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1, 2014

四旬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新生命」- 相信耶穌,要做光明之子)

 
讀經一
撒上16:1, 6-7, 10-13
答唱詠
23:1-3, 3-4, 5, 6
讀經二
5:8-14
福 音
9:1-41

 
A     讀經一:撒上16:1, 6-7, 10-13

1.     對於天主決定廢棄撒烏耳繼續作以色列君王,撒上16:1撒慕爾先知仍很傷心,當天主派遣他前往白冷葉瑟的兒子傅油為新君王時,先知在撒上16:2表示憂慮:「怎能去?撒烏耳聽說了,必要殺我。」憂慮主要並非害怕喪命,而是可能觸發南北大戰,因為撒烏耳來自北方,先知既被派往南方給某人傅油,雖然尚未知指達味,但肯定屬南方的人士,但南北一向不和,萬一北方的人得悉真相,很可能向南方宣戰,大戰會一觸即發。

2.     天主在撒上16:2吩咐撒慕爾說:「你手裏牽一頭小母牛說:我為祭獻上主而來。」記得多年前,有位中學老師在課堂時與某學生爭吵,老師講了一些侮辱該學生家人的說話,學生便向校方投訴,校長要查出真相,便秘密召見該班班長澄清,事畢為免引起同學們懷疑,便把一批書籤交給班長送給該班各同學,每人一張。天主在撒上16:2的安排類似上述事件,撒慕爾牽一頭小母牛」的行動與傅油一事風馬牛不相及,他這行動就是要令人有錯覺,好能掩飾真相。

3.     撒上16:5的「葉瑟Jesse」是達味的父親,撒慕爾見到葉瑟的長子「厄里雅布」(編上2:13),撒上16:7說先知見他的「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即高大威猛靚仔),便認定他乃真命天子,但天主說不。可見大聖賢人也被人的表面所影響,要知道,連聖人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基督徒,因為只有天主是完美的,一個誠心的基督徒會承認自己的過犯和有限,繼而不停地尋求改善(望德),他會相信天主(信德)及愛主愛人(愛德),藉着悔改和皈依得以成聖,換言之,人必須不斷生活信望愛三德才能成聖。

4.     上主在撒上16:7的話令人感到十分震撼:「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即使如此,天主所揀選的達味亦非完美的,他未做君王前曾賣國(撒上21:11-16),登基後又奪人妻而弒人夫(撒下11),無論如何,天主總以人的內心來判斷。上主在撒上16:7的話可媲美55:8:「我(上主)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也請參閱2:114:198:12-16)有一次,有個教友善意地勸諭一個長着鬍子的神父:「你應剃去你的鬍子,因為你的樣貌看似很鹹濕,教友不會喜歡你!」

5.     葉瑟面對先知的態度很奇怪,撒慕爾叫他把所有孩子叫來,他在撒上16:10叫他的七個兒子都到撒慕爾面前來」,似乎尚沒有發覺另一兒子達味沒有在場!「」本是完美的數字,葉瑟似乎以為自己的家庭很完美,但卻非如此,因為排行第八的達味也不是完美的。天主沒有以「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選擇了長子「厄里雅布」,反而選擇了那「最小的」(撒上16:11)去履行祂的旨意,再一次展示:「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

6.     達味是不潔的,因為他作為牧童(撒上16:11),經常帶領羊群四處吃草,也會踏在一些猶太人認為最不潔的墳墓上。貧窮的牧羊人在社會裏是被歧視的階層,他們需要每天都看守着羊群,以免被獅子和豺狠吃掉,因此無法在安息日時到聖殿去朝拜上主。

 
B     答唱詠:詠23:1-3, 3-4, 5, 6

1.   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詠,23:1的「牧者」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貧窮渺小的,而且又是不潔的(因為經常無意地走在墳墓上面,而且他們沒有時間到聖殿去朝拜雅威)。不過,這樣的想法十分矛盾,舊約的君王亦稱「牧者」,身份尊貴,為甚麼一到新約,立即被視為身份卑微的呢?

2.   人有了上主作為「牧者」,23:1說便會「一無所缺」,指的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心靈上,聖詠的作者可能面對某些困難,於是便把平安寄託於上主。古時的羊群為「牧者」來說是他們的財富,故把羊群視為寶貴的,23:1要強調的是:我在雅威眼中很寶貴。聖地的羊群不像澳紐的羊,聖地的羊群一定會走在「牧者」後面,這正是23:2-3所描述的:「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進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祂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

3.   23:1-3是作者向別人講述上主的作為,23:4-5是他直接與天主對話,23:5的「筳席」指向最後晚餐,是逾越之夜,是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之夜。「在我的頭上傅油」意味聖洗聖事,有鑒於此,教會習慣在施行聖洗聖事和初領聖體的感恩聖祭時,會使用23作為答唱詠。

4.   23:6的氣氛改變了,作者的話是向自己說的:「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他感到自己很幸福,因為能「住在上主的殿裏」,意即新約時代的教會。23包括的範圍很廣,可算是屬團體性的。教會特別喜歡這篇聖詠,因為它涵蓋了整個信友生活,天主不但是我們的牧者,且願意多方面地與人相遇,包括了整個信仰團體。我們的牧者是耶穌基督,我們透過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團體得到共融,上主不但是「」的牧者,也是「我們」的牧者,是「團體」的牧者。

 
C     福  音:若9:1-41

1.     2-12可分為七個大段,當中的9-10是第五個大段,主題乃「基督是世界的光」,這主題可從耶穌8:12的話展示:「我是世界的」一個瞎子見到了光明,可惜也有些人棄光投暗,成為瞎子!進入本主日的福音,古往今來,凡見到人遭遇重大不幸,多數人都認為是前世的冤業,這正是9:2中門徒們向耶穌發問的問題:「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亦是撒上16:7時天主的話:「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其實,舊約也反對「前人犯錯後人遭殃」的觀念,請參閱約伯傳5318

2.     對於門徒們的提問,耶穌9:3清晰地表明:「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耶穌自己便現身說法,祂從來沒有犯過任何罪,卻為了人的罪過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也看看保祿宗徒,他受苦不是因為他做錯了甚麼,只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意思是與基督共苦,聖保祿1:24說:「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

3.     如上所述,「世界的光」的概念早已在8:12提出了,現在到9:5乃付諸行動,耶穌行聖蹟使瞎子看見,從黑暗中帶領他進入光明,這也正好應驗了舊約時代帳棚節的主題。9:6-7的內容會引起很多討論,本來,只要耶穌說一句話,瞎子便能看見,究竟為甚麼要「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那麼複雜的行動呢?耶穌的話語和人的信德是精神上的,「唾沫/」卻是物質,「有形的標記賦予無形的恩寵」就是聖事的定義,聖事是天主與人相遇的一個途徑恩寵(內在的)與標記(外在的)不可分割地連在一起

4.     記得原祖父母的墮落不是由於思想上犯錯(靈性),而是吃了禁果(物質);天主要拯救世人,聖言降生成人也是無形的天主變成有形,不降生成人就救不了人類嗎?絕對不是,1:37說:「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我們經常會以物質來表達心意,例如鮮花、戒指、禮品、慰問咭等,正如德蘭修女曾向善信說:「我們的小孩不需要同情,他們需要食物。」連永生之糧也是物質,耶穌6:54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

5.     7:37-39記載在帳棚節最後一天,大司祭會帶純金的容器到史羅亞水池取水到聖殿,然後倒在祭壇的西北角。現在在9:7耶穌也吩咐瞎子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眼睛)」,瞎子能看見並不是因為史羅亞池的水有特異功能,而是因為耶穌的聖蹟,只要人聽了耶穌的話而實行(7:24),便獲治癒。

6.     法利塞人因為見耶穌在安息日工作,因而認定祂犯了罪,便堅持祂「不是從天主來的。」可惜,攻擊耶穌的人忘記了耶穌5:17時對類似的情況所作出的回應:「我父到現在一直工作,我也應該工作」,意思是:天主在每一天,包括在安息日也會創造生命(嬰兒出生)和(對亡者)進行私審判,不會待「假期」後才工作。結果瞎子能看見,相反地,自以為看得見的法利塞人竟視而不見!

7.     故事中的瞎子也經歷了一個信仰歷程,在9:11他說:「名叫耶穌那個人」,這刻,瞎子只明白耶穌是「那個人」;到9:17,他回答法利塞人說:「他是一位先知」,再到9:35,他明認耶穌是人子,最後在9:38,他稱耶穌為「」,即使明知會因此而被逐出會堂,仍勇於接受,遠勝其父母面對惡勢力的威嚇所作的回應:「我們也不知道。」(9:21

8.     我們要相信,只要我們堅信耶穌,面對黑暗時,祂便與我們同在,一如9:35耶穌的出現,祂問瞎子:「你信人子麼?」後者作出了多麼發人深醒的話:「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意思是:「只要是祢說的,我都會相信。」有些人說去以色列朝聖,好能看見而相信,有些人祈求見到耶穌的顯現,好能相信。不過,耶穌卻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20:29

 
D     讀經二:弗5:8-14

1.     先看上文,4:22說:「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享樂的慾念」是多數人所追求的,尤其是中產的退休人士,保祿說那會令人「敗壞」;4:24叫人「穿上新人」,4:30則說:「你們是在祂內受了印證,以待得救的日子」,這三節合起來意謂「除去舊我,穿上基督」,亦即領受聖洗聖事。受了洗的人有聖神居住在其內,必須度有道德的生活,包括4:28所說:「賙濟貧乏的人」;4:29叫人要「隠惡揚善」:「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

2.     進入讀經二,5:8要比較「黑暗」與「光明」,「黑暗」指不信的人,也不會聽從天主的話,「光明之子」指信友,他們活「在主內。5:11勸諭人:「不要參與黑暗無益的作為,反要加以指摘」,「黑暗無益的作為」亦即5:19-21的惡行:「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兇殺】、醉酒、宴樂。5:11說要「加以指摘」,意謂「要披露」,包括例如專門欺騙遊客的黑店。

3.     5:13表示其實天主是全知的:「凡一切事,一經指摘,便由光顯露出來。5:14的話很神聖:「你這睡眠的,醒起來罷!從死者中起來罷!基督必要光照你!」這話使人想起神父正在施行洗禮時的禱文。「睡眠」等於「黑暗」,「醒起」等於「光明」,不信的人要接受信德,然後生活「9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10你們要體察什麼是主所喜悅的;11不要參與黑暗無益的作為,反要加以指摘。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撒慕爾達味傅油成為君王,達味當時「正在放羊」,答唱詠說上主是我們的牧者,有了祂,我們便一無所缺,祂會保護我們。福音說「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獲得耶穌的治癒而看得見(「光明」),他立即去作見證,面對惡勢力而毫不退縮。讀經二說接受了「光明」的人必須行善和遣責惡行。
 
下期預告:
民長紀2014-3-26
四旬期第五主日(甲年)讀經釋義(2014-3-2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