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9, 2013

常年期第三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團結一致,彼此擔待
 

讀經一:
厄下8:2-6, 8-10
答唱詠:
19:8, 9, 10, 15
讀經二:
格前12:12-30
福 音:
1:1-4, 4:14-21
 

A      讀經一:厄下8:2-6, 8-10

1.     厄斯德拉下書亦稱乃赫米雅書乃赫米雅並非厄斯德拉的別名,其實是兩個不同人士的名字,厄斯德拉是司祭亦是經師(宗教人士),乃赫米雅是省長(政治人物)。厄下的背景是處於巴比倫充軍時期,即公元前587-538年,後來波斯居魯士釋放猶太人回國(即遺民),但耶路撒冷已成了一片頹垣敗,沒有聖殿、沒有房舍,人與人之間也關係疏離,只有同一的語言和同一本聖經,領導人民的只有司祭厄斯德拉,他深知民族團結的重要,厄下8:2說他立即「將法律書拿到會眾前」,跟着便在厄下8:3宣讀了法律」,在厄下8:8更加進行了「做翻譯和解釋」,全部行動是要人民記起自己的根。

2.     厄斯德拉是聖經中所載第一人「解釋」法律書(),可謂勞心勞力,厄下8:3說他「從早晨到中午」不停宣讀,人民也積極回應,因為「所有的人民都側耳靜聽法律書。」就是這一天,猶太教誕生了,是猶太年曆的七月一日(厄下8:2),宣讀聖經成了以後所有會堂聚會時的程序。幾千年前,書卷很昂貴且稀有,一般老百姓又不識字,厄斯德拉唯有由早晨誦讀到中午,在沒有音響設備下,十分辛苦,幸好大家都很留心聆聽。反省:今天完全不同了,社會富裕和印刷技術精良,而且多數人都受了教育,卻不喜歡看聖經,尤其是天主教徒,甚至閱讀的人只看不做!

3.     厄下8:8說一邊「」而另一邊「翻譯和解釋」,把希伯來語的原文翻譯成當時使用的亞拉美語,厄下8:7說有十多人協助厄斯德拉為民眾講解法律」,以分組形式進行。厄斯德拉宣讀聖經時,厄下8:5說「眾人都立起來」,讀畢後,民眾都答「阿們,阿們!」。現在,當神父在彌撒中宣講福音時,我們也是站立着的。厄下8:9說民眾「都在哭泣」,因為他們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了解了天主如何善待了他們的祖先。乃赫米雅省長、厄斯德拉肋未人見到民眾哭泣,便指出「今天是上主你們天主的聖日」,故不應該哭泣。

4.     要令一個家族或民族團結,最好的方法是尋根,從而探討先人們如何為國為民付出了努力甚至性命。司祭們深明這點,他們沒有強迫民眾團結,而是善用了歷史,引述一些民族英雄。看看香港特區政府及其左右,面對一些反對的聲音,便口誅筆伐,怒罵別人不愛國,於是愛國成了他們的專利,他們沒有學習古人的智慧,結果社會更加分裂,可見今非昔比!

5.     天主的聖日」應該歡樂,且要吃「肥美的肉,喝甘甜的酒」,又應與別人分享。以色列人把厄斯德拉視為國父和猶太教的教父,他明白到聖經才是團結民族的方法。

6.     上主日(常年期第二主日)教訓我們要懂得分享,本主日則叫人在新的紀元裡應該歡樂,即使想起傷感的舊事,在「天主的聖日」卻應該歡樂,無需守齋,應該享用「肥美的肉,喝甘甜的酒」,又應與別人分享。我們歡樂,因為可以閱讀聖經,我們歡樂,也可以勸導人看聖經。
 

B      答句詠:19:8, 9, 10, 15

1.     1915節,前七節說「高天/穹蒼/日夜」(即整個宇宙)都讚美天主,因為祂是宇宙的主,一切受造物都要讚美祂,讚美祂的法律是完善的,這也與大自然相關,因為大自然完全服從天主的計劃,太陽東升西落,天氣冬寒夏暑,千年如一日,月兒星際也規律地行走,一切受造物都聽從上主的法律,只有人不聽命,一如聖保祿7:15所說:「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幸而人悔悟了,故在19:15說:「願我口中的話,並願我心中的思慮,常在你前蒙受悅納!

2.     反省:當前地球暖化嚴重,不少人憂心要對抗全球暖化的威脅,200912哥本哈根的氣候會議希望限制地球溫度升高不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又規定提供100億美元的初步經費,幫助受氣候變遷衝擊風險最大的貧窮國家。這大計結果只成了發達國家利用來出售技術大做生意,好能拯救自己國家經濟的低迷,對於落實協助貧窮國家的資助只是空談。本來,天主的法律是要給人生命的,為甚麼人要不聽從祂的話而自招死亡呢?

3.     答唱詠談的是要遵守天主的法律,包括大自然的定律,讀經一也談法律,是厄斯德拉給民眾宣讀的,答唱詠指出這法律是完美的,充滿天主的智慧。也許,我們覺得法律的擔子很重,但19:9卻說它「能悅樂心情」,而且能使人的目光清晰,即答唱詠所說:「上主的命令是光明的,能燭照眼睛。
 

C      讀經二:格前12:12-30

1.     先看上文,格前12:1-11說天主賜給世人很多神恩(「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信心、治病、行奇蹟、說先知話、辨別神恩、說各種語言、能解釋語」),可惜不少獲得這些恩賜的人卻不可一世,造成了團體的分裂。這上文也連接了本主日的讀經一,讀經一中說厄斯德拉給民眾宣讀了天主的法律,目的為了民族的團結,格前12:1-11卻說眾人分裂了,原因是驕傲和自私。

2.     讀經二的文化背景,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後六世紀間,地中海的世界流傳一個醫學之神,名為Asclepius,朝聖者來到它的廟宇而獲治癒後,會留下一些紀念物才離去,紀念物往往是獲治癒的身體部份,並寫下藥方和治療結果。希臘的確有如此的廟宇,而東正教位於雅典最高的呂卡維多的山頂(Mount Lykabettos),那裡的喬治教堂(St. George Chapel)也能尋到遺跡。保祿來到這地時可能從中得到靈感,便描述信眾乃基督身體上的各肢體。

3.     保祿看來,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1:23),她充滿了聖神(格前3:166:19),而身體本身必須是完整的(格前12:1712:27),一方面表示肉體上的純潔,同時又表示靈性上的神聖。如果身體某部份有殘缺,便會威脅到整個身體,而教會團體受到威脅的往往是不和、派系和分裂,格林多團體的確分裂了,格前1:123:4均表示分黨分派的情況,分成強者和弱者、聰明的和愚昧的等等。

4.     至於讀經二談的內容,指出威脅來自團體內部,格前12:15-16說有些成員妄自菲,自認不受人歡迎,「」和「」分別認為自己不如「」和「」,這類人士把自己置身於團體以外;相反,格前12:21的成員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和「」都認為自己不需要「」和「」,問題在於天主的安排,身體上的每一肢體都是重要的,缺一便不完整。天主不但安排了各肢體擔當不同的角色,更按祂的旨意定下優次,格前12:28說:「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說各種語言的

5.     由上可見,最威脅整個身體的完整性者乃西方今天流行的「個人主義」,所以聖宗徒建議信仰團體內「各肢體彼此互相關照」,人人都有責任對團體作出承擔,願意「一同受苦」和「一同歡樂。」(格前12:26厄斯德拉也很害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於是為使民眾明白天主的法律,便在厄下8:7找了多名助手協助他釋經,要提醒人要團結,但團結不等於人人做同一的工作,因為神恩各有不同,但服務的對象卻是同一的團體。反省:堂區內需要合作而不是鬥出位,要和諧而不是爭寵,不少熱心教友懷着大志加入堂區議會服務,但出現異見時便立即拂袖而去!結果堂區議會的成員往往小貓幾隻(自己友),且持着排外之心,這絕不是團體之福。
 

D      福  音:1:1-4, 4:14-21

1.     1:1-4是寫給「德敖斐羅」(希臘語意即「愛天主的人」),談的是新的資料,因為路加努力參考了很多資料,又接觸了不少見證人們,藉着聖神的默感,才開始編輯這福音。他寫這福音給德敖斐羅,是要堅定他的信德,因為周圍太多各方的道理,路加把其研究成果餽贈給德敖斐羅,使他對教會有歸屬感。

2.     4:14-21耶穌安息日在納匝肋會堂獲邀誦讀61:1-2,情況頗似讀經一,厄斯德拉回國後向民眾宣讀法律,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向同鄉宣讀先知書,也像厄斯德拉向聽眾解釋聖經:「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4:21),祂坐在梅瑟的寶座上釋經。除了釋經外,祂也叫人付諸實行(「應驗了」)。

3.     上主日的主題叫人開心地分享,本主日叫人要團結,兩主日的主題皆為了服務團體,使堂區教友更有歸屬感,值得我們反省:天主賜給了你甚麼神恩呢?時間、健康、智慧、慰藉別人的心、一份微笑嗎?將來,天主也許會問你:你怎樣善用我給你的恩賜呢?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答唱詠談的是要遵守天主的法律,包括大自然的定律,這法律是完美的,充滿天主的智慧。也許,我們覺得法律的擔子很重,19:9卻說它「能悅樂心情」,而且能使人的目光清晰。讀經一也談法律,是厄斯德拉給民眾宣讀的,福音中的耶穌引述了61:1的話來表示受博者獲派遣,就是要對團體全心全靈全力地愛,而這正好是讀經二的教訓,團體內的所有肢體都有義務「彼此互相關照」,好能承行天主的旨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