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訓道篇(Ecclesiastes、Qohelet)


1.     4:6說:「捧一把安逸,勝過兩把勞苦和追風」,意謂一邊工作,一邊自己,表示風塵僕僕的生活未必是明智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弛,工作與休息需要作出平衡,想在最短時間內做最多的事未必最有效,就如往澳門一天朝聖竟要往七間聖堂,結果令參加者疲憊不堪,無法全神貫注。4:7-8說:「7我又轉睛,看見在太陽下有件空虛的事8有個孤獨無伴的人,既沒有兒子,又沒有兄弟,卻時常勞苦不息,他的眼總是貪得無厭,從來不問:「我辛辛苦苦,節制享樂,究竟是為誰?」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a sorry business)。」這話是否表示「沒有意義地工作」便是「空虛的事」呢?非也,而是太勞累而疏於休息,是不少現代的企業家們度着的日子,他們一生勞碌賺錢,不顧朋友、不顧家人、不願休息,直到老年而無法退下,只因為恐懼,恐懼放下積聚財富後便成了一無所有!反省:我的人生是否製造着一個終生遺憾的結局呢?

2.     4:9-10說:「9人勝過一人,因為兩人工作,酬報優厚:10若一個跌倒了,另一個可扶起自己的同伴。哀哉孤獨者! 他若跌倒了,沒有另一人扶起他來。」這話表示人需要有同伴,可以互相扶持。4:11續說:「又如兩人同眠,都感溫暖;若孤獨一人,怎能暖和?」科學家發現,住在高山的猿猴,夜間為了防避猛獸的傷害,都會攀到懸崖躲避,但夜深時天氣急降,寒冷難忍,於是猿猴間便互相擁抱取暖,才能生存,這樣的做法也給我們不少啟示,彷彿吻合了24:12-13的教訓:「12倘若他是個貧苦人,你不可帶著他的抵押去睡覺。13反之,在日落時,務要將抵押還給他」,教訓人要曉得關懷別人,生命才有意義。4:12繼而說:「若一人抵不住一人,兩人就能抵住。──三股繩,不易斷。」談的是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孤軍作戰往往只造成失敗(4:8)。

3.     4:13-16的標題是「人生無常」:「13一個貧寒而明智的青年,勝過一個年老昏愚,而總不採納忠言的君王14這青年雖在國中出身貧寒,但由獄中出來,執政為王15我看見一切在太陽下行走的活人,都擁護青年人,新繼位者,來代替老王。16擁護他為領袖的人民,多得無數;但日後,那些後來的人不喜歡他:這也是空虛,也是追風。4:13指責一些領袖們故步自封,他們的施政只是尋求別人的認同,唯我獨尊,凡有異議者便視為敵人,誓不兩立。中東的人選擇領袖時,很多時較重人的外表,凡有白鬍子者都被視為智者,與孔子的教導頗不同:「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年老昏愚,而總不採納忠言的君王」處處皆見,與4:14的說法很不同:「這青年雖在國中出身貧寒,但由獄中出來,執政為王」,由出身寒微、透過努力不懈而能步入執政者人數當然不多,最重要的是3:22所教「自己勞」和「掌握機會」,單憑自以為聰明過人者不會帶來成就。

4.     4:15-16所說的可以指從政的人,年幼時只是平平無奇,也不為人所認識,卻成了明日的政治領袖;4:15-16也可指有為的青年們,憑白手起家而成大業。4:16所說「後來的人」是指成功人士們的繼承人,也經常是他們的後人,這些繼承人卻「不喜歡他」,因為他們往往被人標籤為「二世祖」,「只曉洗錢,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面對人的非議而惱羞成怒。4:17也重要:「你往天主的殿裏去時,要小心邁步;你前去聽道,勝過愚人獻祭,因為他們只知作惡」「天主的殿」即耶路撒冷聖殿,是天主的居所,人們前往「天主的殿」是為了「聽道」,好能得悉天主的旨意,也要向祂祈禱。相比古時的猶太人,往聖殿所懷的心態是送禮,餽贈一頭牛或羊給上主便能獲得豐厚的賞報,但4:17卻表明「祈禱」才重要,否則被視為「只知作惡」,因為愚人根本不曉辨識對與錯,他們的行為往往是「不適當的時間做了不適當的事」,亦即「智慧」定義的相反。

5.     我們仍堅持地問:為甚麼將祭牲獻給天主卻得不到祂的歡心呢?是因為祭獻的人借助禮物來交換天主的恩寵,他們忘記了恩寵是天主白白所賜的,無人能憑己力而賺取。有些教友也會質疑:既然如此,找神父奉獻一台彌撒為甚麼需要支付彌撒金呢?須知,彌撒是不能用錢買得的,教友支付彌撒金其真意只是生活支助聖職人員,因為後者把自己一生奉獻了給教會,教友也有責任供養他們,所以,如果教友需要為亡者奉獻彌撒,卻沒有金錢支付彌撒金,神父也不會拒絕。再說一次,恩寵是天主給人白白的恩賜,祂給與我們很多的機會,只要我們曉得掌握機會,祂便賜與恩寵。4:17的話也給聖職人員一個提醒,信友前來參與主日感恩聖祭,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聽道」,好能認識天主的聖言,他們來不是要聽時事新聞、笑話、堂區活動、十年前的同一篇道理,他們要學習該主日的讀經的教訓和如何應用在信友生活上。聖職人員有責任好好準備道理,信友也有責任留心聆聽講道。4:17的「愚人」也指富裕的信友,來聖堂參與禮儀時,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華麗衣飾上,好能炫耀自己的財富,4:17便形容他們為「只知作惡」,因為他們沒有全心「聽道」,他們不是真的來朝拜上主,他們在信仰生活上,也只是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