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3, 2016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專心信德生活,準備迎接救恩)

日期:20161113

讀經一
3:19-20
讀經一要警告人,基督再來的日子快到了,人要作好準備迎接賞善罰惡天主的審判
答唱詠
98:5-6,
7-8, 9
答唱詠說,屆時一切受造物都應歡欣;
讀經二
得後3:7-12
讀經二說等待末日到來的期間,我們要度一個準備迎接末日相稱的生活
福 音
21:5-19
福音說期間會出現很多末世的徵兆(戰爭、地震、飢荒、教友受迫害等),但耶穌保證,那堅持到底的信友將得救恩。

本主日讀經釋義的詳情:已載於本網誌 2013 11 月。

羅馬書(Romans)


1.      1:1-15是「致候辭」,保祿一開始便談自己,他在1:1-2說::「1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祿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2這福音是天主先前藉自己的先知在聖經上所預許的」,「基督」一詞並非人的名字,而是頭銜,希臘語是「Christ」,而希伯來語是「Messiah」,是一項使命,「Messiah」是「受者」,即被天主派遣去進行一項任務,「基督耶穌」一詞是要告訴我們「基督耶穌就是默西亞」,雖然保祿說自己「蒙召作宗徒」,但他不屬於耶穌在世時所召叫的十二人之一,由於他曾嚴重迫害過教會的背景,如果他致書給耶路撒冷而自稱為「宗徒」,相信當時是沒有人接受的!「宗徒apostolos」意即「被派遣」,所以是個使者,保祿想表示自己是被「耶穌」派遣的使者,當時他在「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9:3),復活的主在9:15吩咐了一位名叫阿納尼雅的門徒道出了保祿未來的使命:「是我所揀選的器皿,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這一刻正好是保祿蒙召作宗徒」,他後來在格前15:9說:「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個,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

2.      保祿被「蒙召作宗徒」的使命是「為傳天主的福音」(1:1),1:2的說法「這福音是天主先前藉自己的先知在聖經上所預許的」有點奇怪,因為羅馬的讀者怎會明白「聖經上所預許」之意呢?即使時至今天,很多信友都不知「預許(先知)」是甚麼,還以為是預言家!這課題到4會重提。「福音」一詞在羅馬帝國的文化裏往往意指皇帝誕下了皇太子來,他將成為皇位的繼承人,故這詞彙很政治化,而且,羅馬文化視皇帝和其太子都是神祇。「福音」一詞是多麼的政治敏感,所以有些人認為保祿不太了解羅馬的文化,否則會避免使用這等政治味濃厚的詞彙!1:3-7是「福音」的內容:「3是論及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按肉身是生於達味的後裔4按至聖的神性,由於他從死者中復活,被立為具有大能的天主之子,5藉著他,我們領受了宗徒職務的恩寵為使萬民服從信德,以光榮他的聖名,6其中也有你們這些蒙召屬於耶穌基督的人──7保祿致書與一切住在羅馬,為天主所鍾愛,並蒙召為聖徒的人: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

3.      1:3-7由三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是1:3-41:3耶穌是生於達味的後裔」,特別強調祂是一個人,是百分之百的人;同時,1:4說「由於他從死者中復活」,可見祂是百分之百的天主,1:3-4成了主曆451年第四屆的加千陶大公會議主題的基礎:「基督的一位兩性」信條。第二部份是1:5保祿指出他的福傳使命來自耶穌,來自復活了的耶穌,為保祿來說,「被派遣」是一份莫大的「恩寵」,希伯來語是「shekinah」,意謂「天主光榮的臨在」,亦即感恩祭中常聽到的「願主與你們同在」。當天主與人同在時,人便邁向成聖,他會成了一無所缺,因為他能分享天主的光榮。1:5 保祿就是被召去向「萬民」宣講,使他們「服從信德obedience of faith」,所以,真正相信的人是會「服從」教會的,值得活在今天的信友反省,我們願意遵守教會的訓導嗎?教會說不可離婚、不可墮胎、不可進行安樂死,教會說同性不能視為婚姻,我們願意「服從」作為基督身體的教會嗎?(1:23

4.      1:3-7的第三部份是1:6-7,指出羅馬人也是被召叫來分享天主「恩寵」的,是主耶穌羅馬人們的關係。從上可見,1:3-7所分成的三部份中,1:3-4耶穌的身份、1:5耶穌保祿的關係(祂召叫了保祿作宗徒),1:6-7耶穌羅馬人的關係(召叫他們分享天主的光榮)。保祿這樣詳盡地描述了1:3-7,是要建立他與羅馬信友的關係,雙方都成了「基督耶穌」的門徒。雖然有點唐突,但起碼與一個陌生的團體建立了一份初步的關係。

5.      跟着是開場白的第二部份1:8-15,標題是「切願去羅馬的目的」,1:8說:「首先我應藉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天主,因為你們的信德為全世界所共知」,保祿讚美羅馬信友的信德,說是「全世界所共知」的,這番話有點奇怪,因為羅馬人習慣拜很多不同的神。1:9-10說:「9有天主為我作證,即我在宣傳他聖子的福音上,全心所事奉的天主,可證明我是怎樣不斷在祈禱中,時常記念著你們,10懇求天主,如果是他的聖意,賜我終能有一個好機會,到你們那裡去。」這話連接起了15:22-24的話:「22這就是我屢次被阻延,不能到你們那裏去的原故。23但如今在這一帶再沒有可傳的地方了,而且多年以來,我就有到你們那裏去的心願,24所以當我往西班牙去的時候,我希望中途能見到你們,得以稍微滿足我見你們的心願,然後由你們送我上道。保祿前往西班牙的意願,我們在上一期已談了。保祿1:9的話再一次展示他與羅馬信友間的關係,因為他為他們「不斷在祈禱」,可謂是靈修上的關係。反省:我們要曉得感謝上主,那是最重要的,也要恆常祈禱,特別為生者死者祈禱,尤其是為患病的人。

Monday, November 7, 2016

羅馬書(Romans)


1.      宗徒會議開了(15),解決方案提出了,也有更進的程序,但問題沒有真的解決,因為真正的問題在15:1:「若是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行割損,不能得救。」議決中隻字無提,明知「割損問題一直困擾著外邦信友但教會領導層猶太裔信友不悅,於是對問題核心不了了之,以致問題一直拖延下去,竟拖延了三十年,直至聖保祿中才再行處理,那種官官相護的情況也啟迪了今日的教會要警剔。堂區善會的服務經常出現類似的問題,某會員因個人理由(工作家庭情緒)有意退出時,其他會員竭力挽留着他,提議他暫時請假六個月六個月後再六個月然後改為不設時限,過了數載,他終於表明正式退出!為了遷就猶太裔信的思維,宗徒會議決定要求非猶太裔信遵守梅瑟法律,卻淡化了救恩來自耶穌基督的信德

2.      鑒於上述情況,耶京會議後,保祿無論往外到任何地方福傳,總是不停受着干擾,經常都有一群來自耶路撒冷的信友監視着他,他們堅信外邦信友不可能成為猶太人,即使受了割損,仍只能視為表面猶太人,就如美國人永遠不會視入籍了美國籍的外國人為真正的美國人,一旦出現利益糾紛,只會視白人才是美國人!對於耶京派來的反對者,保祿一直在容忍,直到一天忍無可忍時,便爆發出來,他寫了迦拉達書,如果曉得古希臘原文,可謂充滿火藥味,保祿的說話像瘋了一樣,既暴跳如雷,說話亦出言不遜保祿反對把默西亞帶來的救恩只屬猶太裔信友的特權,因為耶穌基督是普世人類的救主,聖言降生成人是為拯救所有的人(弟前2:4)。

3.      過了相當時後,約主曆57年末保祿格林多期間寫了他平靜下來,才重新思考的內容,冷靜和有系統地寫了看看15:22-26話:22這就是我屢次被阻延,不能到你們那裡去的原故23如今在這一帶at Corinth)再沒有可傳的地方了,而且多年以來,我就有到你們那裡去的心願24所以當我西班牙去的時候,我希望中途能見到你們,得以稍微滿足我見你們的心願,然後由你們送我上道25不過,現在我要起身耶路撒冷,為供應聖徒26因為馬其頓阿哈雅人,甘心樂意為耶路撒冷的貧苦聖徒捐了一筆款項。15:23如今在這一帶後寫漏了一詞彙格林多」,可見當時宗徒身處格林多,是他往外福傳的第三次行程在這裡他寫了

4.      15:23保祿有到你們那裡去的心願」,意即有意羅馬15:24續說他會「西班牙去的時候,我希望中途能見到你們」,希望「稍微」逗留。論距離,當時保祿所身處的格林多羅馬不算遠,乘船很快便抵達。不過,15:25說他現打算先「耶路撒冷」,要把慷慨信友們的捐款解往耶路撒冷。從19看,保祿並非取消前往羅馬的計劃,19:21-22說:「21這些事以後,保祿決意要經過馬其頓阿哈雅耶路撒冷去,說:「我在到那裡(Jerusalem)以後,也該看看羅馬」在耶路撒冷時,保祿沒有受到當地教會領袖們友善的對待,23甚至說有些猶太人串謀謀殺保祿,幸好得到他妹妹的兒子相救,因為他暗中聽見那陰謀,便立即向羅馬政府報告,由於保祿羅馬公民,千夫長竟然派出了「二百士兵,七十騎兵,二百長槍」(23:23)護送保祿前往「凱撒勒」。

5.      羅馬的教會並非由保祿所建立的,也不是伯多祿所建立的,而是由一些居住在羅馬猶太裔基督徒開始的,自聖神降臨後,部份猶太人和門徒們受到了感動,便往外傳揚福音,遠至羅馬。初期教會的信友受洗時,除了明白耶穌便是默西亞之外,其它的信理都所知有限,信仰的生活方式大體上與猶太教相同。在羅馬裡,有猶太裔的信友,也有外邦信友,至於當時教會內誰擔當領袖,便不得而知。也許,我們會說:「身居羅馬的信友似乎才疏學淺,竟然推動建立當地教會嗎?」的確出人意表;反觀香港的情況卻相反,就算學習了教理或聖經多時,仍不肯擔當傳道員或教授聖經!保祿了解了羅馬信友的狀況後,便決意寫了羅馬書,給他們講授信仰上最基本和重要的教義。當然,保祿曾在不少地方建立教會,今次特意寫信給羅馬教會,全因他打算快將前往當地,希望藉此與他們建立一份關係,因為他們根本不認識保祿。當時羅馬的信友只懂猶太教的規定,對外邦裔基督徒作出一些不必要的要求,包括割損、取潔禮和安息日的規定。

6.      古代書信的格式,開始時會先寫明發信人、收信人和致候,羅馬書的開場白與眾不同,因為竟然長十五節之多,切勿誤以為也只是些寒暄的說話,當中談及不少內容,保祿要這麼詳盡自我介紹,乃因當時羅馬的信友沒有人認識他。整卷書信中包括了很多教義,而且很可能不被認同的教義,因此保祿一開始便在1:1-2說:「1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祿,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2這福音是天主先前藉自己的先知在聖經上所預許的」,保祿刻意強調他作為「宗徒」的身份。整體來說是談「耶穌基督的聖死和復活」,又強調外邦信友無須先成為猶太人才得救恩。

Thursday, November 3, 2016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我信肉身的復活)

日期:2016116

讀經一
加下7:1-2, 9-14
讀經一,加下7:9說那些為「法律而殉難的人復活,獲得永生」。最重要是加下7:2的話:「寧死不願背叛我們祖先的法律
答唱詠
17:1, 5-6, 8, 15
作者在17:12說敵人猶如「伏在暗處的壯獅」隨時向人襲擊,所以17:13-14便祈求天主懲罰他們和其後代。17:15含有寓意:「願我醒來得能盡情欣賞你的慈面。」「醒來」暗指「死後復活」,能繼續與主共相往來,且得到祂豐富的恩寵、保護和支持。17:5也說了類似的話:「我的雙腳緊隨了你的腳印17:10-12談迫害,十分恐佈,彷彿如讀經一所載經歷的痛苦殉道故事;
讀經二
得後2:16-
3:5
得後2:16說天主會賜人「永遠的安慰」,彷彿暗指加下7:9所述的「復活,獲得永生」和 17:15的「醒來」。不過,等待末日的期間,我們仍應努力福傳(「主的聖道」和聖傳),且應以祈禱和彼此代禱作為對付魔鬼的武器
福 音
20:27-38
本主日的福音說有些人不相信「復活」,我們卻勿被氣餒,應堅信復活的道理。讀經二提出了三個訊息與福音相連:「」、「希望」(得後2:16)和「祈禱」(得後3:2),正好配合福音的主題。

本主日讀經釋義的詳情:已載於本網誌 2013 11 月。

Tuesday, November 1, 2016

羅馬書(Romans)


1.      羅馬書是猶太教的轉捩點,我們今天的信德乃始於,而這卷書十分深奧,必須先作點介紹。初期教會的信徒全都是猶太人,包括宗徒們、猶太裔的婦女和聖神降臨日皈依的三千人(2:41),從所見,第一批外邦人受洗加入教會要到10才出現,包括科爾乃略和其家人。古往今來,一個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是跟隨母親的,所以,如果一個猶太男士與一外邦女子結了婚,所生的子女是不能入籍成為猶太人的;相反,如果一個猶太裔女士與一外邦男子結了婚,所生的子女可以成為猶太人。由此可見,猶太裔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透過任何其它途徑而成。一個初生的猶太男嬰,誕生後八天便要進行割損禮(12:3),且必要由辣彼進行。耶穌誕生後八天,聖母便帶了祂獻於聖殿,並進行割損(2:21),這亦是玫瑰經「歡喜四端」的奧蹟,是源於13:2的規定。

2.     當然,割損是天主吩咐亞巴郎他的後裔遵守的(17:10),所以,為猶太人來說,沒有割損便不能成為猶太人。男孩子到了十二歲便要進行成年禮(Barmitzvah),禮儀進行時,孩子要恭讀法律書,包括十誡和一些口傳法律(共613條),耶穌時代要在聖殿或會堂進行,今天聖殿不再存在,猶太人便在哭牆前進行。一個猶太男孩子要展示他已成年了,便需要在會堂內公開地誦讀聖經,就如感恩聖祭時讀經員一樣,因為成年猶太人的責任是要宣講天主的聖言,自此起要每天五度祈禱和頌唱聖詠等。至於十誡與613條口傳法律的關係,猶太人嘗試從內找出一些規定來詮釋十誡。成年禮起,便要遵守梅瑟法律,例如不可吃豬肉,11:3說:「凡走獸中有偶蹄,有趾及反芻的,你們都可以吃。("You may eat any animal that has a cloven hoof,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that is a ruminant.」,11:7又說:「豬,牠雖有偶蹄,蹄雖有趾,卻不反芻,對你們仍是不潔的you will regard the pig as unclean, because though it has a cloven hoof,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t is not a ruminant.。然而,這一切的規定,為猶太人來說(包括男女)是難於負荷的,因為根本無人能記得六百多條條例的規定!

3.      天主頒布十誡和其它法律,是要引領人回到樂園,本來,犯罪之前,原祖父母是居於樂園的,犯罪後便被趕離樂園,一生勞苦工作,希望逐漸回到樂園,天主於是派了先知作祂的代言人,因為人實在有限,無法靠一己之力找到返回樂園的途徑!天主所賜的十誡和各口傳法律等於公路上的道路指示牌,而不是人生旅途的終點站,我們不能駕車到指示牌便停下來。所以,天主繼續派遣先知們來帶領人,先知們多番指出人的謬誤,可惜大多數人都沒有理會先知們的教訓!

4.      猶太人在聖經中(指舊約)發現,天主許諾了會派遣默西亞來,7:14說:「因此,吾主要親自給你們一個徵兆:看,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又在9:5-6說:「5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他肩上擔負著王權,他的名字要稱為神奇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6他的王權是偉大的,達味的御座和他王國的平安是無限的,他將以正義與公平對王國加以鞏固與保持,從今時直到永遠:萬軍上主的熱誠必要完成這事默西亞是否必須是個猶太人呢?是的,他們相信由一個猶太人出現來拯救全體猶太民族,所以天主子降生成人乃為拯救他們。可惜,大多數猶太人卻拒絕耶穌作他們的默西亞,最終且把祂釘死在十字架上。只有一小猶太(指宗徒們)接受了耶穌,相信祂就是要來的默西亞,且把這福音傳揚出去,以致埃及小亞細亞歐洲等地的人都願意接納了那信仰。

5.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外邦人們怎能由一個猶太裔的默西亞來拯救他們呢?從猶太人的角度看,只有猶太人才會有默西亞的救援。有鑒於此思維,來自耶路撒冷的一群猶太人四處去遊說其他人,說必須要遵守猶太人的各種規定,才能成為基督徒!這群四處遊說人的人全都是已皈依了基督信仰的法利塞人,他們堅持任何外邦人要先受割損、遵守梅瑟法律、遵守「潔」的規定等,又不可走近墳墓,才是真正的猶太人。其實,外邦人幾乎無法皈依成為猶太人的,因為上面第1段已說了,割損禮是誕生後八天便要進行的(12:3),外邦人就算願意進行割損,卻過了八天時限的規定!那麼,外邦人皈依成為了基督徒,在猶太人心目中有何感受呢?他們認為皈依者可以分享猶太人的一些權益,但永遠都不是真的猶太人!

6.      保祿厄弗所迦拉達等地的人福傳時,外邦人們即使已受了洗成為基督徒,但猶太人們卻認為他們沒有資格受惠於天主給亞巴郎和其後裔的許諾,但保祿堅決拒絕這種說法,也因此而不停地與猶太人們爭論,都記載在10-12內。結果需要召開耶京會議(載於15),與會者爭議了多時,才作出了結論,15:19-20雅各伯的決定:「19因此,按我的意見,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煩難20只要函告他們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15:20的四項禁令是:不可吃祭過邪神的肉、不可奸淫、不可吃有血的肉、不可吃血。於是,割損的問題得以全面解決了嗎?非也,沒有真的解決,只是把問題避而不談,我們在下期繼續討論。

Tuesday, October 25, 2016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懷着愛,迎主來)

日期:20161029

讀經一
11:22
-12:2
讀經一中,天主叫罪人離棄惡事,相信」祂,好能得到救恩;
答唱詠
145:1-2,
8-9, 10-11,
13, 14
領經的第二段(145:8-9)說天主「緩於發怒仁愛無量」,這話便串聯起讀經一,12:2所說「逐步地懲罰墮落的人」等於「緩於發怒」,12:2指出其理由,就是要罪人「離棄惡事,相信」天主,即145:8 說天主「慈悲為懷,寬宏大方,仁愛無量
讀經二
得後1:11
-2:2
讀經二警告人在等待末日期間,會有很多假基督出現,他們妖言惑眾,令人沮喪。我們切勿相信他們;
福 音
19:1-10
福音告訴我們要匝凱積極地活出大誡命來,一切中傷他的惡言都只是謊話,耶穌來時,向他說: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

本主日讀經釋義的詳情:已載於本網誌 2013 10 月。

常年期25-31主日的主題是個整體,與「救恩」相關,因為接近禮儀年的完結:


主日
主  題
主  題
(a)
25
要注意與天主的關係
如何準備領受救恩
(b)
26
鼓勵人要留心與人的關係
(c)
27
人如何能得救
談救恩的觀念
(d)
28
永生重要過今生
(e)
29
提醒人要向天主祈禱
(f)
30
(g)
31
要遵守大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