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9, 2015

馬爾谷福音第六至第七章


1.      讓我們回到6:14-29的內容「黑落德以為若翰復活」。現在,厄里亞的名字再度出現(6:15),1:4-6己指出,若翰厄里亞,前者充滿了後者的精神,可說厄里亞活在若翰身上。列下2:11記載厄里亞升天之前,沒有說他死了,猶太人至今也如此相信,他們認為厄里亞在世上不停地向人顯現,為的是要準備眾人歡迎默西亞厄里亞的故事也有類似增餅的聖蹟,列下4:42-44記載厄里叟用了二十塊餅餵飽了一百人,厄里叟不但是厄里亞的僕人,也充滿厄里亞的精神,因此,厄里叟所做的等於是厄里亞所做的。相比之下,耶穌用了五個餅便能餵飽五千人,可見祂遠遠超越厄里亞,因此群眾多麼欣賞耶穌。然而,跟著要談的故事要指出耶穌不是厄里亞,因為祂比他更大。6:17-29記載洗者若翰已死,6:20黑落德喜歡聆聽洗者若翰的道理,那麼,王為甚麼要拘捕洗者若翰呢?這又是政治的問題,太多人跟隨著洗者若翰了,殖民地政府恐怕會造成內亂,王想藉拘留了洗者若翰以達至瓦解他團體的效果。盡管王很喜歡聆聽洗者若翰的講道,但他所講的正指證了王:「你不可佔有你兄弟的妻子。」(6:18

2.      洗者若翰指責的是黑落德王,切齒痛恨的卻是黑落狄雅,因為就是這婦人主動地離開丈夫去跟隨了黑落德,為她來說,殺害洗者若翰的良機到了。洗者若翰就這樣斷送了性命,一個喝醉了的王間接地殺死了他,記得耶穌7:28說過:「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若翰在獄中靜悄悄地死去,就如極權國家殉教的人在獄中的遭遇一樣,但天主卻全知道。洗者若翰之死,乃因王后無膽面對自己的良心,反觀現代的人類,單以過去一個世紀,無辜被殺的人數已超越之前的所有人類被屠殺的數量,直接和間接死於希特勒毛澤東、日皇裕仁史太林的人數之眾,令人魂飛膽裂

3.      6:45-56談「步行水面」。增餅後,耶穌在水面步行,門徒以為碰上了鬼,耶穌6:50說:「放心!是我」「是我」或「我是」意即「雅威」。   耶穌上了船後,風就停了,門徒們仍很恐懼,6:52說「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關於增餅的事。」究竟「步行水面」與「增餅的事」有何關係呢?增餅一事顯示耶穌厄里亞更大,厄里亞從來沒有步行水面,列下2:8記載說,厄里亞將自己的外衣捲起,擊打河水,即左右分開,他們二人從乾地上走了過去。」之後厄里叟也重複了厄里亞的行為(列下2:12),兩者均在水底走過,但耶穌卻在水面;厄里叟20塊餅供給一百人吃,耶穌以五餅餵飽五千人,如果門徒們明白「增餅」的事,便會明白耶穌為何步行水面了。

4.      6:53-56耶穌和門徒們「來到革乃撒勒」,這地方今天仍在。很多人跟隨著耶穌,想觸摸祂的衣邊,厄里亞也有這經驗:列下5:1-19的「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事件,「軍長」需七次在約但河浸水,才得復原;列上17:17-24厄里亞復生了寡婦的獨生子,他須三次俯伏在死者身上。耶穌卻不同,祂連觸摸病人都不須,只要病人「摸摸他的衣邊」,便得痊癒。整個6是要比較耶穌厄里亞,每次都證明耶穌厄里亞強,因為耶穌雅威

5.      7:1-23:談「法利塞人的祖傳」。法利塞人有洗手的習慣,這當然是優良的傳統,7:3說吃飯前先洗手,7:4說「從街市上回來」,也先沐浴才吃飯,「沐浴」不等於我們的洗澡,而是用水沖一沖,這是衛生上的需要。然而,7:4猶太人有「如洗杯,洗壺,洗銅器等」的傳授,這卻很有問題,勿忘記二千年前的清潔食水非常罕有和珍貴,每一鄉村一般只有一個井,每一桶水都必須作多種用途,例如先用水來洗菜,然後洗臉,隨後把同一桶水用來洗澡,之後的污水便放在門口方便回來的人洗腳。

6.      法利塞人在7:5質問耶穌祂的門徒為何吃飯前不洗手,耶穌7:6反而譴責法利塞人表裏不一,他們口中讚美天主,內心卻遠離祂。耶穌引述了29:13的話來批評法利塞人只守想守的法律,不喜歡的便設法不守,祂更舉例說明:7:11法利塞人把本來用作供養父母的金錢改為購買「科爾班korban」(即「獻儀」),成了「獻儀」的金錢不能作為其它的用途,只可在禮儀時使用。又例如一隻普通的杯子可以用來盛載咖啡,一經祝聖後,便只可在感恩祭中使用,不能繼續作咖啡杯用。可見祝聖等於定為專用。反省:我們有否「korban」的行為呢?當然有,就如7:13所說「廢棄了天主的話」,「天主的話」意即聖經。我們有時不認同教會的教訓時,便置之不理。就如聖公會於2003年祝聖了一位「同性戀」者作主教後,整個教會便分裂了。天主是全能的,但人想限制天主的自由,即使如此,天主仍尊重人的自由。人藉著自由,有時意圖扭曲天主的聖言。

7.      整個7:1-23的內容都談論飲食的潔與不潔,耶穌卻表明,真正的不潔「都是從內裏出來的」(7:23),這與厄里亞有何關係呢?看看列上17,當以色列發生大旱災時,天主叫厄里亞逃往約但河東岸,在那裏每天早晚,都有一隻烏鴉「在那裏供給你食物」(列上17:4),烏鴉習慣在垃圾堆找食物吃,因此牠送給先知吃的肯定是不潔的,但仍能養活先知,天主也沒有說厄里亞吃的食物不潔,古往今來,聲稱某食物不潔的,卻是人。7:21-22臚列了十二種罪惡,象徵著十二支派,那麼,十二個支派都不潔嗎?是的,都是不潔的。反省:人必須曉得辨別自己所犯的過錯,才能得到天主的寬恕。

8.      7:24-30談「客納罕婦人」。7:24-30講述一件驅魔的事件,事件發生在客納罕地西北的提洛漆冬境內厄里亞也曾在漆冬居住過,當時以色列由於出現嚴重旱災,上主吩咐先知逃往「約但河東的革黎特校河」(列上17:3),後來「小河也乾涸了」(列上17:7),上主便叫先知轉往「漆冬匝爾法特」去(列上17:9),屬黎巴嫩境,那裏有個寡婦一直以食物供應先知,結果天主賜給寡婦用之不盡的麵和油。後來寡婦的獨生子死了,先知在他身上行了聖蹟,他便復生起來。7:25的婦女明明是個外邦人,卻突然間有求於耶穌。這樣的情況有時也會出現,一個拜神的外教人,或者沒有信德的人,突然選擇領洗入教,對此我們未必明白,不過為基督徒的我們來說,只要我們不隨便放棄鼓勵人接受信德的機會,結果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漆冬這個寡婦也許已相信了耶穌,她能夠認識祂,肯定是有人向她傳揚了。

9.      7:27的話很奇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小狗」一詞的希臘語指的是玩具狗,類似今日的西施狗,但這詞彙罕見於希臘語。猶太人很憤怒時才稱別人為「」,那麼耶穌為何發怒呢?非也。試想,一個人去世後被製成木乃伊,通常是非富則貴;同樣,一隻動物死後被製成木乃伊,也顯示人對其重視。1980年,考古學家在漆冬找到兩個墳地,兩者相距一公里遠,共埋葬了五千頭狗的木乃伊,學者相信漆冬人是拜狗的,他們視狗如神。可見,當耶穌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並非要侮辱那客納罕的婦人,而是要表示祂所行的聖蹟要先為朝拜雅威猶太人而行的。至於婦人在7:28的回應,意思是:「以前我不認識雅威,故拜了別的神,現在才知道所拜的是邪神。」這個故事與厄里亞相關,馬爾谷經常想顯示耶穌厄里亞更偉大。

Monday, August 31, 2015

馬爾谷福音第五至第六章


1.      上期談了「復活雅依洛的女兒」的聖蹟,即5:21-24以及5:35-43所載;但期間插入了另一聖蹟「治好患血漏的婦人」,即5:25-34所載。為甚麼作者要把這聖蹟插在復生小女孩的故事中呢?因為兩則故事都有其共同點:「十二年」(5:425:25)。女孩子「被動」地期待耶穌復生她,而患血漏的婦人則「主動」觸摸耶穌5:27)。人的靈修也如此,有時會被動,有時卻需主動尋找耶穌,兩者均需要。誰教導患血漏病的婦人主動去觸摸耶穌呢?似乎是她自己想出來的,有些非公教家庭的子女是在教會所辦的學校就讀,小息時會主動到聖堂祈禱,尤其快將考試之前。相比之下,堂區不少的熱心女教友,往往不敢「干涉」配偶去學道理和領洗,「理由」是為免弄巧成拙,自己去參加堂區的活動或講座也只敢靜悄悄地進行,耶穌說過:「凡在人前承認我的, 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10:32-33

2.      婦人靜悄悄地觸摸了耶穌的衣邊,連耶穌都看不見,可見教會之外也有救恩。女孩十二歲,婦人患了病十二年,兩人均可指同一人:十二歲的我,患了十二年病的我,感到心力交瘁、感到垂頭喪氣,也許指人生旅途上不同的階段,都需要基督的助佑。

3.      66:1-6談「納匝肋人不信耶穌」。6:1耶穌來到自己的家鄉,即納匝肋6:2說安息日祂在會堂裏施教,不是任何人都有權在會堂裏施教,而是被邀請的才可,這是當時的習俗。現代的彌撒中講道一般是由主祭負責,在耶穌的時代,會堂裏任何男性行了成年禮後都有機會講道,時至今天,猶太人到了十三歲便會到會堂取出經書來,讀完當天的經文便開始講道,在場的人數可達數百之多,故講道真很不容易。聽人講道一般都較煩悶,但耶穌的話十分動聽,群眾感到「驚訝」,跟著發了很多問題,試從6:2-3裏數一數問題總數多少,這樣的反應表示甚麼呢?試想,妻子見丈夫在一公開宴會時與另一女士談得頗投契,回家後會問他:「你跟那女士很友好的嗎?為何聽不見你們談甚麼呢?有甚麼話題那麼有興趣呢?她打電話時為何會使用你的手機呢?」明顯的,妻子沒有期望丈夫作答,只是要表現她的不滿。同樣,僅兩節裏發了六個問題,是要表達他們的不滿,他們與耶穌在同一地方長大,突然間發覺祂竟與眾不同,心中充滿嫉妒。     反省:現實世界裏,見到人家的子女學業出眾,也會感到有點不舒服。在商業社會裏,嫉妒能推動人去殺人。天主賜給人一個家、一些子女、事業、信德、團體,尚欠甚麼呢?尤其受了洗而成為天主子女的人,還要爭取甚麼呢?

4.      6:5說「耶穌在那裏不能行什麼奇能」,耶穌是否要人相信祂才能行奇蹟呢?當然不需要,作為天主子的祂是無所不能的,問題在於人如何演繹耶穌的聖蹟,不信的人見了聖蹟仍堅稱不是聖蹟,記得南美洲有神職人員如何詮釋五餅二魚的聖蹟,說群眾見了小孩捐出餅和魚的慷慨,大家才願意把自己帶來的食物與別人分享,因此耶穌根本沒有行這聖蹟。這樣的倫理神學非常危險,南美洲地區因為十分貧窮,鄰居要彼此分享物資才能生存,基於這樣的情況下,便出現了「要彼此分享」的思維。問題在於:當經濟環境改善後,彼此在物資上的分享再不需要時,這個聖蹟便要用別的角度來詮釋嗎?最主要的問題是:為甚麼不相信耶穌能行聖蹟呢?不信的人慣性去否定別人,耶穌在家鄉當然可以行奇蹟,但事後總會有些人質疑祂,甚至說被治好的病人只是假裝患病!

5.      6:7-13談「派遣十二宗徒出外傳教」。耶穌派遣門徒出去傳教,在6:8-9吩咐他們幾乎甚麼物資都不可帶,這種做法今天還可以應用嗎?據悉,方濟會仍履行這項教導,由德蘭修女成立的仁愛傳教會方面,有些地方能跟從這規定,有些則未能。耶穌這項命令是要表示:

          (a)    出外傳教刻不容緩,沒有時間準備所需物資;
          (b)   太多物資可選擇會妨礙福傳,因為容易把傳教士的焦點轉移了。

6.      然而,耶穌6:9叫門徒要「穿鞋」,因為腳是為帶領人要走的方向,到要傳教的地方。6:11講述遇到被拒時的回應,要「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二千年前中東的人穿的是草製的長鞋,要「拂去」塵土需時起碼五分鐘,頗為不便。某地的「」乃象徵該地方,希伯來語是「adam」,亦即「亞當」,人乃由「adam」造成,故「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等同放棄那些人。6:13說門徒傳教的同時,也會驅魔和給病人傅油,並不等於今天的病人傅油聖事,那只是中東的習慣。現今的以色列不少聖堂都設有這種油,朝聖者會帶些回家,患病時會使用,一如我們熟悉的白花油。考古學家發現,一千九百多年前已有人使用油來傅抹病人,他們用銅製的小瓶子來盛裝。時至今天,東正教人士仍有這習慣,把油帶回家使用,我們的病人傅油聖事也模仿這做法。6:13後,6:14開始談「黑落德」,與上文看似不大連貫,事實正如此,應先看6:30-44

7.      6:30-44談「首次增餅」。出外傳教奔波勞碌,門徒們回來後,耶穌便安排他們稍作休息。這次任務非常成功,一方面傳教的人手增加了,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把天國的喜訊傳揚開去,也像耶穌一樣驅魔和治病。派遣十二人去傳教也有其政治目的,太多人跟隨著耶穌會令羅馬軍隊很不安,傳教人數多了,且所做的也和耶穌相同時,自會擾亂軍人拘捕的對象。6:33說群眾積極追蹤耶穌的蹤影,且搶先抵達祂要到的地方,很似今天的狗仔隊。盡管如此,6:34耶穌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到過聖地的人會知道,以色列的羊群與澳紐者不同,羊棧一打開,澳紐飼養的羊隻會衝出來,走在牧羊人前面;聖地的羊隻不同,總是跟在牧羊人或牧羊狗後面,即使把物件放在牠們面前,牠們仍會跟隨著。現在耶穌面對兩難局面,一方面要讓筋疲力盡的門徒休息,眼前的卻是大群群眾有事求見,結果還是選擇照顧群眾的需要。情況像家人患了病,究竟應留在家中照顧他,抑或上聖堂履行安排好的服務呢?門徒原本興高采烈想休息,現在卻要繼續工作,內心可能感到無奈或不悦,這可從6:35的情況看到,是門徒們向耶穌提議「遣散」群眾,這樣的態度對我們並不陌生,因為正反映我們的內心世界。

8.      耶穌6:37向門徒們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罷!」對此門徒會感到失望,記得耶穌派遣他們往外傳教時,叫他們甚麼都不要帶,當他們一無所有時,師父卻叫他們找食物給群眾們吃。原來,門徒們的責任除了福傳、講道、驅魔、治病外,也要餵養群眾,後者往往更難,我們很多時樂於為他人祈禱,但要捐出金錢卻不大願意。天主教會每到一地,都會開辦學校和建設醫院,這是人在物質上的需要,只要我們肯各盡己力,成果一定會很豐富。五餅二魚的聖蹟,在場人人受惠,福音沒有記載群眾有否謝恩。不過,我們每次領了聖體,不可忘記感謝主耶穌。有時彌撒的程序太緊張,領聖體後忘記了自己座位所在,不時又要翻閱歌書、或者應付第二次捐獻、又有多項堂區報告,令教友感到疲勞轟炸,忘記了謝主!

Monday, August 24, 2015

馬爾谷福音第四至第五章


1.      4:35-41談「平息風浪」,不過,這事件與4講了幾個比喻有何關係呢?似乎與比喻無關,事實上,其內容與5:1-20更有關,因此可以斷定,4應止於至4:34,而4:355的開始,5談的全是聖蹟而非比喻。請大家明白,聖經原本是沒有分成章和節的,直至12世紀和15世紀先後加入了章和節,以前的人閱讀聖經十分艱難,一來每卷聖經是卷軸的,沒有頁數,二來無分章節。這樣看來,有了章節是否有利無弊呢?這亦不一定,不大方便的環境之下,很多事情或內容要強記,迫使人要熟讀聖經。有了章節和頁數,尋覓內容較容易,但加入章節本身很主觀,眼前的4:35究竟屬於4的比喻篇之內,抑或應列入5的聖蹟篇呢?這牽涉編者的主觀。再者,就如今日的各種英語電子字典和軟件多麼方便,用者自然覺得無需強記詞彙,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2.      厄里亞馬爾谷福音中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當耶穌問門徒們人說祂是誰時,門徒答「有些人說是厄里亞」(8:27-30)。時至今日,猶太人仍等待著厄里亞,每當嬰兒誕生八天後受割損時,家人會找個辣彼主持儀式,並把門打開,又放置一張空椅,是給厄里亞坐的,嬰兒父母雖不知道,但很希望自己產下的兒子是默西亞猶太人相信3:23的話:「看,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厄里亞真的出現,父母便相信自己誕下的兒子是默西亞了。另外,猶太人每年吃逾越晚餐時,都會預備多一個座位,期望厄里亞會進來參與他們的晚餐。四福音中,是洗者若翰指出耶穌就是默西亞1:36-41),若翰自己就是舊約預言會先來的厄里亞,因為若翰的衣飾和食物與厄里亞相同,洗者若翰的精神就是厄里亞的精神。

3.      那麼,厄里亞的故事與耶穌平息風浪有何相關呢?讀者請參閱列下2:8:「厄里亞將自己的外衣捲起,擊打河水,水`即左右分開,他們二人(包括厄里叟)從乾地上走了過去。列下2:11續說:「忽然有一輛火馬拉的火車出現,把他們二人分開;厄里亞便乘著旋風升天去了。厄里叟目睹師父離開,十分哀傷,列下2:13-14厄里叟拾起厄里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拿著從厄里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擊打河水說:「上主,厄里亞的天主在那裏?」他一擊打河水,河水就左右分開,厄里叟走了過去。」藉此,厄里叟承繼了厄里亞的精神和使命。平息風浪的聖蹟顯示耶穌厄里亞更偉大,因為厄里亞厄里叟要用行動(「擊打河水」)才能把水分開,耶穌只用聖言便能平定了風浪。反省:這個聖蹟與我們有何關係呢?堂區內很多爭議,耶穌都想我們「不要作聲,平定了罷!」例如無謂的爭拗、自我抬舉所屬善會的地位、意圖改變感恩祭的程序等。4:38的「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是要提醒我們可放心依賴祂。在場人士見了這聖蹟時目瞪口呆,他們的反應是:「這人到底是誰?」也許他們心中猜測祂是特異功能者、默西亞、救世主等,每當人這樣揣測時,耶穌已超越了他們的框框,因為祂是全能的。每次我們領受聖體時,如果心中只當作領受一片餅,祂實在已超越了那片餅,而是聖體,不只聖體,也是聖言,不只是聖言,是一切中的一切,甚至超越這境界。

4.      5:1-20談「治好革辣撒附魔人」。4:35-41的平息風浪聖蹟刻劃出人性來,人凡遇到逆境時,容易埋怨天主離棄了他們:「師傅!我們要喪亡了,你不管嗎?」(4:38)現在又有另一事件,耶穌目睹一個附魔的人,便主動地憐憫他,知道他受了不少苦,便替他驅魔,其他人的反應卻是「請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5:17)。耶穌的行動只會吃力不討好,主動替人驅魔又令人不滿,置之不理亦會惹是生非,可見身為天主子的耶穌也要面對人的煩惱。反省:少女懷孕想墮胎、患了絕症者而想進行安樂死、同性戀者想結為夫婦等,我們會同意嗎?人的思言行為很多時都不正確,耶穌便想干預,要告訴人某些價值觀的不對,祂要人糾正。整個事件中最受害的可能是那兩千頭豬,無辜的豬群,當魔鬼進入牠們身體時,牠們便「衝到海裏,在海裏淹死了」(5:13),我們不可說豬因不潔而受罰,因為這只是猶太人的思維,否則為甚麼我們不停吃豬肉呢?反省:這些豬隻象徵著生命中的一些犧牲,為的是要方便天主的計劃進行,「」可指我的時間、金錢、口才、甚至生命。也許,助養些貧苦地區的孤兒也很有意義,沒有我的犧牲,「魔鬼」也許會纏擾那些孤兒,我一餐的美酒佳餚,可能是別人的生存需要,我們切勿忘記:耶穌雖無罪,卻為我們死了。

5.      5:18說獲癒的附魔者已上了船,因為他想跟隨耶穌5:19說「耶穌沒有允許他」,且要他「回家」,這為他是一份大考驗。德蘭修女曾說:「世上最苦楚的是被人拒絕和沒有別人關心的人。」看看這個人,他一生狼狽不堪5:3-5說他「居住在墳墓裏」、被「腳鐐和鎖鍊將他捆縛」等,現在剛開始受人尊重,想跟隨耶穌,卻被拒絕。生命就是連串的尷尬,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有時講錯說話、有時不曉得如何回應、在公共汽車上讓座而遭人婉拒、失業令人沮喪、外貌被人取笑等。故事中的主角也如此,上了船仍被拒,耶穌要他回鄉,回到損失了二千頭豬的豬農那裏,這是一項使命,殊不容易的使命。宗徒們也曾有此經歷,耶穌顯聖容時(9:2-13),伯多祿想留在那裏,建議「張搭三個帳棚」,結果也遭耶穌所拒絕(9:5)。聖依納爵一種的靈修經驗:「只有一會兒的天堂,其餘都是苦海。」精簡的話語,卻能助人深思,好能去面對困境。我們怎樣才能有這種體會呢?要辦告解,與天主修和,才能向天主邁進一步。

6.      5:21-43談「治好患血漏的婦人復活雅依洛的女兒」。5:21-43記載了兩則故事,5:21-24以及5:35-43是一則的故事,中間插入了5:25-34的另一則故事。5:21耶穌乘船「渡回對岸,即回到加里肋亞湖西岸,西岸是猶太人居住的地方,東岸屬於外邦人,故此會飼養豬隻,且有猶太人認為不潔的墳墓,每當耶穌前往東岸,給人的感覺是危險的。東岸既有豬亦有魔鬼,提醒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人有時也必須如此,要離開安全的範圍到陌生的地方去,例如:新的朋友圈子、新的工作、新的價值觀,即5:21的「對岸」。也許會遇到高風險,但這樣才有機會像耶穌一樣治好別人,在不安全的地方也能找到安慰,聖母軍和善別小組的工作是其中的好例子。「渡回」西岸就很安全嗎?亦不一定,5:21說「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5:24又說:「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在政治上,群眾的集會會令羅馬統治者很不安,因而會對耶穌的性命構成威脅,記得在3:6時,法利塞人與黑落德黨人已有意殺害耶穌了,可見世上不是人真正的終向。

7.      5:35耶穌未抵達會堂長家之前,有人前來向會堂長傳訊說:「你的女兒死了」這情況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經驗,面對困難,卻懷著一點希望,當人感到無奈時,把自己全心依賴上主,縱使有人如何潑冷水,也要置之不理。耶穌在東岸時,周圍都是墳墓,祂卻治好了附魔的人,現在祂在西岸,表面看來很安全,卻有人「死了」!有些人以為福音中的「會堂長」即今天堂區的本堂神父,非也,而是等同堂區議會的主席,他主要的功能是管理堂區,負責一切維修事宜,會堂長也要安排禮儀,這人通常是富裕人家,時常捐助團體,因而得到其他人的支持。當會堂長前來尋找耶穌幫助時,福音沒有說祂樂於伸出援手,學者認為只不過耶穌為了他的面子才幫助他。對於傳來「女兒死了」的訊息,耶穌的回應是:「不要怕,祇管信」生命中的逆流時,「祇管信」主,從未經歷困難的人,一生似乎只是飄浮在生命河流上,並非真的生活。古往今來,中東人面對家人或友好死去,是會公開地哀悼的,不像西方人士們地飲泣,中東的男人會搥胸、女人會拷打自己的頭,他們這樣做是要傷害自己,呼喚他們所朝拜的神來奪他們的性命,好能替代死去的人。中東人這樣的行為在電視新聞中,歷歷在目。

8.      耶穌5:39說:「小女孩並沒有死,祇是睡著了」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厄里亞身上,列上17:17-24記載先知復生了寡婦的獨生子,列上17:21說他「三次伏在孩子身上」,意即把生命傳到孩子身上,孩子便活了。除上一段的故事外,這故事也與厄里亞另一故事相關,厄里亞450名巴耳假先知比試時,列上18:24說雙方分別呼喚自己的神把火降下,列上18:27高聲喊叫」一詞與5:39的「喧噪」是同一的動詞,列上18:29說假先知們「用刀用槍割傷自己,直到全身流出血來」,他們的神全無反應,列上18:34-38厄里亞把很多的水倒在祭壇上以及祈禱後,「上主的火降下,焚盡了全燔祭」,證明了雅威才是真神。現在的故事,群眾認為「死神」已奪去會堂長女兒的性命,耶穌卻在5:39說:「小女孩並沒有死, 祇是睡著了厄里亞也曾在列上18:27恥笑巴耳先知們:「或者他(耳巴)正在睡覺,必須把他叫醒。厄里亞想證明雅威才是真神,耶穌現在證明自己就是雅威。群眾在5:40譏笑耶穌,但聖蹟後,他們卻「目瞪口呆」。5:40耶穌把眾人趕出去」,我們在堂區內,事事都幾乎是團體性的,但為個人成長的需要,一些事都要獨自進行,尤其是在個人靈修上。女孩與耶穌之間,被群眾所妨礙了,耶穌要先「把眾人趕出去」,一如我們需要避靜,是靈修的需要。不少大聖人如聖女大德蘭和聖方濟,雖則經常講道,但時常要獨自上山祈禱,德蘭修女也如此,反觀香港的赤柱靜修院,每年預訂作避靜用的人,主要是基督教教徒,天主教徒不需靈修嗎?

9.      5:41的「塔里塔,古木」是亞拉美語,意即「小女孩,起來吧!耶穌見人的精神耗盡,每天都忙於「搵錢、搵錢、搵錢」,變了個賺錢動物,便向我們說:「塔里塔,古木」僅得十二歲的女孩,尚未成年,卻與世長辭了,當她復生後,便立即「起來行走」,因為她的生命旅程尚未走完,人面對金融海嘯、失業或失意時,需要的是「起來行走」,不能坐以待斃。5:43耶穌吩咐人「給女孩子吃的」,人軟弱時,旁邊的人也要伸出援手,好能助人的身體和靈性得到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