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5, 2016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基督徒如何活出愛來?)

日期:2016619

讀經一
12:10-11
讀經一談愛,愛到哀禱
答唱詠
63:2b,
2-6, 8-9
63:10-12沒有被納入答唱詠內,談的是懲罰和仇恨,與耶穌的教訓不符,但不要忘記,舊約時代尚未認識耶穌,當時的人認為報仇是正義的。讀經一的內容談論兩類人士,即「所刺透的那一位」和「憐憫和哀禱」的人,答唱詠所談的包括這兩方面;
讀經二
3:26-29
讀經二說真正的哀禱就應無分彼此。3:29最重要:「如果你們屬於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按照恩許作承繼的人。」因為耶穌來,是要使盟約達到完滿
福 音
9:18-24
福音說耶穌來是要完成天人的盟約,方法是受苦,祂要被棄絕和要犧牲性命,門徒的命運也會像師父一樣。另一方面,既然「眾人都藉着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3:26),也該像耶穌地活出自己「天主的子」的身份來,全心全靈全力地愛主愛人。

本主日讀經釋義的詳情:已載於本網誌 2013 6 月。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愛與恕)

日期:2016612

讀經一
撒下12:7-
10, 13
讀經一談法律,根據法律,殺人者(達味)死
答唱詠
32:5, 1-2, 5, 7, 11
答唱詠領經的第一段是作者的感恩,因為上主「不歸咎」他的過犯,是祂白白的恩賜
讀經二
2:16, 19-
21
讀經二表示:法律已成過去,信德才重要,救恩不是來自法律,而是藉耶穌基督的聖死帶來的
福 音
7:36-50
本主日的福音談的是「愛」與「恕」的關係,法律雖強調犯罪者應罪有應得,但有「愛」才會「恕」,有「恕」才願意「不問責」,只要求犯罪者改過自新。決意改過」也指向本主日福音中7:37的城中罪婦。耶穌7:50向她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本主日讀經釋義的詳情:已載於本網誌 2013 6 月。

對觀福音:肋未的召叫


2:13-17

耶穌又出去,到了海邊,群眾都到他跟前,他便教訓他們

當他前行時,看見阿耳斐的兒子肋未坐在稅關上,便向他說:「你跟隨我罷!」肋未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耶穌肋未家中坐席的時候,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因為已有許多人跟隨了他。

法利塞黨的經師看見耶穌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飯,就對他的門徒說:「怎麼,他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喝?」
耶穌聽了,就對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


 1.      多數學者都認為肋未亦即瑪竇,是在稅關工作的。2:13 耶穌在海邊,有很多群眾跟着祂,耶穌便教訓他們」,並不是坐下來「教訓」人,而是「前行時」,意謂邊行邊「教訓」。耶穌召叫了肋未後,2:15說:「耶穌肋未家中坐席」,希臘原文不是那麼清晣的,而是「家中坐席」,那麼,第一個「」指誰呢?第二個「」又指誰呢?可能是「耶穌肋未家中坐席」、可能是「肋未耶穌家中坐席」、又可能是「耶穌耶穌家中坐席」、也可能是「肋未肋未家中坐席」。我們會立即發問:「為甚麼聖史會寫得那麼模糊呢?」現代的學者認為,模糊也有其作用。2:15亦說:「有許多稅吏和罪人」在一起,但仍不知是在誰的家中!

2.      2:16說:「法利塞黨的經師看見耶穌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飯,就對他的門徒說」,原文的「耶穌」又是用一個「」字,不過,「他的門徒」當然是指耶穌,因為肋未是不會有門徒的。「怎麼,他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喝」「」又不知指耶穌肋未。由此可見,一個簡單的故事,細仔研究和稍作比較,便發現有不少的問題了!

9:9-13

9:9
耶穌從那裡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9:10
耶穌在屋裡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

9:11
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

9:12
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
9:13
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3.      9:9耶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名叫瑪竇」,「瑪竇」是否2:14所指的「肋未」呢?沒有人能確定,但傳統說是。一個人當然可以更改名字,就如「西滿」被稱為「伯多祿」(16:18),但改了名字後被稱為「西滿伯多祿」,是舊有的名字先,新的名字在後面。不過,聖經中從來沒有稱「瑪竇」為「瑪竇肋未」或「肋未瑪竇」。9:10說「耶穌在屋裡坐席時」,原文是「在屋裡坐席時」,若比較2:15,已由兩個「」改為一個「」,但「」究竟是指耶穌或是瑪竇呢?思高版聖經的譯者把「」視為「耶穌」,可見翻譯聖經者往往同時是釋經者。

4.      試比較9:112:169:11說:「法利塞人看見」,而2:16卻說:「法利塞黨的經師看見」,為甚麼「法利塞黨」會有「經師」呢?等於「美國的警察」不可以稱為「美國總統的警察」。經師是聖殿雇用的,是聖殿的員工,不屬於任何團體或政黨的,因此瑪竇刪去了2:16的經師」三個字。由於2:16原文說:「法利塞黨的經師看見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飯」,為免誤會,9:11便把其改為「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你們的老師」當然是指耶穌而非瑪竇9:13有句: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6:6,與故事有何關係呢?全無關係,這是瑪竇的習慣,喜歡引述些舊約聖經的話,但大多數都與當前的事件無關!瑪竇這種風格可能是要頌揚耶穌,表示祂熟識聖經,曉得引述來與人辯論。

5:27-32

5:27
此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肋未,在稅關那裏坐著,便對他說:「跟隨我罷!」
5:28
他便捨棄一切,起來跟隨了他。
5:29
肋未在自己家中為他擺設了盛筵,有許多稅吏和其他的人,與他們一同坐席
5:30
法利塞人和他們的經師憤憤不平,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吃喝?」
5:31
耶穌回答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
5:32
我不是來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


5.      5:27耶穌出去」,沒有像2:13說祂在「海邊」,但一如2:14說祂見到「肋未」。當耶穌召叫他時,他不但積極地接受了,更先「捨棄一切」,顯示他並非意氣用事,是個曉得思考的人,有決策的能力。5:29 說:「肋未在自己家中為他擺設了盛筵」,十分清楚,解決了2:159:10不知在誰家裡吃飯的問題,但仍有一點頗奇怪,肋未既然已「捨棄一切」(5:28),怎麼仍有資源可為耶穌擺設了盛筵」呢?且有很多的其他來賓「一同坐席

6.      5:30說有人「憤憤不平」,說是「法利塞人和他們的經師」,於是便解決了2:16的問題:「法利塞黨的經師」究竟「法利塞人和他們的經師」有何不滿呢?5:30說:「你們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吃喝」「你們」意指門徒們,不是不滿耶穌2:169:11),而是祂的門徒而矣!5:31-32耶穌作出的回應,但既然對方批評的只是祂的門徒,耶穌根本毋須氣憤,可見聖史的思維有點混亂!單從這故事看,已發現那麼多的困難,難怪初期的教會放棄使用其它福音,僅用而矣。

Thursday, June 2, 2016

對觀福音:治好癱子(二之二)


5:17-25

5:17
有一天耶穌正在施教,幾個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也在座,他們是從加里肋亞猶太各鄉村及耶路撒冷來的上主的德能催迫他治病


看,有人用床抬來一個患癱瘓症的人,設法把他抬進去,放在耶穌跟前;


但因人眾多,不得其門而入,遂上了房頂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


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說:「人啊!你的罪赦了。」


經師和法利塞人開始忖度說:「這人是誰?竟說褻瀆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


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就向他們說:「你們心裏忖度什麼呢?


什麼比較容易?是說:你的罪赦了,或是說:起來行走罷!


但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權赦罪──便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起你的小床,回家去罷!」


那人立刻在他們面前站了起來,拿着他躺過的小床,讚頌着天主,回家去了。


眾人十分驚奇,並光榮天主,滿懷恐懼說:「今天我們看見了出奇的事。」



1.      5:17一開始便指出時間:「有一天」,耶穌在施教,席間有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他們是從加里肋亞猶太各鄉村及耶路撒冷來的」,有否注意所敘述的地方都是大城市?當然是為了解釋法利塞人和法學士從那裡而來,但為甚麼所提及的地方都是些較大的城市呢?是因為讀者對象的問題,路加的讀者主要居於外地,就如從外國來的遊客,不可能對本地一些較小的村落或市集有所認識,太細節的記錄只會造成混淆,無法明白。5:17續說:「上主的德能催迫他治病」,彷彿說耶穌自己不能治病,只能依賴「上主的德能」才能見效!

2.      5:18說「有人用床抬來一個患癱瘓症的人」,沒有像2:3所說「由四個人抬着」,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記得的細節只是的記載。因為人太多的關係,5:19說搬運的人「遂上了房頂」,這話補充了2:4遺漏了的資料,5:19又說:「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路加沒有像2:4說他們要先「拆開了房頂」才把病人「縋下去」,彷彿屋頂本來已是開放式的;路加又說「中間」,指出了屋頂所使用的建築材料,二千年前曉得使用「」來建築者,科技可算十分先進。只是兩三節的對觀福音,已有那麼重大的分別,所以,學習聖經殊不簡單,不可將同一事件一律化和簡單化。

3.      5:20耶穌見了他們的信心,便說:「人啊!你的罪赦了中的耶穌都是向着病人說那話的,但卻說「人啊!」原因何在呢?在聖經裡,誰的名字意即「人」呢?是亞當,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彷彿是雅威亞當說:「我赦免了你的罪」,於是「人」成了一個新的創造。

4.      看看2:79:35:21,都是批評耶穌說了「褻瀆話」,但焦點不同,2:7問了「怎麼(Why」、5:21問了「Who」、9:3根本不是問題,而是一個判斷:「這人說了褻瀆的話。路加馬爾谷的讀者不大認識猶太文化,因此要解釋何謂「瀆」:「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又讓我們比較一下2:99:55:23,我們會見到2:9多了一句話:「是對癱子說」,這是因為其它的兩卷對觀福音的訊息是向所有人說的。三卷對觀福音中,最深的印象多數是,乃因較多細節,較容易吸引讀者,的記較簡單,因而很少人會記得。

5:1-9

這些事後,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

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動,

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癒。

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

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 就向他說:「你願意痊癒嗎?」

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

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那人便立刻痊癒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


5.      故事一開始已很明顯的不同,因為地點不是北方的加里肋亞,而是南方的「耶路撒冷靠近羊門」(5:2)。5:2-3很詳盡和清楚地描述了周圍的環境和不同的人士。5:5說有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不是有人把他帶到耶穌面前,而是耶穌親自去尋找他。耶穌沒有像對觀福音地等候有需要的人前來懇求祂的幫助,5:6說祂很主動地伸出援手,對人特別關心。再看下去的劇情發展,讀者會感到十分安慰,雖然病人「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耶穌卻主動治好了他。5:6-8是個對話,是耶穌與病人的一番對話,記載得很生動,在靈修上,我們稱之為「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