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2, 2014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求主令我悔改,信從福音」)


讀經一
18:25-28
答唱詠
25:6, 4-9
讀經二
2:1-11
福 音
21:28-32


A     讀經一:18:25-28

1.     厄則克耳一名即「Ezekiel」,「iel」就是雅威,「Eze」意謂「堅強」,「Ezekiel」的意思就是「願主堅強」。厄則克耳是一位司祭,對耶路撒冷的環境瞭如指掌,因為屬社會精英,有利用價值,便被統治者巴比倫充軍,時為公元前597年,自此他沒有機會回到聖城。他被召作先知是充軍後第五年,先知任期是公元前592-571年,凡21年之久。48章,結構如下:

 
內  容
(a)
1-24
召叫 + 猶太耶路撒冷的逆境;
(b)
25-32
針對外邦民族的神諭(埃及除外);
(c)
33-48
復興和一些預言。

2.     讀經一是18:25-28,寫於公元前586年,先知十分哀傷,因為他親眼目睹自己的同胞放棄了盟約,也因此而要承擔責任,18:1-29的標題正好反映這情況:「行善者生作惡者死」。18:2曾說:「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孫的牙酸倒」,對於這話,被充軍的猶太人很不服氣,因為他們認為當前所受亡國之苦乃祖先們犯罪所致,但天主在18:4清晰地說明:「誰犯罪,誰喪亡。」意謂「一人做事一人當」,猶太人當今的苦況乃他們自己犯罪造成。

3.     讀經一開始時重提此事,18:25談「我(天主)的作法」和「你們(人)的作法」,兩方的「作法」各有不同,18:6-8展示人的喜好:「吃祭物、瞻仰以色列家族的偶像,污辱近人的妻子,接近經期中的婦女 … 欺壓人,搶劫 … 放重利」古往今來,上述的惡行處處都見,令人遠離天主,但重要的是:基督徒要重視的不是人的價值觀,而是上主的法律。

4.     18:26-28談「來世」的生命:「義人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惡人遠離他所行的惡事,而遵行法律和正義,必能保全自己的生命」,這些話是向每一個人說的,再度強調「一人做事一人當。」有些猶太人心中想着20:5,認為「父債子償」:「不可叩拜這些像,也不可敬奉,因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惱恨我的,我要追討他們的罪,從父親直到兒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孫」讀經一的訊息是:人要遠離罪惡,才能獲得永生。
 

B     福  音:瑪21:28-32

1.     本主日的福音是「二子的比喻」,父親吩咐兩兒子「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工作」,長子同意了,「但他卻沒有去。」幼子則說不去,「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幼子原先拒絕父親的指令,也算犯了罪,但他掌握機會「悔悟」了,總比「言而無信」的長子好得多。在信仰上,我們相似長子或是幼子呢?受洗以來,我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有否配合福音的精神呢?教友生活的基本功是「望彌撒,看聖經,常祈禱」,我都做好了嗎?一個信友如果不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休想基督會在天父前承認他(10:33)。反觀一些人因主耶穌之名而默默耕転,每天都燃燒自己,為的是要照亮他人,他們必得天主厚厚的賞報。

2.     長子的態度相似「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或是「稅吏和娼妓」呢?前者滿口仁義道德,但「只說不做」,所以他們的態度相似長子。耶穌對這些人非常不悅,祂自21榮進耶路撒冷聖城後,態度變得很嚴肅,到23時,更極其嚴厲地批判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虛偽和惡行。相比之下,「稅吏和娼妓」是被社會歧視的一群,但21:32說他們「倒相信了」,故相似幼子。

3.     為甚麼稅吏和娼妓被視為罪人呢?耶穌時代的人,超過八成都一貧如洗,因為被迫資助羅馬帝國龐大的軍隊,故稅額十分沉重。情況一如今天的美國在全球一百二十個國家駐軍,每年軍費便需要逾七千億美元,造成無法償還的國債。耶路撒冷的居民更窮,因為還要額外捐助聖殿的經費,結果造成民不聊生,因而周圍盜賊如毛,稅吏和娼妓也因此而被視作壞人,經師和法利塞人則自視為義人,自認屬上流社會。

4.     我們切勿誤會,耶穌並非支持低下層人士犯罪,這段聖經中所指的罪人主要由於「不潔」所造成,21:32說「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故此能進天國。不過,他們究竟「相信了」甚麼呢?就是明認自己是罪人,需要默西亞的救贖。至於經師和法利塞人強調要守法,耶穌是否反對人遵守誡命呢?非也,祂所強調的是人不能自救,他們認為好的猶太人才是天主的兒女,於是標籤了稅吏和娼妓都不是。耶穌卻持相反的思念,指出連罪人都可以悔悟而成為天主的兒女。

5.     福音如何與讀經一串聯起來呢?福音中的幼子猶如讀經一的「惡人」,幸好他「遠離(了)惡事」,好像「稅吏和娼妓」們地相信了洗者若翰的宣講,18:28說他們「必生存,不致喪亡。」經師和法利塞人應該是「義人」,可惜,他們一如18:26所說「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彷彿就像21:29的長子,只說不做。
 

C    讀經二:斐2:1-11

1.     一篇點石成金的讚美詩,讀經二充滿着希望,耶穌屈尊就卑而降生成人,且謙虛地死在十字架上,於是天主在2:9極其舉揚衪保祿談主耶穌屈尊就卑去做個受苦的僕人,原因可見於2:1-52:2說團體本應「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但事實卻相反,他們由於嫉妒而分裂了。聖宗徒所談的困難正發生在團體內,這話彷彿是指着你和我說的,勸勉人人都應「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意即「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這樣,團體才能團結和彼此相愛,作為信仰團體成員的我們,有責任建設一個讚美天主的團體,效法驢駒背負耶穌到聖城接受群眾的歡呼:「因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21:9

2.     留意2:7一個重要的片語「自己空虛」,其希臘文是「kenosis」,表示耶穌基督「屈尊就卑」,祂「聽命至死」,令聞者哀傷,但這並非結局,因為2:9說:「天主極其舉揚衪,賜給了衪一個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值得大家留意的是2:10:「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上天」的諸聖、「地上」旅途中的信友、「地下」的靈魂和魔鬼都向基督屈膝叩拜」,故教友每次進入聖堂,都會向聖體櫃先作單膝跪,才進入自己的座位,就是滿全這裏的教訓。可見基督的權能涵蓋包括「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可惜這個聖經的教訓和教會這傳統的寶庫已漸被人疏忽,甚至遺忘了。

3.     有些信友認為,耶穌所受的聖苦難乃全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其實不是,也無需如此痛苦來救贖人類,因為世上很多痛苦都是難以容忍的,例如婦女生產、癌病、失明、被電擊等,都較戴茨冠更痛苦,美軍在伊拉克對付虜獲的敵軍時,除先脫去對方所有衣服外,更在惡犬的威嚇下,進行電擊,折磨至極,劊子手更仰天狂笑。耶穌所受的苦是要「象徵」我們的苦,不是極苦。事實上,如果天主要耶穌受到最大的苦才讓人得救,反而會違反聖經的教訓,因為若一4:16表明:「天主是愛。」故此,說天主要耶穌受到極苦來換取人類的救恩,其實是異端。
 

D     答唱詠:詠25:6, 4-9

1.     25是首哀禱的聖詠,結構如下:

 
25
內  容
(a)
1-3
作者表白對天主依恃的心;
(b)
4-7
作者的祈禱;
(c)
8-15
作者信賴天主的理據;
(d)
16-21
求天主寬恕;
(e)
22
禮儀的結論。

2.     答唱詠把焦點放在「作者的祈禱」和「對上主信賴的理由」。領經的第一段(25:4-5)是要祈求上主賜與認識你的法度」(即十誡)、「履行你的道路」(即守十誡的能力)和「進入真理之路」,以免墮入罪惡的黑暗中。人能依賴上主的「仁慈又正直」(25:8)去遵守祂的法律,這樣,人便能「歸回正路」和「可入正途」。25:4-5是禱告,25:8表達對上主的信賴,25:8b-9a談其效果和人的回應:善導生活,走向成聖之道。25:10談人入了正途後的回應:「持守上主的盟約和誡命」,這也是為了天主的「聖名」,即為了天主更大的光榮。

3.     領經的第二段是25:6-725:6說:「上主,求你憶及的仁慈和恩愛,因為它們由亙古以來就常存在。」這話似乎與2:6相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然後在2:8中落實:「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面對這麼偉大的天主,我們根本無力作出回應,於是便在25:6-7祈求:「我青春的罪愆和過犯,求你不要追念。

4.     然而,作者憑甚麼相信天主會寬恕他過往的罪惡呢?25:6指出:「上主,求祢念及的仁愛,一向慈悲為懷。上主,慈愛寬厚,請垂念我。」作者信賴天主的基礎是祂的「仁愛慈悲為懷慈愛寬厚」,祂不但寬恕罪人,更教訓他們如何善度生活,即領經的第三段(25:8):「因為上主溫良公正,指示罪人應走的道路;引導謙卑的人履行正義,教訓善良的人遵循正途。

5.     四篇讀經應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呼籲眾人要遠離犯罪,好能獲得天主恩賜永生。福音中的幼子猶如「稅吏和娼妓」們相信了洗者若翰的宣講,故18:28說出他們的善果:「必生存,不致喪亡。」相反地經師和法利塞人理應是「義人」,但18:26指出他們「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亦即21:29的長子,只說不做,2:3-4教人要「不從私見 / 不求虛榮 / 不只顧自己的事」,要像耶穌地「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人當然做不來,故在25:4-5祈求天主:「使我認識你的法度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引我進入真理之路」,又在25:7求天主勿「追念」我們過往的罪過。福音中的第二個兒子說了不想去而終於去了,保祿2:7也鼓勵信友像耶穌基督「屈尊就卑」和「聽命至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