿的員工辭退,這亦時有發生!在人人自危的工作氣氛下,為了自保,人人各施各法陷害忠良,於是同事間變成仇人,互信基礎崩潰,人性盡失!丈夫不幸任職於這類的公司,賢妻的甘苦與共的支持是絕對的需要。真使人想起20:19-21的話,說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門徒們,20:1920:21中祂都說:「願你們平安!」中間的20:20時,耶穌把象徵痛苦的「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原來,主的平安中也有傷口,但即使痛苦,主的平安仍在。所以,夫婦能同心同德,彼此相愛,信賴上主,必獲賜平安。

4.      31:13說:「她弄來羊毛細麻,愉快地親手勞作。」為了盡力確保造出來的細麻衣服能令丈夫稱心如意,31:19說她「手執紡錘,手指旋轉紗錠。」「賢婦」給人的感覺是無條件地愛家人,但31:20說不只如此,她也「對貧苦的人,她隨手賙濟;對無靠的人,她伸手扶助。」就如筆者亡母二次大戰後的善行,六十年代家家都一貧如洗,鄰居間中會向家母借錢買米,但家母亦家徒四壁,卻沒有讓鄰居空手回去,她會把自己僅有的稻米部份致送,她的善行深深的影響了筆者終生。

5.      《戰國策趙策》有云:「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31:22說賢婦會「為自己做了華麗的舖蓋,身穿的是細麻和紫錦的衣裳。」然而,最值得欣賞是31:30的她,視「姿色charm是虛幻,美麗beauty是泡影」,在她心目中,「敬畏上主的女人,纔堪當受人讚美。31:31的「雙手操勞的成果」是指創造力,這兩節強調賢婦視內涵較外表更重要。


B       答唱詠:128:1-5

1.      讀經一指出賢婦對家人、對外人和對上主三方面的態度,但答唱詠特別強調「敬畏上主」(128:1, 4),而且是全家人都「敬畏上主」,他們便會得到上主豐厚的賞報,即128:3的話:「你的妻子住在你的內室,像一株葡萄樹結實纍纍;你的子女繞著你的桌椅,相似橄欖樹的枝葉茂密。」也伸延至後代,即128:6所說:「使你目睹你的子女的子女 平安富足。」也包括同胞們「以色列民的平安富足。
 
2.      敬畏上主也能在人身上施行,因為若一4:20說:「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教會教導,基督徒的家庭不可純粹內向,也應關懷近人,值得每人反省,如果我的生活不是兼顧了信仰、家人和社會三方面,便不算全面。

 
C       讀經二:得前5:1-6

1.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的讀經二是得前4:13-18,說到末日時,已亡的信友會復活起來,連同那些死者進入天堂,永遠與天主在一起。進入讀經二的內容,得前5:2解釋基督再來的時間:「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盜賊一樣來到。」不過,有些人自欺欺人說會「平安無事」,於是全無準備末日的到來,對於這些人,得前5:3說「滅亡會猝然來到他們身上。保祿得前5:4-8a警惕讀者們注意道德,得前5:5稱他們為「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當基督再來時,不會令他們手足無措,因為他們「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所以不應像「其他的人一樣貪睡」(得前5:6)。我們如果藉着對上主的信賴,必能懷着平安的心,「貪睡」和喝醉都是「黑暗之子」的象徵,他們不理會天主,或者反對祂。1947年在谷木蘭發現的「戰爭書卷(The War Scroll)」裡,也說到末日,「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將發生大戰爭。

2.      保祿以「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來形容信仰團體內的信徒,又以「黑暗之子」來表示外面不信的人。保祿所強調的是要醒寤。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的特徵可見於讀經二的下文,得前5:8以軍隊的形象來形容他們:「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信望愛三達德能保護我們免於凶惡,得前5:9說天主「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人)獲得拯救」,當基督再來時,不論我們是「醒寤(生者)或睡眠(死者),都同衪一起生活」現在仍在旅途中教會的我們,得前5:11鼓勵我們「應互相安慰,彼此建樹,就如你們所行的。」教會乃上主的聖殿,天主建立了她,信友也獲賜參與建設她的恩寵。

3.      讀經一指出賢婦對家人、對外人和對上主三方面的態度,但答唱詠特別強調「敬畏上主」(128:1, 4),便會得到上主豐厚的賞報,也伸延至後代。讀經二提醒我們在現世要善度生活,以信望愛三德來「敬畏上主」,才會在基督再來時,「同衪一起生活」,直到永遠。
 

D      福  音:瑪25:14-30

1.      塔冷通的比喻」是絕大多數的教友誤解的,主要問題如下:

       (a)     塔冷通」:「Talent」一詞令懂英語的人士誤會,認為意指「才幹」,天主恩賜你多少才幹,你便有責任善用這些才幹來行善,好能答謝祂。然而,「塔冷通」其實是一個金額,每個「塔冷通」相等於人十五年的工資,誰會把自己十五年的工資,甚至兩個塔冷通或三十年的工資,甚或五個塔冷通或七十五年的工資交給人去作投資呢?誰能保證投資必得利呢?

       (b)    我們必須要留心25:14的動詞「托付entrust」,是那「遠行的人」把不同巨額的財富交給不同的僕人「看管」,沒有授權他們去投資,所以,擅自把別人的財富來投資,不論輸贏,都是越了權。如果把這比喻與19:11-27「米納」的比喻」相比,一個「塔冷通= 60個米納,一個米納只等於人一百天的工資,可見金額值完全不同。另外,19:13說那「貴人」吩咐眾僕人們「拿去做生意。

       (c)     多數人都視那「遠行的人」象徵天主,看看第三個僕人在25:24對他的批評:「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遠行的人」在25:26的回應完全直認:「你既知道:我在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果真如此,天主怎會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呢?教友們經常有一種誤會,以為福音中比喻的主人必象徵天主,但這從來都不是教會的傳統。

2.      讀者仍未釋疑,主人在25:27譴責第三位僕人時說:「你就該把我的銀子,交給錢莊裏的人,待我回來時,把我的連本帶利取回。」這是安全的問題,「錢莊」並不一定安全,萬一它倒閉了,僕人便無法向主人交代了。不過,25:25說把「塔冷通藏在地下」就安全嗎?勿忘記二千年前的貿易是以物換物的,凡是貸款都不可收利(23:20-21)。至於安全問題,把「塔冷通藏在地下」其實是最安全的,因為聖地有天主保護。讀者勿誤會,以為上述只是現代版的詮釋,非也,而是三世紀時古教會的歷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的詮釋。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指出賢婦對家人、對外人和對上主三方面的慈愛態度,但答唱詠特別強調「敬畏上主」(128:1, 4),便會得到上主豐厚的賞報,也伸延至後代。讀經二提醒我們在現世要醒寤,而醒寤的方法是要善度生活,以信望愛三德來「敬畏上主」,才能在基督再來時,「同衪一起生活」,直到永遠。福音對期待基督再來的人作出要求,他們要像第三位僕人地信賴天主,一如12:13所示:「你應敬畏天主,遵守他的誡命」,不能把人的價值觀凌駕於天主之上。
 

祝聖拉特朗大殿(Lateran Basilica)紀念慶日讀經釋義


(主題:在教會內天主保護其子民,信友要活出信德)

 
讀經一
47:1-2, 8-9, 12
答唱詠
46:2-3, 5-6, 8-9
讀經二
格前3:9c-11, 16-17
福 音
2:13-22

 
A        簡  介

1.        每個教區的主教都有自己的主教座堂,香港主教的座堂是港島的聖母無染原罪總堂,而羅馬拉特朗大殿是羅馬主教的座堂,羅馬主教同時兼任教宗,他是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初期教會受了迫害近兩個世紀,公元313年才由君士坦丁大帝解放了教會,且把Laterini家族的皇宮餽贈給教會,自此便成為了教宗的座堂。拉特朗大殿經歷了多次的火災和重建,至今仍是羅馬的首間聖堂。拉特朗大殿節一直在羅馬慶祝,直至十二世紀才成為普世的慶節。

2.        也許我們會猶豫:在眾多的主教座堂中,為甚麼要專為教宗的座堂而慶祝呢?這是因為拉特朗大殿與眾不同,它象徵着普世公教會的永恆,也是共融和合一的標記,把拉特朗大殿作奉獻象徵着奉獻教宗和教會給普世,意謂將基督的王國帶到世上來。拉特朗大殿的重要性不在於該大殿的歷史或其輝煌建築,而在於它象徵着教會,象徵着基督的身體。

3.        有些人也會提議:「把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作為教宗的座堂,不是更適合嗎?」這也是歷史的問題,意大利1870年統一之前,全羅馬城均屬教宗所管轄,教宗一直住在拉特朗大殿,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1854年頒布「聖母無染原罪」信條,教廷又在1869年舉行了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自從意大利統一後,教宗才搬往梵蒂岡伯多祿大殿居住。


B        讀經一:47:1-2, 8-9, 12

1.        厄則克耳巴比倫充軍期間(公元前587年起)任先知,充軍前也曾任司祭。40-48的神視是關乎聖殿的,47-48全談聖殿的未來,故見到的只是預象。充軍時,先知說聖殿會被毀,百姓因而很哀傷,但為先知來說卻很喜悅,他深信聖殿將會重現。聖殿終於公元前587年被毀,過了半個世紀後,波斯居魯士釋放了以民回國,回國的重要使命是要重建聖殿。

2.        讀經一幾乎全都描述了聖殿,神視中繪劃出聖殿重建的理想藍圖,讀經一不停地談論聖殿流出的「」,水量很大,以至「水已成」(47:5),彷彿是條神秘的河,又是神聖的河,這河要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才達到完滿,亦即19:34所載:「有一個士兵用槍剌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47:8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鹽海」,「鹽海」,即「死海」,死海份極高,幾乎沒有生物能生存,但47:8卻說從聖殿而流入的水竟使「海水遂變成好水47:9便說出對生物的影響:「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不只河中,對「沿河兩」也受惠不少:「長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是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

3.        也許我們會質疑:死海至今仍容納不了任何生物,先知在40-48所見的神視似乎無法應驗了,是嗎?其實,聖殿的重建不是指實物上的大殿,而是指向「人」的靈性上,我們的生活有着耶穌作「活水」,在主內人人平等,初期教會已目睹其效果了,2:44說「一切所有皆歸公」,2:45:「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到4:32-35中,4:32說:「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4:35說:「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彷彿就是47:8-9所述,住在上主殿內的人得享祂的平安和喜樂。

 
C        答唱詠:46:2-3, 5-6, 8-9

1.        46中,其中有三節是相同的:4 / 8 / 12節:「與我們同在的,是萬軍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是我們的保護。」可見很適合作為感恩聖祭的答唱詠,可惜有些歌詠團喜歡使用頌恩的某聖歌取代由聖神默感而成的聖詠!46是在聖殿內頌唱的,一般是由兩班司祭對唱,也有號角和敲鼓配合。領經的第一段是46:2-3,百姓們需要上主的扶助,原因要到46:9才披露:「看他在地上所行的驚人事」,天主親臨來保護,於是人便能活得安寧:「縱使地動山崩,墮入海心,我們也絕不會疑懼橫生。」這話叫人無論遇到甚麼逆境,仍要全心信賴上主。

2.        領經的第二段是46:5-6,指出即使仇敵威脅着我們,「城邑」仍有上主的保護,46:5指出有一條「河流」,聖詠的作者必定記起了47-48所談的河流,而46:5指的「城邑」正是耶路撒冷,聖殿屹立於其熙雍聖山上,「天主定居其中」也許我們會猶豫,耶路撒冷內那裡有河流呢?其實指的是史羅亞池。雖然聖殿在公元七十年被羅馬人燒毀後,並沒有重建過,但在靈性上是指基督所建立的教會,而「天主定居其中」乃指我們各人心中,聖保祿格前6:19說過:「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

3.        領經的第三段是46:8-946:8表明「與我們同在的,是萬軍的上主,雅各伯的天主是我們的保護。」所以,46:9說我們不需太負面,因為天主會行聖蹟助人。答唱詠如何與讀經一串聯起來呢?46:246:5說天主會作我們的保護,因為「河流要使天主的城邑歡樂,即至高者所住的至聖居」,河流的水來自上主的聖殿,即47:1所說:「有水從聖殿門限下邊湧」,帶來並保存生命

 
D        福音:若2:13-22

1.        若望福音所載「潔淨聖殿」的內容很多細節都與對觀福音有別,主要不同者包括下述:

         (a)        2:15耶穌用了「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都趕出去,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其做法頗為暴力;

         (b)       2:17引述了69:10a的話:「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這話傳統上是用於基督的受難始末的記載裡;

         (c)        2:20的話頗奇怪:「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

2.        總而言之,聖殿終於在耶穌離世後不久(公元七十年)被毀,自此也沒有重建過,意味着舊約時代的聖殿祭獻並不再重要,只有作為天主子的耶穌基督才有權作出指令,因為福音要強調的是「基督身體」的重要,而1:23也說:「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

 
E        讀經二:格前3:9c-11, 16-17

1.        在讀經二裡,保祿以「建築」來象徵教會(格前3:9c),作為宗徒的他便有責任「奠立了根基」(格前3:10),即格前3:11所述「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教會。既然主耶穌已建立了教會,為甚麼格前3:10說「其他的人在上面」呢?我們可看看格前3:12如何講述:「人可用金、銀、寶石、木、草、禾稭在這根基上」,最重要的字眼是「在這根基上」,用「金、銀、寶石、木、草、禾稭」都可以,例如創立方濟會耶穌會慈幼會等。有些人喜歡以「基督之名」隨意建立新的教會,並非「在這根基上」,多數都是唯利是圖的,他們視教會如一盤生意!

2.        信友的責任是要努力維持教會,防止教會變質。如果不盡本份,格前3:13說「主的日子要把它揭露出來」,意即最後審判,而「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教會雖然很重視對天主的朝拜,但其主要功能是「天主聖」的「宮殿」(格前3:16),這「宮殿」就是「你們。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中47:1說:「有水從聖殿門限下邊湧」,46:246:5表示天主會作我們的保護,因為「河流要使天主的城邑歡樂,即至高者所住的至聖居」,河流的水來自上主的聖殿,帶來並保存生命。福音強調真正的聖殿是天主的子民,格前3:10說由天主子民組成的教會是耶穌基督所「奠立了根基」,信友便應「在這根基上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