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我們使用「埃及學派」對「耶穌增餅」聖蹟作詮釋,谷6:30-44記載說:「30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31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很多,以致他們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32他們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33人看見他們走了。許多人也知道他們要去的地方,便從各城徒步,一起往那裏奔走,且在他們以先到了。34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35時間已經很晚了,他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且時間已經很晚了,36請你遣散他們,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37耶穌卻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向他說:「我們去買二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38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39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40人們就一組一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41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把兩條魚也分給眾人。42眾人吃了,也都飽了;43人就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還有魚的碎塊。44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
2. 支持「敘利亞學派」主張的人便說,因為群眾餓了,耶穌便行了聖蹟,餵飽了他們。訊息是:「耶穌是神。」至於「埃及學派」對這聖蹟的詮釋,是很不同的,教父奧力振(Origen)詮釋如下:
(a) 谷6:31:「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荒野」象徵人內心的空虛,因為猶太教沒落了,沒有天主,也不遵守法律,百姓因在「荒野」裡沒有牧者帶領,事事變成我行我素;
(b) 谷6:35:「時間已經很晚了」:就像若一2:8所說:「黑暗正在消逝,真光已在照耀。」意謂是個很活躍的時期;
(c) 谷6:36說門徒們提議群眾「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因為時間倉猝,沒有時間進城購買較佳的食物吃,寓意叫人去尋找另一宗教,好能取替猶太教;
(d) 耶穌在谷6:37叫門徒們「自己給他們(群眾)吃的罷」: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有責任引導猶太人認識天主是誰;
(e) 谷6:38說門徒們拿來了「五個餅,兩條魚」:「五個餅」象徵人的五官去領悟天主的聖言,「兩條魚」指聖言的口傳和筆傳,好能幫助未有信德的人;
(f) 耶穌在谷6:39吩咐安排群眾「坐在青草地上」:教父奧力振心想着依40:6的話:「有個聲音說:「呼喊罷!」我答說:「我呼喊什麼?」「凡有血肉的都似草,他的美麗似田野的花。」意謂人若不聽天主聖言,便不會有生命,所以我們要謙虛地領受聖體聖事;
(g) 耶穌在谷6:41「把餅擘開」:人要用五官去經驗聖言;
(h) 谷6:43說「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聖言極之豐富,「滿滿十二筐」,真是取之不盡,每一位門徒都應每天都去宣講天主的聖言。
3. 當聖史記載這段聖蹟事件時,他心中究竟有沒有教父奧力振的寓意呢?我們不得而知,學者相信應該包括了「敘利亞學派」和「埃及學派」兩方的意思。「敘利亞學派」能幫助學術上的研究,「埃及學派」則有助人的靈修,兩者皆重要。可惜,到了四至五世紀起,兩派學者不停互相攻擊。幸好,教會今天充滿智慧,認為兩者皆有用,故應兩者兼備。
4. 增餅聖蹟的另一寓意詮釋來自另一教父聖奧斯定:
(a) 谷6:38說門徒們拿來了「五個餅,兩條魚」:「五個餅」象徵「梅瑟五書」;「兩條魚」象徵耶穌的司祭職和君王職。當我們要把聖經帶給人時,均需要司祭職和君王職,司祭有責任為人祈禱,君王則負責餵養百姓。我們受洗時領受了的司祭職和君王職,我們要為別人祈禱,也要餵養他們,好能認識天主的聖言;
(b) 同一故事在若6:9說「五個餅,兩條魚」來自「一個兒童」:「兒童」象徵猶太教,尚未認識默西亞是誰,但已慷慨地付出「五個餅,兩條魚」了,因而有福份認識天主子。
5. 學習聖經的人一遇到「埃及學派」寓意式的詮釋,多數會感到很有興趣,且容易記得。然而,寓意式的詮釋也有風險,例如聖經中的數字「四十」很有意思,出谷時梅瑟帶領以色列子民流浪了四十年之久、耶穌受洗後在荒野四十日四十夜受魔鬼誘惑、耶穌復活後四十天才升天等等。於是,學聖經的人容易神化了某數字,例如某名歌手四十而終,如果我們刻意揣測其寓意,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樣主動的猜測容易製造出異端來。
6. 今天,教會認為要較平衡些,學術上的研究很重要,因此不可放棄「敘利亞學派」的詮釋方法,否則人人各自詮釋,會容易造成教會分裂,反而有違福音的精神!過去幾個世紀裡,尤其在十二至十四世紀期間,學者只喜歡「埃及學派」,至十六世紀奧斯定會的會士馬丁路德出現,起初非常喜歡「埃及學派」的方式,當他離開教會後,便認為「埃及學派」太主觀,因而認為是錯的。自此,新教只強調「敘利亞學派」的詮釋方法,研究聖經原文,只看字面的意思,到十八和十九世紀時,十分興旺。今天,羅馬天主教會認為兩學派皆有用,且於1993年出版了一小冊子,指引信友詮釋聖經時所應持的思維和態度。
7. 增餅聖蹟有另一說法:指猶太人都是自私的,但當見到連「一個兒童」也願意拿出他帶來的「五個餅,兩條魚」,以致其他人都不好意思,便都拿出自己帶來的食物與別人分享,結果能吃飽的「男人就有五千。」這說法認為在這事上,耶穌並沒有行過奇蹟!這樣的詮釋只於約三十年前出現於南美,但究竟為甚麼這樣詮釋呢?是環境因素所造成,南美的人很窮,國家的資源全操縱在少數的大企業手上,土地和石油等國家的資源被西方大國霸佔了。於是信友入不敷支,無以為計,而神父人數又不足,幾個月才能前來舉行感恩聖祭一次,於是,信友間便成立各信仰團體,強調彼此間要分享,尤其在物資上。於是,信友便認為增餅故事強調人要彼此分享。
8. 這樣的詮釋屬「敘利亞學派」或「埃及學派」呢?是前者,只不過他們加入了社會環境的因素而矣。這種詮釋稱為「解放神學」,是十分危險的,因為當環境一改變,例如一貧如洗的情況一旦改善了,人彼此分享的需要隨之而減少或消失,那麼,以「分享」作「增餅聖蹟」的詮釋的方法也不再。然而,最嚴重的問題是它否認了耶穌所行的聖蹟,否認了這預示天上神糧的意義。問題在於:為甚麼耶穌作為天主子不能行增餅聖蹟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