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9, 2011

創世紀 26:12-33

創世紀26:12-33
(主題:「面對別人的衝擊」)



1.     26:12-25的標題是「水井的糾紛」,讀者必須先閱讀這段聖經的課文故事記載依撒格掘井,地點是以色列西南的巴力斯坦古城革辣爾依撒格掘井的行動引起當地人的指責,因為爭水用是沙漠地區經常發生的事。不但如此,也與盟約相關,因為天主許諾了亞巴郎將有很多兒孫(15:5),就「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22:17),那自然需要一片土地安置他們,天主便將客納罕那片土地賜給信德之父(15:18),但這片土地位於沙漠,水源相當缺乏。

2.     水源能主宰人選擇來居住的地方,就如16記載保祿第二次往外傳教來到斐理伯時,一到安息日便往「河邊」,他明白要接觸人便應到有水源的地方,也是居民選擇作為居所之地,河邊或海邊容易找到人。亞巴郎大量的後裔發展成了一個民族,住在上主恩賜的土地上,充足的水源當然十分重要,供應耕種和飲用的需要,這樣,所得的收成便能養活人,民族也會逐漸擴大,需要軍隊來保衛,人多了便需要更多水。一旦持續缺水,城市會變成廢墟,綠洲會變成沙漠。

3.     26:12說「依撒格在那地方耕種」,這需要大量的水,充足的水便帶來豐收,所以「當年就得了百倍的收成。」時至今天,以色列要由加里肋亞湖抽水到周圍村落灌溉田地,才能得到收成。依撒格四處掘井,13節說他「成了富翁,越來越富,終於成了個大富翁」,以致遭人妒忌。所以,自古至今,凡是戰爭,全力破壞的目標包括商貿中心、能源工廠、水庫,甚至在水源下毒。

4.     嫉妒依撒格的是培肋舍特人,怕他越來越壯大,依撒格對此的回應是一走了之,26:17說他逃到革辣爾,這城屬亞巴郎擁有。亞巴郎死後(25:7-8),26:18培肋舍特人便填滿了水井,目的是阻止亞巴郎的後裔能在那裏生活,但依撒格為了表示那地是其父的主權,便「從新掘好」,且「仍照他父親起的名字稱呼這些水井。」事態的進展,顯示依撒格對天主給亞巴郎的許諾沒有失卻絲毫信心,相信天主會遵守諾言。看看26:32-33,當依撒格的僕人掘水井時,他便稱之為「誓約(Sheba」,「Sheba」也有「」之意,表示亞巴郎父子已有七口井了。亞巴郎一家人只需一口井便夠了,但他相信天主給他很多後裔的許諾必能應驗,便自然需要更多水井。

5.     回到26:17依撒格培肋舍特人迫害,逃到革辣爾,在那裏掘了一口水井,20節說「革辣爾的牧童和依撒格的牧童遂發生了爭論」,且聲稱:「是我們的。」留意對方並沒有說:「是我們的」,因為中東的人相信水只來自一個源頭,認為這源頭屬於革辣爾人所擁有,故此即使掘了多少口水井,也不等於擁有井下的水。然而,依撒格並不認同這樣的詮釋,他以為即使水源屬於某民族,但沒有水井,也用不着下面的水,故在他看來,水應屬於井的主人。

6.     沙漠地方容易迷失方向,故此習慣給一些物品命名作為標誌,包括一磚石和一口井。看看三口井前後所定的名稱:第一口井在20節,名為「爭論(Esek」,雙方爭論井應誰屬;第二口井在21節,名為「仇恨(Sitnah」,「Sitnah」意即「來自魔鬼」,充滿着嫉妒與仇恨;第三口井在22節,名為「寬大(Rehoboth」,「Rehoboth」意即空間很多。

7.     看看三則事件的發展:第一口井造成了「爭論」,雙方爭議井和水誰屬;但第二口井不再爭論井屬於誰人,而是要表明「仇恨」始於嫉妒,害怕依撒格家族會壯大起來;第三口井名為「寬大(Rehoboth」,依撒格相信是天主賜給他「豐富的主權」,地方很多而無需爭奪。26:2026:21說先後掘了兩口井,都起了爭端,但到了26:22的第三口井,「再沒有起爭論。」辣彼們認為,第一口井時,敵人爭議水井誰屬,依撒格雖然離去,但沒有放棄主權;第二口井時,敵人因嫉妒而產生「仇恨」,依撒格也沒有爭議,但亦無放棄主權。

8.     到了第三口井時,雙方沒有再爭論,也見不到嫉妒或仇恨,主要因為依撒格的「堅忍(perseverance)」,他既容忍和勤奮,別人質疑他時,他沒有與人爭拗或提出訴訟,因為他認為爭議沒有意思,同一問題經過數番出現後,對手開始欣賞依撒格,不再與他爭議。當敵人都開始欣賞你時,會有甚麼影響呢?26:28記載他們回答說:「我們實在看出上主與你同在;因此我們想,更好我們雙方彼此宣誓,讓我們與你立約。

9.     這是溶冰良機,外邦人都皈依了,真值得我們反省和學習,人敵視我們時,我們立即以牙還牙,對方會更仇恨我們;反之,人非草木,適量地容忍能感動人心。這並不等於放棄權益或膽小表現,只不過要採取較溫和的態度待人,事實上,每當辣彼講論猶太人的故事時,經常教訓人應永不放棄。

10.   另一些辣彼對這次事件作出另一詮釋,「」指「梅瑟五書」(聖經),當我們開始學習聖經,有意深入研讀和與人探討時,別人會說我們的詮釋不正確,等於第一口井,但依撒格沒有反擊,沒有爭議。當依撒格掘第二口井時,等於更加深入研讀聖經,鑽研更深層次的意義,便出現了「仇恨」(「你又不是神父,所以你的解釋,我們不信服!」)有些人會背後給我們麻煩,要盡力把我們研讀聖經的團體瓦解,然而,依撒格繼續工作,直到第三口井,再沒有爭議了。

11.   究竟為甚麼爭議會停止呢?當我們研讀聖經時,一定會面對反對的聲音,基督教教友經常要攻擊天主教信徒,指控我們不應向聖母祈禱、他們誣告我們拜聖母、又說我們的聖堂內擺放了很多偶像。天主教信友不會反擊,因為我們普羅的教友根本不懂聖經,不過,即使認識聖經,也不一定要反擊,因為反擊也未必能夠舒緩成見。

12.   看看26:21:「依撒格的僕人又另掘了一口井,為這口井又起了爭論」,究竟誰正與誰爭議呢?英文的翻譯較清楚:「They dug another well, they quarrel over that one too.」「They」指團體內的成員,不是指外面的人士,而是團體內的糾紛。原來,第一口井的糾紛是外邦人針對猶太人的,第二口井是猶太人彼此爭議,到第三口井,22節說:「為這口井再沒有起爭論」,「They did not quarrel」,「They」指猶太人之間。辣彼勸導我們:任何爭議,都應止於外面,內部才有和平,這樣才能照顧到人的「心理」和「情緒」。

13.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要留點空間,著名的中東詩人Khalil Gibran說過:「人與人的關係猶如一片巨大的屋頂,下面的眾多柱子必須要保持距離,保持空間(等於第三口井名為「寬大(Rehoboth」),否則屋頂便會塌下。」值得我們再反省:好友友情破裂、夫妻關係瓦解、同事不能對話,是否由於彼此空間太窄呢?

l        下期預告:2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