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雅各伯書 1:1-12


A     簡  介

1.    雅各伯書The Letter of James)和希伯來書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為所有基督徒都很重要,兩書可說是「教友手冊」,教訓我們如何做個好教友,是信徒們必讀的聖經書卷,可惜很少機會在慕道班學過。共十三章,談的全是神學概念,包括盟約、聖所、祭壇、司祭職等,總括來說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談的卻是「信友現實的生活」,包括信仰與人際關係和面對的糾紛,由本期起開始詳細探討。

2.    教會初期的人寫信是按當時的希臘羅馬習俗的格式,讀者可參閱格前1:1-4的寫法,開始時會有寫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及地位,也有問候語和感恩辭;到結尾時又有問候、忠告和私人的囑托,可參閱格前16:19-24。如果我們看看的結構,便會發現1完全沒有書信一般開始時的元素,又沒有結尾時的「問候」等內容,因此可以斷定並非一封信,而是一篇道理。
 

B     雅各伯書第一章

1.    是向皈依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的猶太人寫的道理,講論基督宗教與猶太教的分別,並指出猶太教一些一貫的做法也被基督宗教所使用或取替,當中包括了「舊約」變成「新約」、「聖殿」變成「聖堂」、祭台和祭品也改變了等等。至於「司祭」一職,有些人引述2:17, 3:1, 4:14-165:1-5來表明耶穌基督是唯一的大司祭,因此,批評的人認為天主教的聖秩聖事和晉升了眾多的司祭(神父)是不對的。的確,全球天主教的神父現有超過四十萬人,梵二教會憲章62這樣說:「任何受造物都不能和降生成人的聖言及救主相提並論,不過正如基督的司鐸職可以各種不同方式為聖職人員和信眾所分享,天主的惟一美善實際上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佈於受造物之中。」可見每一位聖職人員都是「分享」着「基督的司鐸職」,不屬於獨立的另一位司祭。

2.    關於感恩祭的精神和意義,最詳盡的解釋可參閱希伯來書,我們留待將來才探討。一般教友受洗前的慕道期為期僅一年至年半左右,過了多年的教友生活後,慕道期所學過的道理大多已忘記得一乾二淨了,教友生活變成了每主日用一小時去「捱」一台彌撒,作為對天主和對自己的交代。然而,這種想法並不大正確,因為主日每台彌撒其實都是一次「教理班」聚會,期間有着所有希伯來書的內容,且教訓我們如何做個好教友,彌撒是個宗教教育的機會。

3.    寫於約公元60年的雅各伯書,儘管當時的信友多是皈依的猶太人,但其寫作對象卻可在1:1見到:「天主及主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伯,祝散居的十二支派安好」「散居的十二支派(Dispersion」是指居住在巴力斯坦地以外的猶太人,可見的讀者對象是全部皈依了基督猶太人。所教導「信友現實的生活」充滿着不少紛爭和矛盾,用現代的說法如:辦工室內上司的無理取、下屬尸位素餐的工作態度、配偶也許會批評你太緊張、子女讀書又不勤奮、家裡源源不絕的賬單要支付等,真令人喘不過來,即使是教友,仍會感到無奈!很多信友就是在這樣生靈塗炭的生活環境下,初期教會正茁壯成長,2:42說信眾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徒的訓誨」包括「教友須知」的各方面,然後把這份信仰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傳到兩千年後的我們。

4.    1:2-12的標題是「忍受患難」,這標題雖未能言盡其意,但大體來說也算談「迫害」,信友要願意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受着猶太人奪命的迫害。外來的勢力方面,基督徒更受到羅馬帝國嚴重的迫害,並不是因為宗教的原因。當時羅馬帝國的版圖非常大 北至英倫、南至非洲、西至西班牙、東至印度,因此在管治上必須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才可,所謂「朝廷不用餓兵」,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軍費也像天文數字,就如美國在全球120個國家或地區駐軍,軍費支出每年達七千億美元,成為終主國的莫大經濟負擔!

5.    基督徒面對着嚴峻的生活險境如何應付呢?4:32說他們「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4:34-35又說:「34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賣了以後,都把賣得的價錢帶來35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更有富裕的教友樂善好施,4:37巴爾納伯有田地,賣了以後,也把銀錢帶來,放在宗徒腳前」基督徒藉着互助互愛來維持生計,羅馬統治者卻成了受害人,貧苦的基督徒既沒有收入,也自然無須付稅,富裕的基督徒因慷慨就義而得到額外的免稅額,以致政府的稅收大減,便越來越無法承擔其龐大的軍費。

6.    羅馬軍隊像銅牆鐵壁,軍力乃當代舉世無雙,原來他們倒下來的原因竟然是「」,基督徒之間的互愛和互助竟能威脅他們的生存,「」能打敗魔鬼。經驗告訴我們,歷史是會重演的,印度要求獨立時,方法包括拒絕付稅,結果終主國大英帝國也敵不過了。今天的美國是超級大國,論軍力,她超越其它國家的總和,但如果全球都致力推動和平,美國的超級武器可用作甚麼?羅馬帝國眼見手無寸鐵的基督徒竟然無意地造成他們不可想像的傷害,便進行了瘋狂的迫害。

7.    」並非指感覺或情意,而是行動,初期教會由一個小團體開始,藉着「」而能對世界造成的重大影響。面對嚴峻的生存空間時,1:2-4談的是「迫害」,提出了第一項指引來:「2我的弟兄們,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裡,要認為是大喜樂,3因為你們應知道:你們的信德受過考驗,纔能生出堅忍4但這堅忍又必須有完美的實行,好使你們既成全而又完備,毫無缺欠。」「堅忍(perseverance」並非指「強忍」,而是「希望」,基督徒要堅信仰賴着上主,「雨過會天晴」和「苦盡會甘來。」然而,這樣的思維是否只是「感覺良好」地自我安慰呢?1:4告訴我們非也,「完美的實行」表示「必會有實質的結果」,人性能發展,令人生得到「成全」和「完備(complete」,這樣的人走到人生路的終點時,會覺得死而無憾,餘下來的就是領受天主所賜「正義的冠冕」(弟後4:8)。

8.    1:5-8談「智慧」:「5你們中誰若缺乏智慧,就該向那慷慨施恩於眾人,而從不責斥的天主祈求,天主必賜給他。6不過,祈求時要有信心,決不可懷疑,因為懷疑的人,就像海裡的波濤,被風吹動,翻騰不已。7這樣的人,不要妄想從主那裡得到什麼8三心兩意的人,在他一切的行徑上,易變無定。」看上下文,「智慧」與1:2-4的「迫害」有何關係呢?關係很簡單,「迫害」帶來很大的痛苦,「智慧」使人明白受苦有何意義,在嚴冬日子時,信友更需向「天主祈求

9.    沒有「智慧」的人面對痛苦時便怨天尤人和愁眉苦臉,他們甚至會尋覓各方神祇求救,這等態度都不正確。基督徒要學習無論疾病健康,都要保持信德。1:6說祈求上主時,「要有信心,決不可懷疑」,否則不會「從主那裡得到什麼」真正的基督徒要相信痛苦是有其價值的。

10.  1:9-11談另一種痛苦:「9貧賤的弟兄,要因高升而誇耀;10富有的,卻要因自卑而誇耀,因為他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11太陽一出來,帶著熱風,將草曬枯,它的花便凋謝了,它的美麗也消失了;富有的人在自己的行為上,也要這樣衰落。」「貧賤」意指在經濟上和在社會上,在猶太人的觀念,人活在貧苦中乃表示正受着天主的懲罰,然而,這並非天主教的教訓。1:9的「高升(lifted up」指的是在靈性上,「貧賤的弟兄」能得到「高升」的恩寵,耶穌5:3也曾講過類似的教訓:「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0說:「富有的,卻要 自卑(brought low」,富有人家因慷慨解囊去賑濟貧困的人,他們的財富也因此而像花地「凋謝了」,意謂越來越少。

下期預告:
l  常年期第23主日乙年讀經釋義(2012-9-2
l  雅各伯書2012-9-6

Saturday, August 25, 2012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聆聽聖言、修善避
 

讀經一:
4:1-2, 6-8
答唱詠:
15:1, 2-5
讀經二:
:1:17-18, 21-22, 27
福 音:
7:1-8, 14-15, 21-23
 

A      讀經一:申4:1-2, 6-8

1.     讀經一是梅瑟來到摩阿布平原時向百姓講他最後的話,當中的4:3-5沒有被使用在讀經一內。梅瑟提醒百姓應遵守「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4:2),即20所載他所領到的十誡。4:6說如果百姓能遵守天主的誡命,「萬民」(外邦人)便會讚美他們「有智慧,有見識」,4:7說也會讚美他們的神很接近他們,其它宗教所信的神並不如此。

2.     究竟天主賜與以民一塊福地時有沒有附帶的條件呢?有,4:2說他們「應全守我向你們所訓示」,包括割損,是在近東地帶只有猶太人才要遵守的,又有不少食物上的限制,那樣,4:1說他們「纔能生活,纔能進入 … 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

3.     4:2說天主所吩咐的話你們不可增刪」,這指令在聖經最後一卷經書重覆,22:18-19記載:「18我向一切聽本書預言的人警告說:誰若在這些預言上加添什麼,天主必要把載於本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19誰若從這書上的預言刪除什麼,天主必要從本書所載的生命樹和聖城中,刪除他的名分」可惜,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把天主的誡命擴大成613條,沿用至令!

4.     4:3-5是讀經一沒有的,4:3-4的「巴耳培敖爾Baal of Peor」地方位於摩阿布乃波山北面,25記載以民在出谷時來到史廷,民眾開始與摩阿布女子行淫,又參與她們神祗的祭祀,並吃了供物,皈依了他們的神,25:2朝拜了她們的神祗」,原文指他們向邪神叩頭至地,上主對此大發忿怒,結果在25:9奪去了二萬四千人的性命。梅瑟便在4:3引此為戒,又在4:5叫百姓進入福地後,必須依照遵行天主的法令和規律。

5.     4:1所說天主賜給你們的地方」象徵著「生命」,因為土地可用作耕作,其收成便能維持生命,人只要明認天主,便能獲得祂的恩賜。相反,人若朝拜巴耳,等於明認巴耳提供食物,表示生命來自它。雅威宗教相信土地是屬於雅威的,人只是管理人,對土地沒有主權,故人人皆平等。其它的宗教也認為土地屬於他們的神,但他們相信自己的皇帝也是神,故對土地有主權。為甚麼「萬民」見以民遵守天主的誡命而會讚美他們「有智慧,有見識」呢?埃及的法律不是較以色列早幾千年出現嗎?其它古中東的民族如巴比倫不是也如此嗎?因為雅威的法律不但保護人的性命,而且會帶領人進入永生,是其它古宗教所缺乏的。
 

B      答唱詠:詠15:1, 2-5

1.     答句很特別:「上主,有誰能住在祢的帳幕裏?」(15:1)這句話是信友向上主發問的,其實,這樣的問題稱為「rhetorical question」,是無需回答的,因為大家都曉得怎樣回答。如此發問的目的是要強調那答案的重要性,例如想鼓勵一位受金融海嘯受重創的朋友時會說:「財物雖然輸了,但最重要沒有輸了自己,對嗎?」

2.     15:1的「帳幕」是出谷時用來放置約櫃的,只有大司祭才可進入「帳幕」內。15:2-5全是例子,指出誰可進入「帳幕」,15:2-5共列出了十種人:(a) 行為正直」者;(b)作事公平」者;(c) 心裏說誠實話的人」;(d) 不信口非議」者;(e) 不「危害兄弟」者;(f) 不害鄉里者;(g) 不包庇壞人者;(h) 尊重誓願者;(i)從不放債,貪取重利」者;(j) 不傷害無辜者。十種人是配合了十誡,意思是:凡遵守誡命的人便可進入「帳幕」,讀經一談論法律,答唱詠指出那些人遵守法律。值得我們自我反省:「上主,有誰能住在祢的帳幕裏?」意謂「誰有資格進入聖堂參與感恩祭呢?」
 

C      讀經二:雅:1:17-18, 21-22, 27

1.        雅各伯書寫於約公元60年,這書信的主題可見於1:2-12 -「(a)個人(b) 團體 (c) 與天主關係完美wholeness)和完備completeness)」,「完美」和「完備」的反面就是1:5的「缺乏智」(「完美」和「完備」彷彿等於4:6時「萬民」讚美以民有智慧,有見識」)、1:6的「懷疑」和1:8的「易變無定。」人忍受不了誘惑,不可把責任推卸到上主身上,1:14說人應承認犯罪「是為自己的私慾所勾引,所餌誘。」1:13-16都只談負面的角度,讀經二卻談正面一方。

2.     在中東的文化裡,每個人由三部份組成:「心和眼」、「手和腳」、「口和耳」,各部份都應和諧共處,例如1:26的「欺騙自」就是侵犯了「心和眼」,只要看看本主日的福音,不難看出人各部份的不協調,耶穌7:6引述29:13來批評法利塞人「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用嘴唇尊敬我」關乎「口和耳」,但「他們的心卻遠離我」關乎「心和眼」,因此,法利塞人的「口和耳」未能協調他們的「心和眼」。

3.     鑒於上述的情況,人應如何才能「完美」和「完備」呢?1:21說「脫去一切不潔和種種惡」,取而代之的是「以柔順之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裡,而能救你們靈魂的聖言」同時,1:27說要「在天主父前,純正無瑕的虔。」要實踐這美德,「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和寡,保持自己不受世俗的玷污」天主的子民必須反抗「受世俗的玷污」,而要像天主地作「孤兒的慈父,是寡婦的保護。」(68:6

4.     讀經一的叫人遵守法律,則說遵守法律必須以行動來配合,答唱詠便提出十個例子來,而讀經二也提出了兩個例子:(a)要幫助孤兒寡婦;(b)勿被世界所沾染。整卷雅各伯書強調的是人的舌頭,1:19就是要提醒人「遲於發言」,切勿像1:26的一些人「不箝制自己的唇舌。
 

D      福  音:谷7:1-8, 14-15, 21-23

1.     法利塞人和經師們把天主的誡命擴大成為613條規則強加於人,但那只是人的法律,耶穌7:6說:「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意思是「只講不做」,7:21-23列出他們的惡行:「惡念、邪淫、盜竊、兇殺、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愚妄。

2.     說天主把誡命賜給了人,則說天主的法律是完美的,福音說人使法律變了質。其實,讀經二所沒有包括的幾節(1:19-201:23-26)非常吻合福音。本主日的主題是「天主聖言最完美,能帶來生命。耶穌6:63也說過同樣的話:「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