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2, 2014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求主令我悔改,信從福音」)


讀經一
18:25-28
答唱詠
25:6, 4-9
讀經二
2:1-11
福 音
21:28-32


A     讀經一:18:25-28

1.     厄則克耳一名即「Ezekiel」,「iel」就是雅威,「Eze」意謂「堅強」,「Ezekiel」的意思就是「願主堅強」。厄則克耳是一位司祭,對耶路撒冷的環境瞭如指掌,因為屬社會精英,有利用價值,便被統治者巴比倫充軍,時為公元前597年,自此他沒有機會回到聖城。他被召作先知是充軍後第五年,先知任期是公元前592-571年,凡21年之久。48章,結構如下:

 
內  容
(a)
1-24
召叫 + 猶太耶路撒冷的逆境;
(b)
25-32
針對外邦民族的神諭(埃及除外);
(c)
33-48
復興和一些預言。

2.     讀經一是18:25-28,寫於公元前586年,先知十分哀傷,因為他親眼目睹自己的同胞放棄了盟約,也因此而要承擔責任,18:1-29的標題正好反映這情況:「行善者生作惡者死」。18:2曾說:「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孫的牙酸倒」,對於這話,被充軍的猶太人很不服氣,因為他們認為當前所受亡國之苦乃祖先們犯罪所致,但天主在18:4清晰地說明:「誰犯罪,誰喪亡。」意謂「一人做事一人當」,猶太人當今的苦況乃他們自己犯罪造成。

3.     讀經一開始時重提此事,18:25談「我(天主)的作法」和「你們(人)的作法」,兩方的「作法」各有不同,18:6-8展示人的喜好:「吃祭物、瞻仰以色列家族的偶像,污辱近人的妻子,接近經期中的婦女 … 欺壓人,搶劫 … 放重利」古往今來,上述的惡行處處都見,令人遠離天主,但重要的是:基督徒要重視的不是人的價值觀,而是上主的法律。

4.     18:26-28談「來世」的生命:「義人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惡人遠離他所行的惡事,而遵行法律和正義,必能保全自己的生命」,這些話是向每一個人說的,再度強調「一人做事一人當。」有些猶太人心中想着20:5,認為「父債子償」:「不可叩拜這些像,也不可敬奉,因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惱恨我的,我要追討他們的罪,從父親直到兒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孫」讀經一的訊息是:人要遠離罪惡,才能獲得永生。
 

B     福  音:瑪21:28-32

1.     本主日的福音是「二子的比喻」,父親吩咐兩兒子「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工作」,長子同意了,「但他卻沒有去。」幼子則說不去,「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幼子原先拒絕父親的指令,也算犯了罪,但他掌握機會「悔悟」了,總比「言而無信」的長子好得多。在信仰上,我們相似長子或是幼子呢?受洗以來,我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有否配合福音的精神呢?教友生活的基本功是「望彌撒,看聖經,常祈禱」,我都做好了嗎?一個信友如果不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休想基督會在天父前承認他(10:33)。反觀一些人因主耶穌之名而默默耕転,每天都燃燒自己,為的是要照亮他人,他們必得天主厚厚的賞報。

2.     長子的態度相似「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或是「稅吏和娼妓」呢?前者滿口仁義道德,但「只說不做」,所以他們的態度相似長子。耶穌對這些人非常不悅,祂自21榮進耶路撒冷聖城後,態度變得很嚴肅,到23時,更極其嚴厲地批判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虛偽和惡行。相比之下,「稅吏和娼妓」是被社會歧視的一群,但21:32說他們「倒相信了」,故相似幼子。

3.     為甚麼稅吏和娼妓被視為罪人呢?耶穌時代的人,超過八成都一貧如洗,因為被迫資助羅馬帝國龐大的軍隊,故稅額十分沉重。情況一如今天的美國在全球一百二十個國家駐軍,每年軍費便需要逾七千億美元,造成無法償還的國債。耶路撒冷的居民更窮,因為還要額外捐助聖殿的經費,結果造成民不聊生,因而周圍盜賊如毛,稅吏和娼妓也因此而被視作壞人,經師和法利塞人則自視為義人,自認屬上流社會。

4.     我們切勿誤會,耶穌並非支持低下層人士犯罪,這段聖經中所指的罪人主要由於「不潔」所造成,21:32說「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故此能進天國。不過,他們究竟「相信了」甚麼呢?就是明認自己是罪人,需要默西亞的救贖。至於經師和法利塞人強調要守法,耶穌是否反對人遵守誡命呢?非也,祂所強調的是人不能自救,他們認為好的猶太人才是天主的兒女,於是標籤了稅吏和娼妓都不是。耶穌卻持相反的思念,指出連罪人都可以悔悟而成為天主的兒女。

5.     福音如何與讀經一串聯起來呢?福音中的幼子猶如讀經一的「惡人」,幸好他「遠離(了)惡事」,好像「稅吏和娼妓」們地相信了洗者若翰的宣講,18:28說他們「必生存,不致喪亡。」經師和法利塞人應該是「義人」,可惜,他們一如18:26所說「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彷彿就像21:29的長子,只說不做。
 

C    讀經二:斐2:1-11

1.     一篇點石成金的讚美詩,讀經二充滿着希望,耶穌屈尊就卑而降生成人,且謙虛地死在十字架上,於是天主在2:9極其舉揚衪保祿談主耶穌屈尊就卑去做個受苦的僕人,原因可見於2:1-52:2說團體本應「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但事實卻相反,他們由於嫉妒而分裂了。聖宗徒所談的困難正發生在團體內,這話彷彿是指着你和我說的,勸勉人人都應「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意即「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這樣,團體才能團結和彼此相愛,作為信仰團體成員的我們,有責任建設一個讚美天主的團體,效法驢駒背負耶穌到聖城接受群眾的歡呼:「因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21:9

2.     留意2:7一個重要的片語「自己空虛」,其希臘文是「kenosis」,表示耶穌基督「屈尊就卑」,祂「聽命至死」,令聞者哀傷,但這並非結局,因為2:9說:「天主極其舉揚衪,賜給了衪一個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值得大家留意的是2:10:「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上天」的諸聖、「地上」旅途中的信友、「地下」的靈魂和魔鬼都向基督屈膝叩拜」,故教友每次進入聖堂,都會向聖體櫃先作單膝跪,才進入自己的座位,就是滿全這裏的教訓。可見基督的權能涵蓋包括「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可惜這個聖經的教訓和教會這傳統的寶庫已漸被人疏忽,甚至遺忘了。

3.     有些信友認為,耶穌所受的聖苦難乃全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其實不是,也無需如此痛苦來救贖人類,因為世上很多痛苦都是難以容忍的,例如婦女生產、癌病、失明、被電擊等,都較戴茨冠更痛苦,美軍在伊拉克對付虜獲的敵軍時,除先脫去對方所有衣服外,更在惡犬的威嚇下,進行電擊,折磨至極,劊子手更仰天狂笑。耶穌所受的苦是要「象徵」我們的苦,不是極苦。事實上,如果天主要耶穌受到最大的苦才讓人得救,反而會違反聖經的教訓,因為若一4:16表明:「天主是愛。」故此,說天主要耶穌受到極苦來換取人類的救恩,其實是異端。
 

D     答唱詠:詠25:6, 4-9

1.     25是首哀禱的聖詠,結構如下:

 
25
內  容
(a)
1-3
作者表白對天主依恃的心;
(b)
4-7
作者的祈禱;
(c)
8-15
作者信賴天主的理據;
(d)
16-21
求天主寬恕;
(e)
22
禮儀的結論。

2.     答唱詠把焦點放在「作者的祈禱」和「對上主信賴的理由」。領經的第一段(25:4-5)是要祈求上主賜與認識你的法度」(即十誡)、「履行你的道路」(即守十誡的能力)和「進入真理之路」,以免墮入罪惡的黑暗中。人能依賴上主的「仁慈又正直」(25:8)去遵守祂的法律,這樣,人便能「歸回正路」和「可入正途」。25:4-5是禱告,25:8表達對上主的信賴,25:8b-9a談其效果和人的回應:善導生活,走向成聖之道。25:10談人入了正途後的回應:「持守上主的盟約和誡命」,這也是為了天主的「聖名」,即為了天主更大的光榮。

3.     領經的第二段是25:6-725:6說:「上主,求你憶及的仁慈和恩愛,因為它們由亙古以來就常存在。」這話似乎與2:6相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然後在2:8中落實:「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面對這麼偉大的天主,我們根本無力作出回應,於是便在25:6-7祈求:「我青春的罪愆和過犯,求你不要追念。

4.     然而,作者憑甚麼相信天主會寬恕他過往的罪惡呢?25:6指出:「上主,求祢念及的仁愛,一向慈悲為懷。上主,慈愛寬厚,請垂念我。」作者信賴天主的基礎是祂的「仁愛慈悲為懷慈愛寬厚」,祂不但寬恕罪人,更教訓他們如何善度生活,即領經的第三段(25:8):「因為上主溫良公正,指示罪人應走的道路;引導謙卑的人履行正義,教訓善良的人遵循正途。

5.     四篇讀經應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呼籲眾人要遠離犯罪,好能獲得天主恩賜永生。福音中的幼子猶如「稅吏和娼妓」們相信了洗者若翰的宣講,故18:28說出他們的善果:「必生存,不致喪亡。」相反地經師和法利塞人理應是「義人」,但18:26指出他們「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亦即21:29的長子,只說不做,2:3-4教人要「不從私見 / 不求虛榮 / 不只顧自己的事」,要像耶穌地「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人當然做不來,故在25:4-5祈求天主:「使我認識你的法度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引我進入真理之路」,又在25:7求天主勿「追念」我們過往的罪過。福音中的第二個兒子說了不想去而終於去了,保祿2:7也鼓勵信友像耶穌基督「屈尊就卑」和「聽命至死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上主慈悲為懷,信友應盡己職」)


讀經一
55:6-9
答唱詠
145:1, 3, 8, 9, 17, 18
讀經二
1:20c-25, 27
福 音
20:1-16a


A     讀經一:55:6-9 

1.     55寫於公元前540年,時為巴比倫充軍回國前夕。55的結構如下: 

 
55
內  容
(a)
1-3
天主發出請帖邀請人們參與祂盟約的盛宴,這使人想起梅瑟西乃山上領了十誡後的盛宴(24:5);
(b)
4-5
熙雍山上與達味重新盟約;
(c)
8-9
人雖犯罪,但天主仍極其卓絕;
(d)
10-11
天主聖言的德能;
(e)
12-13
新出谷的承諾,象徵天主永恆的救恩。

2.     55:6勸諭人要掌握機會去「尋找」上主,可惜,現世的人多數都沒有這意識,尤其是退休人士,每天只專注於保持身體健康和及時行樂 美食、旅遊、名牌、想當年等,最關注的只是老人的權益,這等全都只是人的價值。雖然不少聖堂天天開放着,但有誰記起主耶穌在結約之櫃內等待着人呢?即使在辦工室裏,很多人的工作態度只是得過且過,苟且偷安,只重權益而輕義務,耶穌6:24強調人「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
 
3.     55:7解釋人尋找天主的動機,為的是要「離開自己的行徑」和「拋棄自己的思念」,意即悔改。「自己的行徑」和「自己的思念」並不一定指犯罪,而是把個人的優次置於天主之上,例如東非一些國家正陷於嚴重飢荒的境況,我們卻莫不關心,反而全力專注於環球股市和樓市的投資得失。55:7a的話是向「罪人」和「惡人」說的,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天主呼籲普世人類皈依,好能得到「上主憐憫他」,因為上主「是富於仁慈的。

4.     依撒意亞先知書起碼由三個作者先後寫成,簡稱為「依撒意亞一」,「依撒意亞二」和「依撒意亞三」,依二40-55)和依三56-66)均強調救恩的普世性,這為猶太人是難以接受的,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雅威只是猶太人的天主。就如香港的情況,很多人歧視新移民,更害怕菲藉和印藉外傭有機會申請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認為這會攤薄他們的社會福利,然而,大多數的香港人都忘記了自己的父母從前也是從內地移居這裏的,就如19:34說:「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外方人。」可惜,移居了外地的華僑也互相歧視,雖然彼此都是移民,但慣性分黨分派,所謂老華僑一輩人士,批評新移民不肯投入主流社會,八九十年代移居海外的華人批評後來的移民不是精英,於是,人與人間彼此沒有信任,更互相猜忌。

5.     對於猶太人心胸這麼狹窄,天主在55:8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天主憐憫義人,也憐憫罪人。的確,人神的思念差距巨大,像55:9所形容如「天離地有多高」老教友往往有些老毛病,獲悉某友人的年長家人離世前才領了洗,且能獲安排埋葬在天主教墳場,內心感到不大舒服;或者,新領洗教友的子女迅速獲得天主教名校學位,也因此而發出微言。很多熱心的教友都不介意別的教友獲得教會的幫助,但在他們心底裏,總希望別人不及自己幸福。問題是:為甚麼要視「別人的成功」為「自己的失敗」呢?為甚麼要把「別人的幸福」視作「自己的災禍」呢?可惜,這並非天主的思念,因為祂眷顧的不只是人今生的數十寒暑,更是人沒有時限的永生。

6.     天主的思念是要猶太人跨越自己的狹窄胸襟,古往今來,人的觀念是「以牙還牙」和「以眼還眼」,但天主的思念也可從130:3闡述:「主,你若細察我的罪辜,我主!有誰還能站立得住?」幸而,130:4說憐憫人的天主卻「寬恕為懷」,令人「起敬起愛。讀經一的訊息是,人即使有其秩序和價值觀,但天主卻絲毫不受人所影響

 
B     答唱詠:詠145:1, 3, 8-9, 17-18

1.     答唱詠的答句是145:1:「我的天主,我的君王,我要永遠歌頌祢的名」,歌頌祂的原因可見於145:3:「上主的偉大,高深不可推測」,所以讀經一的55:6呼籲人:「你們應尋找他」領經的第一段說上主很偉大,領經的第二段(145:8-9)描述祂如何偉大:「8上主慈悲為懷,寬宏大方,他常緩於發怒,仁愛無量。9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他的受造物,仁愛慈祥。」這兩節最重要的名詞是「萬有」和「他的受造物」,天主要寬恕人,盼望他們能成義,包括猶太人和所有外邦人,由此再一次證明55:8所述的真理:「因為我(天主)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

2.     領經的第三段(145:17-18)繼續談論145:8-9的話題:天主「至公至義」(即天主的公義)和祂「聖善無比」(即天主的愛),原來天主的公義亦即祂的愛。聖經中只講過誰進了天國,從沒有說誰下了地獄,因為無人可以否定任何人在臨終一刻會悔悟,包括負賣耶穌猶達斯,他也許是「呼號他的人」,果真如此,天主也樂意俯聽。
 
 
C     福  音:瑪20:1-16a

1.     福音的標題是「僱工的比喻」,家主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僱用了工人,分別在「清晨」和第三、六、九、十一時辰。這段福音談「天國」,「天國」並非指「家主」、或「葡萄園」、或發放工資、或公道與否,而是整個過程,指20:1-16的全部,包括所有人和事。 

2.     家主先後聘用了五批工人,但只有在「清晨」僱用的首批工人曾訂立了僱傭合約,聲明「一天一個「德納」。」其餘的工人受聘時,完全沒有商討過工資的水平或安排,家主僱用這些工人的唯一原因乃基於他憐憫之心。然而,最爭議的是20:8:「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他們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當最後受僱的工人領取工資時,在旁等候的其他工人目睹他們「每人領了一個「德納」」,對自己將獲發工資的水平自然會有妄想,貪婪的邪念於是掩蔽了他們的心,看不出「家主」那份憐憫之情,只把焦點放在「多勞多得」的所謂「公道」概念上,認為家主應按照工人心目中認為公道的「工資金額」來發放。

3.     這段福音顯示了人很想控制天主,要天主變成被動,這也是基督教的信友慣常的技倆,誰人得救要由他們決定,天主在旁也沒有發言權!但天主在55:8卻說:「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可惜對此,人仍然不認同!所以,天主在55:9表示:「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差距大如「天離地有多高

4.     今天的人如何評價別人的成就呢?看你的「名」和「利」的水平,要看你的年薪是否七位或以上的數字,看你有沒有頭銜,主席 / 醫生 / 校長 / 教授,多少專業人士無法接受別人稱呼他們時忘記加上他們的頭銜(「我不是陳大文,我是陳校長」),即使退休後,仍堅持頭銜的必要。這些人沒有想到,只要人停止呼吸三分鐘便會送命,甚麼「名」和「利」都於事無補,而空氣是天主白白恩賜人的,不論男女老幼或背景,但人卻被自己的傲氣、貪婪和恐懼所操縱着,目中只有自己,連天主無限的愛也見不到。

5.     反省:為甚麼只准天主愛你,而不准祂愛別的人呢?人容易受操縱,但天主卻是無限的,人經常以「公平」為名,其實要求的是「特權」。
 

D     讀經二:斐1:20c-25, 27

1.     保祿的思維裡,究竟耶穌再來時,他應還活着抑或已死去?他在得前4:15說:「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這件事:我們這些活着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決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得前保祿最早寫成的新約,當時他仍相信,當基督再來時,自己仍會活着。後來在格前15:51,他說:「看,我告訴你們一件奧秘的事:我們眾人不全死亡,但我們眾人卻全要改變。」他又在格後1:8-9說:「8弟兄們!我們深願你們知道,我們在亞細亞所受的磨難:我們受到了非人力所能忍受的重壓,甚至連活的希望也沒有了9而且我們自己也認為必死無疑,這是為叫我們不要倚靠自己,而只倚靠那使死人復活的天主保祿的這經驗很可能指19:23-41厄弗所所發生的暴動,幾乎令他送命後,他覺得生命的確很脆弱。當保祿時,他的感覺得像寫格後時,認為基督再來時,自己很可能已死去了。

2.     斐理伯書保祿宗徒在羅馬寫的,當時他正被囚在監裏,生命受着威脅,因為1:20說:「我或生或死」,表示不知會否死於獄中。但為他來說,只要能「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生或死已置之道外,因為自己已隨時準備殉道。他這種觀念串聯了讀經一,讀經一顯示人的價值觀在於名利和壽數,保祿卻把重點放在「生活原是基督」,個人的財富和權益一點都不重視,反正都不能帶往來生的。

3.     讀經二的訊息是甚麼呢?酒色財氣都不能持久,因為都不是天主的「思念」,我們在社會裏有太多沒有意義的雜聲,錢財,名利與私心,卻不「合乎基督的福音」(1:27),看看幾十年前的師生關係便知,學校也很重視德育的培訓,今天卻被政府嚴禁了!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天主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我們要學習勿懷歧視他人的心,因為天主是「憐憫人的」,不會受人的價值觀所支配。答唱詠叫人要讚美上主,因為祂「仁愛無量。」福音說天主憐憫世人,世人應學習配合天主的「思念」,即使為此而殉道,也在所不辭。在中東的文化裡,監護人有權決定如何對待被監護者,保祿視天主為監護人,有權決定其生或死,故最重要是無論「我或生或死」,總要「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