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0, 2013

信德年:若望一書2:15-19


1.   在作者若望看來,「世界」是邪惡的,屬魔鬼的領域,故若一2:15-17這樣說:「15你們不要愛世界也不要愛世界上的事;誰若愛世界,天父的愛就不在他內。16原來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出於世界17世界和它的貪慾都要過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卻永遠存在。」可惜的是,世人卻愛「世界」,作者也在3:19說過:「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他又在7:7說:「世界不會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它的行為是邪惡的。15:18-19亦說:「18世界若恨你們,你們該知道,在你們以前,它已恨了我。19你們不屬於世界,而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

2.    今日的世界領袖們用盡各高壓連同懷柔手段勉強天主教會接納「世界」的邪惡價值觀,包括同性婚姻、墮胎、安樂死、各種財務騙術、消費主義等,這全都違反聖經的教訓,所以伯多祿和宗徒們在5:29所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教會是不會與「世界」妥協的。只有魔鬼才會愚蠢地與天主為敵,牠的偽裝術是出神入化的,包括人所沉迷的物質主義,人追求擁有各種品牌和美食珍品,即若一2:16說「人生的驕奢pride in possession」,追隨者本是出於自卑,還以為「驕奢」是身份的象徵。若一2:15呼籲人「你們不要愛世界也不要愛世界上的事」,顯示「世界」快將崩潰了,當時人的世界觀只指羅馬帝國

3.    值得基督徒反省的是,「人生的驕奢」與福音講述的真福九端(「神貧、哀慟、溫良、飢渴慕義、心裏潔淨、締造和平」等:5:3-12)背道而馳,羅馬帝國誇耀其財富、大型宴會廳(symposium)的建設,美酒佳餚等,與今天的香港上海東京巴黎紐約等大都會的價值觀無異,羅馬人甚至設法把吃了的美食嘔吐出來,好能進食更多佳餚,這等物質究竟是人的「需要(need)」或「想要(want)」呢?

4.    事實上,人生的享受不必與物質化掛帥,美好的事物實在數之不盡,例如日出日落、七彩繽紛的花卉、鳥語花香的大自然、友情及和諧的社會、父慈子孝的家庭,誰說比不上各類名牌和財物呢?亦即若一2:16說「肉身的貪慾」有一次筆者探望友人時,他開心地介紹其珍藏的水晶,事先用了整天時間取出來讓大家鑑賞,是多年來的首次,可謂「眼目的貪慾」,事後放回原處繼續儲存,猶如喜歡收藏名畫和古董的人士一樣,但耶穌6:29曾說過:「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

5.    在天主眼中,重要的是「what you are(你本質如何)」而不是「what you have(你擁有甚麼)」,「神貧」彷彿一無所有,天主卻說是「有福」的,電子傳媒的廣告每天都指出人多麼不完美,「需要(need)」使用某些產品才能消除人的缺憾,廣告商刻意把人所「想要(want)」的物質扭曲成其「需要(need)」。究竟人真正需要甚麼呢?任何人缺糧一個月,必死無疑;缺水三天,無法生存下去;缺空氣幾分鐘,便一命嗚呼!「需要」者僅與維持生存所需相關。現代的都市人卻有很多「需要」,缺乏Whatsapps或智能手機、或朝聖時旅館沒有電視看、或者電腦壞了幾天,已幾乎活不下去!

6.    若一2:18說:「小孩子們,現在是最末的時期了!就如你們聽說過假基督要來,如今已經出了許多假基督,由此我們就知道現在是最末的時期了。」兩度提及的「最末的時期」並非指一般人以為星辰從太空墮下造成的災難,而是上面第2段已談過的政局 羅馬帝國的滅亡。話雖如此,假如我們身處當代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崩塌的影響不是晴天霹靂的嗎?若一2:3-11說只要人遵守天主的誡命和配合祂的旨意,便能面對「世界」上的任何邪惡,只要看看過去二千年來的人類歷史,不論是戰亂或經濟動盪,甚至在教會的黑暗時代,基督親自建立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依然迄立不倒,沒有被任何國家、文化、種族、其它宗教的迫害而滅絕,她的確能活到永遠。

7.    當然也有別的古老宗教較羅馬天主教會歷史更悠久,包括猶太教和印度教等,但它們只是些廟宇等建築物,而非一個組織,不像我們有教宗作為宗徒之長的繼承人和聖統制,就算猶太教曾有大司祭和公議會,但組織不像羅馬天主教會地細緻,包括國務院、聖部(信理部、聖事禮儀部、冊封聖人部、東方教會部)、法院等,其它非天主教的基督宗教教派並沒有中央來統一,釋經純屬個人的主觀。

8.    若一2:18若望的團體受到嚴峻的沖擊,因為「出了許多假基督」,他們反對耶穌基督,就如今天的科學界和共產政權否定天主的存在,「假基督」可以指一個國家、個人、一套價值觀、別的宗教、私慾和貪婪、仇恨等狀況。然而,這裡所指的「許多假基督」,就是若一2:19詳述者:「他們是出於我們中的但不是屬於我們的因為,如果是屬於我們的,必存留在我們中但這是為顯示他們都不是屬於我們」「他們是出於我們中的」,因此是屬於教區或堂區內的,也許和我們一起參與禮儀者,但身在心卻不在;或者,加入了善會只為了自己的名利者,服務也只是一種手段!所以,若一2:19說他們「不是屬於我們的

9.    對於堂區或教會的這種情況,有些信友因心灰意冷而決心離開教會,歷史上的確發生了,1517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神父馬丁路離開了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他和他的追隨者是「不是屬於我們的」,若一2:19指出原因來:「因為,如果是屬於我們的,必存留在我們中」其實並不難理解,一家人如果出現了問題或困難,真正視己為家中一員者是不會拂袖而去的。

10.  對於離去了的這類信友,我們可以做甚麼來引導他們回來呢?若一2:19續說:「但這是為顯示他們都不是屬於我們They never really belonged to us」,猶如一個家務助理根本不是家人,辭職離開也不會令家庭不完整。有些非教友多年來都跟着熱心配偶去參與主日感恩聖祭,但自己堅決不肯領洗,他們假如選擇離去了,也不必勉強勸喻他們回來,因為「他們都不是屬於我們」教會的。作者若望講論這議題,表示他的團體分裂了,團體內有「假基督」出現,而且人數有「許多」,其他信友中,有些人選擇離去了,他們的態度也「顯示他們都不是屬於我們」,他們也是「假基督

11.   然而,我們要澄清一點,有些堂區的教友因不滿自己堂區的聖職人員、善會會員或某些教友,便選擇轉往別的堂區參與主日感恩聖祭,甚或往別的堂區服務,這些人絕非「假基督」,說「屬於我們的,必存留在我們中」者,是指「留在我們教會中,不是指同一的堂區或教區中。事實上,有些神父的道理十分好,當他們被派往別的堂區服務時,一些教友選擇轉往別的堂區參與彌撒,這不但沒有問題,且可說是對自己的信仰有要求和承擔的表現。

下期預告:
l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丙年)讀經釋義(2013-8-3
l  若望一書2013-8-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