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哀歌(Lamentations)(三)


(哀悼哭殿祭節)
 

1.    目睹熙雍被毀,全體猶太民眾都愁雲慘霧,2:1-5說:「1怎麼!上主竟然發怒,使熙雍女郎暗淡無光!將以色列的榮華由高天拋在地上!在他震怒之日,不再想念自己的腳凳2上主毫不留情地破壞了雅各伯所有的牧場;他滿含怒氣,夷平了猶大女郎的一切堡壘;將她的君王及首長推倒在地,加以侮辱3他怒火炎炎,粉碎了以色列的一切勢力;在仇人前,抽回他的右手;他像吞滅四周的烈火,焚燒了雅各伯4他像敵人一樣,安穩地舉起自己的右手,拉開他的弓。像敵人似的,屠殺了一切英俊的少年;在熙雍女郎的帳幕內,發洩了他似火的烈怒5上主好像一個仇人,毀滅了以色列,毀滅了她所有的宮室,蕩平了她的一切堡壘,增加猶大女郎的哀號哭泣

2.    2:4-5的氣氛變得令人膽戰心驚,因為天主不但不再與以色列同在,且像反目成仇,這樣的發展是以色列完全始料未及的,因為他們是個不曉得反省的民族,直到受了很大的苦痛,才明白問題出於他們自己的彌天大罪!可惜,仍有不少猶太人認為責任不在他們,認為天主沒有好好地保護他們,才被敵人入侵和把熙雍蹂躪;即使到了近代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黨屠殺了無數猶太人,很多猶太人因此而遷怒於天主,1948-1963年出生的猶太男人都不肯割損,亦不遵守梅瑟的法律,甚至不承認自己是猶太人!

3.    每逢安息日,那些反對天主的嬰兒潮一代的猶太人(babyboom generation)與其遵守安息日,卻駕車出外遊玩,也不進入會堂,既仇恨天主,亦從不閱讀哀歌,因為哀歌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承認:「我犯了罪」,但猶太人並不承認如此。天主對猶太人的懲罰十分嚴厲,2:8說:「上主已經決意毀壞熙雍女郎的牆垣,既展開了繩索,決不抽回自己的手,直到將它完全推翻,使城郭和堡壘哀哭,一同傾覆

4.    天主的確怒氣衝天,決意要消滅犯了重罪的以色列,眼見如此,作者十分哀傷,在2:11-12可見:「11我的眼痛哭,至於失明,五內沸騰,肝腦塗地。眼見我的女兒人民遭受摧殘,眼看著幼童乳兒昏厥在城中的街道上12他們對母親說:「那裡有餅有酒?」他們在城中的街道上,正奄奄一息,有如受傷的人,在母親的懷中,氣絕夭折」「痛哭,至於失明」,的確很傷心,「眼見我的女兒人民遭受摧殘」,如果你是戰敗國的一國之君,你會有何感受呢?列下25:7記錄了猶大國末代皇帝的慘痛經歷:「漆德克雅眼前殺了他的兒子,也剜了他的眼,給他帶上鎖鏈,送往巴比倫

5.    就如二次大戰尾聲時,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遭慘敗,為阻美軍的海上進攻,決心使用潛艇、快艇和飛機撞擊敵艦以挽回敗局神風敢死隊以飛機撞擊敵艦的特種航空部隊。據說美艦上有官兵見狀而精神嚴重分裂,跳海而盡!回到充軍前的景象,先知目睹祖國遭嚴重蹂躪,不知所措,只曉默默在2:20禱告:「上主,請你迴目憐視!你這樣做,究竟是對付誰呢?難道婦女應該吃掉自己的兒子?吃掉自己孕育的嬰兒?難道在上主的聖所裡,應該殺死司祭和先知」可是天主一點回應都沒有!

6.    古時近東的民族打仗,相信是兩地的神祇的比試,這一回猶太人向上主求救,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被敵人譏笑而感到丟盡了臉,走到窮途末路,2:22說:「你由四方給我召來施行恐怖的人,好像過節一樣;在上主發怒之日,無人能夠逃脫,或者幸免;我孕育撫養的,我的仇人都殺盡滅絕」面對逆境,一個不曉得反省的人只會遷怒於他人,把人罵得狗血淋,但作者卻曉得反思,3:1說:「在上主盛怒的鞭責下,我成了受盡痛苦的I am the man familiar with misery under the rod of His fury)。」曉得反省「我犯了罪」,沒有質問天主為何作出嚴懲。

7.    眼見這個民族陷於山窮水盡,作者反省的結論在3:22-24:「22上主的慈愛,永無止境;他的仁慈,無窮無盡23你的仁慈,朝朝常新;你的忠信,浩大無垠24我心中知道:上主是我的福分;因此,我必信賴他」只有偉大的聖賢才曉得在人的低潮時,仍能感到天主的「仁慈,無窮無盡」作者的積極人生更見於3:39-40:「39人生在世,為自己的罪受罰,為甚麼還叫苦40我們應檢討考察我們的行為,回頭歸向上主」再一次表示「我犯了罪!」

8.    人雖然曉得反省,但在現實生活上仍顛沛流離,實在苦不堪言,怎辦好呢?只能繼續認罪,但要信賴上主,誠心祈求祂的寬恕和助佑。42的主題相同 -「熙雍子女」,耶路撒冷真的很可憐,但猶太人在4的態度改變了,4:1說:「怎麼!黃金竟暗淡無光,純金竟變了色!聖所的石頭都散亂在街頭」黃金是稀有金屬,價值連城,且金碧輝煌,燦爛無比,但現在「竟暗淡無光」,因為已是昨天的光榮了,今天又如何?這一刻的境況怎樣?4:10說:「柔情的婦女竟要親手烹食自己的子女;在我的女兒──人民遭受浩劫時,子女竟成了母親的食物

9.    時移勢易,今非昔比,必須面對現實,主要問題不在於經濟的低迷,而在於人應謙遜地承認「我犯了罪!」猶如4:20的話:「連我們的氣息──上主的受傅者,也落在他們的陷阱中:我們原希望在他的福蔭下,生活在異邦人中」人姑勿論在社會裡的地位高低,是先知或是司祭、是長老或是皇室人員,今天只能「生活在異邦人中」然而,當人真的明認己罪和信賴上主,必不會灰心喪氣,如4:22所說:「熙雍女郎!你的罪債已經償還,上主不再使你流徙

10.  3談內心的反省與治療,4宣認信仰,5的主題是「先知哀悼與哀禱」,5:1-2說:「1上主,求你眷念我們的遭遇,垂顧憐視我們受的恥辱2我們的產業,轉入外人手中;我們的房舍,歸屬了異邦人」充軍期間,猶太人成了異鄉人,而生活十分艱難,所以5:4說:「我們自己的水,必須用錢買來喝;我們自己的木柴,需要用款換來5:6-7繼續記載了艱苦的日子:「6我們向埃及伸手,向亞述乞食充饑7我們的祖先犯了罪,已不存在;我們卻要承擔他們的罪債。」這話的情況彷彿像18:2:「以色列地區內,你們有這樣流行的俗話說:『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孫的牙酸倒』。

11.  5:19-22很重要:「19上主,至於你,你永遠常存,你的寶座萬世不替20為甚麼你常忘記我們?為甚麼你常拋棄我們?21上主,求你叫我們歸向你,我們必定回心轉意;求你重整我們的時代,如同往昔一樣22你豈能完全擯棄我們,豈能向我們憤怒到底耶肋米亞這番話既是問題,也是答案,即使處於亡國痛苦,5:22仍完全充滿着希望:「你豈能完全擯棄我們,豈能向我們憤怒到底」他們信賴上主,信賴祂會賜給他們默西亞,就在Av9日哭殿祭節那天,要來拯救他們。

12.  儘管如此,默西亞降臨後,猶太人並沒有感受到天主的慈愛,他們竟把默西亞釘了在十字架上,故在聖週五時,基督徒應頌唱哀歌,哀悼那真正的聖殿耶穌,即祂在2:19所示:「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祂死後第三日復活了,祂升了天,並將在末日光榮再來。哀歌的主題:「人犯罪,激怒了天主,只要人願意認罪和悔改,天主也會接納。」

下期預告:
l  主顯節(丙年)讀經釋義(2012-12-30
l  梅瑟五書系列(2013-1-3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2

聖家節(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住在上主殿宇內的人真有福)
 

讀經一:
撒上1:20-22, 24-28
答唱詠:
84:2-3, 5-6, 9-10
讀經二:
若一3:1-2, 21-24
福 音:
2:41-52
 

A      讀經一:撒上1:20-22, 24-28

1.     先看上文,撒上1:1-18撒慕爾的父母,母親「亞納」哀求天主賜與兒子,為古時的猶太人來說,沒有兒子等於沒有永生。亞納撒上1:11祈禱說:「萬軍的上主,若你垂顧你婢女的痛苦,記念我,不忘你的婢女,賜你婢女生一個男孩,我就將他一生獻於上主,一輩子不給他剃頭。」許願與還願乃古今信友的文化,亞納許的願是「納齊爾」,意即「祝聖」,男女均可許,為期多是一個月,也可以終身(如撒慕爾三松、洗者若翰),讀者可參閱6:2-8保祿也曾許納齊爾願(18:18, 21:23-26)。

2.     納齊爾嚴禁被許願的人(撒慕爾)飲酒、剃頭和觸摸屍體。為古時的人來說,飲酒是為了殺菌的需要,多以1/3酒加入2/3水來喝;剃頭也是必須的,因為近東地區的人頭髮有很多虱子和寄生虫,剃頭是衛生的需要,故此,不喝酒和不剃頭者把自己交託在上主的保護裡。凡違反禁例者,要先做贖罪祭,然後納齊爾從頭再開始。天主滿全了亞納的願望,於是最後一位民長和第一位先知撒慕爾誕生了,藉着他達味得到傅油作君王,也藉着達味默西亞一千年後降生了。

3.     撒上1:20見到一個新生的嬰孩「撒慕爾Samuel」,這名很美,「Samu」即「聆聽」,「el」即「雅威」,「撒慕爾」即「雅威聆聽」。天主教翻譯聖經中的人名地名,均以原文作譯音,基督教的弟兄習慣以英語譯成中文,因為多數讀者都認識英語,故感到基督教的譯音較易記憶。不過,基督教翻譯「Samuel」一詞譯得真美,「撒母耳」意思是「聽母親的話」,更有譯作「實母耳」,意思是:不但聽母親的話,也實行了。

4.     撒上1:21撒慕爾的父親上到史羅向上主奉獻年祭」,意指13:1334:20的贖回長子。許願還願,撒慕爾成了北方的先知,值得我們信友反思的是,天主所給的,萬一祂要收回,我們願意嗎?看看天上的母親瑪利亞,貴為天主之母的她,亦不能倖免,且親眼目睹聖子在十字架上的犧牲!
 

B      答唱詠:84:2-3, 5-6, 9-10

1.     84的作者很開心,因為他能來到聖殿參與朝拜天主的禮儀,作為朝聖者的作者目睹了聖殿的偉大,便讚美和感謝上主。84:5說不但有福來到聖殿,且能居住在那裡,猶如84:4的麻雀「靠近你的祭壇找到了住所」和如燕子「也找到了安置幼雛的窩巢」。面對廣闊的聖殿廣場真令人感慨萬分,作者情不自禁地在84:11表示:「在你的宮庭逗留一日,遠勝過在別處逗千日。

2.     84分為三段:84:1-5顯示作者熱烈地期望能居住在上主的殿裏,因為84:3說:「我的心靈以及我的肉身」(即整個人)都很喜悅,目睹雀鳥能築巢於聖殿周圍也感到羡慕。反省:作為教友的我們,每主日參與彌撒是真的喜悅抑或是無奈地要遵守誡命呢?每當得悉別人臨終前接受了洗禮,會否感到他們很「着數」呢?

3.     84:9-10,作者為「受傅者」祈禱,意指君王,以民每年會在帳棚節這樣做。前往聖殿朝聖而同時為君王祈禱,這必然發生在巴比倫充軍之前,因為聖殿仍在,巴比倫侵佔耶京後便把聖殿盡毀。稱君王為「受傅者」也帶有默西亞的預象,84:10說祂是「我們的護盾

4.     84的中段中(84:6-8),84:7-8沒有被採用,因為84:7-8談的是攀登聖山的艱巨(700公尺),只不過朝聖者太嚮往聖殿才能把困苦克服,但答唱詠的目的是要表示對聖殿的喜悅,而不是前往那裏的艱苦,故84:7-8沒有被採用。
 

C      福  音:2:41-52

1.     福音是耶穌十二齡講道的故事,納匝肋耶路撒冷140公里,途中山賊和野獸很多,而猶太人的成人禮是十二歲進行的(記得耶穌時代的人壽數僅3545左右)。十二歲的男孩很尷尬,之前的成長全由婦女負責,也自然周旋於婦女間(煑食等家務、是非間),突然間要轉往投入男人圈子裏,一切要由零學起。

2.     2:44說「走了一天的路程」才發覺小耶穌不見了,封建社會裡,連長途旅程皆分男隊和女隊,置身於女隊中的聖母瑪利亞感到自豪,因為她的婦女親友認為小耶穌真的長成了(很生性),祂願意跟着男隊走和成長。然而,走在男隊的若瑟感到很丟臉,因為人人都知耶穌進行了成年禮,但回程時又不見祂隨着男隊,認為祂仍跟着母親一起走。

3.     孩子不見了,父母先憤慨後恐慌,怕祂遇上了不幸,尋找了「三天」才找到祂(2:46),暗示祂「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24:46)。當若瑟瑪利亞在聖殿內找到耶穌時,若瑟目睹小耶穌置身於滿腹經綸的經師中向他們講道,之前的憂慮便一掃而空,感到萬分自豪。瑪利亞卻不同,她遷怒於小耶穌不跟着他們回去,令他們憂心如焚,尤其是2:48-49的對話,母親怪怨說:「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瑪利亞所指的「父親」是若瑟,但耶穌2:49的回應中(「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父親」乃指其天上的聖父,若瑟聽來會有點尷尬和困窘。

4.     反省:聖家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切既美善亦順利,事實並不如此,耶穌是真天主亦真人,祂也要面對人的各種困難和煩惱。事後耶穌跟父母回去了,2:51的「屬他們管轄」表示祂仍聽命於人。
 

D      讀經二:若一3:1-2, 21-24

1.     若望的信仰團體大致上可分成三個階段:

        (a)   福音寫成前:時為公元55-85年左右,基督徒「被逐出會」(9:22),信徒與非信徒間越來越敵視對方;

        (b)   若望福音剛寫成:時為公元90年左右,基督徒「被逐」後的創傷和持續受到迫害令他們更仇恨「猶太」;

        (c)   若一/若二/若三寫成:若望團體內的信眾彼此間諸多矛盾,主要來自對耶穌身份的理解上。

2.     若一3可稱為基督徒的靈修手冊,若一3:3-9談人要悔改,勿再犯罪;若一3:10-24叫人要遵守誡命,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人能成為天主的子女乃由於若一3:1所說天主「何等的愛情」,這愛情源於天主派遣了自己的獨生子從天降世,天因此開了,聖子更把自己作為信眾的天糧,信眾有福份稱天主為「阿爸,父呀!」(8:15)相比之下,若一3:1b說: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世界」指黑暗勢力,在教會內外皆有,卻無法戰勝教會。若一3:2要表示,也許反對教會的黑暗勢力(包括政界或商家)以為教會只是一個人間團體,只要把其邊緣化便可操縱,這樣的誤解只因為我們的身份「還沒有顯明」,到末日基督再來時,一切便「顯明了

3.     讀經二是在上述1(c) 段的環境,若一3:1的「世界」一詞的希臘語是「kosmos」,在希臘化的時代裡(公元前後三百年),「kosmos」意謂天主所創造的宇宙,特別指人類所居住的「世界」,也包括「人性(humanity)」,為若望的團體來說,「世界」意指「以列色人。」若望團體內的信友被稱為「天主的子女(teknon」,乃因他們明認耶穌1:12),但不相信耶穌是天主子的人卻否認基督徒是「天主的子」,不過,這爭辯終有一天能「顯明了」,屆時,「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若一3:2

4.     反對的人仍堅持質問:(a) 人的言行一致十分重要,那麼,基督徒怎能知道自己沒有犯罪呢?(b) 如果他們犯了罪,又怎能確定已獲天主赦免呢?對這等提問,聖作者認為是簡而易見的:「只要我們所作所為能悅樂天主,天主也會眷顧我們的需要。」若一3:22說:「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便能證明我們悅樂了天主,祂也會這樣恩賜我們:「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

5.     然而,怎樣才算「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呢?若一3:23說「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和「彼此相」,「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是要相信天主和祂的聖子,明認天主派遣了聖子來拯救我們;「彼此相」是對信德的回應,這樣,信眾「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若一3:24

6.     若一3:1-2的結論有三:

       (a) 基督徒不屬於這世界,因為世界拒絕了耶穌
       (b) 基督徒要度聖善生活,像耶穌一樣;
       (c) 基督徒將來得到的救恩是偉大的。

7.     若一3:18繼續談如何地愛,愛必須言行一致,若一3:19說如果我們能「出於真理」,便「可以安心」(「安心」一詞中文譯得真貼切)。若一3:20道出原因:「天主比我們的心大」,即天主的決定遠較人英明,只要我們如若一3:21所說:「假使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即言行一致地愛主愛人,那麼,我們向上主祈求甚麼,都會得到應允。反省:作為信友,我們如果在堂區內推動靈修聚會、朝拜聖體、玖瑰經祈禱等,也許背後有人諸多批評,但我們知道天主會認同我們,便可放心去做。不但如此,只要我們求,包括學位或事業,大可放心地求。

8.     若一3:23叫我們要「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全心全靈全力),結果見於若一3:24:「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即處於恩寵狀況,這是人神的關係。由此可見,讀經二詳述了讀經一的靈修。

9.     讀經一談撒慕爾的父母把他獻於上主,先知因而住在聖殿內,答唱詠說住在聖殿內的人真有福,福音說因為聖殿內有耶穌,讀經二說既然如此,便要迅速把自己獻於聖殿(即受洗而成為「天主的子女(teknon」),且要度愛的生活,聖家的生活就是獻己於主,也愛人如己,即使生活上遇到困難,仍要欣然面對,尤其當對基督徒的人故意否認耶穌的人性,但從福音中見到聖家內的誤會和爭議,更顯明耶穌一位兩性的真理,祂既是100% 天主,亦是1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