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0, 2014

民長紀(Judges)16


1.     讀者請繼續閱讀16三松一直令很多人煩惱,16:1-3又出現新的麻煩:「1三松迦薩去,在那裏看見一個妓女,便去走近了她。2有人告訴迦薩人說:「三松到這裏來了。」他們就把他圍住,終夜派人埋伏在城門口,整夜靜悄悄地等待他,說:「等到早晨天亮,我們纔殺他。」3三松睡到半夜,半夜醒來,抓緊城門,連兩個門框帶門閂,一起拔起,放在肩上,背到赫貝龍對面的山頂上。三松一直都是無所事事,但所謂「窮心未盡、色心又起」,他竟然去召妓,真令父母傷心不已!

2.     未幾,他又愛上了另一培肋舍特女子,16:4-5說:「4此後,他在芍勒克平原又愛上一個女人,名叫德里拉Delilah)。5培肋舍特的酋長上到她那裏,對她說:「請你引誘他,看看他這樣大的力量是從那裏來的,我們怎樣能制勝他,將他捆起,而制伏他;我們每人給你一千一百銀子。」」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就是這女子,令三松的力量盡失,16:16-19記載說:「16因為她天天用話來逼他,催他,致使他的精神苦惱得要死17三松遂把心中的一切全透露給她,對她說:「剃刀從未接觸過我的頭,因為我在母胎時就是獻於天主的;人若剃去我的頭髮,我的力量就離開了我,我就像眾人一樣軟弱。18德里拉一見他把心中的一切全給她透露了,便打發人召培肋舍特的酋長來說:「這一次你們上來罷!因為他把心中的一切全透露給我。」於是培肋舍特人的酋長手中帶着銀子,來到德里拉那裏19德里拉使三松睡在自己的膝上,又叫來一個人,剃去他頭上的七條髮辮,他就開始軟弱無力,他的力量全離開了他

3.     三松的經歷給我們甚麼勸戒呢?有些人得天獨厚和才智過人,卻沒有善用之,本應要讚美天主,但三松沒有這樣做;天主卻願意與他同在,可惜三松仍我行我素,沒有善用天主恩賜人的自由抉擇!我們探討了那麼多的民長故事後,不難明白天主如何尊重人的自由,祂有自己的救恩工程,卻從不強迫人去跟隨,人盡管如何劣質,祂始終不會放棄。三松的收場可見於16:21:「培肋舍特人便把他捉住,剜去他的眼,帶他下到迦薩,用銅鍊鎖了他,叫他在監獄裡推磨。

4.     至此,我們可否作出結論說,天主召三松去對付培肋舍特人的使命終告徒勞呢?且看16:28-31的記載:「28三松呼求上主說:「吾主上主求你眷念我!天主,求你再賜我力量,只要這一次!以報培肋舍特人剜我雙眼的仇。」29三松就抱住正中支殿的兩根柱子,右手抱一根,左手抱一根;30然後三松說:「讓我的性命和培肋舍特同歸於盡!」於是他奮力屈身,大殿隨之倒塌,壓在酋長和裏面所有的民眾身上;這樣他在臨死時所殺死的人,比一生所殺死的還多。31此後,他的兄弟和父親的全家下來,把他抬上去,葬在祚辣厄市陶耳之間,他父親瑪諾亞的墳墓裏。他作以色列民長二十年。

5.     還記得15:18才是三松第一次向上主禱告,這裡是第二次,亦是他首次稱天主為「吾主上主」,他一生都沉迷於罪惡,臨終前一刻才曉得祈求「上主」,他「求你眷念我」,這話使人想起傳統所說的右盜,23:42記載說:「當你來為王時,請你紀念我。」彷彿向世人表明,人無論如何罪大惡極,仍可在生命最後一刻悔悟。讀者請再看16:28-30一次,三松所策劃的報仇大計算不算自殺呢?當然是自殺,這個人寧願與敵人「同歸於盡」,而不願與同胞一起生活,多麼悲哀啊!

6.     16:31也頗有意思:「此後,他的兄弟和父親的全家下來,把他抬上去,葬在祚辣厄市陶耳之間」,「祚辣厄市陶耳」兩地似曾相識嗎?的確如此,這兩地正是三松成長的地方,13:24-25記載過:「24後來那婦人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三松;孩子漸漸長大,上主祝福了他。25瑪哈乃丹,即在厄市陶耳之間,上主的神開始感動他。」「厄市陶耳」不屬於三松所屬的「支派」,他因此常感到寂寞。值得我們反省,人生彷彿孤來獨去,但孤寂地度過一生不是令人很傷感嗎?這種現象似乎越來越嚴重,很多退了休的人士連一個真正的朋友也沒有,加上年老和漸多病,會活得更不開心;年青一輩更糟,不少青年都是被寵壞的「小王子」和「小公主」,根本不曉得與人溝通,他們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人,只有自己才重要,故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真如三松的一生,度得不大有意義。

7.     三松死後葬在那裡呢?16:31說在「他父親瑪諾亞的墳墓裏」起初,天主在13:3顯現給三松的母親,她的信德很堅固,可惜,三松喜歡跟隨信德稍遜的父親,以至離世後,也葬在「父親瑪諾亞的墳墓裏」回想他在世時任民長,卻與一般民長不同,後者都有自己的軍隊由民長領導去打仗,至於三松,只有他自己一人,事事都單打獨鬥,天主給他定了些嚴格的規則,但他全都做得不好,終日沉迷於美色,生活態度上既自私亦自我。

8.     有一次,一個父親帶着約八歲的兒子一起乘地鐵,期間父親教導兒子計乘數,父親問他「八乘七」等於多少,但說得太快而兒子不大聽見,便開始發脾氣,拒絕作答,即使父親在耳旁問了他多幾次,他仍不肯回答,父親於是走開了,沒有理會兒子!青年人往往反叛,但有些長大後仍不肯改變,結果在人際上和在事業上都吃盡苦頭,怎會活得開心呢?於是像三松一樣,終於曉得向上主祈求,但看看他在16:28求甚麼:「求你再賜我力量,只要這一次!以報培肋舍特人剜我雙眼的仇」,心中只有仇恨的人,只想着報仇,真是遺憾終生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