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先參閱路1:26-38。在眾聖經書卷中記載瑪利亞最多的是路加福音,包括我們較熟悉的玫瑰經歡喜五端。路加福音一開始便在路1:1-3說「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著手編成了記述」,但路加「也從起頭仔細訪查了一切,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意謂先搜集好資料,也訪問了些見證人,才有系統地寫下其福音。現代的歷史學家使用很多科學方法來記錄歷史,但二千年前的焦點在於讓讀者容易記得歷史事件,方法是以故事方式來記載,稱為「rote(死記硬背)」。用這樣的手法記載是社會環境的需要,當年的人很少是受過教育的,不曉閱讀和書寫。因此,能以民間故事的手法記載歷史更易深入讀者的心。
2. 看看路1的結構:故事一「預報若翰誕生」、故事二「預報基督誕生」、故事三「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 等。耶穌公開傳教時也使用類似的手法,祂經常以比喻來講道,聽眾容易記得,時至今天,教友即使沒有經常看聖經,也能在主日感恩祭的聖道禮儀中聽到和記得。路加也在其福音裡引述舊約的故事和人物來闡釋,例如在「預報基督誕生」的事件(路1:26-38),也使用了達8:16-17的歷史人物:「16同時我聽見在烏來河中間有人的聲音呼喊說:「加俾額爾!給這人解說這異象罷!」17他便向我站立的地方走來;我見他來近,就害怕起來,俯伏在地;他對我說:「人子,你要明白!這異象是關於末世時期的。」」由於猶太人熟悉這故事,所以路加便說向瑪利亞傳報喜訊的是「加俾額爾。」
3. 「加俾額爾」在路1:28向瑪利亞說:「萬福!充滿恩寵者」,「充滿恩寵」在希臘語的意思是「天主臨在」,亦即天使跟着說的話「上主與妳同在!」教友很多時對「恩寵」的理解都不大清楚,「求天主賜給我「恩寵」,好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考試合格」,彷彿把「恩寵」視為些利益。事實上,你向天主祈求「恩寵」是求祂「與妳同在」,亦即「厄瑪奴耳」,當天主「與妳同在」時,你的生活態度也會改變。如果真的有「上主與妳同在」,與你一起進食早餐、一起參與感恩聖祭、一起面對困難,那麼,無論環境順逆,也可以全心依賴上主,聖母瑪利亞十分放心,因為她是「萬福!充滿恩寵者。」
4. 當「上主與妳同在」時,人的反應會與平時不同,瑪利亞亦然,路1:29說她「驚惶不安。」瑪利亞就如一般猶太人的思維,認為如果上主與她同在,是因為她做了些甚麼而獲祂的恩賜,但她反躬自問又似乎沒有,因此便思考天使「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事實剛好相反,人根本沒有做了甚麼來贏取天主的「恩寵」,反而是祂主動地「與人邂逅。」
5. 瑪利亞得悉了天使的來意後,便在路1:34諮詢「如何」在「不認識男人」下而能成就「懷孕生子」的工程,天使在路1:35-37 答覆她說:「35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36且看,妳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37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這番話是「恩寵」的內容,路1:35所說「聖神要臨於妳」是每個教友的經驗,就在他受洗時,聖神降臨在他個人身上,至於聖神降臨在團體裡,是在五旬節。
6. 領洗時,當「聖神要臨於妳」時,你如何知道真的是聖神,而不是魔鬼呢?是靠堅振聖事(Confirmation),確定你所領的聖洗聖事是真實和正確的,所以成人的入門聖事(聖洗、堅振、聖體)是同時領受的。路1:35「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瑪利亞)」一句中,「庇廕」意謂「被影子所遮蓋」,「庇廕」是所有聖人都體驗過的。至於瑪利亞本人,路2:34-35
這樣說:「34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衪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35至於妳,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瑪利亞也感到「被影子所遮蓋。」
7. 當瑪利亞聽見「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時,她真心地回應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的確,人在天主面前(「恩寵」),只是一個「婢女」。當「加俾額爾」天使顯現給瑪利亞時,傳統說她正在井旁打水,這項工作是當時「婢女」們的義務,瑪利亞所作出的回應「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瑪6:10)在聖母學上,稱為「願天主的旨意得以實踐(Let God’s will be done)」,天主願意人參與落實祂的旨意。
8. 當瑪利亞說「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時,並不只是口頭的承諾,她也付諸行動,便立即在路1:39-56「往見聖婦依撒伯爾。」一般人都認為「依撒伯爾」乃瑪利亞的表姐,學者認為兩人的年齡相差很遠,依撒伯爾應屬高一輩的親戚,例如嬸母。路1:40說當瑪利亞抵步後,「就給依撒伯爾請安」,方法是「祝福平安(shalom)」和親吻兩次。時至今天,西方人士習慣的見面禮都是親吻兩次或以上,因為想避免像猶達斯般親吻一次來「出賣」人子。面對瑪利亞到訪,依撒伯爾的回應是在路1:42,她說:「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
9. 「充滿恩寵」的瑪利亞懷着「上主的婢女」的身份去探望懷孕多時的依撒伯爾,她要把「聖神」帶給依撒伯爾(路1:41),這是一份關心,也是「照你(天主)的話成就於我」,「成就」上主的旨意之前,必須要關心別人,且要把「聖神」帶給人,好使別人「歡喜踴躍」(路1:44)。真值得我們自我反省:每當我出現時,別人也感到「歡喜踴躍」嗎?抑或剛好相反呢?果真如後者,便證明我身上沒有「聖神」,也不是「照你(天主)的話成就!」
10. 路1:56說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住了三個月」使人想起舊約時代的一件事,記載於撒下6:1-11的「約櫃運往敖貝得厄東家」,達味很想興建一所聖殿給雅威居住,全國人民便會在以色列每年的三大節日前來朝聖,而達味的皇宮正位於聖殿以南,眾百姓來朝時,亦等同向君王叩首,達味就是要利用宗教來達到其政治目的!第一件事要做的是用牛車把約櫃搬往耶路撒冷,過程中「因為牛幾乎使天主的約櫃傾倒,烏匝便伸手扶住。」(撒下6:6)上主「就向烏匝發怒,將他擊殺!」達味認為「約櫃」對他不吉利,便改變初衷,不歡迎「約櫃」進城,結果把它轉往「加特(Gath)人敖貝得厄東家中,存放了三個月。」瑪利亞除了把「聖神」帶給依撒伯爾外,她更把她正懷孕着「天主的兒子」帶給依撒伯爾,於是瑪利亞便成了「結約之櫃。」
11. 路2:21-38記載了玫瑰經的歡喜四端「聖母獻耶穌於主堂」,瑪利亞除了要遵守肋12所規定產後的取潔禮外,另一主要目的是要把長子贖回。事源是出11-12的第十災,天主在出13:13的吩咐說:「凡首生的驢,應用羊贖回;你若不贖回,應打斷牠的頸項。你的子孫中,凡是長子,你應贖回。」
12. 玫瑰經的歡喜五端「耶穌十二齡講道」記載於路2:41-52,詳情已在本網誌2012年12月22日的「聖家節(丙年)讀經釋義」中的福音詳述,讀者請參閱該稿件。以今天的尺度來說,年幼子女失散了,父母可能會被檢控虐兒,尋回的幼兒甚或會交由社會福利署接管。由此可見,看聖經必須持着當代的歷史和文化來詮釋,也要留心每段聖經的上下文,不可抽出一句話而無限擴張。兼顧歷史文化和上下文的方法正是天主教所使用的「歷史評釋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