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15

馬爾谷福音第五至第六章


1.      上期談了「復活雅依洛的女兒」的聖蹟,即5:21-24以及5:35-43所載;但期間插入了另一聖蹟「治好患血漏的婦人」,即5:25-34所載。為甚麼作者要把這聖蹟插在復生小女孩的故事中呢?因為兩則故事都有其共同點:「十二年」(5:425:25)。女孩子「被動」地期待耶穌復生她,而患血漏的婦人則「主動」觸摸耶穌5:27)。人的靈修也如此,有時會被動,有時卻需主動尋找耶穌,兩者均需要。誰教導患血漏病的婦人主動去觸摸耶穌呢?似乎是她自己想出來的,有些非公教家庭的子女是在教會所辦的學校就讀,小息時會主動到聖堂祈禱,尤其快將考試之前。相比之下,堂區不少的熱心女教友,往往不敢「干涉」配偶去學道理和領洗,「理由」是為免弄巧成拙,自己去參加堂區的活動或講座也只敢靜悄悄地進行,耶穌說過:「凡在人前承認我的, 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10:32-33

2.      婦人靜悄悄地觸摸了耶穌的衣邊,連耶穌都看不見,可見教會之外也有救恩。女孩十二歲,婦人患了病十二年,兩人均可指同一人:十二歲的我,患了十二年病的我,感到心力交瘁、感到垂頭喪氣,也許指人生旅途上不同的階段,都需要基督的助佑。

3.      66:1-6談「納匝肋人不信耶穌」。6:1耶穌來到自己的家鄉,即納匝肋6:2說安息日祂在會堂裏施教,不是任何人都有權在會堂裏施教,而是被邀請的才可,這是當時的習俗。現代的彌撒中講道一般是由主祭負責,在耶穌的時代,會堂裏任何男性行了成年禮後都有機會講道,時至今天,猶太人到了十三歲便會到會堂取出經書來,讀完當天的經文便開始講道,在場的人數可達數百之多,故講道真很不容易。聽人講道一般都較煩悶,但耶穌的話十分動聽,群眾感到「驚訝」,跟著發了很多問題,試從6:2-3裏數一數問題總數多少,這樣的反應表示甚麼呢?試想,妻子見丈夫在一公開宴會時與另一女士談得頗投契,回家後會問他:「你跟那女士很友好的嗎?為何聽不見你們談甚麼呢?有甚麼話題那麼有興趣呢?她打電話時為何會使用你的手機呢?」明顯的,妻子沒有期望丈夫作答,只是要表現她的不滿。同樣,僅兩節裏發了六個問題,是要表達他們的不滿,他們與耶穌在同一地方長大,突然間發覺祂竟與眾不同,心中充滿嫉妒。     反省:現實世界裏,見到人家的子女學業出眾,也會感到有點不舒服。在商業社會裏,嫉妒能推動人去殺人。天主賜給人一個家、一些子女、事業、信德、團體,尚欠甚麼呢?尤其受了洗而成為天主子女的人,還要爭取甚麼呢?

4.      6:5說「耶穌在那裏不能行什麼奇能」,耶穌是否要人相信祂才能行奇蹟呢?當然不需要,作為天主子的祂是無所不能的,問題在於人如何演繹耶穌的聖蹟,不信的人見了聖蹟仍堅稱不是聖蹟,記得南美洲有神職人員如何詮釋五餅二魚的聖蹟,說群眾見了小孩捐出餅和魚的慷慨,大家才願意把自己帶來的食物與別人分享,因此耶穌根本沒有行這聖蹟。這樣的倫理神學非常危險,南美洲地區因為十分貧窮,鄰居要彼此分享物資才能生存,基於這樣的情況下,便出現了「要彼此分享」的思維。問題在於:當經濟環境改善後,彼此在物資上的分享再不需要時,這個聖蹟便要用別的角度來詮釋嗎?最主要的問題是:為甚麼不相信耶穌能行聖蹟呢?不信的人慣性去否定別人,耶穌在家鄉當然可以行奇蹟,但事後總會有些人質疑祂,甚至說被治好的病人只是假裝患病!

5.      6:7-13談「派遣十二宗徒出外傳教」。耶穌派遣門徒出去傳教,在6:8-9吩咐他們幾乎甚麼物資都不可帶,這種做法今天還可以應用嗎?據悉,方濟會仍履行這項教導,由德蘭修女成立的仁愛傳教會方面,有些地方能跟從這規定,有些則未能。耶穌這項命令是要表示:

          (a)    出外傳教刻不容緩,沒有時間準備所需物資;
          (b)   太多物資可選擇會妨礙福傳,因為容易把傳教士的焦點轉移了。

6.      然而,耶穌6:9叫門徒要「穿鞋」,因為腳是為帶領人要走的方向,到要傳教的地方。6:11講述遇到被拒時的回應,要「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二千年前中東的人穿的是草製的長鞋,要「拂去」塵土需時起碼五分鐘,頗為不便。某地的「」乃象徵該地方,希伯來語是「adam」,亦即「亞當」,人乃由「adam」造成,故「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等同放棄那些人。6:13說門徒傳教的同時,也會驅魔和給病人傅油,並不等於今天的病人傅油聖事,那只是中東的習慣。現今的以色列不少聖堂都設有這種油,朝聖者會帶些回家,患病時會使用,一如我們熟悉的白花油。考古學家發現,一千九百多年前已有人使用油來傅抹病人,他們用銅製的小瓶子來盛裝。時至今天,東正教人士仍有這習慣,把油帶回家使用,我們的病人傅油聖事也模仿這做法。6:13後,6:14開始談「黑落德」,與上文看似不大連貫,事實正如此,應先看6:30-44

7.      6:30-44談「首次增餅」。出外傳教奔波勞碌,門徒們回來後,耶穌便安排他們稍作休息。這次任務非常成功,一方面傳教的人手增加了,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把天國的喜訊傳揚開去,也像耶穌一樣驅魔和治病。派遣十二人去傳教也有其政治目的,太多人跟隨著耶穌會令羅馬軍隊很不安,傳教人數多了,且所做的也和耶穌相同時,自會擾亂軍人拘捕的對象。6:33說群眾積極追蹤耶穌的蹤影,且搶先抵達祂要到的地方,很似今天的狗仔隊。盡管如此,6:34耶穌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到過聖地的人會知道,以色列的羊群與澳紐者不同,羊棧一打開,澳紐飼養的羊隻會衝出來,走在牧羊人前面;聖地的羊隻不同,總是跟在牧羊人或牧羊狗後面,即使把物件放在牠們面前,牠們仍會跟隨著。現在耶穌面對兩難局面,一方面要讓筋疲力盡的門徒休息,眼前的卻是大群群眾有事求見,結果還是選擇照顧群眾的需要。情況像家人患了病,究竟應留在家中照顧他,抑或上聖堂履行安排好的服務呢?門徒原本興高采烈想休息,現在卻要繼續工作,內心可能感到無奈或不悦,這可從6:35的情況看到,是門徒們向耶穌提議「遣散」群眾,這樣的態度對我們並不陌生,因為正反映我們的內心世界。

8.      耶穌6:37向門徒們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罷!」對此門徒會感到失望,記得耶穌派遣他們往外傳教時,叫他們甚麼都不要帶,當他們一無所有時,師父卻叫他們找食物給群眾們吃。原來,門徒們的責任除了福傳、講道、驅魔、治病外,也要餵養群眾,後者往往更難,我們很多時樂於為他人祈禱,但要捐出金錢卻不大願意。天主教會每到一地,都會開辦學校和建設醫院,這是人在物質上的需要,只要我們肯各盡己力,成果一定會很豐富。五餅二魚的聖蹟,在場人人受惠,福音沒有記載群眾有否謝恩。不過,我們每次領了聖體,不可忘記感謝主耶穌。有時彌撒的程序太緊張,領聖體後忘記了自己座位所在,不時又要翻閱歌書、或者應付第二次捐獻、又有多項堂區報告,令教友感到疲勞轟炸,忘記了謝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